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的形成
我们中国人用出生的哪一年所标记的生肖做为个人的属相,即每一年用一个固定的动物来代表这一年出生的人的属相称谓。因它共配12年的地支而成,故称它叫十二生肖。它配合 “ 干支纪年法 ” 使用,能清楚得记忆和区别年份。
关于十二生肖的动物排定,从古至今说法不一,我们做下分类发现,一类是已被驯化的 “ 六畜 ” ,即牛、羊、马、猪、狗、鸡。第二类是与人的日常、社会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野生动物,有虎、兔、猴、鼠、蛇。第三类只有一个,它就是中国人用想象创造出来的 “ 灵物 ” 图腾--龙。
明代学者郎瑛与宋人洪巽同声相和,将十二种动物分阴阳两类,按动物足趾的奇偶参差排定。郎瑛在其所著《七修类稿·十二生肖》中提出 “ 地支在下 ” ,因此别阴阳当看足趾数目。鼠前是四爪,偶数为阴,后足五爪,奇数为阳。子时的前半部分为昨夜之阴,后半部分为今日之阳,用鼠来象征子。牛、羊、猪蹄分,鸡四爪,再加上兔缺唇且四爪,蛇舌分,六者均应合偶数,属阴,占了六项地支。虎五爪,猴、狗也五爪,马蹄圆而不分,六者均为奇数,属阳,连同属阳的鼠,占了另外六项地支。此分类之法今天看上去有些牵强。
对于十二生肖的排序解释较流行的有清代刘献《广阳杂记》引李长卿《松霞馆赘言》: “ 子何以属鼠也?曰:天开于子,不耗则其气不开。鼠,耗虫也。于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属鼠。地辟于丑,而牛则开地之物也,故丑属牛。人生于寅,有生则有杀。杀人者,虎也,又寅者,畏也。可畏莫若虎,故寅属虎。犯者,日出之候。日本离体,而中含太阴玉兔之精,故犯属兔。辰者,三月之卦,正群龙行雨之时,故辰属龙。巳者,四月之卦,于时草茂,而蛇得其所。又,巳时蛇不上道,故属蛇。午者,阳极而一阴甫生。马者,至健而不离地,阴类也,故午属马。羊啮未时之草而茁,故未属羊。申时,日落而猿啼,且伸臂也,譬之气数,将乱则狂作横行,故申属猴。酉者,月出之时,月本坎体,而中含水量太阳金鸡之精,故本属鸡。于亥者,猪则饮食之外无一所知,故亥属猪。 ”
最通俗和脍炙人口的就是十二生肖的传说了:古时候,先有天干与地支配合的 “ 干支纪年法 ” ,在实践中,我们的先祖觉得干支纪年法比较复杂,不易在民间流行。于是,有人建议以十二生肖来纪年,这一建议得到了黄帝的首肯并命仓颉具体承办此事。这年正月初一,即召令天下所有动物到黄帝宫殿前候选。动物们获悉此讯,个个欢呼雀跃,纷纷争先恐后准备赴会。其中牛知道自己腿脚迟缓,便在大年三十晚上就离家动身,结果赶了个第一名。第二个赶到是虎,第三个是兔,第四是龙,后边排着是蛇、马、羊、猴、鸡、狗、猪、鼠。龙本来生得威风凛凛,浑身鳞甲,闪光发亮;双目溜圆,宛若明灯;银髯金须,随风飘拂;虎蹄鹰爪,驾雾腾云。美中不足的是头顶光秃秃的,似乎缺了点什么。当龙刚从潭中跃出水面时,一眼发现了大公鸡。只见大公鸡不仅羽毛漂亮,而且头上还长着一对美丽的角,不由地抨然心动,上前向大公鸡借头上的角。大公鸡摇了摇头说: “ 不成,我明天还要参加生肖竞选大会呢! ” 龙说: “ 你的角长在头上也是多余,就凭你那一身五彩斑斓的彩衣,就准能入选。 ” 大公鸡爱听奉承好话,有心把角借给龙,但还是舍不得。正在这时,爬来一条大蜈蚣说: “ 鸡大哥,你就把角借给龙大哥吧,你要不放心,由我做保怎么样? ” 大公鸡见有蜈蚣做保,便答应了。龙万分欢喜,并满口应承生肖竞选大会后立即将角还给大公鸡;
说老鼠与猫本来是一对好朋友。猫贪睡,临赴会前,猫对老鼠说: “ 明天一早你叫我一声好吗? ” 老鼠点点头说: “ 好,我一定叫你。 ” 就这样,猫放心去睡大觉了。老鼠一觉醒来,天已经不早了。它赶紧去叫猫,见猫睡得正香,心想:何必多一个竞争对手呢?便撇下猫独自走了,结果是最后一个到场的。
生肖竞选大会好不热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树上栖的全都聚到了一块。熙熙攘攘,热闹非凡。黄帝从百兽百禽中挑选了十二种动物,给它们排次序。黄帝心想:牛虽笨拙,但身材魁伟健壮、力气大,又来得最早,决定牛排首位。老鼠长得不起眼,来得也最晚,应当排在最后。黄帝话音刚出口,老鼠灵机一动,赶忙跳到黄帝面前说: “ 要说大,还得数我。不信请让老百姓鉴定一下。 ” 黄帝听了老鼠的话,觉得好笑: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便说: “ 我们既然是为百姓选生肖,自然由百姓来鉴定一下更好: ” 于是传下旨意,让十二种动物都到街上去走一趟。牛上了街,人们对它很友好,有的摸摸头,有的赞扬几句,却没有一个人说牛大的。这时,老鼠突然窜上牛背,把人们吓了一跳。只听人群中有人惊呼: “ 哎呀!从哪儿蹦出这么大一只老鼠! ” 这一喊让老鼠得了逞,黄帝不好违言,只好将老鼠排在十二生肖的第一位。
在十二生肖竞选大会上,老鼠不仅入选,而且排在首位,自然十分得意。回家后,见猫刚刚睡醒,便说: “ 猫兄,生肖大会开完了,我被选为第一。 ” 猫一听急了,吼道: “ 什么?你为什么不叫醒我?你这个心术不正的坏东西。 ” 说罢,便猛扑向老鼠。老鼠见猫真的翻了脸,吓得慌忙逃回鼠洞。从此,猫和老鼠就成了冤家对头,一直延续到今天。
再说大公鸡被排在龙的后面,心里很不服气,后悔自己真不该把角借给龙。散会之后,大公鸡急忙去找龙讨要自己的角。龙见了大公鸡自知理亏,可又不想把如此漂亮的角还给它,猛地跳进身边的深潭,躲起来了。大公鸡不会水,只好去找做保的蜈蚣。蜈蚣说: “ 你还得找龙去讨要你的角,他硬是不还,我有何办法? ” 说完,蜈蚣也躲了起来。从此,大公鸡头上没有了角,只留下红红的鸡冠。每天早晨登上高处大叫: “ 龙哥哥,角还我! ” 平时,到处用爪子刨寻蜈蚣,只要见到蜈蚣就啄。
十二生肖选定并排列次序后,黄帝便命创造文字的仓颉,把十二种动物名刻在石碑上,一直流传至今;
十二生肖探源
关于十二生肖的源起,却多有异声。有学者提到《唐书》中载有: “ 黠戛斯国以十二物纪年,如岁在寅,则曰虎年。 ” 和清代著名考据学家赵翼在《陔馀丛考》中考证云: “ 益北狄俗初无所谓子、丑、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类分纪岁时,至汉时呼韩邪(单于)款塞人居五原,与齐民相杂,浸寻流传于中国,遂相沿不废耳。 ” 据此认为十二生肖由少数民族传入;更有提及郭沫若先生在《甲骨文字研究·释支干》讲到 “ 十二肖象于巴比伦、埃及、印度均有之,然均不甚古,无出于西纪后百年以上者。意者此始汉时西域诸国,仿巴比伦之十二宫而制定之,再向四周传播者也 。 ” 认为生肖为中东地区居民模仿巴比伦黄道十二宫而制定,汉武帝通西域之时由其传入中国;还有佛经《大集经》记有十二生肖轮流游行的故事,其中无虎而有狮子,籍此认为,十二生肖是由古印度传入中国的。以虎代狮,可能与中原不产狮有关,等等。诸多怀疑十二生肖非中国 “ 原创 ” ;
十二生肖动物最早记载是见于世界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小雅·车攻》曰: “ 吉日庚午,既差我马。 ” 又见于《礼记·月令·季冬》: “ 出丑牛,以送寒气。 ” 。东汉王充所写《论衡》中《物势篇》则有云: “ 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 ” 又云: “ 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申,猴也。 ” 共提出十一种生肖名。又有记载曰: “ 辰 ” 后空白系原文脱漏...。至东汉赵晔《吴越春秋》中有 “ 吴在辰,其位龙。 ” 才补上了 “ 辰龙 ” ,而成全了十二生肖。《日书》的属相记载与《论衡》所写只有两处不同。有一处是将 “ 辰龙 ” 写成 “ 辰虫 ” ,学者多认为是属笔误。但为什么只有它才笔误?为什么十二生肖只有 “ 辰龙 ” 是空白?真是 ‘ 系原文脱漏 ' 吗?为什么唯有龙-这个皇权象征的 “ 御用品 ” 是最后一个形成?笔者谈下个人拙见,释于以下:
周易中称12地支为10天干的长生12宫,分别是,胎,养,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也称 “ 寄生12宫 ” ;12地支的属性是子、寅、辰、午、申、戌属阳(数、位)。丑、卯、巳、未、酉、亥属阴(周易的排序为丑、亥、酉、未、巳、卯);十二生肖将动物排列有序,就不再是单一的图腾崇拜物概念了:系统的看十二生肖,是人们祈愿事物发展(天道阳气)及社会、事业与家庭、按照自己的美好愿望发展而设定出的轨迹和标准;个体的看十二生肖,它是希望对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事物发展阶段,一个人或事物要表现出不同的个性色彩和风范;
子鼠 :子时是阳气的 “ 胎 ” 地,人们希望怀胎象老鼠一样的静默无声、旺盛的生息繁衍后代。我们对后代的称谓有:儿子、子孙,等;对圣人称谓子;尊居首一,是因万物由此而 “ 有 ” ;
丑牛 :此地是 “ 养 ” 地。人们希望生养的孩子象牛一样,健壮坚实且能快快的长大;
寅虎 :此是 “ 长生 ” 之地,古时由于疾病和医疗条件,孩子多夭折,很难长大成人;古人迷信,认为是妖魔鬼怪索走孩子性命的,虎是百兽之王,遂用虎驱灾辟邪,以保平安;
卯兔 : “ 沐浴 ” 之地。 “ 沐浴 ” ,古时的解释很 ” 具体 “ , “ 沐 ” 是洗头、 “ 洗 ” 是洗足、 “ 浴 ” 是洗身。这里不是简单的洗澡的含义了,一个人要洗身,更要洗心,是学习、修身的意思;即是希望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中,象兔子一样温顺可爱,沉静多思;
辰龙 :它是 “ 冠带 ” 之地,即穿衣戴帽。龙是十二生肖里我们生活中惟一没有的动物,古代各部落氏族,家族等社会组织都选一种特别惧怕或特别喜爱的动物保护自己,并且能获得它们的超人的力量,勇气和技能。以其图案作为本部落标志就是图腾。有 “ 中华第一龙 ” 的红山文化出土的c形龙,其形状还应说是象野猪或熊,。红山文化的出土还有很多如虎,龟,鱼,鸟等玉件, “ 龙 ” 不是唯一和主要的图腾,而猫头鹰却是主要的图腾。满族是把野猪神列为保护大神。虽说早在夏族时就用龙旗,图腾完整的演变、定形从西周才有了成熟的龙纹。汉代始则被进一步神化、加工,并逐渐固定形象,《说文解字》中解: “ 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 ” 。宋人罗愿的《尔雅翼·释龙》则有了更具体、形象的描述: “ 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 ,龙的形象变的越来越漂亮了。元以后龙才确定了标准象,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周易》中的乾卦,是开篇第一卦,其卦文均以龙为象征: “ 潜龙,勿用 ” ; “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 ; “ 或跃在渊,无咎 ” ; “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 ; “ 亢龙,有悔 ” ; “ 见群龙无首,吉 ” 。乾卦中有天地否卦,坤卦有地天泰一卦,很多易友有疑问:天为阳,天在地上,为何是天地否,而地上天下,却是地天泰呢?这岂不是龙在下凤在上,本末倒置了吗?解释它首先要动态的看,如,天地否卦,装入地支是一爻未,二爻巳,三爻卯,这是内卦三阴,是阴气至三爻门户,再往下就是四爻和五爻尊变阴,这是一个不好的开始和发展趋势,所以称之否卦;而地上天下的地天泰卦,是三阳爻临户,接下来就是四爻阴变阳的雷天大壮卦和五爻的阴变尊阳的得位之位;民俗有:三羊(阳)开泰之吉语;辰戌是周易12地支的阳气出入之 “ 门户 ” ,穿什么样的衣服出门呢?通俗的讲就是出(跃)龙门,穿龙袍;龙是天之子,皇帝是龙的化身,因此把皇帝称为真龙天子,秦始皇被称做 “ 祖龙 ” ;用于十二生肖属相,会是辰年出生的人都属龙。在皇权至上的时代,统治者会让天下的平头百姓用龙来做属相吗?这也许正是《论衡》中 “ 辰龙 ” 的空白和《日书》里记写成 “ 辰虫 ” ,的真实原因吧,最基本的也是应作避讳,十二生肖是王充著《论衡》时代的东汉人所共知的,故而不书。抑或后世获此书者、图书管理者、某朝代清理书籍、编纂、删改、涂刮所为;宁可涂刮,空白也不换成其他生肖做替代,可见 “ 龙 ” 生肖属性之重要性了;只是到了赵晔《吴越春秋》中 “ 吴在辰,其位龙。 ” 一句奉承其地域而不涉猎生肖属性的话,才让我们始看到它罢了。
我自认为辰龙的生肖,是历史上某个开放的时代(试想 “ 文字狱 ” 大兴之时,有敢妄称 “ 龙 ” 之属者?)或周易地支含义不甚清楚了的后世,才广泛走入民间使用的。这期间一定是经历了漫长曲折过程的。
巳蛇 :此是 “ 临官 ” 之地,即 “ 事业 ” , “ 做事 ” 。对待做官或事业要如何呢?象蛇一样婉转,静伏却令人心怵,即要有官威和气质。
午马 :此地临 “ 帝旺 ” 、也称 “ 羊刃 ” ,有 “ 过旺、危险、易出错之意 ” 。从字面可以看出、是人生辉煌之时,事业兴旺,如日中天,如骏马奔驰,驰骋张扬;此时也是一个人容易不冷静、忘乎所以、容易犯错误的时候;
未羊 :此地是 “ 衰 ” ,即退气。 “ 人到中年,天过午。 ” 、进入未时,已今不比昔了,这时的你要象羊一样,虽有犄角却要表现温顺。
申猴 :此是 “ 病 ” 地(这里的 “ 病 ” 是说错误,挫折。),同时也是阳气大成之地。经历了事业、人生的挫折,接受了教训,没有了往日年轻时的火气和冲动,象猴子一样聪明、成熟了。
酉鸡 :此为临 “ 死 ” 地,这里的 “ 死 ” ,是没有了创造力和能量,但还要象鸡一样,每天坚守岗位、提醒大家(谆谆教诲),做些有用的、力所能及的好事。或象母鸡一样、季节性的、偶尔下个 “ 蛋 ” 有小小贡献。
戌狗 :此是 “ 墓 ” 地,也称 “ 库 ” 。戌也是 “ 门户 ” ,即 “ 家 ” 。老了回家以后的人,应象 “ 狗 ” 一样,与家人温馨相处,忠诚守护,一旦有危险就冲上去,仍不失英雄之本色。
亥猪 :此处是 “ 绝 ” 地,是 “ 无 ” ,消失、无形之地。人们对离开这个世界的人,依然对他有美好的期望,就是要象猪一样,提起来就让人想,就让人夸:它诚实,不挑食,不声张,不争功,总是 “ 嗯,嗯 ” 称是,从不饶舌,从来不招惹是非和危害邻里。直到死还奉献自己,惠及家人。这也许含有至此完美的一生、有青史留美名之意吧;
十二生肖由子与丑起为阴阳一对,是同一事物的阴阳两种表现,如:寅卯是虎兔,体现阳刚(寅)时似虎,体现阴柔(卯)一面时如兔;阳如辰龙,阴如巳蛇。故民间有蛇为小龙之说;其他阴阳之对的妙意,看官可自己慢慢品读其味吧;
由于十二支原由子丑寅卯容易记混,民间便用十二种动物代替,以动物来借代序数符号,与地支相配,成为纪年的符号系统。故认为生肖的产生晚于十二地支,生肖是对十二地支的解读和白话普及。有学者发现十二支的古字里隐含着生肖的信息,他们将十二支与十二生肖古字相比较,发现十二支的古字形与十二种动物有一些联系。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即讲到 “ 已 ” 字为蛇的象形,同样的还有 “ 亥 ”“ 豕 ” 。近人还考证甲骨文、金文中地支字与生肖字有相近之处,令人猜想,十二支是否就是十二生肖动物的象形字。传说仓颉造字,倘若在造字之时,地支便与生肖有关的话,生肖岂不是与地支同时产生了吗 ? 未必不是地支里早有12属相的,倘如此、今天我们的解读最多都只不过算是把它通俗白话罢了。
十二生肖文化
说到中国十二生肖的文化发展就更是绚烂多姿了,中华大地上十二生肖的文化故事,附着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产品之上及我们今天的生活里,房屋,殿堂,衣橱,睡床,漆器,刺绣,书籍,字画,剪纸,服饰...处处可见。
朱熹的生肖诗,就巧妙地把十二生肖名嵌于诗句中。诗云: “ 昼间空箪啮饥鼠、晓驾赢牛耕废圃。时才虎圈听豪夸,旧业兔国嗟差卤。君看蛰龙卧三冬,头角不与蛇争雄。毁车杀马罢驰逐,烹羊酤酒聊从容。手种猴挑垂架绿,养得昆鸡鸣角角。客来犬吠催煮茶,不用东家买猪肉。 ” ;元代文人刘因的咏十二生肖诗和明朝大学者胡俨等文人墨客都有上乘佳作。
始建于公元1747年的圆明园十二生肖人身兽头青铜雕像喷泉,更是奇观 ,是我国十二生肖璀璨的文化瑰宝。令人悲痛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像自此流失海外。虽经爱国之士多年的寻找和业已小部回购,至今仍令人伤痛与难展蹙眉;
有一则关于十二生肖的故事: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初次访问中国时,给当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出了一个谜语:全中国只有十二个,每个人却都占一个,外国很少有,请问谜底是什么?周总理听罢不禁哈哈大笑,脱口答道:十二属相。这一趣闻已成为表现周总理敏捷才思的美谈而广为流传。
十二生肖用民族文化特有的形式融入我们的社会、人生、事业和家庭生活中。人们把对事物的完整的、理想的、细腻的、具体的愿望人性化的寄托于生肖动物的身上。它说明我们的十二生肖是置身于我们中华民族广袤肥沃的文化土壤之上,才发展的如此之繁荣挺拔。它闪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朴实,睿智,开明;没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没有有序的民族文化传承,会有这样丰富的十二生肖文化吗?会有如此之深的寓意浓缩其中吗?就如没有青藏高原的雪域,能有滚滚不断的长江、黄河之水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