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进化学的逻辑学原理
逻辑学是利用语言符号在人的大脑中,对具有本体论的内在基础,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种有秩序的意识活动。正如马克思主义认为: “辩证逻辑和旧的纯粹的形式逻辑相反,不像后者满足于把各种思维运动形式,即各种不同的判断和推理的形式列举出来和毫无关联地排列起来。相反地,辩证逻辑由此及彼地推出这些形式,不把它们互相平列起来,而使它们互相隶属,从低级形式发展出高级形式。”(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45—546页。)
1、质、能互制逻辑:
《内经 ·天元纪大论》说:“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即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离合真邪论》说:“真气者,经气也”;《刺节真邪论》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这些经文,说明以阴为质量,阳为能量,物质世界在质、能互制的阴阳合体产生新秩序中,形成了人与宇宙万物的同构共振。这就为质、能互制逻辑奠定了哲学基础。
2、信息增殖逻辑: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直至无穷无尽;《内经 ·本神篇》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虚;因虚而处物谓之智”。这些经文,说明了质、能互制产生新秩序的心灵遥感演化,在人的大脑中不断形成信息增殖的量变规律。这就为人的生命本能中的信息增殖进化逻辑奠定了哲学基础。
3、时空共振逻辑: 木为春,其位在东而主肝胆;火为夏,其位在南而主心与小肠;土为长夏,其位在中央而主脾与胃;金为秋,其位在西而主肺与大肠;水为冬,其位在北而主肾与膀胱。《内经 ·刺法论》说:“气出于脑,即室先想心如日,欲将入于疫室,先想青气自肝而出,左行于东,化作林木;次想白气自肺而出,右行于西,化作戈甲;次想赤气自心而出,南行于上,化作焰明;次想黑气自肾而出,北行于下,化作水;次想黄气自脾而出,存入中央,化作土,五气护身之毕,以想头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入于疫室”。这就说明,时间与空间在多维互制的时空隧道中同构共振,形成的脏腑功能,以人与内外环境协调进化而启动灵感,产生意识波与信念力,强化身心功能和产生进化技能的时空共振逻辑,奠定了哲学基础。
4、生命程序逻辑: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不论是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都是由四种碱基通过六十四种遗传秘密编码构成的遗传基因,控制着形态特征的遗传进化。如人的基因库是由 30亿个核苷酸编码的十万个基因组成。而与西方的形式逻辑不同,中国先民以万古易图类比信息增殖进化,形成了易图时空观。如:甲胆乙肝丙小肠……;肺寅大卯胃辰宫……;水生木克火……。这就是对多维互制的时空共振效应-脏腑经脉就是生命程序的实践总结。从而奠定了进化医学的生命程序逻辑的哲学基础。
5、自组织进化逻辑: 《 易经 ·系辞上传》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而画卦创《易》,以易图时空观说明,阴中有阴阳,阳中亦有阴阳,阴阳互根互制。《内经·本神篇》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两精相搏谓之神”;《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三十六难》说:“命门者……,元气之所系也。”《内经·六节脏象论》说:“气合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这些经文,说明:人的生命必须顺应自然法则赋予精、气、神统一协调和相互制约的生命程序和智能进化。这就为生命的自组织进化逻辑,奠定了哲学基础。
6、取象比类逻辑: 〈易经 ·系辞上传〉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一阴一阳之为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系辞下传》说:“……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些经文说明:由古代的易图时空观形成了类比造物规律隐秩序的逻辑学原理,这就为取象比类逻辑,奠定了哲学基础。
7 、归纳演绎逻辑: 《内 经 ·五运行大论》说:“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这些经文,说明:以春、东为木,夏、南为火,秋、西为金,北、冬为水,长夏、中央为土的归纳演绎,建立了中华进化医学的纲领性理论。这种由古代的易图时空观建立的类比逻辑,又延伸和发展了归纳演绎逻辑的哲学基础。
8、数理演算逻辑: 《易经 ·系辞下传》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汉书·津历志》说:“自伏羲画八卦,由数起”。说明:伏羲从结绳萌芽记事,发展到河、洛中十进位制数和八卦二进位制数的电脑原理。这就奠定了数理演算逻辑的哲学基础。
9、哲学伦理逻辑: 《易经 ·系辞上传》说:“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几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易经·乾》说:“乾:元、亨、利、贞……。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系辞下传》说:“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这些经文说明,由更古代的易图时空观延伸了古代哲学,并且奠定了哲学伦理逻辑的哲学基础。
10、人天相应逻辑: 《内经 ·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宝命全形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于本……”;《六节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这些经文说明:自然界中的光、声、色、味、温、湿、电磁、引力、射线、超导等共振效应,在宇宙运行的时空秩序中 控制着生命起源、遗传进化的生命程序,即人天相应的“脏腑经脉”。这就为人天相应逻辑奠定了哲学基础。
我们对万古易图延伸的这十大逻辑定理的哲学原理证明,说明:中医的阴阳五行和脏腑经脉,是人与宇宙同构共振和同步复制,即由地磁线切割光线、射线、引力线等宇宙线,在生命体内产生的生物钟,作用于生命起源和遗传进化的时空隧道的高度概括。因此,用对中医哲学分道扬镳的现代医学的科学性,妄图彻底消灭中医本原轨道中强化细部动力学总效应,并且在理顺生命程序的过程中,能够把各种类型的疑难杂症消灭在发病之前的中华进化医学,实在是荒唐至极!
二、对人与内外环境协调进化机制的证明
中医的“炁”或“元气 ” 、 “真气”和“脏腑经脉”,目前还无法通过实验室和西医理论证明其科学性。由此而建立起来的中医本原轨道,现代多数人就无法理解。我们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信使干涉总效应的辩证相对论时空观理论”(其中包括: 信辩相对论,易图时空观,逻辑定理,生命定义,时空秩序,生命程序,守恒定律,生命进化机制,人的进化技能,量子生命动力学诠释,细胞动力学总效应,人是宇宙万物的信息库),并通过人的进化技能具有的神奇疗效,证明了开辟和完善中医本原轨道的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神医和神仙等类型的人,实际上都是人类继续向更完美进化伟大实践的光辉典范。从而实现了对中医现代化的突破性研究。
正如马克思主义科学观认为:“凡是可以纳入规律,因而是我们知道的东西都是值得注意的,凡是不能纳入规律,因而是我们不知道的东西,都是无足轻重的,都是可以不加理睬的。这样一来,一切科学都完结了,因为科学正是要研究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在一切否认因果性的人看来,任何自然规律都是假说,连用三棱镜得到的化学分析也同样是假说。那些停留在这里的人思维是何等的浅薄呵”;“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生命观又认为:“死亡或者是有机体的解体,除了组成有机体实体的各种化学元素,什么东西也没有留下;或者还留下某种生命的本原。即某种或多或少地和灵魂相同的东西,这种本原不仅比人,而且比一切活的机体都活得更久。因此,在这里借助于辩证法简单地说明生和死的性质,就足以破除自古以来的迷信。生就意味者死”。马克思主义进化观再认为:“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的运用……。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因此,只能用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医现代化。
我们在不用任何药物或器具的情况下,仅用细胞器释放意识波和信念力的方法,伸手能在两、三分钟内使医者和患者感到酥酥快感的心灵遥感演化效应中,当即解除烧伤、化脓、外伤性骨折、带状疱疹等巨疼患者的疼痛,并使一些肿瘤由大变小、由小到消失,其中有七十多位患者被激发出内视、遥视、遥感等一系列进化现象,未见任何不良反应的实践,实现了以中华源流、历史主流与世界精英文化的现代传承,而对人类继续向更完美进化的自然法则的科学证明。并用信辩相对论、易图时空观、逻辑定理、生命定义、时空秩序、生命程序、守恒定律和中、西医真正结合起来的基本结论,彻底打破了 “中医理论不科学”的陈词滥调和陈腐观念!如在“先天万象易六图表”中,以六十四卦对应六十四种遗传密码和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宿。其中:阳爻描述了决定和控制地球生物起源和遗传进化的信源,即恒星效应;阴爻描述了生物起源和进化的结构信息,即“精”,如血糖、血脂、血蛋白、核酸、激素、维生素、电解质、宏量与微量元素等生命的物质成分和质量;阴阳爻的配位,描述了生命起源和进化的交换信息,即“炁” 或“元气”,如光、声、色、味、温、湿、电、磁、引力、射线等感传因素和能量;心肾相交的太极图描述了生命起源和进化的信宿,说明人的大脑是储存宇宙万物隐秩序的信息库,即“神”,如人的思维、行为、创造力等,这些质、能互制产生新秩序的大脑功能,是以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样无限增殖的太极演化描述了信息增殖量,即:细胞的分裂繁殖和电脑原理等程序系统。这就证明: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和中华进化医学,把大自然的变化称“天气”、“地气”,把人的细胞动力学总效应和器官功能称“真气”;大脑功能称神气;心脏功能称心气;肾脏功能又称肾气;肝脏功能称肝气;脾脏功能称脾气;肺脏功能称肺气;胃肠功能称胃气;肌肉功能称力气;脏腑经脉的功能称经气;致病因素称邪气和病气等等。在《内经》中又把比中草药和针灸治病更早的医学理论和方法称“移精变气”。由此而完善的中华进化医学,证明:人的生命规律是由“气为血之帅、血受气而行”控制下的精、津、神、气、血的统一协调和相互制约。这说明“炁”或“真气”,就是宇宙生成演化和生物遗传进化过程中,高度有序化的原动力。因而是用任何药物或器械等人工技术都不可替代的。
中医进化学的经典理论,《周易参同契》说:“日月炁双明”。这说明“炁”是在空间传递的波粒两项性的光子电磁流体。因此,建立在易图时空观基础上的中医进化学原理,既不是西方唯心论和机械论,也不是通过实验室合成和分析的理论,而是对生存实践的长期体验和总结中逐步形成的最彻底的唯物辩证法。其中:“炁”或 “天气”、“地气”、“元气”、“真气”等等,如同阳光、黑暗和引力一样,虽然是作用于客观存在的秩序中的程序,但却不能装进容器内保存,也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
对这些不能装进容器内保存的质量和能量转化中的物质,早在公元前约 350年,我国战国时代的惠施,就提出:“至小无内,谓之小一”。这个“至小无内”的“小一”的物质和能量是什么?丁肇中实验小组在研究胶子的同时,在有效能量达到三百六十亿电子伏特,并在五千万亿分之一厘米的精确探索中,电子还是没有显示出内部的阴阳构造,夸克、轻子和规范粒子,至今都没有发现内部构造。由汤姆孙在1897年利用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通过偏转方向的实验证明的电子,是不是战国时提出:“至小无内”的“小一”呢?
对两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提出的 “至小无内”的“小一”的探索:十九世纪由道尔顿、玻意耳、拉瓦锡等人提出原子论,并建立了元素概念后,俄国人门捷列夫通过思维分析,排列出元素周期表,并在后来不断获得实验技术和新发现的证明;1901年普朗克提出光量子;1903年汤姆孙提出原子结构假说;1905年爱因斯坦解释了光电效应,证实了光能量子化理论;1911年卢瑟福发现了原子核,1919年他又完成了原子核的人工裂变,证明了原子核的复合系统;玻尔在1913年提出了氢原子结构理论,后来的原子光谱学等实验结果,以及1925年后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理论,都证实并发展了波尔的原子模型。1931年泡利提出中微子;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同年安德森发现了正电子;此后又陆续发现了系列介子和超子;1964年盖尔曼和兹韦提出了强子结构的夸克模型;丁肇中、里克特和莱德曼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又证实了夸克的“味道”和“颜色”,1979年证实了胶子,1983年证实了W + 、W - 、Z 0 这三种中间玻色子。对于渺观炁象的这些研究,已经深入到 10 -18 厘米的空间尺度,而在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起来的隐秩序,还需要继续向 10 -34 厘米的空间尺度逐步延伸。因此,对人与自然同构共振的量子势能之“炁”或“元气”,这种“至小无内”的“小一”的研究,还远远没有被人们认识清楚。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等美籍华人,于1956年底的弱相互作用的试验中,使宇称守恒遭到破坏的试验结果证明:作为现代“物理规律”基石的对称性和守恒定律,在另外的情况下却不对称也不守恒。这就说明了以阴阳对应而不对称的宇宙生成演化规律的乾天一、兑泽二、离火三、震雷四、巽风五、坎水六、艮山七、坤地八等八卦序列,揭示的天体演变规律中的隐秩序,形成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标志和科学灯塔的易图时空观,是最彻底的唯物辩证法和颠覆不破的真理;同时也说明了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深层内核之“炁”或“元气”的研究,至今还远远没有完结。如:波粒两象性、能量转化规律、信息范型、信息增殖、作用于“场”运动规律的量子生命动力学、细胞动力学、心灵遥感演化等客观现象的综合研究,揭示它们的时空序列,就是对中医理论之“炁”或“元气”的现代或未来概念和含义的科学证明。
今天,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对不明事物研究的重要性。如:从星系红移到宇宙膨胀、从类星体到黑洞、从时空秩序到生命程序、从生命起源到人类进化、从医源性疾病遗传到疑难病不药而愈,许许多多神秘和奥妙现象的客观存在,都将在对易图时空观和 “炁”或“元气” 的科学证明中,有待于通过对中华进化医学不断获得突破性研究,加以证明。我们通过对量子生命动力学总效应的研究和实践,证明:“至小无内”之“炁”,有四个基本含义:一是中国传统科学文化中的“天气”,是在五十亿年前天体形成和运动中物理能转化的原动力,“地气”是地球表层的物理能向化学能转化的原动力;二是中医本原中的“元气”,是生命形成和运动中化学能向生化能转化的原动力;三是人的“神气”,是人的思维、行为、智慧和健康长寿中心灵能向智慧能转化的原动力;四是脏腑经脉中的“真气”或“经气”,是通过大宇宙中的质量和能量,从物理能向化学能转化、再从化学能向生命能转化、然后从生命能向心灵能转化、最后从心灵能向智慧能转化过程中的量子生命动力学总信使和细胞动力学总效应,也是当代哲学科学前沿领域中的信源、信宿、交换信息、结构信息、信息增殖等信息范畴。这就是对量子生命动力学总信使,用来强化细胞动力学总效应,并理顺生命程序的研究和应用。然后又把对易医复兴拓展、推广和改造成为真正具有中国特色,唯一能够利用造物规律的隐秩序,促进人类继续向更完美进化,而防治各大系统疾病的“人类进化医学”。由细胞动力学总效应长期进化形成人的意识波,是太极演化中的最高程序,因而是文明进化和素质教育的纲领性理论和根本大法。
三、对中华进化医学防治机理的证明
《黄帝内经》记载了利用自然法则创立中华进化医学的上古真人等类型的人,能够 “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生存实践。这比现代生物学对人的生长期是用最后一颗牙齿长出的时间(20-25岁的五倍)计算,人的寿命最短100岁、最长150岁的研究,要早几千年的历史。我们把《内经》中:“古之治病,唯移精变气”、“导引”、“行气”、点穴和养生,这些理论和方法拓展、推广和改造成用量子生命动力学总信使强化人性、人格、意识波和信念力等人类独有的进化技能,再通过强化细胞动力学总效应和理顺生命程序,促进人的生命程序在高度有序化进化中分离分解被人体吸收的致癌等有害物质,修复变异基因和病变细胞的方法。如在“太始天元分经图”中,对生命程序控制生命构造的证明说明:以意识波与信念力强化细胞动力学总效应和理顺生命程序,从而使异构基因和病变细胞不断向正常转化(不是杀死),作为进化医学的防治机理和方法。结果对久治不愈的六十多种疑难杂症的治疗,具有综合性疗效或速效。如:我们用脏腑俞、募、郄、原等穴的综合效应总结的治疗方法,通过对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的双向调节,就能促进大脑皮层,丘脑、丘脑下部、脑干、小脑、脊髓等各级中枢协调,促进脑内乙酰胆硷等神经递质含量增高,强化心灵;促进心律与血压恢复正常;增加胃电和肠电,促进胃酸增加、消化吸收和清除“宿便”与内毒素;促进膀胱括约肌功能而降低内压,恢复泌尿系统功能;提高网状内皮系统和骨髓造血功能;提高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甲状旁腺、胰岛等内分泌系统的有序性协调功能;使血清内补体含量增高、促进淋巴系统的细胞在抗原物质激发下合成具有特异抗体(免疫球蛋白),增强免疫功能,从而理顺信息增殖进化程序。用这种造物规律的隐秩序产生的多向性调节中,修复异构基因和病变细胞,因而能够迅速减轻或彻底治愈包括占位病变在内的各种类型的疑难杂症,具有非常重要的科研价值。再如我们在激发人与内外环境协调进化的光子电磁流体,这种隐秩序在生命过程中的生物活性,即用多维互制的“时空隧道”内光子电磁粒子在原子、分子、细胞器中发放,穿流与互补而产生意识波和信念力的脏腑经络与奇经八脉等通道,所产生的神奇疗效,对阻断终身性疾病和阻断遗传病的探索认为:人与内外环境协调进化而高度有序化,这种在脏腑经脉中超微循环运行的光子电磁流体,这种隐秩序推动着人体的微动脉、微静脉、微淋巴管等微循环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运动和转化。从而把被不断强化的意识波和信念力,用于启动灵感并分离分解被人体吸收的致癌等有害物质,促进核酸的分解结合和细胞的代谢等有序化进化的自我开发和利用。这就证明了《内经》中“经气”或“气血”在脏腑经脉中以“气为血之帅,血受气而行”的生理与心理效应,可用于进化医学的诊断与防治机理。因此,我们对这种隐秩序的研究和实践,总结出能够减轻国家和患者经济负担,促进疗效的根本大法。
目前的许多科技领域,外国人已经超过了我们。只有建立在《黄帝内经》、《易经》和《老子》等古典中的 “人类进化医学”,对造物规律隐秩序的证明,中国人领先于世界数千年之久。如《内经》说:“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就是说:圣人坚持文明和智慧,就能够用隐秩序之“道”,积极主动的把各种疾病消灭在发病之前,因而能够健康长寿;而那些不爱护生命,不懂进化医学,不知道由隐秩序控制生命遗传进化的人,只能消极被动的等到患病后再去找医生,结果就仅仅依靠药物或器械替代自然法则赋予的人生本能,往往就会以愚昧无知病英年丧命。正如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说:只要采取预防措施,能减少一半的死亡。并告诫不要死于无知和愚昧。我们在宇宙生成演化语言和生物遗传进化规律的“先天万象易”的研究,以及临床实践都验证了“手到病除”的历代神医,实际上是利用人类细胞相同构成共振原理中的隐秩序,促进人类在有序化进化中防病治病。因而以中医进化学给予现代科学的立言、立论和立法。证明了拯救“人类进化医学”,是“防非”和防治疑难杂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促进人类健康长寿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