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沅

   刘沅(1767-1855),四川双流人,生于清乾隆二十三年,卒于清咸丰五年,生平跨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享年八十八岁,是清中叶重要的儒学 大师 、教育家、宗教思想家、医学思想家,其学术被成为槐轩之学,影响深远,被后世尊为槐轩学派、刘门教以及川中中医火神派的开派师祖。沅先祖君谟通易学,传之沅父。刘沅幼承庭训,复求学于私塾,熟悉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以冠军中式举人。不料,此后刘沅仕途不顺,三试不售。其时,沅兄芳皋已进士及第且远在京都为官,而沅母高龄且病,复为恶邻所欺,故沅不再应试,遂以师儒终其生。此后的几年,刘沅 命运 多舛,家贫,子殇,母病,自己身体也很虚弱,几有朝不保夕之虞。一日,刘沅遇见了道号为“野云老人”的高道,此人以“仁者寿,大德必寿”、“长生不必药中求”等内丹心法授沅,实为刘沅的救命恩师和命中 贵人 。刘沅跟随野云学习了八年,此间他的身体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学问大有进境,门生也日渐增多。在六十岁以后,刘沅连生八子。从一介病夫到多子福寿,刘沅的一生堪称传奇。

   刘沅治学不分门户,融汉宋、古今文、三教于一体,提倡以天理人情折衷是非,其学多有独创。梁启超以为清代学术的精神是“复古以求解放”,清儒的确是从宋儒到汉儒,从汉儒到诸子,从诸子到三代。若以此衡量,其实刘沅的槐轩之学已远非复古到三代之所限。刘沅的槐轩之学涉及经学、子学、文、史,但其精华部分则在经义学和经理学。在经义学方面,刘沅有“四子六经”疏解(《大学恒解》、《中庸恒解》、《论语恒解》、《孟子恒解》为“四子”;《周易恒解》、《诗经恒解》、《尚书恒解》、《三礼》、《春秋恒解》、《孝经恒解》为“六经”,三礼即《周官恒解》、《仪礼恒解》、《礼记恒解》。总计为十二经恒解》)。在经理学方面则有《子问》、《又问》、《槐轩约言》、《正讹》、《俗言》、《大学古本质言》等,总的说来,刘沅是一个融合汉宋、古今文、儒释道三教的集大成式的一代通儒。刘沅的著作全集为《槐轩全书》,他的学术影响深远,主要表现在:1、刘沅身后形成了一个以刘沅槐轩之学为宗的槐轩学派,其代表人物有刘咸炘、刘咸荣、刘咸焌、颜楷、刘芬等。2、刘沅身后形成了一个民间宗教派别即刘门教。3、作为一个教育家,刘沅的槐轩书塾规模很大,经常求学的学生有三百人以上,师从刘沅学习的学生有数千人,故此当清季即有“川西夫子”之称,为一代塾师之雄。

   刘沅的槐轩学是围绕天理人情而展开的。刘沅的经义学以训诂为解经方式,以是否符合天理人情之中正取舍经意,文字音训、名物度数之考据以通经意,天理人情之正以阐经义。刘沅的经理学也是以天理人情为基准,刘沅反对宋儒理学,实际上已经建立了一种新理学。如果说凌廷堪倡导“以礼代理”,那么,刘沅则力主“理本礼末”,其思想很有特色,远比所谓的中心地带的儒者深刻。刘沅的思想是一个丰富的宝库,不仅有经史子集,也有医学、宗教、教育、民俗等内容,只不过因为槐轩学地处四川一隅,而我国学术界向来目光所及只在吴、皖、江、浙而不及边缘,故此刘沅的学问乃与岭南、陕西等边缘地区的学术一样被忽视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