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令闻女士在晚年时期,爱好十分广泛,在八十岁的时候,王女士爱好上了唱昆曲,王女士晚年还加入了纽约海外昆曲社,前几年还粉墨登场表演《小宴》。

  昆曲的以唱腔优美,缠绵婉转、柔曼悠远见长,在表演上以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得以被大家喜爱。曾有昆曲爱好者这样形容“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实在美妙绝伦。

  昆曲具有“百戏之祖”、“百戏之师”之称,它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并且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它所使用的曲牌,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昆曲以清唱的形式出现,终于使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同时,魏良辅对伴奏乐器也进行了改革。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

  “水磨腔”。这种新腔奠定了昆剧演唱的特色,充分体现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细曲”)中,具体表现为放慢拍子,延缓节奏,以便在旋律进行中运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现了“赠板曲”,即将4/4拍的曲调放慢成8/4,声调清柔委婉,并对字音严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个字,注意咬字的头、腹、尾,即吐字、过腔和收音,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其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愈加突出相对而言,北曲的声情偏于跌宕豪爽,跳跃性强。它使用七声音阶和南曲用五声音阶(基本上不用半音)不同,但在昆山腔的长期吸收北曲演唱过程中,原来北曲的特性也渐渐被溶化成为“南曲化”的演唱风格,因此在昆剧演出剧目中,北曲既有成套的使用,也有单支曲牌的摘用,还有“南北合套”。

  “南北合套”的使用很有特色:一般情况是北曲由一个角色应唱,南曲则由几个不同的角色分唱。这几种南北曲的配合使用办法,完全从剧情出发,使音乐尽可能完美地服从戏剧内容的需要。

  昆剧的戏曲舞蹈多方吸收和继承了古代民间舞蹈、宫廷舞蹈的传统,通过长期舞台演出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说唱与舞蹈紧密结合的经验,适应叙事写景的演出场子的需要,创造出许多偏重于描写的舞蹈表演,与“戏”配合,成为故事性较强的折子戏。代表性剧目如《西川图·芦花荡》、《精忠记·扫秦》、《拜月亭·踏伞》、《宝剑记·夜奔》、《连环记·问探》、《虎囊弹·山亭》等。

  早期昆剧属于南戏系统,所以它继承了南戏的角色行当体制,同时兼收北杂剧之长,以生、旦、净、末、丑、外、贴七行为基础角色,早期作品《浣纱记》反映了昆剧初创时期的角色分行法,即除遵循南戏的七行之外,还借鉴了元杂剧的小末、小旦等设置法,更增设小生、小旦 、小末、小外、小净五行,共十二行。

  王令闻女士就是这样深爱着祖国,深爱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即使远在大洋彼岸,她也是如痴如醉的迷恋着祖国的文化。

  如王女士偏爱的仕女画、喜爱的昆曲而谈,这些都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对我国古文化的延续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可惜的是,像仕女画、昆曲这样本身具有传承和发扬性的文化遗留产物,现如今已经不被大多数人所了解喜爱了,例如还有《三字经》、《四书五经》、《易经》、古诗、词、赋等等,这些都已经被后人遗忘了。作为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我们,真的感觉的到深深痛惜,因为这毕竟代表了我国古代人民几千年的文化智慧的结晶。无论历史离我们多么的遥远,现代科学技术经济发展多么的迅速,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现在乃至未来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意义。从根上就一直在指引我们华夏儿女坚忍不拔的奋斗拼搏!

  在这里,我由衷的对王令闻女士表示深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