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nwen.gif (8777 bytes)


周易雅正

丰 铭


 

    

一、历史长河

  《周易》这本书,一般认为是殷周之际的占卜之书,由周文王作卦、周公系辞而成。后世则进而把孔子及其弟子从义理角度解易的论述汇编为《十翼》,与《周易》整合在一起,称为《易经》。

  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一本经典象《周易》这样扑簌迷离,至今都没形成一个基本的理解。乃至450句卦爻辞中的任何一句卦爻辞,正文4162字中几乎任何一个字,都各有解说,《周易》成了名副其实的“天书”。

  要知道《周易》的本来意义,虽然艰难,但并非不可能。我们要先忘记2千年来的种种注释演绎而回到周代,站在那个时代去缕析《周易》版本演变的过程,看它的幼苗;我们还要穿越2千年来的种种注释演绎重回现代,站在今天去缕析《周易》内涵拓展的过程,看它的成长。

  由于《周易》渊源于占卜,读易者的初衷也大多是因为迷惑于命运的复杂性而想从中读出某种天机,所以不能明白术数原委的话,最多也就是或象数或义理或训诂的解释而不能把握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2000年来易学于象数方向的探索都是在继续术数这个思路,研究者们的目标并未仅仅局限于《周易》这本书,而是试图藉此究天人之际。

  所以《周易》研究,不仅仅是一本书的课题,而是对易学、对人生、对人类思维状况的认识。正因为几千年来人们在术数上近乎极致的演绎,我们才有机会鸟瞰人类这股思维发展史的全貌,从而去厘清2000年来象数理义史等各类《周易》注解的意义。

  纵观天下术数,均是各有专攻。所谓八字断运、卦决人事、相主才干,风水立业等等皆是。

  此专攻,无非针对预测对象,建立起一个相对应的逻辑模型。此预测模型,包含导致预测对象变化的各要素,代入信息是可以推算的,所以使隐性地逻辑推演成为可能。比如八字体系,四柱静态划分了命主的人生时空,大运流年等则动态演绎了命主与各种社会关系的互动。由此,八字才能用来推算命主的运程起伏,但这种推算结果不代表绝对的未来,只是一种逻辑可能。

  具有综合性质的术数也不例外。比如应用于军事,被誉为“帝王之学”的奇门遁甲,不是靠的什么生门死门、三奇格局、背孤击虚,否则擅长奇门的诸葛亮也不会六出祁山而不果了。

  奇门天地人三盘,演绎天时地利人和的战场背景,奇门飞星排盘,犹如排兵布阵、推敲各种力量的角逐、势力消长。一个奇门布局,就好比现代的军事地图,立体地展现和推演着战局。所以当年军事家沉浸于奇门布局中时,并不是把自己交付于其中“神秘力量”,而是如同现代军事家站在军事地图前在苦思冥想。

  看清这些现象后面的本质后,你就会明白,术数本质还是一种理性思维。只是古人在他们的知识条件下,这种理性推理多了一些曲折,多了一些隐蔽性。近代科技的发展使得现代预测格外依赖客观信息,比如疾病预测、经济预测、气象预测等都是先获取庞大数据然后按照人们设立的演算模型推演,这更是向理性思维跨越。

  由此,我们回头看2500年前孔子从占卜走向理性,将卜筮之易升华为义理之易这一脱胎换骨的变革时,是否被其睿智深远所震撼?

  孔子将易术一举提高到了易道的高度,他说:“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孔子读易,处处在看一个理字,他是借助64卦这个模型,从卦爻的时位变化中揣摩人类社会的规范、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周易》在孔子手里,成了涵养道德品性、通天知地明事理的教科书。直到200余年后,才有荀子用那句“善为《易》者不占”的名言精炼了孔子的这个思想。

二、版本变迁

  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汉帛《周易》的出土,以及随后的阜阳汉简《周易》和上博楚竹书《周易》等版本,使我们看到了失传已久的古本《周易》面貌,从而知晓汉初古本、今本《周易》之争的缘由。

  古本《周易》与通行本《周易》的文字有很多不同,主要表现为同文异字,即意义相近用字不同。由于战国时期各国文字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得以书同文,所以流传于战国的古本《周易》有些异体可以理解。但古本《周易》与通行本《周易》卦序的根本差异却匪夷所思。

  阜阳汉简和上博楚竹书《周易》都有残缺难观全貌,马王堆汉帛《周易》则比较完整。帛本《周易》卦序按卦宫排列,次序井然,方便查找和记忆,类似于后来的京房八宫卦序,明显是用于占卜。通行本《周易》卦序借用唐代孔颖达的说法,是按照“二二相耦,非覆即变”的原则排列,但其64卦的整体逻辑线索至今仍然是个迷,人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通行本卦序是以人文知识结合“二二相耦”规则为逻辑推演的义理体系。

  那么古本是怎么演变成了今本?这个变化的意义何在呢?这是研究通行本《周易》必须解决的问题。

  我的看法是:孔子晚年韦编三绝时读到的版本还是周文王演卦、周公系辞的古本,孔子在读易过程中发现里面有故事、有智慧,他不断地有所感悟,并最终按照自己的认识重新编辑、修订成了现在这样的通行本次序。这个次序完全脱离了占筮目的,而将阐发客观规律放在了首位,易学历史上的象数派和义理派之争也由此肇始,所以探索本义,对象数和义理等后来解易的各种思路就应只是借鉴,而不能照搬。

  孔子之后,人们对易的观念被扭转,为什么?就仅仅因为他读后感的流传?他之前数百年间就没人读出零星的义理么?

  当然不是,是因为孔子之后,《周易》才有了两个版本:一个是占筮用的古本,一个是圆融了孔子心血后的孔本,而这后一个版本的编排处处闪耀着人文理性的光辉。由于汉代独尊儒术的政治需要,经过汉儒整理和校勘的孔本一枝独秀成了通行本,古本则因得不到官方的普及而只能私相传授。古人民间传授有单传的传统,加上抄本不易、战乱频繁,导致古本两汉以后越发地式微,乃至于几绝。

  历史事实是,今本结构上的重构,使得古今本《周易》立意上大有不同,使得《周易》从卜筮踏上了2000年的经传研究之路。然而虽然今本《周易》作为书籍是传承了下来,但孔子对其本义却秘而未宣,再加上易大传中收集的都只是他早期读易的心得,所用范本还是古本,今本定型晚于那些讲授,这才造成了后世所用版本与孔子解说的割裂,使得后人无法字斟句酌的去研读本义,只能滋生出一些《序卦》之类的附会之说。

三、通行本概要

  文王被囚羑里之时推演八卦而成64卦,并草拟了64卦卦名。周公用周文王、周武王创业过程中的事件对应卦意写成系辞,完成了古本《周易》。孔子进一步将这些分散地素材串联起来,形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孔子一生的理想抱负和智慧心得也寄予其中,此即今本《周易》。汉代定型的通行本与今本一脉相传,虽然会与孔子当初的定稿有些许出入,但多是文字流变的原因,于义无碍。通行本至今已经流传了2000余年,融入了中华文化的血脉,《雅正》所指《周易》,即是通行本。

1、结构

  今本《周易》“非覆即反”的特点,实际是将64卦立体的编织了起来,即以奇卦为干,偶卦为枝,每一组卦相同位置的卦爻辞互相参佐,纲举目张,整体结构十分缜密。可以分三层理解:

篇结构:上下篇。上篇30卦,下篇34卦。
卦结构:奇卦之间形成逻辑主干,奇偶之间形成逻辑拓展。
爻结构:从初到上反映事件渐进发展的不同阶段。

  可见,孔子于易,不单是义理认识上的升华,更是文本结构上的改变。

2、内容

  今本《周易》的主体为60卦,乾坤、既济未济都是概论,其中乾坤是武王一生事业的概括,既济未济是文王一生事业的缩影。3-10卦写武王成长经历,11-30卦写武王灭商大业;31-38卦写文王恋爱家庭,39-62卦写文王创业历程。

干——逻辑主干 枝——方法原则

上篇

1 、乾 :天行健功创帝业 2 、坤 :地势川德化民生
                        —— 1- 2帝王一生

3 、屯 :学骑射文韬武略 4 、蒙 :读诗书十载寒窗
5 、需 :历世故见习政务 6 、讼 :理琐事举措恰当
                        —— 3- 6成长阶段

7 、师 :初上阵沙场建功 8 、比 :士同心其利断金
9 、小畜:强国力默默积蓄 10、履 :伴暴君分外小心
                        —— 7-10建功立业

11、泰 :秉遗志承前启后 12、否 :肃政局继往开来
13、同人:会同盟图谋天下 14、大有:巧运筹大略雄才
                       ——11-14继位备战

15、谦 :伐无道时至不疑 16、豫 :察态势所向披靡
17、随 :治殷地恩威并济 18、蛊 :靖邦国除旧布新
                       ——15-18灭商平乱

19、临 :君天下勤政爱民 20、观 :常敬慎惕励自省
21、噬嗑:督吏治纠贪惩恶 22、贲 :整作风人和政清
23、剥 :思教训以史为鉴 24、复 :开言论深挖根源
25、无妄:喜扬帆同舟共济 26、大畜:欣协力快马加鞭
27、颐 :重民生合理赋税 28、大过:切实际优化发展
                       ——19-28执政治国

29、坎 :勤国事积劳成疾 30、离 :辞人间托孤寄命
                       ——29-30因病辞世

下篇

31、咸 :少男女情窦初开 32、恒 :信旦旦海誓山盟
33、遯 :磨合期阴晴变幻 34、大壮:俘芳心积极乐观
35、晋 :定亲事岳丈试才 36、明夷:媒聘礼智勇双全
37、家人:结连理女主中馈 38、睽 :治家政相夫教子
                       ——31-38恋爱婚姻

39、蹇 :思进取艰苦创业 40、解 :化危难知行合一
41、损 :克私欲秉公执法 42、益 :尽职责勤政为民
                       ——39-42出仕辅政

43、夬 :临大义严明立场 44、姤 :守正道寸志不让
45、萃 :聚群雄诛逆杀贼 46、升 :众望归即位图强
                       ——43-46继位图强

47、困 :因谗言英雄落难 48、井 :急营救倾家荡产
49、革 :革旧弊励精图治 50、鼎 :鼎新篇任能免拙
                       ——47-50挫折重生

51、震 :安边境兴师征寇 52、艮 :胜顽敌奇智用兵
53、渐 :庆班师百废待兴 54、归妹:育人口丰衣足食
55、丰 :国势盛受命称王 56、旅 :计长远经营有方
                       ——51-56发展壮大

57、巽 :龙虎斗暂避锋锐 58、兑 :谈条约据理力争
59、涣 :受制裁解甲归田 60、节 :交权印屈伸自然
61、中孚:隐田园韬光养晦 62、小过:遇纠葛息事宁人
                       ——57-62战略潜伏

63、既济:积功兴立翦商业 64、未济: 壮志未酬待后生
                       ——63-64事业概况

  按时间顺序,下篇是文王事迹,上篇是武王事迹,今本《周易》就应当是今日的下篇在前,上篇在后。从情感上,武王是开国之君,有定鼎之功,类似于秦始皇的地位,所以按今本这样的顺序也无可厚非。一个是学术的次序,一个是政治的次序。在文明初期,学术附庸于政治是必然的。但我们今日读易,要想清晰线索,却非按先下后上的次序不可。

  周公、孔子都是试图借周文王、周武王这两位周朝开国帝王的人生、事业经历为典范,系统阐述世间的道理,以垂范后人。64卦宏大的框架、严谨地结构为他们提供了演绎的平台,两人的区别在于时代局限导致的历史分工,周公继承卜筮传统只记录了素材,孔子在修诗书写春秋的经验基础上彻底摆脱了卜筮思维,将这些素材组合成了完整的体系。

  经过孔子的改造,纪传体形式下的今本《周易》不仅仅是记录故事、阐述事理,更以其系统性言近而旨远地引发学者无尽地思索,卦爻辞与易卦结构的圆融则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认识论工具,融化进学者的意识里,随缘应用。由于今本《周易》客观存在的文义断层,历代学者只能于今本《周易》零章粹象的点滴智慧之中求索发挥,但这也造就了中华独特的易文化现象。

3、常见问题

1)卦名与卦辞

  卦名是卦辞的一部分,提出了一卦的中心思想。

2)同字同义

  每个字都前后内涵一致,没有同一字在不同卦中多个含义的现象。

3)元亨利贞

  这个句式应该是:*亨,利*。

  亨,通达,顺利。*亨,全文中共有五种句例:亨、元亨、光亨、吉亨、否亨。
  利,本义为刀口锋利,在此作动词,使顺利,指有利于、应当如此如此。利*,全文中共有十四种句例:如利贞、利见大人、利建侯、利用侵伐、利涉大川等。

  元,本义为头,指从此开始。
  元亨——从此开始顺利,指开创未来。

  贞,本义为占卜、问卦,在此指思考和咨询。
  利贞——应当动脑思考,指多动脑。

4)无咎、无悔

  《系辞》下第十章:“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这句大意是说:做事时慎重的从始至终都注意做到不去犯过失,这就是《周易》所说的道理。

  《系辞》上第三章:“无咎者,善补过也”。
  这句大意是说:所谓无咎,就是说能知错即改。

  失得是结果,无咎是手段。所以无咎不是“没有过错”,而是“没有犯过错”,不去犯这样的错。
  同理,"无悔"也不是没有后悔,而是“没有做这种让人后悔的事”,不去明知故犯。

  “没有过错”和“不去犯错”,这一静一动在理解卦爻辞时会有天壤之别。

5)易

  全文中共见两处:丧羊于易、丧牛于易。指交易、变更。

6)阴、阳

  阴,本义为山的北面、水的南面。全文中只出现一次:鸣鹤在阴。
  全文中无“阳”字。

  易卦中的长短划基本含义是刚柔,早期卦爻以一横“—”表示阳,以折断“∧”或“八”表示阴,即是刚柔之意。被称为阴阳爻是战国时期阴阳学说渐趋成熟时的事。

  解读《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最大也是最艰难地课题。但只要这本书依然照耀着中国的文化精神,就总会有人去探究本义。愿大家一起努力,还《周易》一个清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