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沐 原中国道教协会理事
一、《悟真篇》作者及其时代
《悟真篇》是道教内丹丹法主要经典,最早著录于《宋史·艺文志》、《文献通考》。著者为北宋张伯端,是继《周易参同契》之后的丹经。书中以诗词形式,总结了宋代以前内丹的正统法诀,继往开来,在道教史中为承前启后的一部名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是书专明金丹之要,与魏伯阳《参同契》,道家并推为正宗。”
张伯端,字平叔,天台人。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卒干北宋元丰五年(1085年),享年九十九岁。少年博学,屡试不第,乃云游四方,孜孜访道。宋熙宁二年,随陆诜入成都,佐机要,遇刘海蟾授以丹决,遂改名用成,作《悟真篇》传世。
清仇兆鳌《悟真篇集注》卷首有“陆彦孚记”一文,记张伯端的身世较为具体。彦孚为陆诜之孙,名思诚,幼年曾详闻平叔事迹。他说:“张平叔,少业进士,坐累谪岭南兵籍。治平中,先大父龙图公诜师桂林,引置帐下,典机事。公移他镇,皆以自随,最后公薨于成都。平叔转徙秦陇。”这一段是陆彦孚记张与陆诜的关系,在张自序里,谈他在四川遇到异人(传为刘海蟾)也在此时。《陆记》中另一段则叙述《悟真篇》原稿保存经过:久之,事扶风马默处厚于河东,处厚被召。临行,平叔以此书授之曰:“平生所学,尽在是矣!愿公流布,当有因书而会意者。”后来马处厚将此稿传于张但夫,但夫传于彦孚之父,彦孚幼年曾窃取读之,而不能通。迨彦孚晚年好道,盟受丹法,更加宝藏原稿,并刊校流布。”此文虽只叙刊书经过。但平叔身世,也可以略见端倪。
张伯端生于北宋初年,统治者在晚唐五代十国动乱之后,逐步统一了全国,为了巩固政权,收买人心,利用宗教,所以道教极受尊崇,并仿唐朝以老子为先祖之例,以九天司命真君赵玄朗为圣祖,尊为太上混元皇帝。与唐代太上玄元皇帝并列,祭祀位于北极大帝之上。又搜集五代兵火中散失的道经,编成《大宋天宫宝藏》。因为道教隆盛,统治者又极力扶持,民间道派也特别兴盛起来。钟吕金丹派应时而生,逐步形成为炼内丹的宗教集团,成为道教史中最重要的一派。
本来道功道术,包括较多,陈撄宁曾将《道藏》经典,按内容分为道学、道通、道功、道术、道济、道余、道总、道史、道集、道教、道经、道戒、道法、道仪等十四类,而内丹仅为第三类道功里的一种。在《道藏》五千四百八十五卷中,丹经只有一百三十种上下,在比重方面,只是少数。但因道教思想,重视现实世界,力图控制自然,所以他们特别探求生命奥秘,研讨养生方法。而且为了达到返老还童,延年益寿的目的,炼养方木却常常成为修道的核心。本来古代内外丹并重,但因唐代统治者多数相信外丹,崇信烧炼,以致太宗、高宗、敬宗、宪宗、武宗、宣宗等,都因服方士金丹而死亡。又加外丹所用药料,寻求不易,烧丹火候,亦难掌握。唐诗人白居易屡次烧丹未成,颇感失望,有诗曰:“空王百法学未得,姹女丹砂烧即飞。事事无成身老也,醉乡不去欲何归?”可以说明炼丹不易。因此经五代以后,人们对服丹可以延寿的信仰日趋薄弱。张伯端所生的时代,正是外丹信用已趋低潮,而内丹备受崇奉时期。
二、《悟真篇》的内容
先命后性的丹法----由有为到无为
张伯端奔走四方,屡佐戎幕,似非出家道士。但具宗教思想,则自认为是继承道教正统。所以《悟真篇》绝句第一首即阐明《道德经》中道与丹法的关系。诗句说:“道自虚无生一炁,又从一炁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对此诗,刘一明解释“道”说:“此性命之道,即造化之道,生生不息之道也。然此皆顺行造化之道,修道者知此顺行造化,逆而修之,则归三为二,归二而一,归一于虚无矣。”注解中所称“道”为生生不息,即指生命的本源;“逆行”即必须扭转自然中生老病死的规律,使其永葆青春,所谓“一炁”分为阴阳,即以心为性,以肾为命,心为离为阳,肾为坎为阴,阴阳生三,即精气神三宝。由此而孳育万物。此程序本是顺行,但张伯端暗示丹法必须反此而行,使其归根返本,复归于道。此种对道的解释,是从炼丹家观点提出的,认为如此重返虚元,始得长生。刘注又说:“道者先天生物之祖气,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在儒则名太极,在道则名金丹。”《太丹直指》则进一步解释说:金丹之理,在一性命而已。一炁由虚无而生,性命合炼,精气神三宝凝结,即复归于道。”李道纯《中和集》“无一歌”说:”三五混一一返虚,返虚之后虚亦无。”可以代表道教金丹派的思想。
性命两字,三教各有不同解释,道教各派对此也各有不同的涵义。钟吕金丹派南宗和北宗的看法也有区别。一般谓性即理性,命即生命。修性即修心,修命即求术。白玉蟾说:“神即性也,炁即命也。”亦指炼心神为性,炼精气为命,与上面各注意思相同。盖内丹要素虽有三种,实分为元神和元炁。修性即为第一种修心炼性;修命即为第二种水底求玄,而共同目的则系求脱胎换骨,永葆青春,使精神变化与肉体变化合凝,作为成丹的初步。性功无为,命功有为,目的则一。
钟吕金丹派内部对性命两字理论虽一致,方法步骤则各有不同,北宗主张以修性为主。《重阳授丹阳二十四丹诀》说:“主者是性,宾者是命。”王常月《碧苑坛经》:“应识命在性中,只以见性为主。”丘处机说:“吾宗惟贵见性,而水火配合其次也。”
南宗《悟真篇》对性命修炼的安排,则与北宗看法不同。张伯端说:“命之不存,性将焉存?”又在《悟真篇自序》中说:“世间凡夫,卒难了悟,黄老悲其贪着,先以修命之术顺其所欲,渐次导之于道。夫修命之要,在乎金丹,始于有作,终于无为。”所以《悟真篇》卷中绝句第四十二说:“始于有作人难见,及至无为人始知。但见无为为要妙,岂知有作是根基。”刘一明注曰:“古真云:‘性命必须双修,工夫还要两段。盖金丹之道,为修性修命之道,修命有作,修性无为。有作之道者,以术延命也;无为之道者,以道全形也。故金丹之道,必先有为。于后天中返先天,还我本来命宝,命宝到手后,不为造化所移。于是抱元守一,行无为之道,以了真空本性,直超最上一乘之妙道矣。”朱无育《悟真篇阐幽》也说:“此诗言金丹大道,当从有而入无也。人但知有为所以了命,无为所以了性。不知其中自有缓急先后之序,有为之功,在乎结丹;及乎功深力到,身心一如,归根复命,与道合真,方见了手之妙。”所以丹法起手功夫,叫做命功。了手功夫,叫做性功。精气神三个生命元素配合,阴阳即元神元炁,元神元炁结成金丹,由有入无,重返虚空,这乃是张伯端运用《道德经》玄理,发展了《参同契》的火候阶段论,较北宗所传修真之法,更为明确。所以他借用老子的话,总结这一思想说:“万物芸芸各返根,返根复命即常存。知常返本人难会,妄作招凶往往闻。”从以上绝句第十二、与第四十二两首联系来看,前一首讲生命顺行的发展,后一首讲生命逆行的归原。朱元首《悟真篇阐幽》将前者列为绝句第一首,后者列为第二首。是很有见解的。南宗白玉蟾再传弟子萧廷芝《金丹大成集》发挥《悟真篇》以上丹法思想说:“夫道也,性与命而已。命者有生也,无者万物之始也。夫心者,像日也,肾者,像月也。日月合而成易,千变万化而未尝灭焉。然则肾即仙之道乎?寂然不动,盖刚健中正纯粹精者存,乃“性”之所寄也,为‘命’之根矣。心即佛之道乎?感而遂通,盖喜怒哀乐爱恶欲者存,乃‘命’之所寄也,为‘性’之枢纽矣。吁!万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穷理尽性而至于命,则性命之道毕矣!”《悟真篇》即以此观点,排列丹法次序。先以律诗十六首,绝句六十四首,词十二首,以传命功,再用《悟真外集》诗文以示性功,仙佛合参,使学者领悟至道。所以陈撄宁先生说:“《悟真篇》巧妙地运用了《道德经》”真是画龙点睛,一语破的,指出了关键性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