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nwen.gif (8777 bytes)


《易》的起源


第三篇 天地之象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于是始作八卦。”
探究《易》的起源,其中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要弄清楚天地之象,即伏牺是如何观察天地,又是会将天地想象成什么样子的。
好在我们研究的主要证据-天地,与伏牺见到的并没有大的区别,尤其是天的样子,没有任何直观上的变化。这就令我们的工作变的极之简单了,人类不就是头顶着天,脚踩着地生活着的吗?
一、天的象
天是什么样子?《周易-说卦》是:“乾为天、为圆”。天象是圆形的。任何一个用肉眼开始观察天文、地理的人,都会首先注意太阳。太阳是天上最大的物体,以永恒的圆状;散发着强烈的光辉和热量,在天上往复不息。这是古人能够观察和感觉到的最大的自然景象,“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天的象与太阳形状是一样的,这是很自然的认识。 当然,假如天上有一个象鸡蛋或尖石头样的东西和日月有差不多作用的话,古人的天就不一定是圆形的了。
天是圆的。对此我们再还能说什么呢?我们看看可能伏牺会想到的情景和可能运用的概念:
1、“乾为圆”指的是天的大形象。因为天的景象里还包括:天上只有一个太阳、一个月亮、夜间无数颗星星及云。天的直观属性大约是:日热月冷,日月永远不停在天上循环交替出现,产生昼夜和寒暑的变化,万物的生存和生命都只能顺应着这种无穷尽的循环和变化。天是如此高大,日月是这么的独一无二,无论人走的多么远;攀的多么高,日月星斗也永远差不多的样子在头顶上,看得见却摸不着,永远无法接近它,更不用说能去改变它。《? 荡恰分械摹疤熳鸬乇埃ざㄒ印钡乃捣ǎ陀κ窃谡庑┲苯庸鄄斓幕∩辖⒌摹?
太阳的照射是人类和所有动植物能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太阳对人类的影响最大也最直接。人类各地域的古文明无一例外的充满对天和太阳的至高崇拜。
2、伏牺在观天察地后肯定会注意到:天地之间,除了日月,在地面上的自然大景观里根本见不到圆形。无论山川、河流、湖海还是草原、戈壁都不是圆形的。除了些有生命的动植物外,古人至多能见到一两个火山口或在河边拣出几个似圆的鹅卵石。圆形大物体仅天上有而地下无。因此“乾为天、为圆”是相当准确的概念。
3、“观象”的概念,应是指对某一特定物体所能直接观察到的最大形象。《系辞》有“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象也者,像此者也。”“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可见了解“象”的含义对研究《易》的起源有重要的意义。
《周易》虽然极重视“象”,却未有较详细的解释“象”的含义。作者在第一篇里曾提到过《管子-七法》有说:“义也,名也,时也,似也,类也,比也,状也,谓之象”。这可能是对“象”较早也较明确的解释。对于《周易》是如何运用“象”的概念,涉及的问题太多,包括造字,作者在此处就不多作议论,待后再看。
这里我们先要明确的是“象”的一个重要含义。象字在甲骨文中已被认定为是一只大象的绘形,对此我们注意到:古人用大象-最大的陆地动物来表示物体显现出的形状,这种表示的主要含义应在于取“大”和“最大的”。出现“象”字的年代当然距伏牺已相去很远,但它反映出来的古人认识方法却能肯定是一脉相承的。
4、画个圆形可以用来表示天。当中华古人类进化到会用石头或树枝划各种形状时,最初或许用开叉的树枝在地上转动得到了标准的圆形,我们还不能确定这种事情发生在几万年还是多少万年前。但可肯定古人很快会拿圆形和日月联系上,因为他们每天看到的太阳就是这个形状。最初能在石壁上画个圆圈,说上一点关于天的人,肯定是代表了当时最高的智慧。我们可以推测:这类智慧在集累和传递许多年代后才到伏牺的。不能忘记伏牺之前的;? 丫庸砂偻蚰晔返闹谢湃耍腔嵊幸恍┍蟮慕萄岛腿鲜读舾笕说摹?
5、伏牺可能已经发现或知道了一些关于圆形的特点。我们不能凭空高估伏牺的智慧水平,但是断定伏牺时的古人至少已经知道绘制圆形时;必须要有固定的圆心和定长的半径;这种可直接明白的基本原理。应该是恰当的。
《系辞》中说“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这正是圆形的特征。圆形无论大小都是一个样子。
二、地的象
《说卦》有“坤为地、为母、为布”。我们都知道,站在高处远望,天地之间是一条平线,地平线。因此地的象是直线!是纵横交错的直线。网和布就是这个样子!
“母”是生养万物的意思,地是人类最熟习也最亲密的,万物都依附地而生存,鹰飞的再高,也要在地上寻找食物和筑巢。人、鸟兽、草木、鱼虫没有谁能离开地,河流、湖泊下面也是地。地上有方向,无论是去捕兽还是回洞穴,总要有个方向,就像人有前面后背左右手一样,而且一定会有一个方向。地非常广阔,但又似乎有尽头,你可以随意选一个方向一直走下去,地貌会出现千变万化,有高山、沙漠和海洋阻挡,但远方仍实在可望,走不下去时,只能怨自己没有本事。认了小,你仍可以从原路返回,反正大地还始终踩在你的脚下,任你随时抓起一把土嗅嗅它的味道,或洒一泡尿在上面,决无意见。“地卑”的概念大概就是建立在种感觉基础上的。
那布是什么?可能在黄帝的时期才出现布,在那之前是网,布和编织品都是从网变化过来的。网、布的形状是方形,没有布织出时会是圆的,布是由经纬线组成的许多小方格,有本事你大可以无限的织下去,布很柔软,可以任意使用,有庇护取暖的作用。这些性质都类似土地给人的感觉,古人用母用布来形容大地,实在很贴切。
《系辞》说的“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既述说了一个史实,也反映出布与乾坤二卦的关系。有关的文字还有《坤》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系辞》有说:“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翕辟二字的含义是闭合打开(见伍华主编《周易大辞典》)。这些既是地的特征,也是网和布具有的性质。
三、天地之象
以上分别说了天、地的象。也许有人要问:这无非是天圆地方吗。不错,是天圆地方!
天圆地方这种说法是早就有了,较明确的是《周髀算经》,我们熟悉的数学勾股定理(商高定理),保留在《周髀算经》里,此书成文应不晚于战国时期。其中记录商高的说法就有:“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所生也。”“……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方数为典,以方为圆。笠以写天,天青黑地黄赤,天数为之笠也,青黑为表丹黄为里,以象天地之位。”书中将天地数和古人的功绩一起加到方圆的阵图里,这与系辞中关于易的说法甚为相似。周人断定数之法出于方圆,也就是出自天地,实际上又从古数学揭示了易卦的来源。
但既然天圆地方已是个古老的东西, 作者又能从中有什么样的新发现呢?可能正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我们离《易》的起源已经不远了。我们再往下看:
还是要观察。我们很容易就能观察到太阳整个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景象,如果伏牺将这景象画下来是什么样子呢?如果将太阳从地平线上刚升起和升起一半时的景象画出来又是什么样子呢?很简单,是三条水平线夹着一个圆形。
在第一篇里我们已见到:《说卦》有“参天两地而倚数”。“参天两地”与“两生而参视”近同。“先王因其参,而慎所入所出。”的含义与《系辞》中“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的意思相近。“参”可通三。孔颖达《周易正义》引郑玄说:“天地之数备于十,乃三之以天,两之以地。”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说:“谓分天象为三才,以地两之。”但三(参)与出入能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将“道之在天者,日也。”与卜楚丘的“日上其中,食日为二,旦日为三。”(《左传 昭公五年》)连系起来,便知“参视”是指太阳从地平线升落时的情形,所以三(参)与日的出入有关。
如果按卜楚丘的说法,那么“日上其中 为二”,“旦日为三”。于是我们知道 就是三!“旦”《说文》释为:“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于是《说卦》的“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和《老子》的“三生万物”是如何而来的;就有了明确的答案,同时《周易》里数的来源,尤其是最重要的一的来源也就清楚了,于是天地和数!的联系也就建立起来了。
关于“食日为二”,我们最好不要简单的认为是太阳刚要升起的或日食的形象。“食”字《说文》释为“一米也,从良”,并不释作吃。《说卦》有“兼三才而两之”的说法,即天地人才。《老子》也有“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说法。如果将太阳整个从地平线上升起时;有一个人或一棵树立在你的观察视线前方的适当距离;将太阳的形象从中分成两半的情形画出来 ,那是个什么样子呢?伏牺很可能已悟到:在察天观地的是他自己,是人!是天地之间最聪明的生灵,也是唯一和树木一样头顶天脚踩地生存的动物。
以上的一些资料不大可能都是伏牺时代流传下来的东西,但是伏牺察天观地后得出天圆地方的天地之象,既天地合一的形象是完全可能作得到。当然最终仍需有考古的依据。
天地之象也可说就是天圆地方,但并不是仅仅将圆方图形摆在一起,而是要找到古人 内!才会出现八卦!
我们只有一步之遥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