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nwen.gif (8777 bytes)


读老子《道德经》之七章
--根据现实看老子

吴官保


      

  原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地之所以能永存于世,就在于它不顾及自我的生存。正是由于大智能的圣人也能做到这一点,对自身顾及得少,反而有利于自己,考虑身心以外事多,反而能使生命达到长久。正因为他们具备无私的品德,所以能在客观上成就自己。

  这一章中,老子所宣传的思想是无私奉献,其理论依据在于哲学中的二点论 。老子看来,大公与自私是互为前提的,即实现了大公,就可以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笔者认为,公与私是一组相对的概念,立足点不同,对公和私的理解也不同。它牵涉到人或事物影响的范畴,影响的直径大,整体的"公"范围就大;局部牵涉到的人和事越广,局部的"私"圈子就越广。局部"私"和整体"公" 的关系既是互为前提的关系,也是同一关系。专门强调某一点,均不是全面看问题的方法。这个整体小到家庭,大到全球(如环保)。 只强调大公,否认自私的相对地位,或将大公绝对化,将自私狭隘化,均有背于哲学的基本精神。人的自私性则表现在立足点的高低上:立足点越低,自私的圈子就越小;立足点越高,自私的圈子就越大。狭隘的自私是以个人为半径的自私,是人生的最低点。但事物的形成变化离不开整体环境,缺乏整体的氛围,事物就不可能发展变化 。人类正是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这一道理。从这一意义出发,人类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智性、大公性。人类就是这样一个矛盾集合体:一方面表现为自私性,一方面表现为理智性、大公性。要防止最低点的自私,关键是培养人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在进取中获得最大限度的至高点,培养人崇高的思想境界,将人的自私性化为集体主义精神,为他人服务的精神。其次是明白整体与个人的关系,个人事业的成功离不开整体的支撑。当然,也应让人们明白,由于任何一个高起点的"自私" 均离不开"自我"这一基点,要使人们完全自觉地把握大公与自私的关系,存在理智和非理智的问题,当人的非理智占上风时,个人私欲就会极度膨胀。某些大权在握的当政者,之所以贪得无厌,就在于狭隘化的自私极度膨胀,将局部的"私"圈子缩小了。要防止私心的狭隘化,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体制,在制度上加以约束。大公与自私的问题,第五十八章还有认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