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大禹治水时,有神龟负文而列于背,有数至九,即为洛书(图2-1)对于远古流传的神话故事,我都采取宁可信其有的态度。在尚未有文字的时代,仅靠众人之口都能万古流传下来的故事,不管它带有什色彩,必是事出有因。作为研究者的责任则是应该设法透过色彩尽可能去找出故事的本象。对于洛书的故事我们是否应该去想想:是谁把图文刻在龟背上的?也就是说洛书的作者是谁?
把河图与洛书作个比较,可以看到两者有许多共通之处:白圈都是奇数,黑点都是偶数;都有一个十字形的五点在图正中。这些共通点至少显示出两图的关系是一脉相承的,令人猜疑作者会不会是同一个人。
当然两图也有些不同之处:前者为十组数点,一黑一白合为一对,共分为五对,分布在东南西北中五个位置;后者仅有九组数点,除了五在中央,其余的黑白相间围成一圈。是什幺因素促成了这些改变?或者说这些改变有什幺含义?我觉得这可能就是一把钥匙。
解题要有假设,我的第一假设当然就是伏羲。假设成立的前提是『伏羲是河图的作者』(在下一章分析卦画的含义时会反过来证明这个前提是确立的),这可引伸出一个新的问题:伏义氏有没有画新图的动机。这是一个哲学推理问题,仅靠数字是找不到答案的。必须要分析一下伏羲在达成『王天下』这一雄心壮志之后可能有的社会背景的改变,以及他可能产生的心态。把洛书用解河图同样的方法拆解,我们就可以看到隐藏在内中的信息:
1.把洛书中除了中央十字外,其余白点升上天,黑点沉下地。由于没了黑十点对应,中央五点白十字不动(图2-2)。可以说白十字的中心一点就伏羲王位的象征。在『王天下』之后,伏羲地位高高在上,显得更加尊贵。四方归顺的情况在图中一目了然:四方黑点列队向中央朝拜!
2.天上的诸神的地位仍然重要,所以没有变动,但若把天上白点反时针转过 45度(见黄色箭头),可以看到与河图相同的结构:天地数之差为五。按河图的解法把这个差数填入中层(图2-3)。说明他继续认为维持各部落首领地位是有必要的,但这些首领的地位与他不同,各方首领只受各方小天地诸神的眷顾,他却是整个天地的宠儿。
图中不再把天地数成对排在一起原因不外乎是:如果将白点与黑点一起列队,是对天神不敬。于是设计出一种新的上下立体概念的表达方法,就是交错排列。这个方法被沿用下去,后来的先天八卦图也是用此法绘成的。
3.不再把自己部落的势力范围视为中宫。伏羲现在认为普天之下盖吾之地,普地之上盖吾之天也。他把中宫的地位提升为『本宫』,五方十象论也随着演化成四方八象新学说。
4.重新划分四方的地理位置。以前东南西北的划分太模糊,比如夹在两方中间的角位怎幺表示?以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标定各象域,分界清楚且涵盖全面,洛书中把四个地数移到四角就是这种重新划分的体现。而正是这个明智的改变为以后八象画符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5.虽然他自封为整个天地孕育的最高统治者,他也认识到象征王位的『中』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强则可以统领天下,弱则会被四方瓜分。所以很急切且现实的一个问题是怎样去管理扩大了的版图,他需要一种更先进的占卦方法去预测未来,去窥看神的旨意,来稳固它的权力。于是开始了对于八象的研究,并导出了太极阴阳、六十四卦、六爻变化等等一系列光辉夺目的成果,为中华哲学奠定了基础。
伏羲当然会对他的新论点,特别是提升王者权力地位的论点大造舆论,并会记录下来,但为什幺后世能够得到太极八卦等遗作,却没能得到王天下后的其它相关资料呢?我想他不会不蓍书立说的,他把新论刻画在巨龟背上,准备效法河图再重演一次『天意』,然而有两个可能的因素起了作用:研究新占卜术有了突破,使新论有修定的必要;而在进一步求证新占卜术的阶段,巨龟失踪了。
大禹得到了神龟并成了后来的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