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權是封建時代皇帝主宰社會的權力。對於王權的討論可以有不同的角度。
一是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討論,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進步,資本主義比封建主義進步,封建主義比奴隸制進步,奴隸制比原始社會進步,這是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是不斷進步的過程。這種進步過程也是人類文明不斷積累的過程。社會主義爲什麽最進步?是由於它繼承了人類創造的文明成果,加以創新改進。如果社會主義不繼承这些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甚至承封建主義和奴隸时代的成果,那麽,社會主義就要回到原始社會,就要由最落後的時代重新開始,那樣是不可能建設進步的新社會的。按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每一個新社會制度建立的時候,都是進步的,新出現的階級也是新生產力的代表,是進步階級。即使是奴隸社會,也不例外。恩格斯說:“在當時的條件下,采用奴隸制是一個巨大的進步……甚至對於奴隸來說,這也是一種進步,因爲成爲大批奴隸來源的戰俘以前都被殺掉,而在更早的時候甚至被吃掉,現在至少能保全生命了。”(恩格斯《反杜林論》,《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 卷第221頁)封建主義不如資本主義,更不如社會主義,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采取封建制度比起奴隸制就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封建社會的王權也就因此具有進步意義。
二是從實際情況來討論。有的人會說,王權主義是皇帝個人專制,是與民主對立的,沒有什麽進步性。但是,從實際出發,資本主義很好,兩千年前的秦漢時代是否可以實行資本主義呢?或者實行社會主義?秦始皇專制不好,選舉總統最合理,那時候能實行民主選舉嗎?實行什麽形式的民主呢?我們可以從《貞觀政要》看到唐太宗與大臣議論政治問題及其他問題,雖然不是民主制度,也不是一個人說了就算數的。從歷代皇帝行政來看,多是與大臣們商量討論後作出決策的。個人專政必然導致混亂,導致改朝换代。說明人民有最終選擇權,爲什麽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就是這個道理。
一個歷史時期必有一適應该時期的制度,其他制度再高明,說起來再好聽,也實行不了。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三是從王權的歷史作用來看。王權在歷史上有過什麽樣的作用呢?按黑格爾的說法:凡是現實的都是合理的。王權存在於歷史上,自然有它的合理性。王權代表社會秩序,如果沒有王權,社會就處於混亂狀態。過去說,壞皇帝也比沒皇帝好,就是這個道理。王權代表社會秩序。春秋戰國時代,因爲天子權威下降,各諸侯自行其是。還僅僅是王權分散,就造成了長期戰亂局面,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灾難。秦坑趙卒30 萬,給多少家庭帶來悲劇!秦國從商鞅開始變法,實行制度改革,獎勵耕戰,富國强兵,經過幾代努力,吞併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中央集權專制制度。這本来是顺应了民心,人民擺脫數百年戰亂之苦,自此可以安居樂業。但是,秦始皇欲以全天下奉一人,攪得四海之内汹汹。人民被逼,揭竿而起,推翻秦政權。能够消滅山東六國的强秦,衹要實行的制度不能讓人民接受,就會被人民所拋棄。在總結這種教訓的時候,賈誼提出民本概念:民無不爲本,民是國之本、君之本、吏之本。與民爲敵,早晚要失敗。劉邦與項羽經過五年拼搏,鬥智鬥勇,最後得民心者劉邦得了天下。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揭示了劉邦的缺點和項羽的優點,未能改變勝負的大局。有一些優點、缺點,與是否得民心關係不大。漢朝建立以後,加强了中央集權制度,完善了政府機構和行政規範,社會秩序得到維持與鞏固,人民生活真正達到安居樂業。這時候的王權,是人民生活安定的保障。可使人民的生活相对稳定,就是最重要的政治標準。正如王充所說:“夫太平以治定爲效,百姓以安樂爲符。”“百姓安樂者,太平之驗也。夫治人以人爲主,百姓安而陰陽和,陰陽和則萬物育,萬物育則奇瑞出。”(《論衡·宣漢》)百姓安定快樂,就是社會太平。政治應該“以人爲主”,人民生活好了,幸福感多了,就是好政治。王充認爲,在漢代出現瑞應如嘉禾、甘露、祥雲、黄龍,都不是主要的,不能證明天下太平。如果說王權是反動的,那么推翻王權幾十年,而人民生活並未改善,就不能證明这個政治是進步的。“以人爲主”,“百姓安樂”爲效驗,這才是中國傳統的民本觀,也是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是社會歷史的真正主人”的體現。漢代文景之治,整個社會漸漸富裕,百姓生活改善,就說明那時的政權是合理的先進的。不能因爲這個政權沒有給予人民充分民主權力,就否定它的合理性和進步性。唐代的長安成爲世界各國人民羡慕的盛世大都,這也說明當時政治是進步的,政權是合理的,統治者是開明的。如果因爲它是王權政治就加以否定,那麽,當時世界上還有值得肯定的政治嗎?如果全世界都沒有值得肯定的政治,那麽,這種政治理想還有什麽價值?連烏托邦也不如!恩格斯認爲奴隸社會還有進步性,封建社會怎麽就沒有進步性了?
四是如何評價歷史現象。評論歷史現象都離不開歷史環境,都要將歷史現象放在特定的環境下加以考察,分析研究,才能有合理的評價。近現代,從西方傳入自由、平等、博愛、民主等觀念,得到國人的重視。相對於這些西方的觀念,中國傳統的政治模式顯得落後了,特別是清朝政治已經將傳統的模式推向僵化,產生嚴重腐敗。尤其是在中國與列强交戰中失利,說明中國不進行政治改革不行了。中國一批精英分子爲了保種、保國,發憤圖强,研究中國失敗的原因,探討振興的路子,一方面向西方取經、向東洋學習,另一方面批判本民族的傳統文化,認爲是傳統文化落後導致經濟、政治、科技、軍事的落後,甚至認爲漢字難學,妨礙文化傳播,也是落後原因之一。批判傳統文化的主幹儒家儒學,不遺餘力。這種批判對不對呢?我認爲是對的。沒有這一場文化革命,不推翻清政府,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中國就不能獨立。中國不能獨立,中國的經濟就不能崛起。經濟不能崛起,中華民族如何復興?這個過程是驚心動魄的,翻天覆地的,整個20世紀就是走了這一過程。一環扣一環,少了哪一環也不行。對於先行者的愛國救國的精神和貢獻應當給予充分肯定。由於他們的努力和犧牲,才給我們創造了繼續發展的好條件。我們沒有理由,也不應該指責他們。正如砍樹的人,雖然不能每一斧頭下去,都保證正確無誤,樹畢竟被砍倒了。袖手旁觀的人哪有資格說三道四?!當然,我們尊重精英分子,卻不應該將他們的每一話當作絕對真理來引用。他們倉促間說的每一話,不分場合,亂加引用,是侮辱前賢,愧對後學。
王權的突出特點是中央集權專制制度。在兩千年前秦漢時代剛建立這個制度時,是先進的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了巨大的進步作用。到了近現代,才顯然落後了,五四新文化時代批判中央集權专制度是正確的。當時批判出於革命的需要,但由於沒有能够細緻分析精華與糟粕,否定有所擴大。這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要建設最先進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當然不能再搞中央集權專制制度。從理論上研究,我們不能否定這種制度剛產生時的合理性、進步性。現代,我們要與時俱進,不能停留在漢唐盛世,也不能停留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代。我們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同時,要吸收世界各國的優秀成果,結合現實的需要,綜合創新,創造更加先進的新制度。這是擺在中國人面前的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