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我国哲学,也是东方最古经典。关于宇宙,人生、精神、物质问题,探求原理,演绎法则,真是“表里精粗无不到”。可以绳之于古,绳之于今。小至一事一物措置之方,大至天下国家治理之道,无不从易理中得到指导原则。
易经所谓“太极阴阳”被误作迷信,此仍成为绝学最大原因,按太极是指宇宙起点之假定,按阴阳是指相对两种象征之假定。即代数之XY等字母。
太极为宇宙之本,阴阳、宇宙活力正反相向,经文称为“两仪”。然后化为四象--老阴、老阳、少阴、少阳。四象化为“乾”“坤”“艮”“兑”“震”“巽”“坎”“离”八卦。象征“天”“地”“山”“泽”“雷”“风”“水”“火”之迹。此八卦称之为“原卦”。盖取“悬挂物象,以示于人”。每卦有六爻,构成卦体之奇偶两爻,一实一虚,奇分则偶,偶合则奇,交互分合,或实或虚,以摹事物盈亏消长,六十四卦凡三百八十四爻,乃用以演绎宇宙万物动静变化理则之符号。
盖谓宇宙一元,阴阳相运,以化育万物。易学致用精义,不外执简御繁,约繁归简。此原则徨徨往复,千头万绪,均有条有理,脉络贯通,约而不遗,纷而不乱。故易学为我国数千年来儒家道统源泉,即代一切术数之原理,也亦未能越出其范畴。
易经有:“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四种传文。关于卦爻之取象,如“坎”为豕,为耳,为心病,“乾”为玉、为金,阴阳两仪,象征两般相对峙,相抵制,相平衡,相吸收,相补救,相维系,相发展之生命大流。男女相配而生理调和,子孙延续,便是最明显之阴阳交感而生生不息之象。阴阳两爻,交错演象,老阴老阳交感而生少阴少阳,合乎四象。
所谓“四象生八卦”者其实四象既立,即八卦已成,乾--坤--为父母之对。乾爻渗入坤卦之最下一位,即坤卦最下一爻偶变为奇,便成为震,为长子之卦,盖象征男女初度交合。阳精先至为主,而生首胎男孩;以次坎为中子及艮为少子。反之坤爻渗入乾卦的最下一位,即乾卦最下一爻奇变为偶,便成巽,为长女,以次离为中女,兑为少女,如此,此乾坤两卦,共为八卦。
宇宙间之事物是无穷尽,机运循环;生生不息之宇宙理则推求演绎。
盖宇宙运行,虽变化无穷,物有万殊。而自有其正常之轨范。人谋合乎常理,则虽凶可以转吉;反乎常理,则吉可以转凶。人心为天理之所寄。天理即人心之总和,宇宙为整个之生命体,天人合一,心物合一而不可分,此为易学之基本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