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极其微小、看不见,它充满天体万物之中,取之不竭;不去利用,也不会过剩。它深奥莫测,最难领会把握
。然而,它好像是万物形成的根本所在。它能缓和锐气,解决纷争,调和明暗,容纳污垢 。它是最公正的,也是清澈明静的。它有时好像又有客观的实在,我不知道她是从何而来,好像还在帝的前面。
"道"是相对系统客观的运动和组织结构的综合表现形式,因此,它在运动中具有客观性,即根据客观的运行而运行;"道"是建立在对立理论上的理性升华,我们今天所说的反物质的逆向运动,也是一种道的表现形式;中国哲学中的道,是一种共性与个性相呼应下的理性升华,它不仅包括了运动的逆向与顺向,而且还包括柤对静止的认识理论(三位一体和一分为三)
,干支理论的六十位结构模式正是理性升华的反映。同时,"道"是一种抽象的运动体现,这是因为它是理性的升华,运行也就表现为抽象性。中国的经络分布及其运行理论,正是道的体现。整体对局部的影响,正是通过天体之"道"
的运行来实现的,或者说,正是由于天体之道,才产生了地球上的万物。这种相对整体系统下的道,是两点论,是对立的统一。要实现统一,就得并存,使二者实现融合,因而它能缓和锐气,解其纷争,和合阴阳,容纳污垢。"帝"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个相对中心概念,它是客观的正向和主观的反向构成坐标关系的中心"0"
,同时又是一个相对整体的抽象表现形式,是理性升华的体现。道的运行要以这些相对中心为据,只要明白干支理论,就明白这一道理。老子并未明白"道"与"帝"均是自然法则的抽象总结,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