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nwen.gif (8777 bytes)


地球转转转 聪明转转转
——关于古今时空观粗略比较

石石皮 东方喆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想)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用一定的世界观作指导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就使世界观成为方法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服务自身一直是人类努力的主题。人类总在寻求比较接近自然的科学的方法来认识世界,认识天体宇宙。在这里让我们共同来认识一下今人与古人的时空观。

  古人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直观的把握,是通过时、空、气、数、理来认识世界的——生产力水平的极其低下,科技含量的微少,有且只有如此的方法来认识世界。

  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各个阶段的认识方法是不同的。人类总是在寻求一种相应的方法来认识世界。这应该说是与自身心智的开发、利用分不开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迫使古人如此——其实也只能如此。人类历史发展轨迹鲜明的刻录着自身的文明——这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艰辛而换来的成果。人类经过劳动生产实践探索总结出哲学、数学、文学、天文学等各种门类的学科,而且成为宝贵的文 化遗产传留下来,使后人有了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中华民族四大发明是何等的伟大。河洛和《周易》文化的发明、创造同样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历代人的智慧的聚结是一种动力,把古老的文明逐步推向现代文明的曙光。五千年的文明史无处不昭示着老祖宗的智慧。

  古人对世界的认识所形成的方法,尽管是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形成的,按目前现代高科技的印证,有的尚是比较科学的,是一种认识自然的有效工具和方法——我们的祖先就是如此高明和超人。

  我们今天的世界观是比较科学接近自然规律的,认识论也是比较理性可行的。辩证唯物主义已经告知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运动是绝对的,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都受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支配和控制,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真理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等等。我们今天已经知道了宇宙自然的不少规律性的东西和不少自然现象,但按目前我们对宇宙的认识来说,尚有局限——至今无法穷尽宇宙的一切。何况古人!人类认识宇宙是无穷期的。时空的认识受时空的限制。人类认识时空只能是阶段性成果。因此我们没有理由责难古人,没有古人就没有现在的一切。

  古人对世界的认识的根本观点是“天人合一,宇宙一体”和“宇宙全息”。这些是建立在对天、地、人三者同体的整体认识的基础形成。天、地、人三个层面的认识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这应该说是古人的朴素时空观。今人有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古人有宇宙全息论。下面就空间、时间、时空、气、数的认识来认识古人和今人的时空观。

  
一、今人与古人对空间的认识。现代人对空间的认识是建立在多维的基础上的全方位多层次多侧面多层面的立体、整体的认识,空间感是十分强烈的,是立体的动态的远近的。方位与方向是十分鲜明和准确的,是自然的科学的。现代的地理和自然地理以及天文知识的科学性,使我们对空间的认识是轻易加轻松的。现在我们知道,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生存于宇宙空间中。现代人建立了天体和天体系统。首先拟定了天球,并设定地球的自转轴无限延长,同天球球面相交于两点的天极(南天极和北天极)。地球赤道平面无限扩大,同天球相交的大圆为天赤道。这样天球就有了自己的经线和纬线。人们认识天体就看其在天球的投影的位置就行了。这是很容易的事。现代人再把天球分成若干区域(星座)来认识恒星。按国际上的规定,全天分成88个星座。在星空中,我们可以看见天北极的周围有大熊星座、小熊 星座和仙后星座,大熊星座、小熊星座的主要恒星都是七颗,排列成勺子的形状;仙后星座有五颗亮星,排列成w的形状。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而形成天体系统。按目前我们的科学探测、认定,有地月系(地球和月球,距离平均为384,400公理,月球的年龄,同地球一样,也是46亿年)、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的金、木、水、火、土星和我们生活的地球等,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公理)、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星云(包括至今还无法认识的天体)。地球与太阳与月球构成了关系。这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我们人类生活与生存的地球除了自身内部的物质运动外,还有自转运动和绕太阳的公转运动——这规定着我们日常的方方面面。从认识天体回到认识我们生活的地球,这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人们设立了地球仪,把地球表面的东西浓缩在地球仪上。现在认识 地球真是容易。对于地球本身来说,人们规定了以赤道(0°纬线)为轴,以北为北半球(北纬0°——90°),以南为南半球(南纬0°——90°)。规定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子午线),又以东的经线为东经是 (东经0°——180°),以西为西经(西经0°——180°)。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经纬网的绝对确立和科学认定,使宇宙的某一地点的确定、认识成为现实的,上下左右前后和东西南北中东北东南西南西北的方位(方向)确定、认识已不在话下。比如一个人站着的地方,作为一个点,他的上下左右东西南北中等方位(方向)的认定就很容易了。现代人对包括地球在内的空间(宇宙天体)的认识应该说是比较科学——这是非常明白的。迄今为止,人类认识以地球为中心,现在借助科学仪器、天文望远镜能够探测到的最远天体,距离地球约为360亿光年,太阳是距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光到达地球的时间约为8分多钟,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同地球的距离约为4.2光年。人类的足迹现在到达了月球。

  古人对空间的认识就显得不是这么简单了,是经过一代人一代人的艰辛的探索总结而来的,是古人集体智慧的结晶。现在我们来看古人是如何认识宇宙空间的。古人认定太阳升起的地方为东方,启明星就是东方,太白金星就是西方。古人认识空间应该说是直观且动态的。以天地为参照物。首先是从天空的认定来说,古人以位于天球黄道、赤道带的一周角12°、亢8°、 氐15°、房5°、心6°、尾17°、箕9°(东方七宿);斗22°、牛6°、女10°、虚8°、危15°、室17°、壁9°(北方七宿);奎17°、娄11°、胄15°、昴10°、毕15°、觜、参9°(西方宿);井30°、鬼2°、柳12°、星5°、张17°、翼19°、 轸17°(南方七宿)二十八星宿环绕周天365°并以此来确定方位(以上的星宿是按逆时针方向排列,即是按北——西——南——东方向排列)。

  古代天文学家把宇宙天空划分为365度,一日一度,一年行365日,二十八宿度数的划分是以立春虚初度,以上共338度,初觜附在参宿上,其余二十七宿都有一个初度,加上恰好365度。二十八星宿是日、月的行宫。十二宫与二十八星宿 的搭配是:子(自女宿8°至危15°共29°);丑(斗12°至女7° 共27°);寅(尾10°至斗11°共39);卯(氐5°至尾9° 共32°);辰(轸12°至氐4°共33°);巳(张17°至轸11° 共33°);午(柳9°至张16°共18°);末(井16°至柳8° 共27°);申(毕12°至井15°共30°);酉(胄7°至毕11° 共32°);戍(奎5°至胄6°共32°);亥(危16°奎4° 共32°)。随着运行时间的变化,古人可以根据太阳在二十八宿的位置推算出一年的季节和日子,也以此认定方位。还以北斗七星的斗柄的指向来认定方向:“十二宫舍,用昏建者杓,夜半建者衡,平日建者魁,春夏秋冬运斗极,第一天枢,第二天璇,第三天玑,第四天权,第五天衡,第六天阳,第七摇光,第一与第四星合为魁,第五与第七合为杓,合而为北斗星。如正月初昏则斗杓指寅,夜半斗衡指寅,平日斗魁指寅”。如果上面这些星宿是以天来认定的话。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对于方位的认定就是包含天地在内的了。河图“一与六共宗而居乎北,二与七为朋而居乎南,三与八为友而居乎东,四与九为道而居乎西,五与十相守居乎中”。洛书“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宫”,配九宫图为“坎一宫(北)、坤二宫(西南)、震三宫(东)、巽四宫(东南)、中五宫、乾六宫(西北)、兑七宫(西)、艮八宫(东北)、离九宫(南)”。伏羲先天八卦乾(南)、兑(东南)、离(东)、震(东北)、巽(西南)、坎(西)、艮(东北)、坤(北)。文王后天八卦坎(北)、坤(西南)、震(东)、巽(东南)、中、乾(西北)、兑(西)、艮(东北)、离(南)。这里很有必要说一说罗经,中间必有一根磁针,指向南北,谓之指南针(古时为指南车)。罗经有几层的,十几层的,还有三十六层的。罗经把太极、阴阳、四象、八卦、十二宫、十二月建、二十四山、二十四节气、二十八星宿、一百二十分金等等包容其中。上面八卦和 十二宫方位已经说了,这里说一下罗经的二十四山。罗经中的 二十四山也是二十四方(向)壬子癸(坎卦为北方)、丑艮寅(艮卦为东北)、甲卯乙(震卦为东)、辰巽巳(巽卦为东南)、丙午丁(离卦为南)、末坤申(坤卦为西南)、庚酉辛(兑卦为西)、戍乾亥(乾卦为西北)。二十四山共有八卦,一卦统三方,一方绕周天360°÷24=15°。二十四山中每二山为一宫,二十四山变为十二宫。亥壬同宫、子癸同宫、丑艮同宫、寅甲同宫、卯乙同宫、辰巽同宫、巳丙同宫、午丁同宫、末坤同宫、申庚同宫、酉辛同宫、戍乾同宫。罗经最重要的是天池中的磁针,磁针所指的南北方向为地磁力子午线。此针为正针。 二十四向向左错开半格(7.5°)为缝针。子午所指的方向是天球子午线(即臬影子午)。二十四向向右错开半格为中针。子午指向北极子午,也就是说中针所示之子午,才是地球的真正南北。因为地球两极的磁场,并不是正在地球的两端。现在科学已证明,地球自转的结果,产生的现象之一,就是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无论朝着哪个方向运动,都发生偏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地球自转对本身形状的影响就是自转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略扁的旋转椭球体的形状。地球赤道半径为6,378.1公理;地球的极半径为6,356.8公理,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21公理。我们惊叹古人的观察力!古人还规定以九州配九方。

  二、今人与古人对时间的认识。现代人的时间观念是很明确很强烈的。现在对时间的认识和掌握是十分精确的,现代人对时间的精确度到多少份之一秒(据说是以原子的裂变速度来确定的,但按现在我们的生活、生产而言,基本单位是秒)。时间概念有世纪、年、月、日、时、分、秒。一世纪为一百年,一年有十二个月,一月有三十或三十一日,具体为七月以前,单月皆三十一日,而双月为三十日;八月以后双月皆三十一日,而单月三十日;二月平年二十八日,闰年二十九日。一日有二十四小时,一小时有六十分,一分有六十秒。我们知道,现在尚在流行的历法有公历、农历和干支历。全世界共同应用的是公历,即是西方人推算、发明的格利弗历,以公元前、公元后来记录、认定时间,以1月1日元旦作为一年的开始。一天的时间以夜间零点为开始。时间的确定也是与地球的自转(本身)和公转(太阳)有关。自然地理已作十分明确的表述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同样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地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在相同的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为晨昏线(圈)。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就是一个太阳日。一天(昼夜)二十四小时是这样来的: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的时间是23时56分4秒。这是太阳连续两次经过同一子午线平面的时间间隔(一个太阳日)。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每小时15°。

  国际上规定地球一周360°分成24区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公转。地球公转的路线叫做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两焦点之一。每年1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近日点,日心至地心的距离是14,710万公理);7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远(远日点,日心与地心距离是15,210万公理)。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为一年,即是一个回归年,需时间365日6时9分9秒。自春分回至春分的时间,365日5时48分46秒。这两个时间相差二十分二十三秒。现在我们以365日为平年。每年所余之五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积至四年约满一日,故每过三年增加一日为闰年,但四年之闰余仅二十三时十五分四秒,今闰一日未免过多,所过多之四十四分五十六秒积至二十五闰,约得四分日之三,故每满百年废一闰,至第四百年又不废。因此按现行公历来说,每四年置一闰。世纪年之世纪数可以四除尽者是闰年(当年二月为二十九日)。地球绕 日一年转360°,大致每日向东推进1°。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地球一边公转,一边自转。有公转,就有轨道平面(黄道平面)。有自转,就有赤道平面。在黄道平面同赤道平面之间有一个交角,叫做黄赤交角。目前黄赤交角是23°26′。地轴同轨道平面斜交的角度为90°-23°26′= 66°34′,并且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在地球绕日公转过程中,太阳有时直射在北半球,有时直射在南半球,有时直射在赤道。太阳直射的范围最北是北纬23°26′最南是南纬23°26′。当太阳直射在北纬23°26′时,就是北半球的夏至日(6月22日前后),过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到了9月23日(北半球的秋分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上。12月22日(半北球的冬至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南纬23°26′。以后,太阳直射点北返,当3月21日(北半球的春分日)前后太阳再次直射赤道。6月22日前后又直射到北纬23°26′。这样地球以一年为周期绕太阳运转,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如6月22日是北半球的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12月22日是北半球的冬至日。这一天,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在每年3月21日和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到长,各为12时)和四季更替(划
分是以“四立”为主,2月4日或5日为立春;5月5日或6日为立夏;8月7日或8日为立秋;11月7日或8日为立冬)。

  从天文学、历法知识可知,古人认识时间应是从干支开始的,以服务农时和生活为目的。首先发明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然后有了子丑寅卯辰巳午末申酉戍亥十二地支,有了天干地支就使古人认识时间成为可能,干支对古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这影响不仅仅是时间,还有文化因素在内。古人是如何用干支来构建、记录时间体系的?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古人以一干一支构成六十甲子(十与十二的最大公倍数是 六十),即是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已巳、庚午、辛末、壬申、癸酉、甲戍、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末、甲申、乙酉、丙戍、丁亥、戊子、已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末、丙申、丁酉、戊戍、已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末、戊申、已酉、庚戍、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已末、庚申、辛酉、壬戍、癸亥。认识六十甲子很重要,循着这六十甲子,就很容易认识古人的时间观了。古人规定,一昼夜有十二时辰,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末时、申时、酉时、戍时、亥时。一个时辰按现在来说是二个小时。一个时辰为上四刻和下四刻共八刻。一个昼夜以子时开始,即以现在的夜间11时为开始,中午(上午11时——下午1时)为午时。明代李羽《庵老人漫笔》卷七引王文格公的话认为,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和天上二十八星宿象的位序相合,是二十八宿分布周天,以值十二时辰,每个时辰二宿,子午卯酉各三宿,而各有所系,把二十八星宿有禽名简化,按天空次序排列,由北而东、南、西,周转而一周:危(燕)、虚(鼠)、女(蝙)都值子时;牛(牛)、斗(逾)都值丑时;箕(豹)、尾(虎)都值寅时;心(狐)、房(兔)、氐(貉)都值卯时;亢(龙)、角(蛟)都值辰时;轸(蚓)、翼(蛇)都值巳时;张(鹿)、星(马)、柳(獐)都值午时;鬼(羊)、井(犴)都值末时;参(猿)、觜(猴)都值申时;毕(鸟)、昴(鸡)、胄(雉)都值酉时;娄(狗)、奎(狼)都值戍时;壁()、室(猪)都值亥时。这样十二生肖与十二时辰与二十八星宿挂上了钩。这是时辰的认定。至于日子是如何认定的?十二时辰就是一个昼夜并以一干一支来构成一天,上面六十甲子的如环无端的延伸就是日子的无限延续,如水流不断。月份也是以十二支来认定的,如一月建成寅、二月建卯……十二月建丑。而月份的确定是以月球绕地球公转来确定的,是以月相的朔望朔来认定一个昼夜的。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27.32日,自转一周的时间也是27.32日。月球本身不发光,全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由于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随着月球绕地球向东运行而变化,就形成了新月(朔)——上弦月——满月(望)——下弦月——新月的月相周期性更迭。月相变化的周期为29.53日。农历规定朔为初一,望在十五或十六。日月合朔之日为首(初一),二次合朔相距约二十九日半,故一月的日数就有二十九或三十日。农历一年十二月仅得三百五十四日。与地球绕日一周的时间相差约十一日。积至三年已少三十三日,因此每三年需置一闰月。积二年又少二十五日亦可置一闰。平均计算,每十九年需置七闰。一月之内有一节一气。每一节气日数平均约有三十日又十分之四。每月日数有二十九日半,因此每历二、三年必遇一月,其内仅有节无气就是闰月。一年十二个月就有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就是立春(即公历二月四或五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五月六或七日)、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八月八或九日)、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十一七或八日)、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并以立春、立夏、立秋、立
冬来论春季(公历的3——5月)、夏季(公历的6——8月)、秋季(公历的9——11月)、冬季(公历的12——2月)四季。年的记录与日的记法一样是用一干一支构成的干支为一年,并以六十甲子的循环返复来顺延。因此古人对时间的记法就是这样表述的——甲子年乙亥月庚辰日壬寅时。而农历的记法就是甲子年十月初四寅时(夜间三——五时)。这些记法现在尚流行,历书随处可见。我国特有的历法有农历(夏历)——一月一日春节作为一年的开始;干支历——以立春作为一年的开始。对于干支历法来说,年月日时如何记法?纪年以六十甲子的顺逆来记录,这是很容易的事。月的记法也不是很复杂的事,月份的地支是固定的,即是一月建寅,二月建卯……十二月建丑之类,而月的天干的搭配有歌诀可助记忆“甲已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丙辛之岁寻庚上,丁壬壬寅顺行流,戊癸之年何方发,甲寅之上好追求”。因此只要知道了年的干支,就可以知道月份的记法了。日的记法有点麻烦,按以前的人来说是要借助《万年历》的,但现在可以不用了,有人发明了一些公式可助记忆,可将现行公历的日子直接转换成干支纪法。现在以公元1601年1月1日的干支固定为“丁卯”,其后日干与日支的变化序列如下:日干与序数的关系:丁1;戊2;己3;庚4;辛5;壬6;癸7;甲8;乙9;丙10。
日支与序数的关系:卯1;辰2;巳3;午4;末5;申6;酉7;戍8;亥9;子10;丑11;寅12。

  计算公式为:(5n+〔n/4〕-〔n/100〕+〔n/400〕+r)÷10=余数(所求日天干);(5n+〔n/4〕-〔n/100〕+〔n/400〕+r)÷12=余数(所求日地支)。n=推算年-1601;r=所求日在当年的日序数——所有月的日数的和(应注意是否是闰年,能被4除尽的为闰年,是闰年二月应加29日)。因纪日干支每60日一循环,故在计算相距日数时,被算年以前的各年中的360日均可不计,只须保留有效的5日即可。计算时可随时简化,尤其是天干的计算,n为双数时,5n项可省略不计,n为单数时,5n项只保留5;r项只须保留个位数。计算地支时,5n项和r项亦可随时简化,直至其数小于12。推算年的选择和年数n的计算,可选择与80(纪日干支每80年为一大循环)的倍数的年份的计算,直到n小于80,计算地支时,5n项的n可简化至小于12。式中的n/4、n/100、n/400等项,当n小于除数时,可不计,大于除数时只取其整数。最后的计算结果只看余数,余数是 “几”就看天干和地支的“几”就行了。如余数是0,则是上面天干为10“丙”地支为12“寅”,即其日为“丙寅”。如果将来公历历法不变,那么上列公式就可永远适用。至于时辰的记法,只要知道日的天干,就可以记忆时辰的干支了,时的地支是固定的。有从日干推算当日子时的歌诀可助记忆:“甲已还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生戊子,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这样公元纪年就可以转换成干支纪年了。

  三、古人与今人对时空的认识。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地球自转一周的二十四小时,地球绕日公转一周时间为三百六十五日,全球二十四区时(可以看作是时间,也可看成是空间)的确定(每小时向东推进15°),现代人的时空观是动态的科学的。认识现代人的生活,其实就能真正认识时空。现代科技的发展、昌明,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天翻覆地的变化,认识方法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网络的出现和建立,乃至投入使用使我们大家的现代时空感更为强烈。先些时间,电话的出现已使空间拉近了许多,节省了不少时间,大家的生活方便了不少。现在各种现代化的传输通讯工具的研制使用,现代通信工具手提电话全球通、电脑因特网的出现等等使我们现在的现实变得“天涯若比邻”,甚至变得“有空间无距离”“有时间能伸缩”。时间、空间可以无限伸延无限浓缩。“一日千里”“运筹帷屋,决战千里之外”已成为现实。现在甚至可以“一秒要多远就多远”了。通讯卫星、气象卫星的上空使我们有“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的好处,天时地理人间事尽在掌握中。而宇宙飞船、太空船把活生生的人送上了太空,送上了月球,控测获得的其他行星的有关信息。飞机火车轮船汽车等海陆空交通工具使我们能走遍地球各个角落。这真是十分的方便。总之,现代人就是这样容易认识时空的。古人的时空观当然也是动态的基本接近自然的。是时空合一,说到 时也就是空,说到空也就是时。从先天太极图(天地自然之图,俗称阴阳鱼)来说,是很好说明的。太极图黑白两部分正好是一个圆等分为两半,“熟玩之有太极函阴阳,阴阳函八卦之妙”。清人胡渭在《易图明辩》认为:“其环中为太极,两边黑白回互,白为阳,黑为阴。阴盛于北,而阳起薄之:震东北,白一分,黑二分,是为一奇二偶;兑东南,白二分,黑一分,是为二奇一偶;乾正南全白,是为三奇纯阳;离正东,取西之白中黑点,为二奇含一偶,故云对过阴在中也。阳盛于南,而阴来迎之;巽西南,黑一分,白二分,是为一偶二奇;艮西北,黑二分,白一分,是为二偶奇;坤正北全黑,是三偶纯阴;坎正西,取东之黑中白点,为二偶含一奇,故云对过阳在中也。坎、离为日月,升降于乾坤之间,而天定位,故与东西交易,与六卦异也。”太极图恰好揭示了天体运行的方向,破译宇宙之初的景象。上面十二宫、二十四山和二十四节气已有说明。现在再说一下它们的关系来看时空。二十四节气太阳到宫宿的情况:立春太阳到子宫行虚危宿度;雨水太阳到壬宫行室宿度;惊蛰太阳到亥宫行壁宿度;春分太阳到乾宫行奎宿度;清明太阳到戍宫行娄宿度;谷雨太阳到辛宫行胃宿度;立夏太阳到酉宫行昂宿度;小满太阳到庚宫行毕宿度;芒种太阳到申宫行参宿度;夏至太阳到坤宫行井宿度;小暑太阳到末宫行鬼宿度;大暑太阳到丁宫行柳宿度;立秋太阳到午宫行星张宿度;处暑太阳到丙宫行冀宿度;白露太阳到巳宫行轸宿度;秋分太阳到巽宫行角宿度;寒露太阳到辰宫行亢宿度;霜降太阳到乙宫行氐宿度;立冬太阳到卯宫行房心宿度;小雪太阳到甲宫行尾宿度;大雪太阳到寅宫行箕宿度;冬至太阳到艮宫行斗宿度;小寒太阳到丑宫行牛宿度;大寒太阳到亥宫行女宿度。以上太阳15日行一宫,以应二十四节气,如此行一周则为一年。古人还测出太阳出没的时间和方位。太阳出没方位,有歌为证:“正九出巳入庚方,二八出兔入鸡场,三七出甲入辛地,四六生寅入戍方,五月生艮属乾上,仲冬出巽入坤方,唯有十与十二,出辰入申细推详”。即是太阳每日出没方位,正月九月出巳入庚,二月八月出卯入酉,三月七月出甲入辛,四月六月出寅入戍,五月出艮入乾,十一月出巽入坤,十与十二月出辰入申。月亮出没方位:“三辰五巳八午升,初十出末十三申,十五酉时十八戍,二十亥上记其辰,二十三日子时出,二十六日丑时行,二十八日寅时出,三十加末卯上轮”。即是初三、四日辰时,初五、六、七日巳时,初八、九日午时,初十、十一、十二日末时,十三、十四日申时, 十五、十六、十七日酉时,十八、十九日戍时,二十、二十一、二十二日亥时,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日子时,二十六、二十七日丑时,二十八、二十九日寅时,三十日及下月初一、二日卯。“太阳一年一周天,任天为不及,一度一岁之积,而恰与天会,故太阳有三道。北道,北至东井去极近,南道,南至牵牛去极远,东道东至角西至娄去极中,此三道极至于牵牛,则为冬至,极之北至于冬井,则为夏至,南北极中,则为春秋分,其行西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 行东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所以成阴阳寒暑之节也”。还有太阴出没的方位,“其行天之度,一月一周,天与日会辰次之所,以为一岁,十二会得三百五十四日,九百四十分,月之三百四十八分,而与天会,是为一岁。故有九道,黑道二,立冬、冬至出黄道北,赤道二,立夏、夏至出黄道 南,白道 二,立秋、秋分,出黄道西,青道二,立春、春分出黄道东,并黄道,共为九道,故立春、春分从青道,分在甲度,立秋、秋分从白道,分在庚度,立冬、冬至从黑道,分在壬度,立夏、夏至从赤道,分在丙度”。

  “太阴之行度:欲识太阴行度时,正月初一起于危,一日常行十三度,五日两宫次第推,二奎三胄四从毕,五星井六柳张七,八月翼宿以为初,龙角季秋任游立,十月房宿作亢辰,十一箕上细寻觅,十二牛女切须知,周天之度无差忒”。

  四、今人与古人对气、磁场的认识。天地就是一个大磁场、大气场,能量主要来自地日关系,发生的一切都与太阳能及其转化密切相关。太阳是一个巨大的炽热的气体星球,主要成份为氢和氦。我们能直接观测到的太阳是它的大气层。它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太阳中心的温度高达1,500万度,压力极大,有2,500亿个大气压。它核聚变过程中损耗一些质量而释放出大量的能,使太阳发光的就是这种能量。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这就是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太阳辐射中仅有极微小的部分(约20亿分之一)到达地球,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其中人眼能看见的光线,波长在0.4——0.76微米之间,叫做可见光线。波长小于0.4微米的紫外线和大于0.76微米的红外线,人们肉眼都无法看见。自然界中的物体,都以电磁波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传送能量。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v射线都是电磁波。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能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当太阳上耀斑和黑子增多时,发出的强烈射电会扰乱地球上空的电离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有的人的身体健康情况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些是“天外来客”。而地球本身由于自转和公转,就形成 了一个巨大的地磁场,北极和南极都是一个大磁场,指南针的发明就是根据这个原理。人体也有一个生物场,子午流注就是最好的说明。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开初宇宙大爆炸的结果,产生了天体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现象,因此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就理所当然的经受上有顺时针方向,下有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大气场。这个大气场称之为宇宙悬空造气场(产生的效应是“全息性”和“阴阳性”)。它的运行路线就是s形。太阳辐射就是循着这路线并影响地球的。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天、地、人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宇宙间有一种能量影响着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一切生灵。这种能量有的对人有利,有的不利——对于不同时空、不同人来说的。古人把这种能量称为“气”,混沌之初的东西,一种最自然的原生之物。《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言之曰道。”“道 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中有象兮!恍兮惚兮,中有物兮!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兮!其精有真,其中有信。”《周易·系辞》云:“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下吉凶,吉凶生大业”。《老子》云:“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阴一阳之谓道”,“道为一,一为太极”。古人认为这种能量“在天为气,在地聚形”“聚则成形,散则化气”。这其实就是阴、阳二气。在具体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再把五行阴阳化,这样就出现了阴金阳金等十种形、气的 东西。由于五行与四时、五方成固定的关系,即是东方木、西方金、南方火、北方水、中方土。上面所说的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太极图)和后天八卦(九宫图)的出现,就是古人认识天地气场、磁场的有用方法。伏羲先天八卦的排列是乾(南)、兑(东南
)、离(东)、震(东北)、巽(西南)、坎(西)、艮、坤(北),其中四卦乾、兑、离、震组成s的上半部,为逆时针方向转动运行,表示天体本身旋向;巽、坎、艮、坤四卦组成s的下半部,为顺时针方向旋转推进,表示地球感受之气场旋向。上下部构成的s旋形转向。这是天体运动的写真。而文王后天八卦,即是洛书、九宫图,排列是上面所说的洛书“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后天八卦配九宫图为“坎一宫(北)、坤二宫(西南)、震三宫(东)、巽四宫(东南)、中五宫、乾六宫(西北)、兑七宫(西)、艮八宫(东北)、离九宫(南)”。这揭示了气场的运行规律——上面从一至九的运行路线同样是形。再者河图和洛书同样揭示这个规律。河图“一与六共宗而居乎北,二与七为朋而居乎南,三与八为友而居乎东,四与九为道而居乎西,五与十相守居乎中”。洛书“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宫”。河图的数字排列,揭示的是顺时针的左旋阳性气场,而洛书则揭示了逆时针右旋阴性气场,同时还包括了顺时针左旋阳性气场和阴阳交会的既有顺,又有逆的“∞”字气场。如果说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末申酉戍亥十二地支的五行为天地相容的正五行的话,那么六十甲子纳音五行就是先天而来的纯五行正气,没有混杂地的东西。天气为轻清在上,地气为重浊在下。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古人就是这样来认识从大地以外而来的五行正气。天地五行和纳音五行互为表里,是古人认识天地之气的重要根据。六十甲子纳音五行就是甲子、乙丑海中金;丙寅、丁卯炉中火;戊辰、已巳大林木;庚午、辛末路旁土;壬申、癸酉剑锋金;甲戍、乙亥山头火;丙子、丁丑涧下水;戊寅、已卯城墙土;庚辰、辛巳白腊金;壬午、癸末杨柳木;甲申、乙酉泉中水;丙戍、丁亥屋上土;戊子、已丑霹雷火;庚寅、辛卯松柏木;壬辰、癸巳长流水;甲午、乙末沙中金;丙申、丁酉山下火;戊戍、已亥平地木;庚子、辛丑壁上土;壬寅、癸卯金泊金;甲辰、乙巳佛灯火;丙午、丁末天河水;戊申、已酉大驿土;庚戍、辛亥钗钏金;壬子、癸丑桑松木;甲寅、乙卯大溪水;丙辰、丁巳沙中金;戊午、已末天上火;庚申、辛酉石榴木;壬戍、癸亥大海水。

  五、今人与古人对数的认识。1——9这些数字,如果认为是纯数字是十分不应该的。按正常认识,数字只是基数和序数。数字看起来简简单单,但正是这简单的东西演绎出不少令人叹为观止的无穷神奇来。数字的演变使现代高科技的出现成为可能,使现代人的生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们现在的生活里,电器、家电的不断更新换代,电话、传真电话、手提电话、传呼机,等等,就是明显的佐证,而电视机、影碟机、数码影碟机、电脑联网等等的出现更是体现现代生活的标志。现在正在来临的全数字电视机更是在昭示一个时代的到来,从模拟数码到数字的变化过程,时间短,但变化却是突破性的,几乎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这些都是数字0——9粘边的,是数字的作用,都是数字的变化、传输、发送的结果。电脑的发明、创造正是数字二进制的功劳。电脑的操作是借助于数字来进行的。电脑把我们推向日新月异的急速变化的信息时代:因特网、视聆通这信息联网,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把时空给改变了——世界将变得无距离,你我将变得彼此无距离。到这里你不应该认为数字是纯数字了。

  古人对于数字的认识更是深刻全面,古人把数字看作是通往自然的有效工具。河图和洛书的出现首先体现在数字(点的排列)上,并以此来认识宇宙时空。河图“一与六共宗而居乎北,二与七为朋而居乎南,三与八为友而居乎东,四与九为道而居乎西,五与十相守居乎中”。对于上述数字的排列,《系辞上传》作了如此说明:“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这河图与十天干的排列数是相同的,其中甲丙戊庚壬五阳数,正是天数二十有五,乙丁已辛癸五阴数,正是地数三十,两数相合也是五十有五。天地之数五行,虽合出五行和方位与天干化有出入,但化合的方法与天干相同,如天地数一六合水,而甲已合化土等。因此河图的天地数与十天干是相同的。河图中的白点代表阳;黑点代表阴,天数一、三、五、七、九为阳,象征天道;地数二、四、六、八、十为阴,象征地道 。这样宇宙包容其中了。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不仅是八卦的大衍之数,也是合为五行之数,即是一六合水,二七合火,三八合木,四九合金,五十合土,这样天地万物分属五行就出来了。洛书“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宫”,配九宫图为“坎一宫(北 )、坤二宫(西南)、震三宫(东)、巽四宫(东南)、中五宫、乾六宫(西北)、兑七宫(西)、艮八宫(东北)、离九宫(南)”。洛书(九宫图)三个数字(无论横、直、斜)之和都是十五,横、直、斜三个数字三与五中的“三”,应该是代表“天、地、人三元”,“五”应该是代表五行和五侯。十五应该是代表“一气统三元,一元统一侯”。三横、三直和二斜之和是八,横、直、斜都是三,三八是二十四,这是全年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因此洛书(九宫图)的数字,可看出它包括天地人三者在内的“天人合一,宇宙一体”的思想。伏羲先天八卦乾一(南)、兑二(东南)、离三(东)、震四(东北)、巽五(西南)、坎六(西)、艮七(东北)、坤八(北)。文王后天八卦坎一(北)、坤二(西南)、震三(东)、巽四(东南)、中五、乾六(西北)、兑七(西)、艮八(东北)、离九(南)。这样可看出,无论是河图和洛书,还是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都是与数字粘边的,因此可看出古人对数字的认识,古人不只是把数字看成是纯粹的数字,而是一种很神奇的符号,里面包括了时间、方向(位)和气场,包含了渗悟宇宙的神机在内的一些东西。这是一种有意的搭配,还是一种巧合?不得而知 ,但无论如何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一代一代人聚积的智慧,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产。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