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救贫

  杨救贫,名益,字叔茂,号筠松。(江西通志)载:(筠松,窦州)人。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生于会昌元年(公元八四一年)三月初八日戌时。
  出身清贫,为官清廉的杨筠松,虽身为朝廷命官,但视富贵荣华为过眼烟云,无感恋栈,而心系山川风水,一旦投身其间,则如鱼得水,流连忘返。因此,终于弃官为民,远离京都,回到南方,以他擅长的风水地理术行于世。他平素自奉甚俭,而怜贫恤苦,多方周济,不遗余力,民间极为崇敬,有口皆碑,世人称之为(救贫先生)。
  在堪舆学的基本理论方面,杨救贫力主因地制宜,因形择穴,观察龙脉,分析地势、方位,从而择定阴宅、阳宅的最佳伅置,渐渐演变发展成为风水地理的(形法理论),世称(形势派)、(峦体派)或(江西派)(亦称(赣)派),被后世堪舆界尊为(江西派)风水地理祖师,享有很高的声誉。这个学派源远流长,迄至于今。海峡两岸、港澳和东南亚等地,自称杨救贫若干代传人的,大有人在。
  杨救贫有(撼龙经)、(疑龙经)、(疑龙十问)、(葬法倒杖)、(二十四砂葬法)、(青囊奥语)、(天玉经)和(天玉经外编)等堪舆学专著流传于世,并收入(文渊阁四库全书)。
  在杨救贫居留江西赣南一带二十多年中,遍游赣南等地的名山大川、风景胜地,踏勘并择定了难以数计的阴阳宅址。江西省雩都县宽田乡杨公树的管氏宗祠(继述堂)的祠址,就是其中享有盛名,至今犹存的。
  唐天祐四年(公元九○七年),杨救贫被人暗算,中毒身亡,享年六十七岁。据(雩都县志)(清、同治版)载:(卒于赣,葬雩中乐口。)乐口亦名药口,距杨公村管氏宗祠仅二华里许。(中国风水)一书云:(卒于赣,葬云中乐口(今山西大同一带)。)实乃南辕化辙矣。  
  时逾千年,沧海桑田。药口附近的梅江,河岸几经崩塌,河床改道,岸边的杨救贫墓早已淤入河底,迹不可寻。明万历七年(公元一五七九年),雩都知县叶梦熊曾在梅江由药口河头村急转直下,转入寒信夹的西岸山嘴,正对杨救贫墓的遗址,立了一块日照碑,以资纪念。几百年后的今天,碑上的(唐国师杨公)字样,仍清晰可辨(此碑现为雩都县博物馆收藏)。
   那座堂名为(继述堂)的管氏宗祠,座落在梅江东岸的河边,这一带原名(芒筒坝),后人为了纪念杨救贫,改名为(杨公坝),至今仍称杨公村。
  岁月易逝,青山永存,多少个世纪过去了。这位富有浓厚传奇色彩的堪舆祖师杨救贫,留下了许多神奇的传说,至今仍然脍炙人口,流传于世。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