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理探究

易经与生活

学易百科

banner.gif (1192 bytes)banner.gif (1192 bytes)banner.gif (1192 bytes)


::
论 心::

吴泽恒

  心乃万象之主宰。佛家注于明心,道家注于修心,儒家注于存心,皆不离心为道。其心有二性,一曰人心,二曰道心,也即有“惟危”、“惟微”之别。世人不得心传者,只知“道”在心中,不知“心”在何处,故多执脏腑气质之心。守心而执象,理欲交驰,圣凡不分,理气难辨,无怪“劳心而无所成”。
  道心,也谓心法。道心唯静止无为,乃为天性,也谓无极混沌,如如不动,阴阳未判。然人心者,皆感物而动,见境情生。其性为欲性,其心即尘心是也。是故,欲养道心,莫善于寡欲,渐之心性合一,神形专原,则道心居也。
  道心之性,人人皆有,而拘于气禀,蔽于物欲之中。转为欲心为重,以此即失却道心,而忘于心法。因而圣人传心,即传其未生之心境,无为之心法。此法无相无形,至简至易,平常心是也。
  华藏无相法门,专授潜固有之心,本然之性。本性者,无为佛性也。佛者,具统体大道之智慧。性者,人人皆有而具之佛心。尽其心者,即知其性,知其性者,则知宇宙十方世界之察。
  存其心,养其性,可以知天地。天人万物本同一体,天统四时,心统四端,天地具性,人性悉知,何患人不能尽其性而成其圣也。
  华藏法门,由尽性致知入手,致知即明理是也。致知之功,由格物入门,格物又有事物及物欲之分。事物者,即流溯源学,经律三藏;物欲之物者,即末本之学,物质之辨,三维世之现实是也。
  若格事物而忘末本,则落于执象,格物欲而不明心性之真、经藏之理,则落于顽空。
  华藏徒众,若执有形心者,则血肉一团。此心随生而有,随死而无,一气不来,即成秽臭。此心并非不因生有,不因死灭,虚灵不昧之佛心也。若以知觉运动者为心,此心乃危殆不安之心是也。而非澈妙难见之心,此即气质之心与本性之心而别也。
  宇宙未判阴阳之时,气具于理,宇宙判分阴阳之后,理寓于气,理为气之主,气者理之充。物象非理象不生,理象非物象不显。理、气、象会于天、地、人,三相合一,心性合一者即为圣人。执相顽空,未本不分即为凡夫是也。愚人执象,贤人通气,圣人明理。而三才皆汇,心性合一。
  易学术数皆言先天后天,而未明详论,未明至理。故多谛于后天格物论者。
  何为先天,生天者是。何为后天,天生者是。生天为理,至静而无为。天生为象,经纬者是。而经纬一气流行,默运四时,为宗动之后天也。
  道心为理,生天者是,上应至静不动天,即是生天生地,恒而不变之天也。造此天者谓之圣域,三教归一者乃为理之同归也。
  人心为气,上应宗动之天而为后天者,此变乃有常之天,造此者谓之贤关,五官百骸,周天奇脉,有象可见之心。上应经纬,贤人之乐,伏人之心也。
  若以血肉之心为心者,此心纵情逐欲,万事忧之,生死限之,无非苦也,何乐之有。
  现今传心者,大都言心在于善,即是道心,心在于恶,即是人心。若如此论,则恶者事恶,其祸随之,恶有尽而祸也有终。善者事善,则福随之,而善尽福也有了。善恶祸福,唯念不同,然善恶随念之现,皆为凡夫人心也,而非心法之佛心。
  如不得心法,则不能明善复初,了却因果轮回之法而穷尽理性,至命合虚。望同修者斟鉴,勿枉光阴也。
  神形合一,道觉归虚,具妙空境。此心还于万物统体之理。理无在无不在,而圣神合天之心,亦无在无不在。故能无思无为,寂静不动,有感而遂通天地。
  人心之始,由降裹而生命,以禀受而有性,以应酬万事而有心,以感于万事而生七情而谓之情。命、性、心、情合之情谓之一理也,则神形合一而生道心。理以覆昌万物谓之天,主宰万物谓之帝,以万物始终由共谓之道。
  道者,无声无色,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体物不遗,两在不侧,至隐至费,至微至显,无生万有,虚合至实,无始无终,无在而无所不在,无物不理而各得其理,至真无妄,寂静不动,感而遂通,不行而至,不疾而速,无为而成,至理、至诚、至善也。
  天有天理,地有地理,人有理性,物有物理,事有事理。得理则治,失理则乱。知理之节文,可以制礼。知气之清浊,可以作乐。知理之尊卑、气之沉浮、象之进退,教民之谓之政,禁民则谓之刑。以赏为辅,以罚为弼,有终有始,本未不紊,先后有序。明于此,则三教合一理,万国一统也。
  理者吾人之宗祖,气者吾人之父母,象者吾人之嫡系。先天下而开其物,后天下而成其务,万法之宗也。若明于此,则三教一家,万法一源,如手足,万物共融而各处其位,各司其职,天地人合一而无彼我之纷争。贤关圣域,可以同登,大同之世,即在今日。祈恳世人同感、同参、同为,则生灵万万之幸也。
  千古以上,此心此理同之。千古以下,此心此理亦同之。四海内外,宇宙渺渺,凡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血气之类,万物之源,此心此理无不同也。
  儒曰存心,道曰修心,释曰明心。教虽不同,而心则一理。佛曰归一,道曰守一,儒曰一贯,道虽不同,而理则一心。故天地无二理,三教无二心。其文字不同只区于语音;其制度不同只别于乡俗。因人因事因地,变则通之,神而明之,因势利导,此为圣人通权之变也。如不能权变,各守其道而斥他法,各据枝叶而乱迷根本,分门别户,冰炭相投而争端,虽人谋之不遂藏,亦是世运逆退,气消数尽在即。望吾等学人,各宜仰体。
  若明心理而合五教为一教,连天下这一家,化纷争为揖让,上慰天心,下顺民意,此乃一大快事也。
  化法之心法,而五教各有经典,各国俱有遗文,皆上世圣贤化民成俗,代天宣化之言,虽文有万异,而理无二致。学者应先明天人一理,真知真见,躬行实证。若自然心若悬鉴,见其文则会其志,无论释、道、儒、回、耶,皆可以登庭明心,澈其底蕴,而得心法命脉。
  圣人量包天地,心念万物,凡劂庶民,视如同胞。教而化之,指其心,点其性,使之同归一道,同合一天,四方上下,古往今来,一道同风而不难致达也。此道行之一已则身下,行之一家则家齐,行之一国则国治,行于天下则天下平矣。

 

banner.gif (1192 bytes)banner.gif (1192 bytes)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