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nwen.gif (8777 bytes)


辞外心易



赵定理

  (一)心易提出 

  易,指易经与传的统称,又名周易。由古及今,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皆喜爱之,成书超过千部。在古代,《汉书·艺文志》评为诗、书、礼、乐、春秋五经之源。在当今,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又导致全球性的东方文化热、周易热。 

  如此名扬中外的巨著,说也奇怪,虽经历代名家注释,经、传的作者到底为谁,至今仍未能取得一致的公认。不仅经未能取得一致的公认解释,连《易传》也未能得到权威、公认的解释。近代易学大家高亨,在其著《周易大传今注》一书自序中,不得不感叹他说:“读者编览千家之言,反坠入五里之雾。注家自己走入泥潭,也引读者走入迷途”。 

  通常人们学易,依据是经和传的卦辞、爻辞。从汉至今,易学有以郑玄(又名郑康成)为首的象数派,说易有简易、不易、变易三义。文章出了不少,对易的解说,越说越烦,仍然不能自园其说。于是,魏王弼又提出,得意忘象,得象忘言,主张废除象数派,提倡学易应重视义理,结合老庄之说。于是王弼便成为义理学的代表, 

  两派之争,至今仍未能统一。其原因在于,双方都不能统一“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人,以卜筮者尚其占”的圣人四道之论,即对易仍只能停留在只能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的层次。 

何以如此?系辞上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又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说卦传中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观系辞和说卦上述引言,可知问题出在人们以辞来理解易,而辞又不能达意,说不清性一命之理,说不清天阴阳、地阴阳、人体阴阳的变化规律。 

  而从事天文自然科学的研究是探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及其规律性的学问,有前人能提出,后人就一定能破析。今人不比古人笨,没有不可超越的圣人之学。关键在于方法的对头不对头。如果让卦辞、爻辞匡死了研究自己的思路,易学之迷就永远也解不开,真的成为易是圣人偶像之绝学了。 

  基于这种认识,笔者已意识到,卦、爻符号应早于辞。卦、爻符号应表示阴阳的变化时空方位。阴阳二气实在难以形容、说明,但其功能、功用又的确存在,故古先哲们,以气位的功能、功用,设辞比喻来说明。明知无法说明,言语说不清,辞不能达意,但为了开示后人,又不得不说。只好在系辞中说“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神,非神仙、鬼神之神,乃人的精、气、神之神,思维能力之神,它当然是无方的。易的一阴一阳之道,也像神一样,是无体、无形的。但只要抓住其功能、功用,是可以认识、可以判定的。 

  这种认识,在最近阅读了《麻衣道者正易心法》之后,更加坚信不移,故而提出破易必须走心易之路。 

(二)正易心法概述 

  麻衣道者为宋初人,据史料记载为陈抟的师父。其人、其文不像伏羲等先秦“圣人”,无史料考证。读者有兴趣追究,可查阅《芷外道书》第五册、《范氏奇书》、《津逮秘书》、《学津讨原》、《丛书集成初编》、《艺海珠尘》等史料。陈抟在《洞微志》中赞麻衣道者日:“道行高清,学通天人,至于知人,尤为有神仙之鉴。” 

  《正易心法》为四句四言诗,共 42 章。卷首曰:“正易者,正谓卦画,若今经书正文也,据周孔辞传亦是注脚,每章四句者心法也,训于其下消息也。” 

  我们在这里不能译读 42 首诗文内容,首重指出的心法也主张学易要看辞外之意,卦、爻中阴阳运动,人体所感受到的自然消息。 

  试举例说明于下: 

六章(第六首诗)曰: 

消息卦画,无止于辞。 

辞外见意,方审易道。 

二章曰: 

六画之说,非是曲意。 

阴阳运动,血气流行。 

七章曰: 

天地万物,理有未明。 

观于卦脉,理则昭然。 

三十八章曰: 

卦位生数,运以成数。 

生成之数,感应之道。 

四十一章曰: 

易道弥满,九流可入。 

当知活法,要须自悟。 

四十二章曰: 

世谷学解,浸渍归闻。 

失其本始,易道浅狭。 

  由上引七首四言诗文,不难得出,心法主张要知卦辞、爻辞之外的易义,要知阴阳运动与人体气血流行的内在涵意,即卦脉、卦中消息所指。只有心悟出易道活法,才能真知易。否则,失易本始,所言皆世俗之见。 

  心法所见成效,我们可举出两例: 

  例一,陈抟所开创的先天易学—宋易。   

  宋前,易学皆言八卦、六十四卦的后天卦、爻变化法则。即由八经卦始、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游魂、归魂的卦变法则。由陈抟始,知卦有先天卦变、含二进制,逢二变进一位的珠卦变次序。 

  例二,周敦颐的太极图和太极图说,以及邵康节的梅花易数、梅花心易法。 

  举此两例已可见正易心法之成就。 

(三)心易之要在于知气  

  正易心法指出易卦变有卦脉,易系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又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像生八卦。”由此可见,易卦之生成,出于阴阳二气的变化。阴阳二气的变化,随时的消长,生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含一年的周期变化表示法,有先、后天六十四卦圆周分布法,还有十二消息卦的表示法,又有乾、坤两卦的两种表示法。由此足以说明易卦的变化卦脉在乾、申两卦所显示的阴阳二气此长彼消的变化。为了显示这种变化与古天文日、月相对运动的相关之理,我们在下面给出经考证后的“天元阴阳、历元节气定位图”,及董仲舒、鹃冠子《天宫书》中论阴阳变化的论述。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 

  天道大数,相反之物也,不得俱出,阴阳是也。春出阳而入阴,秋出阴而入阳,夏右阳而左阴,冬右阴而左阳。阴出则阳入,阳出则阴入。阴右则阳左,阴左则阳右。是故春俱南,秋俱北,而不同道。夏交于前,冬交于后,而不同理。束行而不乱,浇滑而各持分,此之谓天意。 

《史记·天官书调》: 

  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繁于斗。 

《鹞冠子》: 

  惟圣人究道之情。唯道之法。公政以明。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斗柄运于上。事立于下。斗柄指一方。四塞俱成。此道之用法也。 

  由此可知阴阳二气随时的变化,可据斗建元位来加以判定,因而阴阳二气虽无形而不可见,但据斗柄指向、地面节期变化、物候效应、人体气血变化等气的功能效应而可推求出来。 

  斗柄建时称为月建,古天文观测可给出。节气、物候古天文物候历可推求。人体气血变化,这得靠黄老学说、黄老养生心法给出。黄老养生心法,这又是一专门深奥之学,先秦诸子确有其说、其法。如老子的虚静法、或曰知白(阳)守黑(阴)的守一法。内经的恬谈虚无、精神内守法。庄子的心斋、坐忘、真人之息以踵法、管子的心术。后世道学先打通阴跷脉法、内丹法,诸家之说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清、这里可给出一有力的论据。《内经》、《难经》给出人身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众多穴位,则是实证知气之例。再者,还可给出《藏密》中,人身有三脉七轮另一独立发现的实例,综以上诸家之说,知古人能知人体气血变化,并非空言。且有现今高道、高僧、高功能气功师的佐证。故而系辞说“仰则现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决非虚言、戏言,而是养生有素人的真实感受。这揭示了古人超时代的重要发现。发现人除了社会人一面之外,还有自然人的另一面。人的精神升华后的智慧增进。佛道两家说之为定能生出的慧。慧即人体功能,现代科学揭示人大脑功能有 90 %以上未开发。古人定心出慧应该说有现代科学发展的根据。 

  现代科学也许短时间内还无法证实其存在,因为现代科学至今还未能证实人体存在经络与穴位。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是否真实存在,中医根据经络、穴位针灸能治病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科学未能发现,并不能否定其不存在。现代人体科学的测试,己发现有气功之能人与无功能人的脑象图,有明显的不同。 

  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随时间的推移,我们相信科学必然会揭示人体生命更多的奥秘。科学以事实为根据。人们只要勇于实践,认真的对待古先哲治心求定的心术,古人能实践的真知,今人也一定能做到。关键在于不能叶公好龙,只喜想像中的假龙,以伪为真。明代武当派创始人张三丰《无根树》有一句,“认得真时是作家”的话,说明先秦古先哲们开创的道学,中华是后继有人的。 

  易为穷理尽性的学问,清人刘一明在《周易阐真》文中已经指出。重要的在于今人、后人能打破卦、爻辞的束缚,去求辞中难言未尽意之解。十年学易,追根到黄老心法。一孔之见,以求真知易的高明指教。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