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钘

  (约前382—前300)是宋国人;尹文(约前360—前280)是齐国人。齐宣王、湣王时,他们和彭蒙、田骈、慎到等同在稷下学宮游学。宋钘、尹文的思想受到道家和墨家的影响,后人称其为“宋尹学派”。《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著录《宋子》十八篇,“名家”著录《尹文子》一篇,二书皆已亡佚。今存《尹文子》,一般认为系后人伪托。宋尹学派的思想资料,散见于《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中。

  宋尹学派主张以“宽”、“恕”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原则,“设不斗争,取不随仇”,“见侮不辱,救民之斗”。他们主张在国与国之间“禁攻寝兵,救世之战”,禁止攻伐,息止兵事,反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据《孟子》记载,秦楚构兵,宋牼(即宋钘)曾要往秦楚二国“说而罢之”。他们“救民之斗”、“救世之战”的目的,是“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为了达到利天下的目的,在内心修养方面,他们提倡“以情欲寡浅为内”,认为人类的本性就是欲寡而不欲多,“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五升之饭足矣”。因此,荀子批评他们是“有见于少,无见于多”。又说“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即只知人欲寡,不知满足人的合理欲求。

  宋尹学派提出“接万物以别宥为始”,认为只有破除了见侮为辱、以情为欲多等偏见,才能认识事物的真相。他们力图从主观上清除荣辱、誉非、美恶的界限,要求做到“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荣辱等等是属于外在的东西,不应以之妨害内心的平静,即使身陷牢狱之中,也不以为羞耻。庄子认为宋荣子(即宋钘)“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普天下人赞誉,他并不因此更受鼓励;普天下人非议,他也不因此更加沮丧。他们认为,如能做到人人“见侮不辱”,虽然被侮,但不以为耻辱,这样就不会互相争斗,能够“救民之斗”,便可以使天下安宁了。

  宋尹学派“以情欲寡为内”,当受到儒家安贫乐道和墨家刻苦精神的影响;而其“以禁攻寝兵为外”,则明显是对墨家“非攻”的继承。宋尹学派思想确实带有不少墨家特点,以致于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将墨翟和宋钘并列。

  《管子》中的《心术》上下、《白心》、《内业》四篇,刘节、郭沫若等认为是宋尹学派的遗著,今暂保留此说。这几篇反映了道、法、儒合一趋势,同时兼有各学派的思想特点,为战国中期稷下学士的著作,大致不会有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