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nwen.gif (8777 bytes)


趣谈“五”与人体

石石皮


      

  五是一个数字(或一个符号),但五与包括自然界和人体本身在内的许多东西是联系在一起的,东、南、西、北、中是五方;木、火、金、水、土是五行;青、赤、白、黑、黄是五色;酸、苦、辛、咸、甘是五味;宫、商、角、征、羽是五音;呼、笑、歌、哭、呻吟是五声;怒、喜、忧、恐、思是五志;仁、礼、义、智、信是五常;目、舌(或是身)、鼻、耳、口是五官;肝、心、肺、肾、脾是五脏……。五,这看起来简简单单的数字(符号),如果从医学意义上说,到底与人的身体有什么关系?
  首先从河图和洛书来看五这个数字的自然性、特殊性和趣味性。河图“一与六共宗而居乎北,二与七为朋而居乎南,三与八为友而居乎东,四与九为道而居乎西,五与十相守居乎中”。对于上述数字的排列,《系辞上传》作了如此说明:“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这河图与十天干的排列数是相同的,其中甲丙戊庚壬五阳数,正是天数二十有五,乙丁已辛癸五阴数,正是地数三十,两数相合也是五十有五。天地之数五行,虽合出五行和方位与天干化有出入,但化合的方法与天干相同,如天地数一六合水,而甲已合化土等。因此河图的天地数与十天干是相同的。河图中的白点代表阳;黑点代表阴,天数一、三、五、七、九为阳,象征天道;地数二、四、六、八、十为阴,象征地道 。这样宇宙包容其中了。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不仅是八卦的大衍之数,也是合为五行之数,即是一六合水,二七合火,三八合木,四九合金,五十合土,这样天地万物分属五行就出来了。洛书“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宫”,配九宫图为“坎一宫(北)、坤二宫(西南)、震三宫(东)、巽四宫(东南)、中五宫、乾六宫(西北)、兑七宫(西)、艮八宫(东北)、离九宫(南)”。洛书(九宫图)三个数字(无论横、直、斜)之和都是十五,横、直、斜三个数字三与五中的“三”,应该是代表“天、地、人”“三元”,“五”应该是代表五行和五侯。十五应该是代表“一气统三元,一元统一侯”。三横、三直和二斜之和是八,横、直、斜都是三,三八是二十四,这是全年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因此洛书(九宫图)的数字,可看出它包括天地人三者在内的“天人合一,宇宙一体”的思想。伏羲先天八卦乾一(南)、兑二(东南)、离三(东)、震四(东北)、巽五(西南)、坎六(西)、艮七(东北)、坤八(北)。文王后天八卦坎一(北)、坤二(西南)、震三(东)、巽四(东南)、中五、乾六(西北)、兑七(西)、艮八(东北)、离九(南)。这样可看出,无论是河图和洛书,还是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都是与数字粘边的,因此可看出古人对数字的认识,古人不只是把数字看成是纯粹的数字,而是一种很神奇的符号,里面包括了时间、方向(位)和气场,包含了渗悟宇宙的神机在内的一些东西。这是一种有意的搭配,还是一种巧合?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一代一代人聚积的智慧,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产。
  再来看五与人体的关系。《内经·灵枢》有言:“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这说明五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数字,可以说与自然,与人体关系较密切。
  自然界里,形气按古人认为是由木、火、金、水、土五行组成的,木、火、金、水、土五行其实也是一种方位,与五色、五味也构成特定的关系:木为东方,色青,味酸;火为南方,色赤,味苦;金为西方,色白,味辛;水为北方,色黑,味咸;土为中,色黄,味甘。五行与方位与色彩与气味构成有机联系。在人来说,心、肝、肾、肺、脾五脏是人的身体最重要的部分。“心脏藏神;肺脏藏魄;肝脏藏魂;脾脏藏志;肾脏藏精;这就是所谓五脏所藏”。“五脏各有它所主宰的对象:心主血脉,肺主皮毛,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髓”。五脏开窍于外部五官: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脾开窍于口。这构成一种表里的关系。五脏与上面所说的五色、五音、五声、五志、五常等形成了相互对应的关系。如五脏中的肝脏,五方属东、五行属木、五色属青、五音角、五声属呼、五志属怒、五常属仁……。从五行生克论来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从五脏的五行生克来说,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因此五脏是相互生克的。五把自然界和人体有机联系在一起了。
  有一哲人曾说过,“生命是蛋白质的存在形式”。而蛋白质的形成是由人从自然界的各类物质中摄取的。人来于自然,索取于自然,生活并生存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内经·灵枢》“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五谷的五味古人这样区分: 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五果的五味区分是: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的五味区分是: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菜的五味区分是: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五谷、五果、五畜和五菜都有是古人所说的谷气,都是我们可以吃的食物,是给我们身体各方面营养,增强体质,滋养、培植精神的东西,是我们人类赖以生活、生存的必备物质。
  太阳光下,自然界里的万事万物都有色彩,五色是最主要的。自然界的五色东西,给我们人类巨大的好处。五色成五味。“五色:黄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由于谷气有五味,五味各走五脏。因此从食物治疗角度来说,有五宜和五禁这样的讲究:五宜即是,脾疾者,宜食米饭牛肉枣葵;心疾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疾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肝疾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疾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五禁即是,肝疾禁辛,心疾禁咸,脾疾禁酸,肾疾禁甘,肺疾禁苦。还有一种情况是,五脏之病对于五味各有它的禁忌:辛味走气,病在气不能食辛;苦味走血,病在血不能食苦;咸味走骨,病在内不能食咸;甜味走肉,病在肉不能食甜;酸味走筋,病在筋不能食酸。这样五把五谷与人体五脏联系在一起了,五脏喜欢什么,禁忌什么,上面说得清楚明白了。
  如何从五脏的外部表现判断疾病?一个人如不舒服,是由身体的特定部位产生的。而内部五脏如有什么病变是要通过外部表现出来的。《内经》上有言,五脏之气各有它的病症:心气不舒则噫气;肺气不清则咳嗽;肝气不达则无语;脾气不运则吞恨;肾气不足则呵欠。五脏之精气相并,便发生疾病:并于心则喜笑;并于肺则悲哀;并于肝则多怒;并于脾则苦思;并于肾则惊恐;这就是所谓的五并。五脏各有所厌恶:心厌恶热;肺厌恶寒;肝厌恶风;脾厌恶湿;肾厌恶燥;这就是所谓五恶。五脏各有所化之液:心液化为汗;肺液化为涕;肝液化为泪;脾液化为涎;肾液化为唾,这就是所谓五液。五病各有它发生的部位或季节:阴病发生在骨;阳病发生在血;五味为病,发生在气;阳病发生在冬季;阴病发生在夏季,这就是所谓五发。五脏受邪气的侵扰,就造成不同的病理变化:病邪入于阳,则发狂病;病邪入于阴,则发血痹之病;病邪入于阳,阳过盛则为巅顶疾患;病邪入于阴,阴过盛则喑不能言;病邪由阳变阴则静;病邪由阴变阳则易多怒。五邪所见的脉象是:春天而见秋季的毛脉,夏天而见冬季的石脉,长夏而见春季的弦脉,秋天而见夏季的钩脉,冬天而见长夏的濡脉,这就是五种不应见的脉象,如四时中,那一时中见了,病是不能治的。五种过度的疲劳,务有它所伤的对象:长久地目视,则劳心而伤血;长久地睡,则劳肺而伤气;长久地坐着,则劳脾而伤肉;长久地站着,则劳肾而伤骨;长久地行走,则劳肝而伤筋,这就是五劳所伤。五脏的脉与四时相对应的情况是:肝脉应春而弦;心脉应夏而钩;脾脉应长夏而代;肺脉应秋而毛;肾脉应冬而石;这就是五脏的脉象……。由于内外表里相对应的关系,身体内部有什么病变就自自然然体现于外面了。五把五脏的病变及变化的外部特征也从各个方面给说明了。
  从上可知,五,这看起来简简单单的数字,其实很奇妙,也很有趣味性。从五这数字我们可看出,五把自然的东西与人体内部的不少东西联系在一起,人体内外不少器官(部位)是由五组成的,而且形成一种特定的表里对应关系。五是一个很重要的数字,从医学角度来说,意义相当重大,不是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