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章太炎(1869-1936),名炳磷,字枚叔,因仰慕清初学者顾炎武的人格,更名绛,号太炎,以号行于世,浙江余杭人。近代学者,思想家、经学家,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源的代表人物之一。 章太炎的经学研究,兴趣在于《春秋》,自变法运动夭折直至辛亥革命从日本归来,十余年间"独抱《春秋》"。章太炎研究《春秋》一方面是"夷夏之辨",另一方面也有现实政治的需要,那就是批驳康有为、皮锡瑞等鼓吹"孔子改制"说,为现实政治服务。他认为东汉经学家郑玄定《王制》成书于周赧王之后,是"暖昧"不确之论,认为《王制》出自"汉文帝时使博士刺六经为之";他运用乾嘉汉学家考证的方法,指出《周礼》三百六十官,是官号而非只三百六十人,同一官号"有正有二有考"。章太炎对《王制》制作的批评,对《周礼》的考证,表面是学术之争,实质是驳斥今文学者力主《王制》为孔子改制的根据,借孔子以言"改制"立宪。因此,章太炎研究《春秋》,是汲取《春秋》中的思想材料,阐发自已的政治思想。 章太炎的经学研究,除《春秋》之外,对《周易》也有论述,如他认为"《易》当殷末,故事状不及周世",并根据《易》传中"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断定《周易》的作者"为文王则明矣"。这显然是针对今文学者视《周易》为孔子所作的观点研发。此外,章太炎对〈礼》也有研究,尤其是对《丧服》花了很大的功夫,章太炎对《周易》与《礼》经的研究,虽也夹杂着他对现实社会的理解,然而与《春秋》研究相比较,则已明显远离激烈的现实政治斗争,几为纯学术的研究。晚年的章太炎不满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内容,潜心经学研究,公开提倡"尊孔读经",在苏州主持"章氏国学讲习会",再度走上了当年研究古文经学的老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