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理探究

易经与生活

学易百科

banner.gif (1192 bytes)banner.gif (1192 bytes)banner.gif (1192 bytes)

       ::
提高准确率,“功夫在诗外”::

            --试论纳甲筮法的起卦与断卦

 
纳甲筮法,是古今最常用、准确性较高且简便易行的大宗占卜之法,运用好时十分灵验,运用不好时却“驴头不对马嘴”。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主要是起卦和断卦方面的问题。

一、起卦:动则可占,卦之灵验在“心诚”

有动必有因,有因必有果。《周易·系辞下》曰:“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梅花易数》上也讲:“不动不占,不因事不占。”这是起卦的原则。动可包括内心动和外界动,动是一种提前预告,动必有吉凶悔吝之事发生,前者是因后者是果,纳甲筮法能体现这一因果,要想知道因果就要起卦来占测了。

纳甲起卦法,以摇钱法为大宗,也可用大衍筮法或按“梅花易数”各种起卦法(时间、数字等)。无论用何种方法,起卦前要进入一种最佳获得准确信息状态(尤其摇卦法),我们称之为“气功态”。《周易·系辞上》早有明示:“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就是说,起卦者身心要处于无思无为、寂然不动的状态(气功态),才能感悟而通晓天下大事。《内径·灵枢·五色》上讲:“积神于心,以知往今。”就是说,在聚精会神、专心一念的状态中感知动的信息,才能准确知晓过去和未来。

要进入气功态,首先必须做到“心诚”,俗话说“心诚则灵”,这不是迷信而是真理。《中庸》上讲:“诚者,天之道也”“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就是说,“诚”是宇宙的自然法则,到达至诚的境界可以预知未来。《易经》中以“孚”代表诚,在卦爻辞中“孚”字出现率极高,可见诚是多么重要。相反,如果做不到心诚,那就违背了宇宙的自然法则,以不诚之心胡乱起卦,是无法感受到准确信息,起得正确而真实之卦的。

二、断卦:医易相通,诊治之理在“中庸”

起卦是基础,断卦是关键,二者同等重要。自古医易相通,如中医的阴阳、藏象、气化等学说的重要基础理论皆源于《周易》;而以《周易》为理论基础的纳甲筮法,在断卦方面又从中医诊治中获得许多启示。《内径·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讲:“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与卜筮经典《黄金策》所云:“太过者损之斯成,不及者益之则利。”是同一理,这理就是讲究阴阳平衡的中庸之理。在行医和研易中,笔者体会到断卦如同断病,可以视卦为人,断卦就是为卦诊病治病,就是断出卦病所在然后对病下药。卦病即是卦中强旺或最衰弱之爻,卦药即是针对卦病所断的应期,如果病症是空、破、墓、绝、合、冲,其药则是分别为出空填实、出破逢合、墓待冲、绝逢生、合待冲、冲逢合等应期,正如《卜筮正宗》所云:“天机尽泄于有病之处,断法总在于药医之处。”

三、实例:卦病寻契机,卦药定应期

1、未月庚子日,占求财,得小畜静卦

分析:卦中用神两现,应爻妻财未土临月建克世必得,明日丑日冲动未土可得。

实际:次日未得,至辰日得财,此卦病在辰土财爻旬空,而药(应期)治于出空填实。

2、庚月戊戌日,占失银物可得否?得巽之讼

分析:卦得六冲,未土财爻动化回头生合,失而复得之象。财为用,冲中逢合,其病在原神巳火旬空,必待乙巳日原神出空值日复得,果验。

(以上两卦选自《卜筮正宗》

3、酉年亥月癸亥日,为一八十岁老妇诊病,诊其为冠心病,后摇卦测其吉凶,得渐之同人

分析:应爻卯木为用神,卯木临官鬼入动爻未土之墓为“随鬼入墓”,表示现在病情严重;用神得月日相生,为用神根深蒂固,子孙申金持世又得两动爻相生,故病虽重不会死(子孙持世事无忧)。明日子刑用神卯木,恐病情加重;后日丑冲开未土,用神出墓病将好转,后告知病人家属:明日要格外小心,过来明日就会好转。

实际:次日病情加重,经紧急抢救治疗脱离危险,第三天病情好转,后逐渐康复。

(此卦之病在用神“随鬼入墓”,卦药(应期)即为冲墓之时。)

4、戌年戌月乙丑日亥时,有人急切敲门说是看病,动必有因这时间就蕴含着将要发生的信息,逐按时间起卦得节之兑

分析:卦得六合变六冲,凶;卦中应爻父母申金动化空亡,虽得月生但入日墓,明显是父病且有生命危险。卦中官鬼两现,是新旧两病,且官鬼土爻临月日太旺,太刚必折必是脾胃之病。

实际:来人说其父吐血,请急去医治。去后诊断为胃出血,原有胃病,治疗后情况良好,由于我根据卦象断其父病有凶,故嘱咐明日去大医院复查,不然有生命危险。后病人未去复查,以为不吐血就没大事了,过了十二日即下旬的丑日,病人突然又大量吐血不止,不一会儿便气绝身亡。

(此卦病在墓和旬空,用神化空主现在无事,出空再遇墓日即为卦药所示,病人危险此时。)

大夫治病有医技高低之分,高者能抓住主要病症而手到病除;占者断卦有技术精粗之别,精者能顿悟卦之关键所在而“一针见血”,但能否瞬间顿悟的关键,在于平日修行和学识的积累,所谓“功夫在诗外”。法无定法,心生万法,万法归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浅见与同仁共磋,不妥之处请赐教。(河北李富江撰稿)

 

banner.gif (1192 bytes)banner.gif (1192 bytes)banner.gif (1192 bytes)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