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易经》的起源
从我知道有《易经》这一书时,据称是周文王被囚羑里时所著。有记载,春秋时代提及过此书。由此,此书之作应早到周初之前的时间,方符合其理,因著书到流传于社会是需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亦可推到殷末周初。
从前,我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一外国考古学家,他坚信《奥德赛》书中有关一场战争的描述是真实的故事,经过他不懈的努力,终于找到了那一座传说中的古城遗址特罗伊城,并挖掘出大量的珍贵文物。这对我启发很大,有的传说一经证实其存在,传说便只是被神化了的事实。因此,“传说”的真伪,只要努力去探索,就可能找出他真实的事实部分或发现它纯属虚构的一面。我坚信《易经》系周文王所著,所以这是我解开《易经》之谜的唯一线索。我还相信《易经》是文王被囚羑里所著,这可以从《易经》困卦得到启示,同时我觉得封神榜的故事也一定是以史实为基线,仅仅是将某些人物和情节等大肆夸张,并把个人成功的原因进行神化的写法而已。
周文王其人:西歧在商朝为周(候国)封西伯候,历代勤政爱民,尤其是在文王执政中,殷治国以“罚”为主,而周则以德治之,使得社会安定,呈现出“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景象。以后周国立朝后,也基本上沿用原西歧的治理模式,西周的繁荣与政权的空前巩固,与继续采用西歧治国方针是分不开的,后来哪怕处于战扰频繁的东周仍延续相当长的时间,才最终覆灭。
八百零八年的周朝历史,是周以后历代王朝统治时间的长久所不及的。这足以证明文王在奴隶社会中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从而达到当时社会政治成就的至高点。
第二章 我与《易经》 似乎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说有这么一本书,十分神奇。直到一九八八年在火车车厢内,旁听到几人高谈阔论,什么不读周易,不配卜卦算命。这个经历,使我有意识地去认识《易经》。
一九八九年,我从书亭买了一本北京大学出版的《易经》一书,此书只有《易经》全文并加注标点符号,附《易经十翼》及简单说明,当时读后,一无所获,尔后就不再过问此书。直到一九九五年十月,工作之余,从别人那里得到一本雾灵叟编著的《易经探微》附六十四卦解读的书。读后,虽不赞同,但它对《易经》原文字义译解,和偏难字的注释对古文浅薄的我是一个很大的帮助,并初具“灵感”。自我觉得能看懂《易经》,它的含义是极力想表现某种意愿,但又竭力将它掩饰,怕别人直接看出,故而制造了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让人进而难出。
我最先破译出的是“贲”卦。“贲”通常解释为“白”作文饰,但“贲”上九爻记:白贲,无咎,这说明“贲”与“白”有区别,再看一爻:“贲其趾,舍车而走”。文王会去文饰别人的脚吗?不可能。文王宁肯在脚上下工夫,弃车而走吗?绝对不是。文饰是为了让别人夸讲,于是“贲”就有了表扬、夸讲、赞誉、鼓励等意思。所以“贲其趾,舍车而走”的意思应该是:表扬他的脚擅长走路,他就会鼓起勇气不坐车而大步前行。正说明了当官为将所常用的激励法,只有这种解释,才于情合理,以此爻为突破口,就能解释卦名及全卦的明确含义,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现。从此,一有业余时间就琢磨《易经》的破解,直到一九九六年一月十二日初稿完毕,同年三月八日改稿毕。
第三章 《易经》的性质 《易经》是周文王囚禁羑里所作,其内容与文王本身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职能分不开的,从译出来的内容看,《易经》就是一本治国安邦的“帝王手册”。这本手册里主要包括国家的政治策略与战略,国家发展的方向和方法,管理国家的诸多方面和手法,国家中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生产等等各个要素的认识和实践,总的来说有六十四项有关治理国家的问题。
其次谈谈对《易经》的其它研究文献的看法:我不认为这些文献的前提是认识了《易经》原文的真实含义而作出的发展,但是这些文献本身是有思想成就的。我所做的则是针对《易经》原文的含义进行研究,使其明白而又准确。
第四章 《易经》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第一、政治性 《易经》作为一本政治工具书,它的政治性是主要的,文王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对当时社会有开创性的发展,那么他的政治成就都集中在《易经》中,在书里,他将社会中的有关政治问题用六四十卦,即六十四个条目列举了出来,包括国家战略、发展战略、选人用人、治人、治国、外交、借鉴、经济、军事、君王本身的思维与素质等等。有关国家的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作了充分的论述和提示,而方法是其中的主要部分。
《易经》是一部帝王手册,在中国承传下来的这种性质的书籍是绝无仅有的,书中所提及的许多问题还是我们现代社会所面对的,可以直接借鉴,其“领导艺术”之高超,三千年前
这口“帝王之剑”,至今尚如此犀利,令人诈舌。
第二、 思想性 《易经》作为一本政治工具书,是如此的优秀,那么它所体现的思想性亦是极高的,这些思想主要是通过其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以及对具体事物的诸多方面的细微差别,运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体现出了一种思想。从书中可以感受到文王的思想充满了朴素的辨证观、唯物观、充满了现实主义,实用主义,运用主义的精神。重新开辟《易经》的研究,对我们治理国家,提高认识,解除内忧外患,为国家的转形过渡等是可以尽一些力的,从新开辟《易经》的研究,对我们的管理,领导艺术等等日常生活和工作,亦有重要意义,当然这一方面的工作须要许多人来做。
第三、《易经》的成书手法非常有趣 不仅仅是这种手法是其它书没有的,而且它的文字结构要在一定的思维规律上去一推测,读这种书使人必须用大脑去思考,展开想象力,逻辑力、反应力。越读越想读,其乐无穷,在惊叹作者的智慧中惊叹自己的聪明,完全不是人们所认为的那种“永不可知的神密”或者“恐怖的荒诞”之类书籍,它是如此的令人可亲可敬,读了就知道。举一个例子:《易经》中一爻记:乘其墉、弗克攻、吉。书中解释:义弗攻也。就是说不进攻正义,或正义之师不妄攻,历代不管那一方面的解释都不出其左右,但是这种解释与原文没有明确的逻辑推理关系,以我的思路,本着从原文出发的精神,来解释此爻:乘其墉、弗克攻、吉。字面意思(大家都认可的):爬上了他的城墙,但却没有攻克(敌人);吉祥。就常识而言,爬上了敌人的城墙,就等于攻克了敌人,即攻克成功,但第二句又说:“没有攻克”,这是矛盾的,而且对于这样一个矛盾的叙述却用了一个肯定赞许的定义:“吉”。这种情形现时生活中会出现吗?简单地回答是否定的。但开动大脑,则结论是肯定的。因为有这种情况:当人们在进行攻城的军事演习时,就可以用“乘其墉、弗克攻、吉”来表达。爬上了城墙就是攻克,但因没有事实上的敌人,所以真正意义上的攻克可以不成立。好。这一爻的实际意义就是,在军事训练中,采用一些实战演习(比如说攻城演习)来达成训练效果,是一种很正确的做法,当然,读者可能不接受我的这种推断,不要紧,读过此爻所归属的同人卦之后,就比较容易接受了(篇幅有限),若又不接受我的“同人卦”的推断,也没关系,看完全书的解释,就会慢慢赞同,我有这个信心。
将三千年来的《易经》之迷大白于天下,给历史一个交待,给时代一份贡献,这是我的心愿。
第五章 关于《易经》的推测 西伯侯姬昌,在纣王无道时,随同其他大臣和诸侯力谏纣王思过改错,另一方面文王又假以
“卜卦、预测”的方式,向人们散布“商朝将亡”的论调(最初也可能是刺激纣王改过自新),但适得其反,这样更激怒了纣王、赐其死罪而下狱。另外文王借用“卜卦”的方式说“商朝将亡”并公之于众,这个言论,具有极大的煽动性。换句话说,文王所藏政治野心,欲取商而代之的目的也是很明确了,历史反复上演兴替之事有许多类似情况。
文王被囚期间,纣王预感姬昌有野心,但又拿不准,所以没有将其及时处决,致使文王长禁羑里而幸免于死。这反而使文王取天下之意志更加坚定起来,只是行为上大有收敛而已。试想,文王的这种处境他应该做些什么?
1、漫骂、指责、不屈甚至扬言灭商。无异提前领死:
2、争辩、解释又会再次激怒纣王,亦难免遇害;
3、认罪、求饶又会使纣王更感其谋反野心,而下定决心,将文王杀之。
4、走、不可能,因纣王防范甚严,加之石室坚不可破,而西歧离羑里甚远,要成功,谈何容易,即使成功也更加证实了文王谋反的确凿证据,纣王必派重兵剿灭西歧,其后果,更难堪设想。
5、装疯卖傻,以示残废,这样做可能没有生命危险,但作用不大,只能减少纣王的防范程度,仍不能放其回家。历史上类似的成功率也不多,且一旦被识破等于不打自招,绝无好的结果。
最后,只有拿定注意,安心被囚羑里,写遗书,以备不测,他能做的仅此一条,利用卜卦、预测为幌子,暗暗写出既能表达他的政治主张、又能为灭殷兴周作为指导纲领的文章—《易经》,还可以以此消磨狱内之难熬时光。这个推理还可以从《易经》正文中的“随卦”得到佐证。所以这一切突如其来的变故是文王料所不及,自知生还西歧可能性小,与其囚以待毙,不如坐以写书。于是他就用巧妙的方式,著书立说,这就是写书的动机和目的。
但考虑到自己所写的内容,只要有一条或只言片语露了马脚,落在朝廷或纣王手中,不但自死无疑,反而给西歧带来灭族之灾。处于这种极端矛盾的情况下,要传达他的意图,唯一办法只有内容不让人看懂,表面借占卜之八卦作预测说明,实质为搞政治斗争的指导手册。巧妙地用指鹿为马的文字游戏麻痹世人,这是文王写《易经》的苦心所在。
首先,写出来的东西,要给人们一个交待,它是什么及其作用,只有极力宣称为卦书,能知过去未来,这是人人都喜欢想知道其究竟的书,最为妥当。加上文王原来就善卜术,宣扬天命论,故技重操,便成轻车熟路了。连纣王、苏妲己也没有疑惑,别人更不用说了,即使有高人提出异议,他也可以“天南地北”胡说一通支吾过去,谁能理会,卦书就是这样公认为不涉嫌政治的秘笈。
其次,既然众所周知为卦书,那么原八卦就得改头换面,更主要的是不能容纳文王要表达的庞大内容,于是他采用叠加的方法,使得条幅增多以满足内容的需要,当然随着思绪的扩大,要想面面俱到仍感六十四卦亦不尽意,又延伸每卦再加六爻,由原本八卦陡增至三百八十六爻,这就有足够的空间,以彻底阐述其要表达的意思了,由此看来一本外似“神语”、内藏“机要”的“卦书”也就天衣无缝了。
再说《易经》的文字,我们从字面直观和各爻的关系上来看,显得语无伦次,言不达意就成了所谓的天书,但从我所破解的角度看字、词、句都非常确切有序,每爻、每卦都有完整系统的意思,表达了文王如何计划灭商兴周的步骤、方法的全部含义。同时保持了三千余年尚未被外人看穿的实质,一方面模糊了别人的视线,另一方面它又具体地出示了一份远谋深算、废殷立周的理论教本,在两大对立的文字矛盾中找到一条无懈可击的道路。
《易经》书名,也很有韵味,发人深思。经是经典之作,这本著作一眼看上去,谁都无法看懂,亦有容易的暗示,给有心人一个暗示,只要用心,看不懂只是表面的。方法对了,就会“容易”。这个有心人是谁?很简单,就是西歧文化的继存者,西歧子孙见文王被囚不知生死,作为直系亲属,最想知道文王对后辈有什么嘱咐和意愿。所以得知文王有遗文,必然会用心研究,细心领会,琢磨其含义。
后来文王有幸脱险,那么《易经》也没有向外人作实质性解释的必要了,否则,文王的政治野心岂不大白于天下。
从此《易经》在周室对外声称是占卜之书,对内则成为一本绝不外传的皇家秘宗,从破译的内容来看,要是面对面的一一解释传授,一两天就可以完成。要是先提示成书手法和主要常用字的特定意思,一个人一两个月就可以全部推敲出来,所以这本书后来很可能是周室继承者之间“单线传授”的秘密。
幽厉之乱,突如其来的变故来不及下传,所以至东周起王室就可能无法读懂《易经》,设想由于当时继承者看不懂,就向内部核心王族成员公开,以求其解,但无结果,最后不得不向国家中的大臣、学者、贤能等人公开,以求其解,在当时,书的主人肯定了这本书不是占卜,而是治国的大道,所以被邀请解释书的人,也是从这个基础上出发的,但事实证明还是没有人能看懂,却出现了以易经十翼为代表的易理学派。
《易经》就这样从周王室走向了社会,占卜与易理并驱两千多年,时间大约就是春秋中后期开始的。
《易经》内含秘密,尔后有学之士,历经沧桑地研其究竟,陆续就有“易经十翼”等等解释,与此同时诸子百家各抒己见,名目繁多,成为全民族共有之文化。
经过我几年来的琢磨、研究,认为《易经》是一部政治工具书,更能符合全文的整体含义。概括说来,相对于已见到的《易经》其他译释,我的译本有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对每卦、每爻逐字逐句释义,对各个字按其意义进行解释,而这种解释对《易经》的全文都是一致的;
第二、对每爻的每个字词释义都有逻辑的关联,全爻有独立的含义;
第三、对每卦中各爻的释义都有属性的关联,全卦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第四、《易经》全本的译文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即它是一部政治工具书;
第五、《易经》中常用字都是经过转意或自行设定含义,对其破译还原后,可以通用于全文,即“字根”的翻译是成功和准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