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都很伟大。但是,比较而言,最伟大的是毛泽东,因为他领导的革命是两个,而孙、邓领导的都只有一个。如果毛泽东只是领导穷人翻了身,而没有领导中国实现工业化,那么,他就没有这么伟大。
生产力的革命,是最根本的社会革命,也是阶级制度革命的必然归宿。
从石器、青铜器、铁器,到机械化大生产,社会产品随着生产力的革命而加速增长。
亚当.斯密关于经济增长的思想有六点,其中之一是:国民产业的增长取决于资本的正确配置,应当首先把资本注入到最有利的部门,然后再注入次有利的部门,如此次第配置下去。
大卫.李嘉图把报酬递减规律视为约束经济增长的自然规律,从而得出利润率必然下降的结论。
阿弗里德.马歇尔认为工业方面的报酬递减趋势将会压倒农业方面的报酬递减趋势。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在总结历史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理论:“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
即,没有重工业就难以发展轻工业和农业,因此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然后着力装备轻工业和农业,最终达到丰富生活消费品;农业和轻工业同属“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在发展上不应分先后和侧重。
但按其资金报酬率(利润率与折旧率之和),轻工业的最高,重工业的次之,农业的最低,从而在实际上优厚了轻工业而冷落了农业。
最初的西欧资本主义,就是由轻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重工业的发展,最终,重工业和轻工业共同完成了“产业革命”。
后起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中国,因为已经有了先进国家的现成的技术和设备可引进,更因为政府直接拥有国家的经济资源,能够以发展为重,而不以眼前利润为重,所以,她们的产业革命的次序,必然是:
首先搞重工业革命,其次搞轻工业革命,其后搞农业革命,最后搞第三产业革命也就是真正的高消费。
继无产阶级革命之后,毛泽东又领导了重工业革命,使中国实现了工业化。
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以来,工业放权搞活,大量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技术和管理方法,大批军工企业转产民用,使轻工业生产力激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产量大增,为轻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销售市场和大量原材料。
八七年,中国的轻工业生产力开始过剩,产品开始积压,表明轻工业革命基本完成。但是,“工业报喜商业报忧”的惊呼并未吵醒工业投资的迷梦;传统的财务会计方法反把产大于销期间的部分固定费用掩埋起来而虚冒了利润,未能揭露工业资金报酬率的下滑。
继续投资于工业的结果,虽使中国彻底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却使大部分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超过了市场需求,造成工业产品严重积压,设备闲置,效益滑坡,职工下岗。
过度投资所造成的浪费、损失,逐年以折旧费、维修费、利息以及所缚住的人员的工资表现出来,就是形成亏损的主导费用。
九三年以来,中国工业整体资金平均报酬率直线下降(腾飞企业与倒闭企业、盈利企业与亏损企业、每个企业的盈利期与亏损期,全面地综合地平均报酬率)。至九五年,已大大低于农业投资报酬率,农机热才突兀而起,“农业天生弱质,比较效益低”的传统观念开始动摇,喷灌节水节电增产、联合收割机增收等获益颇丰的溢美之词频见报道。现在,全国工商企业大部分亏损,表明工商资金平均利润率已经是负数了。
九二年以来,社会上所说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具体就是:轻工业生产力严重过剩,重工业生产力失去了服务对象--轻工业,农业生产不能承接空悬的重工业生产力。
因此,中国应该立即将经济建设的中心转移到农业现代化建设上来。只有这样,才能为新的社会积累开辟有正报偿的投资场所,才能为失落的重工业生产力拓宽销售市场,才能遏制轻工业生产力的进一步过剩,企业才有效益,职工才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