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数中日始何时::
湖北 梁敢雄
民间不少地区流传“命不算子”或“子时不占”之说。据说:子时出生的人命很难算准,在子时占测诸事也难得测准。究其缘由,关系到子时应隶属哪一天的问题。子时归属的日子不同,命局当然大不一样了。不仅子平(四柱)预测如此,凡将日子、时辰为原始信息输入的其他种种术数,诸如紫微斗数、六壬、奇门等等,似无一不存在由于子时归属不确而导致测不准的问题。
众所周知:子时始于晚11点,终于凌晨1点。那么,究竟是如眼下多数术数家那样,把认作一天中第一个时辰的子时之初(即晚11点)作为一天的开始,还是如今日历法所要求的那样将子时一分为二:以“子半”(即晚12点)作为一日之始呢?
一日分为12个时辰由来甚古,据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日书》的记载,早在秦代已开始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一天中12个时辰了。然而历代术数书尽管汗牛充栋,却对日始何时的问题罕有说明。民国初袁树珊在《命理探源》一书中,根据明人万育吾关于一日分为一百刻的论述推断:“子时的上半个时辰属于前半夜是昨日,下半个时辰属后半夜是今日。”此说在术数界有一定影响,但由于其说不古和证据薄弱,故不被多数术数者所朱信。多数术数者鉴于子时在一天12时辰中排在首位,故而很自然地在把子时当作一天中第一个时辰的同时,也就将子时之初(即晚11点)作为一日开始的时刻了。这就不奇怪在术数复苏的大陆,九年前竞在传媒上发生过一场有关新年伊始的讨论:要不要在农历除夕11点钟时来迎接新年到来。
其实,曾为唐朝制定《麟德历》(施行于公元665~728年)的术数大权威李淳风早早就明确指出:“古历分日,起于子半”(见《新唐书·历表》),即是说古代的历法。都是以子时的中点(即晚12点钟)作为一日的开始。更早更权威的证据见于汉初伏生所传《尚书大传》。该书言:“周以十一月为正,色尚赤,以夜半为朔。”东汉奉诏总结经学的名著《白虎通》,亦征引和重申了伏生之说。正者,为改朝换代后重新确定的一岁之首月,朔为初始。上引伏生之言是说:西周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崇尚赤色,并以夜半为正月初一日的开始。伏生所说的夜半也就是李淳风所说的子半,这是一个历法常识问题,可由实测证明。
在古代文献中,“夜半”与“日中”是两个使用频率很高的特定时刻概念,且二者相隔刚好半天,即:夜半=日中-半日。而所谓“日中”即指一日之中点,也即太阳正当顶之时,用日圭测之则在圭影最短的时刻,那恰好在当地正午12点钟时,与之相隔半日的“夜半”理所当然地在当地晚12点钟时,此时刻正是子时的中点――子半。由此可见,从西周起,历法就把与“日中”相隔半日的“夜半”作为一日之始。用12地支记时表后,子时恰被日子的更替时刻所平分:后一段为子正或称早子时,属今日;前一段为子初或称夜子时,属昨日。一日始于早子时之初,而终于夜子时之末。
对于术数家而言,一天十二个时辰有十一时辰无须再细分,唯有子时还须进一步分清:是属于当日的子正(即当地凌晨0~1点钟)还是属于昨日的子初(即当地晚11~12点钟)。笔者建议:以后凡言某日子时者,若未加声明,应一律视为当日的早子时。至于在农历某月某日晚11~12点钟之间出生者,则应称之为某月某日夜子时出生。(湖北鄂东易学研究所梁敢雄)
(436100湖北黄冈市工业学校内易经研究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