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nwen.gif (8777 bytes)


學易的兩點認識


申漳 2000-01-15


一 、關於太極

  《系辭》曰:“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太極是周易,八卦的基礎,這是不容置疑的,也是沒有爭論的。但太極是什麼,如何看待、如何解釋太極古今中外卻存在頗多的議論。

  太極在易中處於最基本的地位,按現在的術語來說,太極相當於宇宙的本源,從太極生出兩儀,即產生陰陽,產生了天和地,天為陽,地為陰。中國古代哲學關於宇宙的本源有多種說法,使用多種不同的名稱。老子的《道德經》說:“無名天地之始”;“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是將“無”作為宇宙的本源。《後漢書》曰,“天地者,元氣所生,萬物之祖也”。《公羊傳》曰,“變一為元,元者氣也。無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太極,無,一,元氣或氣都是宇宙本源,天地之始。這些不同的名稱是否是同一個概念呢?古往今來,對這個問題有著不同的看法,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說,無極生太極,無是個比太極更基本的概念。無極又是什麼呢?沒人能說清楚。筆者認為,這些不同的名稱都是指宇宙本源、指天地之始,可以說是基本相同的一個概念,即使在某些方面有差異,也只是從不同角度看到不同的側面,不是本質的差異,沒有必要細加區分。

  太極是中國自有的、獨特的對宇宙本源的認識,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儒學和道家關於宇宙的認識都建立在太極這個基石上。由印度傳入中國的佛教對宇宙本源的認識則完全不同,佛教認為萬物起源於“識”。按現代語言說,“識”是精神性,屬唯心論的範疇;而太極是物質性的,屬唯物論的範疇。

  從現代科學角度看太極,可以有多種不同的理解。按大爆炸理論,宇宙起源於大爆炸,則可認為,太極是大爆炸前的混沌狀態。按英國物理學家霍金的時空有限無邊的宇宙模型,宇宙是無中生有,太極則是無。

  有人認為,太極產生於陰陽之前,產生於天地之前,是天地之祖,而現實的世界是在天地誕生之後的世界,太極是無、是虛,因此研究太極是什麼,沒有任何意義。

  筆者認為,太極具有雙重性,一重含義指為宇宙本源,生陰陽,是天地之始;另一種含義指為宇宙本體,是陰陽共聚、和偕相處的整體,如太極圖所示,一半為陰,一半為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沒有了陰陽,脫離了陰陽,也就無法談太極。太極代表陰陽的整體,代表陰陽的和偕。太極與現代科學中的概念無法對應。筆者在《天感》一書中,提出了宇波的假說,認為宇宙中存在著比電磁波更基本的波,起名曰宇波,宇波可與太極相對應。宇波的假說來源於兩方面,一方面是用現代實驗科學的方法研究氣功和特異功能的結果,另一方面是受中國古代哲學的啟迪。

  宇波的基本特性是:沒有質量,不佔有空間,或者說空間屬性不清楚;宇波有能量,但能量特徵不知道,目前沒有測量方法和儀器;宇波攜帶有特定的信息,是特殊的信息載體;宇波的時間屬性是多維的,或者說與虛時間有關,虛時間是物理學家霍金提出的一個新概念;宇波是與宇宙共存的;宇波與微觀粒子的量子波相互作用,量子波崩潰了,不確定的微觀粒子組成了確定的宏觀物質;在宇波所攜帶的特定的信息的作用下,生命才有了活力,或者說宇波是生命活力的起源;人的意識是腦細胞電信號與宇波共同作用的產物,一些人的意識可以從體外宇波中接受某些信息,意識也可以產生宇波,意識與宇波可以發生互相作用。有了宇波的概念,就可以解釋許多氣功和特異功能現象。

  太極是如何與宇波的概念相對應呢?宇波比電磁波還基本,電磁波可認為是宇波二級效應,也是陰陽的基本表現形式之一,電為陽,磁為陰;電子為陰,正電子為陽。太極生陰陽,宇波生電磁波。萬物都有陰陽,萬物都有太極,萬物都有宇波。生命中有陰陽、有太極;生命中有宇波。意識中有陰陽、有太極;意識中有宇波。
 

二 、關於陰陽

《系辭》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筆者的理解是,道者,普遍規律也。“一陰一陽之謂道”有三重含義。

  第一,宇宙萬物都可區分為陰陽,宇宙是陰陽這對矛盾的整體組合,陰或陽缺一不可,有陰就有陽,如:天與地;太陽與月亮;白天與黑夜;男人與女人;水與火等等。

  第二,不僅萬物可分陰陽,而且萬物自身有陰陽,如:正面與背面;上面與下面;外與內;等等。

  第三,一陰一陽,有陰有陽,陰陽和諧才謂道。缺陰或少陽,陰盛陽衰,陽盛陰衰,陰陽不和諧都不是道,都不符合自然或宇宙的規律。宇宙的規律就是宇宙的和諧。音樂所以動聽,是因為各個音色的和諧,高音為陽,低音為陰,高低音的和諧也是陰陽的諧和;給人美感的繪畫,亮色為陽,暗色為陰,色調諧和也是陰陽的諧和。人是自然界的一員,人要能生存、發展,能生活的幸福,就需要自身的陰陽和諧,需要與自然界陰陽和諧。

  人自身陰陽和諧主要表現為,物質欲望和精神欲望的和諧。物質欲望是有形的,為陽,如吃、穿、住、行等。精神欲望(或稱靈欲)是無形的,為陰,如求知、出名、受尊重、愛、恨等。性欲是覆蓋這兩類的特殊欲望,激素產生的性衝動屬物欲類,感情屬靈欲類。

  現代文明,在某種程度上是建立在對物欲放縱欲的基礎上,是一種“拜物教”,將滿足人們無止境的物欲作為最高宗旨,而在相當的程度上忽視了精神欲望。現代西方社會中,暴力、色情、毒品泛濫,生態環境破壞,都是物欲與靈欲不和諧、人與自然不和諧的表現,是陰陽不和諧,是陽盛陰衰。

  人的靈欲和物欲要和諧,在物欲盛於靈欲幾百年後,現在對物欲就必須適當的節制。人的物欲若不適度的節制,將永無滿足之日。現代的許多人像“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中的漁夫,將科學和經濟發展當作能帶來一切的金魚,他們若不能及時覺醒,最終會失去一切。適度節制物欲與享受現代文明的成果並不矛盾。適度與時代有關,與社會經濟況狀的大環境有關,與個人經濟狀況的小環境有關。對不同時代、不同環境、不同狀況的人,要達到靈欲和物欲的相互和諧,有不同的內容。對青少年來說,應重理想,而不應該追求名牌產品的享受。俗話說:“玩物喪志”;“儉以養志”。對中年人來說,對物質生活要有知足感,過去有俗語“30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現在的人是否應滿足於“衣食不愁,兩室一廳”的物資環境,是否應更重家庭和睦的親情呢?由於一些媒體的淺薄和誤導,婚外戀,第三者插足等成為了現代流行病。感情生活是更豐富了,還是更麻煩了呢?“飽暖思淫欲”只是放縱肉欲的寫照,是物欲與靈欲不和諧的反映。對於有錢人來說,關心希望工程、環境保護、慈善事業等會得到金錢所不能給的精神滿足。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生活的水平也必須相應提高,二者才能和諧。現代社會的人需要精神生活更充實、更高尚。理想、道德、情操、文化藝術等將更被人們所重視和珍惜。現代文明需要人自身的陰陽和諧,需要靈欲與物欲的和諧。

  現代文明還需要人與自然界的陰陽和諧。人與自然界的關係,主要是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關係,經濟發展是主動的,為陽,生態環境是被動的,為陰,仍然是陽盛陰衰。現代經濟發展已不再是為了滿足人們吃穿住的最基本要求,而是為滿足無止境的物欲,不是把地球當作養育人類的母親,而是把自然當作永不枯竭的寶庫,人對自然無限制的索取。有資料說,在過去的25年間,世界上天然資源的三分之一被消耗了;尤其是淡水資源減少過半。如果這個資料可靠,如果全球還以過去的速度消耗資源,那麼再過25年,將無天然水可用;再過75年,主要的天然資源都將消耗盡。1999年,世界上因河流污染或水源枯竭而產生的環境難民就達2500萬之多,超過了由於戰亂而產生的難民數量。世界上500多條大河,只有兩條還算健康,一條南美的亞馬遜河,一條是非洲的剛果河。1992年到1998年,中國黃河中下游平均每年斷流的時間長達110天以上;1997年冬到1998年夏,斷流時間長達220多天,斷流的長度約720公里。按現在趨勢發展下去,可能用不了幾十年,流淌了幾千年的黃河將會從地面上消失。

  中國大城市的生活水平現在基本達到小康水平。今後的目標是什麼?有資料表明,美國人口約占世界人口的6%,達到現代化的代價是,美國消耗主要天然資源的比例占世界天然資源消耗總量的40%;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以上,按此推算,要達到現代化水平,中國消耗主要天然資源占世界的比例將超過100%,這可能嗎?如果我們將美國的現在人均生產和生活水平作為中國一百年後要達到的目標,那時中國將有20多億人口,汽車產量要比現在增加幾百倍,住房要增加幾十倍。這又需要佔用多少耕地、消耗多少鋼材、天然氣和石油呢?那時的河流將是什麼樣子?天空將是什麼樣子?一百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不過是非常短的時期,百年後人們將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呢?有的學者說,儘管過去的文明有種種問題,但它支援了人類社會幾千年的生存和發展;現代文明如果仍然放縱物欲,如果不尋求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很難再維持一百年。

  “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筆者相信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社會和後現代社會的發展都有著難以估量的作用。

 

作者簡介:

  1965年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長期從事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工作;曾著《簡明科學技術史話》(1980年出版);1987年後從事人體科學研究和管理工作,涉及氣功、特異功能、易學、佛學、道家等傳統文化研究,著有《天感──特異功能與氣功探秘》一書(1998年出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