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的孟喜、焦延寿、京房都建立了各自的卦气说。他们使卦和爻同历法中的四时、月令、二十四节气衔接起来,建立起了庞大的解说阴阳灾异和筮占的体系。发挥了“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的宇宙豪情。①在京房的视野下,卦气更是与节令紧密结合在一起。他说,“吉凶之位,考乎四序。盛衰之道,在乎机要”。②如乾卦二爻寅木旺于立春后的春令;死于立秋后的秋令。因此才有“六爻有吉凶,四时变更,不可执一以为规”。③他们认为卦气与历法中的节令同步,卦和爻之五行气的力量与节气亦步亦趋,如影随形。然而星移斗转,沧海桑田。由于古今制订历法的理念不同和“岁差”的影响,四时之气有太过、不及和中和之分。而我们仍然用四时之常气来衡量卦爻的力量,这就使卦气与实际月令之气不能同步了。
我们先看什么是“气”。《史记·律书》曰:“书曰[七正]二十八舍、律历,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气,天所以成熟万物也。舍者,日月所舍。舍者,舒气也。”④没有日月舍于二十八星宿,就没有相应的干支之气。正是日月舍于周天恒星位置,天体间存在引力场的作用,形成了复杂的气场,古人以干支记之。也就是说,是日月舍于二十八星宿,才给干支灌注了真实的宇宙之气。确定干支之气的另一个根据还有北斗的斗柄。它也是古代制订律历的重要依据。先秦的《鹖冠子·环流》曰:“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这样时令又与空间方位连成一体,卦爻中的干支具有了时空的双重含义。夏历就是观察北斗斗柄指向东北方向时,此时就定为寅月。
西周时又发现在节气到来时太阳常舍于一定的恒星之间。于是又制订了二十八星宿与节气的关系。《淮南子·时则训》一书也指明了斗柄和昏旦时南中天的恒星与节令的对应关系。“孟春之月,招摇指寅,昏参中,旦尾中…。仲春之月,招摇指卯,昏弧中,旦建星中…。季春之月,招摇指辰,昏七星中,旦牵牛中…。”《淮南子·天文训》也指出,“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音比应钟。加十五日指丑,则大寒,音比无射…加十五五指寅,则雨水,音比夷则。加十五五指甲,则雷惊蛰,音比林钟。加实物日指卯中绳,故曰春分则雷行…”。⑤《汉书·律历志》更加详细地记录了节气与二十八星宿的对应关系。应用了十二次与节气对应,并标明了各次的起讫度数。 所谓十二次就是“中国古代为了观察日、月、五星的位置和运动,把黄赤道带自西向东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称为十二次”。⑥
星纪,初斗十二度,大雪.中牵牛初,冬至.於夏为十一月,商为十二月,周为正月.终於婺女七度.
玄枵,初婺女八度,小寒.中危初,大寒.於夏为十二月,商为正月,周为二月.终於危十五度.
诹訾,初危十六度,立春.中营室十四度,惊蛰.今曰雨水,於夏为正月,商为二月,周为三月.终於奎四度.
降娄,初奎五度,雨水.今曰惊蛰.中娄四度,春分.於夏为二月,商为三月,周为四月.终於胃六度.
大梁,初胃七度,谷雨.今曰清明.中昴八度,清明.今曰谷雨,於夏为三月,商为四月,周为五月.终於毕十一度.
实沈、初毕十二度,立夏.中井初,小满.於夏为四月,商为五月,周为六月.终於井十五度.
鹑首,初井十六度,芒种.中井三十一度,夏至.於夏为五月,商为六月,周为七月.终於柳八度.
鹑火,初柳九度,小暑.中张三度,大暑.於夏为六月,商为七月,周为八月.终於张十七度.
鹑尾,初张十八度,立秋.中翼十五度,处暑.於夏为七月,商为八月,周为九月.终於轸十一度.
寿星,初轸十二度,白露.中角十度,秋分.於夏为八月,商为九月,周为十月.终於氐四度.
大火,初氐五度,寒露.中房五度,霜降.於夏为九月,商为十月,周为十一月.终於尾九度.
析木,初尾十度,立冬.中箕七度,小雪.於夏为十月,商为十一月,周为十二月.终於斗十一度. ⑦为明显起见,现整理为如下表(1):
月建与十二次的对应关系 |
节气来临时太阳所入星宿度 |
二十八星宿范围 |
子月 |
星纪丑宫 |
大雪斗 12°
冬至牛初度 |
斗 12 °牛 女 7 ° |
丑月 |
玄枵子宫 |
小寒女 8°
大寒危初度 |
女 8 °虚 危 15 ° |
寅月 |
诹訾亥宫 |
立春危 16°
雨水室 14 |
危 16 °室 壁 奎 4 ° |
卯月 |
降妻戌宫 |
惊蛰奎 5°
春分娄 4° |
奎 5 °娄 胃 6 ° |
辰月 |
大梁酉宫 |
谷雨胃 7°
清明 昴 8 ° |
胃 7 °昴 毕 11 ° |
巳月 |
实沉申宫 |
立夏毕 12°
小满井初度 |
觜 12 °参 井 15 ° |
午月 |
鹑首未宫 |
芒种井 16°
夏至井 31° |
井 16 °鬼 柳 8 ° |
未月 |
鹑火午宫 |
小暑柳 9°
大暑张 3 |
柳 9 °星 张 17 ° |
申月 |
鹑尾巳宫 |
立秋张 18°
处暑翼 15° |
张 18 °冀 轸 11 ° |
酉月 |
寿星辰宫 |
白露轸 12°
秋分角 10° |
轸 12 °角 亢 氐 4 ° |
戌月 |
大火卯宫 |
寒露氐 5°
霜降房 5 |
氐 5 °房 心 尾 9 ° |
亥月 |
析木寅宫 |
立冬尾 10°
小雪 箕 7° |
尾 10 °箕 斗 11 ° |
现依据 《汉书·律历志》制定 二十八星宿的古度数如下:
角十二. 亢九. 氐十五.房五. 心五. 尾十八. 箕十一.(东七十五度).
斗二十六.牛八. 女十二.虚十. 危十七. 营室十六.壁九.(北九十八度).
奎十六. 娄十二.胃十四.昴十一.毕十六. 觜二. 参九.(西八十度).
井三十三.鬼四. 柳十五.星七. 张十八. 翼十八. 轸十七.(南百一十二度).
这个表有一点需要说明: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十二次来定的。也就是根据太阳所在二十八星宿的位置所定的。《汉书·律历志》说:“凡十二次,日至其初为节,至其中为中。”这样北斗所指再配合太阳所入星宿,节令的干支五行之气就树立起来了。上表还显示一个月的节气来临时太阳刚好入宫,二者是同步的。干支灌注了以天体为背景的宇宙之气。但是由于“岁差”的缘故,节气点与二十八星宿的对应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原来地球在旋转时它的自转轴在天空中的方向是不断变化的,并不总是指向某一固定点,这在天文学上叫做岁差。(我国最早发现岁差的是东晋的虞喜)由于它的影响,使得冬至点每隔 71 年 8 个月要西移 1 度。夏代时,冬至点在虚宿。节气点与太阳入宫是一致的。到了战国时期,由于岁差的影响冬至点在牵牛初度。就是说地球在远日点时,从地球上看太阳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夏时冬至那天太阳在虚宿,战国时冬至那天太阳在牛宿,目前冬至时太阳在尾宿。我们知道四时之常气即春木、夏火、秋金、四季土的产生,实质上就是由于地球年复一年的绕日运动形成的。并不能表征四时之气的特异性。四时之气的特异性是由于太阳不同的恒星背景造成的。它导致了四时之主气有太过、中和、不及的分别。例如:当春季里春木之气不及时,五行土受当令之木所克的力量比往常大大减少,此时土的实际状态应该比往常更旺一些。而我们在这个时候仍然按照四时之常气旺衰,认为卦爻中五行土处于死地!这就使得卦气的变化与自然界气的真实变化相脱节!
这个恒星背景的变化对于六壬术中月将的选择影响颇巨。因为六壬中月将的选择是根据太阳过宫,不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正如《梦溪笔谈·象数一》所说:“六壬天十二辰:亥曰徵明。为正月将;戌曰天魁,为二月将。古人谓之合神,又谓之太阳过宫。合神者,正月建寅合在亥,二月建卯合在戌之类。太阳过宫者,正月日躔诹訾,二月日躔降娄之类。二说一也,此以《颛帝历》言之也。今则分为二说者,盖日度随黄道歳差。今太阳至雨水后方躔诹訾,春分后方躔降娄。”现摘出北宋杨维德所著《景佑六壬神定经》所著当时节气对应星宿表( 2 ):⑧
大雪 萁初度 30 分 冬至斗 6 度 26 分 小寒斗 22 度 22 分 大寒女 6 度 77 分
立春 危初度 97 分 雨水危 16 度 53 分 惊蛰室 14 度 20 分 春分奎 2 度 50 分
清明 娄初度 40 分 谷雨胃 2 度 40 分 立夏昂 2 度 52 分 小满毕 6 度 28 分
芒种 参 3 度 89 分 夏至井 9 度 13 分 小暑井 23 度 66 分 大署柳 5 度 40 分
立秋星 5 度 98 分 处暑张 13 度 86 分 白露翼 10 度 12 分 秋分轸 6 度 1 分
寒露角 2 度 54 分 霜降亢 4 度 98 分 立冬氐 11 度 48 分 小雪危 1 度 48 分
由两表对比可知,东汉班固时太阳入宫与节气是同步的。例如东汉时立春日太阳在危 16 度,恰好在亥宫之初。那时六壬应用月将是:只要交节就用与月支相合的宫位为月将。北宋时中气雨水在危 16 度 53 分。而太阳在危 16 °室 壁 奎 4 °时才为入亥宫(表 1 所示)。所以到了北宋时,交了中气后太阳才躔于诹訾。那时六壬应用月将是:交中气换月将。换将时间正好迟十五天。《梦溪笔谈·象数一》在六壬月将的用法上精辟的论述了这个问题。沈括说:“若不有太阳躔次,则当日当时日月、五星、支、二十八宿,皆不应天行。以此决知须用太阳也。然尚未是尽理,若尽理言之,并月建亦须移易。缘目今斗杓昏刻已不当月建,须当随黄道歳差。今则雨水后一日方合建寅。春分后四日方合建卯,谷雨后五日合建辰,如此始与太阳相符,復会为一说,然须大改历法,事事釐正。如东方苍龙七宿,当起于亢,终于斗;南方朱鸟七宿,起于牛,终于奎;西方白虎七宿,起于娄,终于舆鬼;北方玄武七宿,起于东井,终于角。如此历法始正,不止六壬而已。”
宋·杨维德在 《景祐六壬神定经》中说:“臣等谨按历法,日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太阳一祐日行一度。八十五岁,则行不及一度。臣等今依大宋《崇天历》,起自景祐甲戌岁,二十四气,日宿次合,分璧度数,以定月将,故得用式无差,占事有准,祸福符应,时变以周,悔吝凶吉与神道而和契。假令十一月十五日冬至,在南斗六度,至二十日在南斗十二度,于辰在丑方,用大吉为月将。若二十日以前用式占事,犹用功曹为月将,余皆仿此。”这是最精确的定月将的方法。是说,当时十一月十五冬至日太阳在斗 6 度 26 分(表 2 所示),还没有入星纪丑宫。星纪丑宫的度数是:斗 12 °牛 女 7 °。太阳一日一度,到十一月二十一日时太阳在斗 12 度。此时太阳才入星纪丑宫,月将才用丑将。二十日之前仍用寅将。这就是以变化后的实际天象灵活地实践应用的例子。
最后现代制定的历书所标明的节气同自然界实际的气的变化并不是完全同步、协调的。因为地球的实际轨道是椭圆而不是标准的圆。现代制订节气时是用平气制定,就是把地球的轨道当成圆。地球在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把此轨道平均分为 24 等份就是 24 节气。这样制定出的节气不能反映实际的气的变化。只有用定气制订 24 节气,干支才能反映宇宙的真实气机。即从实际出发把地球轨道当作椭圆来制订节气,才能以历推气,卦与历合。利用平气与定气制订出的节气交节时间是不同的,甚至有几天的差异。而且节气的交接(即气的转换)时间也不是全国各地都相同,它是因地而异的。气的交节时间也不是 120 度经线上的北京时间,而应当是依据当地的经度换算为当地的真太阳时。总之,只有采用“定气”来推算节气,即认为地球运动是不均匀的,才能反映宇宙的真实气机。唯有如此卦气才能与天相应,道家的“摘时练功”才不成为空谈,中医的“应时取穴”才能立竿见影。正如赵定理所说:“古之大智慧、高功能的能人,皆懂仰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法日、月之象,以历、以象推时练功。惜者,由于古今天象的重大改变,历史上没有留下根据改变后的天象,如何去接历、接气之法。史书上也没有留下以历推气之法。致使今人虽有许多想研究气变规律的人,而无从下手。”⑨
中华文化是气道文化。卦气学说只是海水中的一滴。悠久的气文化有其自身的历法背景。但时代在前进,科技在进步,如何在现代天文学的背景下,制订出与现行公历并行的能够真正反映气变规律的历法,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祖国术数文化、挽救中医的气化思想,是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①(《系辞·上传》上海古籍出版社第 250 页)
②③(《京氏易传导读》郭或著 齐鲁书社第 92 、 120 页)
④(《史记·律书》 台海出版社 第 394 页)
⑤ (《淮南子直解》刘康德·撰 复旦大学出版社第 104 页)
⑥(《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0年版 第318-319页)
⑦ (《汉书·律历志》中华书局 第 1005-1006页)
⑧(《从书集成·中卷》 中州古籍出版社 第 597-598 页)
⑨(《中华自然哲学的数理原理》赵定理著 光明日报出版社第 27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