banner.gif (1192 bytes)banner.gif (1192 bytes)banner.gif (1192 bytes)

探访伏羲之旅


“三皇”中的伏羲,诞生于天水,为三皇之首,风姓,其母华胥氏。史载:“华胥于雷泽履大人迹,而生伏羲于成纪”即今秦安、秦城一带。后徙至陈仓(今陕西宝鸡),又都于陈(今河南淮阳),死后葬南郡。

  
  天水伏羲庙,又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明正德十一年武宗朱厚照钦命“立伏羲庙于秦州”,明清两代先后九次重修扩建,形成规模宏大、错落有致、布局严谨的古建筑群,占地面积13000多平方米,现存6000多平方米。内有戏楼一、牌坊一、大门一、仪门一、先天殿一、太极殿一、钟鼓亭各一、来鹤轩一、朝房四、共13座。复建厢房二列、碑廊二列共4座。
  整个建筑群座北朝南,主体建筑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沿南北纵轴线依次排列,层层推进、庄严雄伟。院落重重相叠,四进四院,高深幽远。而朝房、亭、廊东西对称、分布有序。其中矗立的主要建筑先天、太极两座大殿。殿内彩塑伏羲像一尊,身披树叶、威仪古朴。天花彩绘先天河图八卦及六十四卦,大殿前沿七根额枋彩绘柱头亦采用先天六十四卦图案。庙区碑廊保存有明清碑碣十七通,名匾十余面,庙内原有明代古柏64株,是按伏羲先天64卦方位排列种植的,现仅存37株。另有唐槐一株,苍劲挺拔,古趣盎然。  

  伏羲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创始祖先,世世代代,他的功绩被炎黄子孙口耳相传,史不乏载。伏羲结网罟、教佃渔、造工具、兴农耕、制嫁娶、正姓氏、造书契、画八卦,用文明的灯火引导人类走出了鸿蒙未启的混沌,从此人类文明薪火相传,源远流长。伏羲的开天明道之功,奠定了几千年中华民族文明昌盛的根基,伏羲也因此在历史上位列三皇之首、五帝之先,成为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伏羲庙是由大量的古文献资料和现代考古发拙成果确证的伏羲诞生之地,1992年8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时,亲笔题词“羲皇故里”,进一步确定了其在古代文明和当今研究开发伏羲文化方面的独特地位。

  2004年6月30日,农历5月13日,伏羲诞辰之春祭,文胜老师开始了寻访“三皇之首”的旅程。
banner.gif (1192 bytes)banner.gif (1192 bytes)banner.gif (1192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