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都明白美好是最值得称道的,这是由于有丑恶的区分和存在;都明了善良是最珍贵的,这是由于有邪恶的区分和存在。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低等,这些对立关系正是自然法则的再现,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永恒的真理。因此,圣人为了实现有为的理想,采取无为的方式来看待当前的事业,推行一些道的教育
。万物生长不会逆向发展,生长过程总是不断变化的。取得成就的人也总是不会停留在已有的功劳上。只有不甘于已有的功劳,才会有新的成就。
"有为"与"无为"反映的是个性能力下的状态。
对无为与有为的认识,首先存在一个程度问题,层面问题。百姓认为有为的,高层人未必认为有为。其次,存在一个空间领域问题。有为仅仅表现在某一领域中,无为也是局限于某一领域中。古代圣人总是从事一些抽象的理论研究,他们虽然不能直接创造客观的物质财富,对某类人来说,他们似乎是无为,但他们通过理论研究则能产生出丰富的精神食粮和科技成果,因而又是最大的有为。而那些在社会上有政治地位的人士,他们的见解和主张往往又是违背自然法则的无为之谈。其三,存在一个时间阶段问题。要在理论上真正有所建树的人,其理论往往是一时不能被社会所认可、接受的,对本人而言,暂时是无为的。然而,一旦被人理解接受,又变得大有作为。老子这里的"无为"
是从积极进取的角度来认识的,即觉得眼下尚未达到有为的境界,从而不断进取。
万物的生长总是不会呈逆向,就像人类由老到少不可能一样,生长繁衍的过程也不可能老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总是会发生变化。有所作为的人也决不会老停留在原有的作为上,功成名就的人还会不断进取,人心无足意即是这一道理。正是人类的这种进取精神,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这即是"功成而弗居"
的思想体现。 老子在此章中显然提到两种对立的哲学认识论:一是对立互为前提的整体思维,即两点论哲学;一是对立不互为前提的局部个性思维,即一点论哲学。后者强调了进取与发展是人类的本性之一,不认可倒退和停滞不前。如前所述,无为与有为之间并不存在对立互为前提关系,因为它们是两个不同领域的认识问题,也是两类人奋斗所获得的不同结果,属一点论哲学范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