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nwen.gif (8777 bytes)


易教无类
—论《易经》体系源承的几个问题

王剑锋


      

  《易经》体系组成古来论述汗牛充栋,庞大芫杂。笔者经多年研究,提出如下几个问题和理论以供探讨。笔者在这里先把《易经》体系的组成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并详加讨论:

  1、无极-阴阳鱼太极图-来知德太极图-无极 的循环式结构

  2、伏羲先天八卦与文王后天八卦及说卦传

  3、六十四卦易经卦爻辞

  一、人的精神状态与《易经》体系的起源

  《易经》作为人类的认知方式和理论思维体系之一,其起源和发展是与人的精神状态紧密相关的。
  笔者在这里先讨论人的精神状态与人的特异感知导致的理性认识关系。笔者将人的精神状态分为四种状态,有别于一般心理学教科书方面的分法。一、第一精神态,即正常人的精神状态,包括衣、食、住、行、学习、工作等正常进行的状态;第二精神态,即精神发生障碍的状态,如精神分裂等,患者已不能完成正常生活的状态;第三精神态,即经过一定的修行达到“五眼六通”,如遥感、遥视、遥测、思维传感等的特异精神状态,达此状态者可进行正常生活。先天的特异功能者也归入此一状态。第四精神态,即正常态经长期被动激发而进入的一种状态,表现为对外界的认识和感知进入一种特异的状态,可看到自然界的一些奥妙与变化。此状态者可产生第三状态的遥感、遥视,思维传感等功能,但有别于第三状态。

  笔者在这里认为先人伏羲是在第四精神态下直接看到八卦(三划卦和六划卦)的存在,即在激发状态下以己之场态感知、解码万物之场态,始创八卦、归类万物;而阴阳鱼太极图的发现者与来知德也是在第四精神状态下直接看到自然界中太极图的存在与变化,正所谓“天垂象,圣人则之”。他们当时所达到的状态可能就是传统文化所说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吧。顺便说一句,来知德说自己功比四圣,未大言也。因为无极-阴阳鱼太极图-来知德太极图-无极的循环式结构描述了自然界的基本变化规律和发展阶段。是引领人类进入新的认识阶段的伟大开始。

  二、《易经》体系的解读和缺陷

  讨论《易经》体系,我们只能从传承的公认组成及考古资料入手。笔者认为《河图》、《洛书》并不能认为是《易经》的源头。《河图》众说纷纭,具体分析起来也难引出什么道理。《洛书》则只不过是幻方而已。说两者是八卦来源就象后人硬给八卦配上数字来算命、起卦一样毫无道理。徒引人入迷宫。

  通过分析《易经》卦、爻辞及十翼,以及近年来的考古资料,笔者认为《易经》体系来源有两个:一、来源于伏羲的先天八卦的万物归象,即象八卦,此之来源是先人第四精神态的场态直接感知,三划卦和六划卦都来自于此。还包括说卦传中的内容。此方面内容可称为《易经》体系的第一本书。二、通过一定的卜筮程序而得到的六划卦,并将大量卜筮事件的灵验事件记录下来编成集而成《易经》。这方面的证据有史书所述的文王写卦辞,而周公写爻辞之说。结合湖北王家台载《归藏》易秦竹简的出土,笔者认为文王在 里的软禁期间可能从商太卜处学得伏羲八卦和易卜筮方法并加以实践,写下卦辞,因为《周易》中某些卦名与竹简中商《归藏》易卦名一致。在周建国后,周公召太卜一起删改、修订爻辞。此为《易经》体系的第二本书。这方面笔者认为发明卜筮方法者可称为隐圣。

  由于《易经》体系的来源于先人的直接感知和卜筮,充满着天才的直觉与灵性,并有着对宇宙基本规律的清晰认识并形成体系,可认为成就很高。但也有着一些缺陷。例如如黑格尔所指出的“里面一点概念都没有”。《易经》体系缺乏对现代科学中起核心作用的概念的启发或引出,是导致《易经》体系流于玄学、迷信和特异感知中的原因之一。因此将《易经》体系从重重迷雾中解放出来并纳入理性的轨道是《易经》爱好者的责任。《易经》体系同时也应当是开放的体系,至少理念上可这么认为。不应当认为六十四卦就概括了宇宙的基本变化,原因在于六划卦并非完全描述了一切事物发展的一个相对完成阶段。古巴比伦泥版的发现证明了这点,在古巴比伦泥版上记载了“//〈〈////〈〈”等远远多于六划卦对事物的描述,证明古巴比伦人也有用“/”、“〈”与《易经》体系完全一样的记录方法。但是六划卦组成的六十四卦《易经》体系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对事物发展的六十四种系统的科学认知和描述,可以起到训练出人的高级思维方式的作用。

  三、易教无类

  《易经》体系包括篇头所述的几个组成部分,但并无一个核心。《系辞上传》指出“一阴一阳谓之道”,可以说提出了易道为《易经》体系的核心,即人的信仰。笔者在这里不敢同意,笔者认为对上帝的信仰(《易经》中所载的上帝)才是《易经》体系的核心,证据可见于《诗经》等。笔者认为由此《易经》体系才成为易教,不仅会成为此一地人的宗教,亦将会成为彼一地人的宗教;不仅会成为此一星球人的宗教,亦将会成为彼一星球人的宗教。因为《易经》体系是建立在人们心中的上帝的圣殿。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