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周易和干支理論之所以産生了濃厚興趣,這與我的先天稟賦不無關係,凡事喜挖樹盤根,因而不滿足于從漢朝以後諸學者的研究成果。我想,要真正破解這一古老學說,必須弄清整體思維觀,這應該是從孔子到今日學者尚未研究透徹的。
周易中卦的組合不僅僅由兩個組成,而應包括推理出的兩個對立卦,從而組成“四維空間”體系。一切變化的結果總是要通過運動,數是運動的表達符號,運動的結果有凶吉之別,必然要通過數來體現,因而得出了運用數理斷卦的吉凶的規律。要破譯周易,關鍵是要把握它的基本哲學構架,這種構架應該是後學者尚未全面建立起來的。經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終於悟出了整體思維觀的哲學內涵。得出了一套理解這兩門學說全新的思維方法。要認識整體哲學觀,關鍵是如何認識運動、相對靜止和“能量”這三個構成宇宙萬物的共性及其之間的關係問題
下面將周易中由乾坤坎離四卦組成的十六個卦推理出的對立卦告之於後。
師、同人——上卦爲同人;泰、否——上卦爲同人
需卦——上卦爲師;晉卦——上卦爲同人
比卦——上卦爲訟;大有——上卦爲明夷
乾卦——上卦爲需;坤卦——上卦爲訟卦
既濟——上卦爲晉;未濟——上卦爲明夷
坎卦——上卦爲比;離卦——上卦爲師卦
訟卦——上卦爲晉;明夷——上卦爲訟卦
共有八個統帥卦,它們與原卦組成四維空間體系。以上十六卦取主體卦的規律爲:基礎卦逢單卦動,內變陽卦取C卦爲主體,內變陰卦取D卦爲主體,外卦變陰卦取A卦爲主體,外卦變陽卦取B卦爲主體;若內外卦逢動,內外變陽卦取A卦爲主體,內變陽卦外變陰卦取B卦爲主體,內外變陰卦取C卦爲主體,內變陰卦外變陽卦取D卦爲主體。
如若有興趣,不妨以幾個卦例或卦辭爻辭作一分析。
干支理論儘管同樣是整體思維觀的産物,但與周易比較,難度更大。這是因爲干支除了那些甲骨文的寫法暗藏一些基本理論外,只有唐朝學者作了一些符合整體法則的深入研究,尤其是號爲奇人的張果,在傳播這一正確法則方面功勞不小。但由於受當時科技水平的制約,全球空間的劃分還未形成一套科學的理論;至於干支的運行,除了年月日時相對表像化的以外,按對立統一法則,必然還存在內在的運行,而局部下的相對整體是60爲周期,又因12個月爲運動下的相對靜止結構,各月數理不同,運動的周期起點也不同。諸如這些理論,古人尚未建立起來,我在這方面作了深入探究,得出了一套運動法則和按經緯的空間劃分理論。《整體思維觀與干支、月食》一文僅僅對其組合的哲學構架和與天文現象的關係作了一些分析,僅涉及一些皮毛
。我在干支的應用方面,同樣作了深入的研究,所花功夫比研究周易要麻煩得多,理論也深奧得多 ,收穫也是巨大的。但要將其闡述出來,太龐雜,要使別人接受,起碼得寫幾十萬字,暫無精力。根據我總結的理論,完全可以適當延長一個人的壽命。
必須明確的是,以整體哲學爲依據的研究方法,同樣是研究自然科學領域不可忽視的方法。儘管它與西方的分析哲學(實則是個性規律,不存在共性的規律)相對峙,但它能認識整體影響下的局部事物的發展變化規律,諸如地震現象、龍捲風、礦產分佈規律、山脈窪地形成原理以及地球上各區域一些怪異現象的形成。正是根據這一思路,我重點研究了以往大地震與干支(時間和空間)
、八卦之間的關係,取得了可喜的進展。但由於地震與地表形態、地質構造密切相關,目前的條件還不允許深入研究。更何況計算相當繁複,用於預報還有一段距離。
再談談傳統文化的研究方法問題。代表中國先祖傑出智慧的是立足整體思維的周易和干支理論。然而從老子到孔子,從董仲舒到朱熹,均未能破解這一古老學說,或者說,引用這些人的觀點,還不能觸及古老的整體思維觀的實質,更不能詮釋干支與周易。同時,運用考據
引證的方法,只能證明歷史事實,並不能證明學說的真僞;而真正經得起思辨的真理也無須顧及前人說了什麽,否則,任何學說就不可能進步。周易和干支留給後人的除了那本占筮斷語和甲骨文的干支造字法外,從孔夫子到現在,幾乎沒找到新的典籍和考古資料,客觀上也不可能用引經據典的方法來研究。因此,只有採取符合自然辨證法則的思維方式重新探討整體思維法則和此法則指導下的諸多文化現象,才能做到在分辨中繼承,繼承中發展。正是由於這樣,我乾脆不去引經據典,完全任用思辯方法來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