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本无仁慈可言,仅仅是将万物视为一个受它支配的玩物,不予理睬;具有大智能的圣人也无仁慈可言,仅仅将如何管理百姓视为第一要务,对人民的痛痒也不闻不问。
天地之间就如同一个容器,里面越空虚,所盛东西就越不会出来(屈与出相呼应) , 若是经常去搬弄它,即便没有多少东西,也很容易让其中东西掉出来。
百姓一旦见多识广,君主对付的办法就会越来越少,不如让百姓安守现状,君主也安守现状,就能使国家太平。
这一章中,体现了老子一点论的哲学思想。"仁" 是两点论,强调对立的融合与统一。理性是人类的共性,理性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仁,故孔子说:"仁者,人也。"
人类的才智、性格又以个性形式表现出来。人其实是矛盾的综合体,一方面光顾一点,人类的自私性、进取精神就是一点论的个性反映;另一方面,人类又能不同程度地顾及全面,是两点论,任何一个社会,不存在极端的个人主义,总要顾及一些周边的人,在进取的同时,也要作适度的调整
。老子仅认可一点,显然有失偏颇。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所形成的对立关系,首先得依赖于人的理性来扼制调节其个性,其次得依靠整体环境(包括法律)
对其个性加以扼制调节。可见,真正的"圣人" 不可能"不仁" 。就是古代君主,除了考虑自己的江山外,在一定程度上总得考虑百姓的痛痒。自然界不存在精神,人类的苦痛也罢,幸运也罢,天地自然不可能觉察,更不可能关爱。用无生命和精神活动的天地来附会人类、诠释人类,逻辑上是不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