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鞠曦先生在《〈易〉与新传统主义》中提出:“新传统主义”把易学基于理论基础地位,从而建立起“形而中论”的哲学体系,以作为“新传统主义”的坚实的理论基础。笔者以为,不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还是“新传统主义”,或者是“新易家”思想,都应该把《周易》的本义(即卦符的本义、卦名的本义、卦辞的本义、爻辞的本义)作为它们的原始基础。一个重要观点的提出,其概念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易学”和《周易》的本义这两个概念,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易学是“易家”的学问,是研究《周易》的学问,正如儒学是儒家的学问一样。以前没有“易家”的提法,现在已经有人提出来了。研究《周易》得出的一切结果都属于易学的范畴。但是,所有的结果不等于都是《周易》所包含的思想及观点。根是根,干是干,枝是枝,叶是叶。如果不把《周易》、《易传》、易道、旧易学、新易学的概念分清,我们很容易走进误区。如果一门学问的基础有问题或者模模糊糊,这门学问的可信度又有多高呢?把《周易》的哪一点或哪几点作为研究对象,关系到易学的重心,也关系到易学的可信度。研究的对象如果与现实社会没有关系或者关系不大,它只能束之高阁,成为研究者的孤芳自赏。
其实,《周易》的研究无非是研究三大对象——卦符(卦爻之象)、卦文(卦名与卦辞)、爻文(六爻之辞)。三者,谁的分量最重?谁更适合作为上述“基础”的主要部分?毫无疑问, 64 卦爻文( 386 条爻辞)的分量最重。因此,爻辞的本义才是构成易学“原始基础”的主要材料。通过历代不少人的研究,我们今天已经基本了解了爻辞的本义,但是并没有完全了解。对《周易》爻辞本义的研究关系到对作者(先贤)思想的认识理解,而这种认识理解又关系到对易学的清理、整固、扩展以使它适应今天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什么要清理、整固?因为西汉京房创立的包括八宫卦说、纳甲说、五行说、阴阳二气说在内的易学体系自西汉至今,通过大大小小的算命先生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在民间已经造成一个根深蒂固的概念——“周易是什么?”“周易不就是算命吗?”为什么要扩展?流水不腐!停滞的思想理论最终会是一个被抛弃的下场。
众所周知,没有马列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没有邓小平理论就没有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这三种思想理论,不就是后者发源于前者,前者因后者而扩大吗?事实证明,思想理论既要继承传统,又要结合现实国情、民情进行发展。而作为基础的这个“传统”起码是一个基本完整、清晰的基础。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国人的思想基础在那里?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在哪里?有人说,西方人的精神支柱是以耶酥为偶像的宗教(基督教、天主教);阿拉伯人的精神支柱是以真主为偶像的伊斯兰教;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是以孔子为偶像的儒教(暂且把儒学当成一种教)。
“儒教”这根支柱的基础是什么?自秦朝始至清朝止,除了周礼外,可以说是《周易》的义理。“儒教”的核心思想是“仁”。所以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 · 颜渊第十二》)又曰:“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礼记 · 礼运》)在孔子看来,义为礼之本,是礼的基础。由解释《周易》 64 卦之卦名、卦义及卦辞的《彖》,由解释《周易》 64 卦之卦名、卦义及爻辞的《象》,至少可以说明:《周易》的义理是儒学之基础的重要部分。高亨认为:《周易》的“主要特色是含有古朴的辨证法因素较为突出,先秦诸子均不能与之相比。”(《周易大传今注 · 自序》)《周易》不少研究成果证明,高先生这一看法是正确的。《周易》古朴的辨证法主要(笔者强调的是“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不是体现在卦符;不是体现在卦名、卦辞;而是体现在爻辞,体现在爻辞的义理中。这么认定,并不是说卦符、卦名及卦辞里没有一点辩证法。不否认,卦爻的排列、卦符的组合含有哲学的思维,含有辩证法。《周易》的卦文(卦名和卦辞)基本上是筮文,卦名因附于卦符且两两相对才沾上哲学的一点边(比如《乾》与《坤》;《泰》与《否》)。单单以它为研究对象是不能保证易学的可信度的。而爻辞则不同。尽管古人曾用爻辞解释占问,实际上,爻辞并不是筮文。这点,笔者在《〈周易〉——筮文与杂文的复合体》(载于国际易学网)一文已经作了初步的论证。 64 卦的爻辞实际上是 64 篇“杂文”,这些文章处处体现出务实而辨证的思想。遗憾的是,不少研易者并没有看到这一点。卦符、象数尽管也有用处,可以预测,等等。可是,它能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精华吗?它能发扬光大,成为复兴中华之思想基础的一部分吗?从寻根溯源的角度看,在易学方面,能够肩负历史使命的唯有爻辞义理。所以,爻辞研究的重大意义就在这里。
一 爻辞研究形成的儒家思想流
成书于战国的《象》是《周易》爻辞研究的最早的儒家代表作。其对一些爻辞的解评赋予了作者自己的思想。下面展示其“思想流”的几朵浪花(摘自《周易大传今注》)。
例一,乾卦爻辞之解评:“见龙在田”,德施普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例二,坤卦爻辞之解评:“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例三,屯卦爻辞之解评:虽“磐桓”,志行正也。
例四,蒙卦爻辞之解评:“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例五,讼卦爻辞之解评:“食旧德”,从上“吉”也。“讼元吉”,以中正也。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
例六,师卦爻辞之解评:“师出以律”,失律“凶”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例七,比卦爻辞之解评:“比之自内”,不自失也。“外比”于贤,以从上也。
例八,小畜卦爻辞之解评:“复自道”,其义“吉”也。“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
二 爻辞研究形成的“学院派”思想流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不少学者加入了“《周易》热”的行列。他们基本上都是根据爻象对爻辞进行解释,这是因循儒家治易的传统 , 加之他们又是学者,因此,笔者借用“学院派”一词称之。宋文安、张文郁两位学者(教授)在 1992 年出版的《周易人生哲理博览》中的爻辞研究成果就是这样的。但是他们注重从哲理的角度进行研究,是具有代表性的。张岱年先生为其作序说:“《周易》本系卜筮之书,其中也含有一些古代宗教的内容。正如古代的天文学与占星术相互结合一样,《周易》经传既富于哲理,也可能被用来宣传迷信,这是研究‘易学'时所应注意的。本书著作者运用新观点研究《周易》,撷取《周易》经传中的有关人生哲理的思想观点,加以会综诠释,编著《周易人生哲理博览》一书,这是一项新的探索,无论对于学术研究还是实际应用来说,肯定都是大有裨益的。”下面展示其“思想流”的几朵浪花(引号内之文是其原文)。
例一,“《坤 ·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 [ 意义 ] 这里用大地作比喻,说明直率、方正、大度(宽大),是做人的基本态度(准则)。”
例二,“《比 ·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
“ [ 意义 ] 这里仍强调诚信在人际关系、群体活动中的作用,提出了两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 ”
例三,“《益 · 上九》: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 [ 意义 ] 这里所强调的是,贪的无厌,不但满足不了欲求,得不到益处,反会招来打击、凶险。”
例四,“《小过 · 初六》:飞鸟以凶。”
“ [ 意义 ] …… 飞得过高,不加收敛,就会招来凶险,这里显然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凡事有个度,不可过‘度',否则会凶险。”
例五,“《恒 · 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吉。”
“ [ 意义 ] 这里是讲在修得高尚的德行之后,持之有恒坚守这种德行的重要性。如果不能永恒地坚守高尚的德行,即使动机纯正,也会招来羞辱,无处容身。”
例六,“《同人 · 六二》:同人于宗,吝。”
“ [ 意义 ] 若按‘宗族'解释,其意义在于,和只限于在本族内讲团结,这是一种狭隘的、偏私的作法,当然于事无补 …… 若按‘宗派'解释,其意义在于:在自己参与或负责的事业中,‘同人于宗',只在自己的宗派中搞团结,或拉帮结派,‘党同伐异',其危害就更大了。”
例七, “《小畜 · 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
“ [ 意义 ] 这里揭示了一个极其深刻、而且很有实际意义的道理:自助助人,共同富裕 …… 不满足于自己的富有,与人共同富裕,这样才符合君子之道,体现君子之德。”
例八,“《讼 ·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 [ 意义 ] …… 这里显然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顺其自然,安于正理,则平安无事。”
三 爻辞研究形成的“社会派”思想流
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一些社会文人也加入研究《周易》的行列。作家刘孝存先生的《〈周易〉与人生谋略》 ① 可以说是他们的代表作。他们认为是西伯(周文王)“不满足六十四卦的六十四种符号和六十四种卦名,他决定为它们作注释、作解说。” ①他们 推测周文王是在当年被囚的牢狱中“为六十四卦作了卦辞,而且为每一卦的六个爻作了爻辞。”“将他所欲表达的东西寓寄在卦辞和爻辞上。”“将人生哲理、世间情态,尽收其中。” ①他们 在研究中基本上不依赖卦象、爻象,不参考《易传》之解,正如作者刘先生在其“引言”中所说:“我们对《周易》卦辞和爻辞的解释,不完全沿袭旧时流行的说法。首先,笔者认为,《周易》每一卦的卦辞,是本卦(本章节)的提纲挈领,也可以说是概括式的论述;而每卦中的六个爻的爻辞,则是这个方面的六种情况。”他们没有将这“六种情况”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研究,故而未能深入挖掘先贤的思想。基于他们不同于“学院派”的研究,也不是教授、讲师,所以在此称其为爻辞研究的“社会派”。下面展示其“思想流”的几朵浪花(引号内之文是其原文)。
例一,《乾》卦“初九:潜龙。勿用。”
“此爻辞为:隐蔽着的、未露行迹的英雄人物,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既不能轻易显示才干,又不可轻易采取行动。”
(评论)“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在条件尚未成熟或身处逆境之时,不可轻举妄动,以免过早地暴露自己,打草惊蛇。”
例二,《蒙》卦“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此爻辞为:承受教化,就要打开愚昧和无知;为此,运用惩罚的办法是有利的。仅仅用劝说的办法来进行约束,就是姑息。”
(评论)“这是强调:教化人,必须有严厉的规章、制度;对违犯规章制度的,必须进行惩罚。说服教育不是万能的,必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才能保障学业的完成。”
例三,《需》卦“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此爻辞为:在城外等待机遇,有恒心才是有利的,才能避免过失,避免灾祸。”
(评论)“ …… 这是讲距离,要距离权力中心远一点。距离权力中心远,有利有弊 …… 由于距权力中心远,即使有才干也不容易被人发现,因此必须有恒心。时间久了,有才干的人总会被发现、重用的 …… ”
例四,《比》卦“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他,吉。”
“此爻辞为:用讲信用来结交朋友,没有害处。讲信用就像装满酒缸的酒。酒满情浓,最后会引来他人结交,这是很吉祥的。”
(评论)“讲诚信,是交友的要义。不讲信用的人,是不可交的。”
例五,《否》卦“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此爻辞为:道路闭塞不通,又受到包围,不得不承受这一现状的时候,谄媚的小人会受到宠信,得到好处;而正人君子则会受到排挤,得不到重用,甚至时有灾祸。受排挤的正人君子应坦然对待,不以为然;想开了,也就顺通了。”
(评论)“这是说,不要计较个人的一时荣辱,要把目光看得远些。”
例六,《谦》卦“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此爻辞为:一个谦虚谨慎的人,即使是过大江大河,也会吉祥平安的。”
(评论)“大江大河是象征,指的是艰难险阻。这是‘谦受益'的体现。”
例七,《豫》卦“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此爻辞为:不知天昏地黑地享乐了一番,突然醒悟,有所改变,可以免除灾祸。”
(评论)“这叫亡羊补牢,犹未晚矣!能够做到这点很难。”
例八,《观》卦“六三:观我生,进退。”
“此爻辞为:观察自己的生存条件和环境,来决定自身的进退——或者出来做官,或者辞去官职。”
(评论)“一方面要审时度势,一方面要有自知之明。在不利于自己生存、发展的时候,就该隐退;在条件有利的情况下,掂量一下自己的能力,再考虑出来做官。知进、退者,可以免除灾祸。”
四 爻辞研究形成的“新生派”思想流
笔者根据多年的研究,认清了《周易》爻辞对于易学的重要作用及对于现实和将来的重要意义,因此撰写了《〈周易〉爻辞韦氏新解》,为了便于读者区分、理解,笔者根据爻文的主题加上了标题。笔者不沿袭《象传》,基本上不考虑爻象,纯粹从文字、辞句以及六爻之辞的整体结构出发,参考《说文解字注》、《诗经》、《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史记》等文献,返璞归真地挖掘其本义,算是个新生派吧!下面展示其三段“思想流”(译文括号内为隐含之文)。
例如,《坤》卦爻文——《坚冰》
初六(爻辞):履霜,坚冰至。
【解析】农历九月霜降,继之是立冬,严寒将至。“履”指踩。例如,《诗经·小雅·大东》:“纠纠葛屦,可以履霜?”⑸ - (《诗经》吉林文史出版社)“坚冰”比喻暴政。
【译文】脚步踩上了霜,河水结上了坚冰。
【寓意】形势不妙,暴政已经逼近。
【简评】此文有潜台词——面临暴政的危害,应该寻求应对的方法?由此引出下文。
六二(爻辞):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解析】此文承接上文,句首有隐含,即“应对‘坚冰'”。断句应作“直方大,不习,无不利。”“直”有“只是”之意。“方”有“方法、办法”之意。“大”(读 tai )同“泰”。上古,泰、太字多写作“大”。“泰”有“通”之意。“习”有“熟悉”之意。⑹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译文】(应对“坚冰”,)只是方法行得通,不熟悉,这没有不利。
【寓意】应对危害有了可行的方法,对这种方法不熟悉没有什么不利。
【简评】此文亦有潜台词——不熟悉做大事的方法,心中没有底,可能信心不足。怎么办?下文给出了回答。
六三(爻辞):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解析】“含”有“心中怀着”之意。“章”指章程、章法。“贞”有“坚定”之意。⑹“或”是代指“含章”的一些人。例如,《诗经·小雅·大东》:“东人之子,职劳不来……或以其酒,不以其浆。”(“或”代指东人之子)。“从”有“参与”之意。在古代,“有终”指有好结果。
【译文】心中有了章程,可以坚定信心。这样的人,有的能够参与王侯的事务,没有成就也有好结果。
【寓意】有章程的人,信念坚定。这样的人,有的能够从政报国。
【简评】“含章可贞”和“从王事”也许正是作者著述《周易》爻文的指导思想。即含有《周易》之“章”,可以从政报国。
六四(爻辞):括囊,无咎,无誉。
【解析】“括”指结扎、束结。“囊”是一种口袋,比喻言行。此文承接“初六”文,句首有隐含,即面临“坚冰”(暴政),必须寡言少行。“誉”指荣誉。
【译文】(面临暴政,)扎紧口袋,就没有灾祸,也没有荣誉。
【寓意】面对暴政,言行必须谨慎。这样,不会招灾惹祸。
【简评】面对暴政,宁可无誉,不可招灾。
六五(爻辞):黄裳,元吉。
【解析】“黄”是高贵色。“裳”是古代男女穿的一种裙子。“元”有“大”之意。“六”为阴爻,“五”为王位。“黄裳”于“六五”比喻某人坐在尊贵的王位,却“阴”。故此文暗示此王不正。根据前面的文意,可以认为其“阴”(冷)就是因为此王制造了“坚冰”。
【译文】穿上黄色的衣裙,大吉。
【寓意】坐在尊贵的位置是大吉大利的。
【简评】此文启下,不正之王迟早都会受到“龙”的挑战。
上六(爻辞):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解析】“龙”比喻有志者。此文承上,指弱势之“龙”挑战“六五”之王。“玄”是黑中带红之色。“玄黄”指颜色杂乱,比喻伤势很重。例如,《诗经·周南、召南·卷耳》:“陟彼高冈,我马玄黄。”(“玄黄”指马的眼色杂乱不纯,比喻其疲惫。)
【译文】弱势的“龙”在原野和强敌交战,受伤流的血成了黑黄色。
【寓意】弱势的有志者在不利的条件下与强敌交战,必受重伤。
【简评】此文是《乾》卦“潜龙勿用”的反面注脚,亦有潜台词——面对强敌,弱者应该按下文去做。
用六(爻辞):利永贞。
【解析】“利”是倒装字。“永”指长久。“贞”指“坚定,有操守”。“永贞”前省略了主语“龙”。此文不仅仅是承接上文,也是《坚冰》全文的主题思想。
【译文】弱势的“龙”只有长久地坚定信念才有利。
【寓意】处于弱势的有志者只有长久地坚定信念,等待时机才有利。
【总评】此文主要是针对弱势的有志之“龙”提出一条韬略:应对“坚冰”,其方法不熟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含章可贞”;面临“坚冰”,要“括囊”;在不利的条件下,不要和制造“坚冰”的强敌交战;只要“永贞”,等待时机,最终会有利的。周厉王时期, “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⑺ -(《史记》)这也许是坤卦《坚冰》爻文的历史背景。
《讼》卦爻文——《讼》
初六(爻辞):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
【解析】“不永所事”是倒装句,即“所事不永”。《尚书·周书·泰誓》上篇有“永清四海”,即“四海永清”。“所事”指所讼之事。“言”指非议。很多事端如果久争不决,矛盾容易激化。
【译文】讼事不要长久,即使有点非议,最终是吉祥的。
【寓意】讼事不要长久,要尽快了断。
【简评】此文与《讼》文主题思想无关,是附加的观点。
九二(爻辞):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解析】“不克讼”是“讼不克”的倒装。“逋”( bu )指逃亡。“邑人”即封邑之地的庶民。可见,“不克讼”者不是邑地之领主,也是管理邑地的官吏。在西周,“被天子任命为专管邑中事务的官吏,一方面主管邑人的佃事,同时又兼任军事首领”。⑻ - (《西周土地关系论》)“眚”( sheng )指灾祸。
【译文】某人争讼不胜,返回时逃亡了,但其邑地三百户人都没有遭遇灾祸。
【寓意】首领败诉后逃避责任是错上加错,由于政通人和,其属下众人不会受牵连。
【简评】逃避败诉的责任是严重失德。
六三(爻辞):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解析】将前句断为“食旧德,贞,厉终吉。”较妥。“食”是“施”之假借,“施”有“实行”之意,可译成“遵行”。“旧”指“原有的、从前的”。高亨认为“旧德”为“故有之美德”是正确的。⑵ - (《周易大传今注》)根据文意,这个“美德”就是败诉者承担应负的责任。此句之前承上文省略“讼”字。“贞”指正,引申为正确。“厉”指祸患。“或”是代词,指争讼但有美德之人中的一些人。
【译文】争讼要遵行从前的美德,这是正确的,即使有祸最终还是吉祥。这样的人,有的可以参与王侯的事务,但是不会有成就。
【寓意】争讼也应遵行从前的美德,败诉者应该承担责任。这样,最终才会吉祥。
【简评】此文承接上文,主要是针对败诉者而言。要点是:败诉者只有施“旧德”,才能“终吉”。至于“从王事,无成”,是因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其言行基本上是畏首畏尾,所以“无成”。
九四(爻辞):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解析】有的版本作“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是正确的。⑵ “安贞吉”作“安贞,吉。”则更顺。“复”指回去。“即”是连词,如同“则”。“渝”指改变。“安贞”指心安、德正。此文也承接“九二”文,继续奉劝败诉者。其“安贞,吉”承上文隐含了一个前提——“食旧德”。
【译文】争讼不胜,回去则命运改变,但是只要(遵行从前的美德,承担了责任,)心安、德正,还是吉祥的。
【寓意】争讼不胜会使命运改变,但是承担责任是一种美德,能使心安,还是吉祥的。
【简评】这是对待败诉的第二种方式,和第一种“归而逋”的方式形成反差对比。“安贞,吉”是辨证地应对命运的不良改变。
九五(爻辞):讼,元吉。
【解析】此文承接“六三”文,“讼”后有隐含,当为“食旧德”。“元”表示大。
【译文】争讼,(遵行从前的美德,)大吉。
【寓意】在讼事中遵循从前的美德(有过错的承担责任),这对双方都大有好处。
【简评】此文是对遵循传统美德作进一步强调,认为这样的争讼才有大吉的结果。
上九(爻辞):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解析】“或”是代词,指君王。“之”指争讼得胜者。“锡”( ci )通“赐”。“鞶”( pan )是一种大腰带,古代大夫以上官员的专用品。“终朝”即“朝终”,指“散朝”。“褫”( chi )指抢夺。根据“三褫”的文意,受到赏赐的人在争讼时其德不正(可能强词夺理或搞诡辩),故虽胜犹败。
【译文】君王赏赐争讼得胜者大腰带,他在散朝后却遭到三次抢夺。
【寓意】争讼靠狡辩得胜而失德者,事后也会遭到多次攻击。
【总评】讼卦《讼》文的中心思想是:争讼要遵行从前的美德。作者告诫人们:有美德的争讼才能“元吉”;如果败诉者“安贞”,“厉终吉”。否则,即使胜诉或得到奖赏,也会被“三褫之”,不得人心。
同人卦爻文——《同人》
初九(爻辞):同人于门,无咎。
【解析】从《同人》全文看,尤其是分析“九五”(第五段)“同人”,可以认定,“同人”是指相同的人,即同宗之人。“于”是介词,其后又是名词,前面应有动词。例如,《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再如,《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阋”( xi )是动词。“墙”即屋墙,代指家。⑸因此,“于门”前省略了动词,当为“守”。“门”有“家”之意。“咎”指灾祸。
【译文】同宗之人守在家里,没有灾祸。
【寓意】人守在家里,不会遭遇灾祸。
六二(爻辞):同人于宗,吝。
【解析】同上,“于宗”前省略动词“守”。“宗”的用法与“门”相同,是地点,指宗庙。宗庙是供奉先祖,祭祀先祖的场所。“吝”有“耻辱”之意,比喻错误。
【译文】同宗之人守着宗庙,这是错误的。
【寓意】人只是守着宗庙是错误的。
【简评】此文承上启下,有潜台词:好男儿应该出征,建功立业。
九三(爻辞):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解析】“伏”有“藏匿”之意。“戎”指军队,“莽”是草丛,指长满草丛的地区。“陵”指大土山。“升”有“登”之意。“其”是代词,当指敌国边界。在古代,常以“三”表示“多”。“兴”是“兴师”的简缩。
【译文】在长满草丛的地区藏匿军队,派兵登上敌国边界的高山了望,多年了,没有出兵征战。
【寓意】备战要隐蔽,敌情要积极了解,即使多年没有出兵征战。
九四(爻辞):乘其墉,弗克攻,吉。
【解析】有的版本作“乘其墉,弗克,攻吉。”较妥。⑵“乘”有“登”之意。“其”指敌国。“墉”指城墙。例如,《诗经·大雅·皇矣》:“与尔临冲,以伐崇墉。”(崇:古国名。)“弗”即没有。
【译文】登上了敌国的城墙,没有攻下,继续进攻才能吉利。
【寓意】攻进敌人的防线必须一鼓作气,继续进攻才能获胜。
九五(爻辞):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解析】“同人”在此显然是名词,作主语,是指同宗的军人。如果“同”当“聚集”解,则显得牵强。后一句,有的版本作“大师克,相遇。”较妥。⑵“相遇”承前省略主语“同人”,指同人战后相遇。此文承接上文,先描述刚刚战胜敌国后同人的状态(结果),后说原因。“咷”( tao ,通“啕”)指大声哭。“号咷”是暗示有的同人牺牲了。
【译文】大军攻克敌城后,同宗的军人相遇,先是大声痛哭,然后欢笑。
【寓意】征战胜利是有喜有悲,胜利是以牺牲一部分人为代价的。
【简评】由此可见,第一段的“同人于门,无咎。”是相对征战而言。
上九(爻辞):同人于郊,无悔。
【解析】同上,“于郊”前省略了动词,当为“屯”,“屯”指驻扎。“郊”指城外。
【译文】同宗的军人在城外驻扎,没有后悔。
【寓意】和平时期,同宗的军人驻在城外过着简朴的生活,没有后悔。
【简评】现在的同人已不是守候家门和宗庙的同人,他们经历了战火的考验,建立了功勋,自然“于郊”不悔。
【总评】《同人》爻文的中心思想是:同宗之人(青年人)不要守小家,应该当兵打仗,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