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后现代主义思潮一样,在现代主义“作恶多端”而四面楚歌的情境中,生态学智慧也深得当今社会的宠幸。然而对于文化建设而言,生态智慧并非一种“域外价值”的强行移植,而是文化自身所具有的生态性质之内在要求;而就当今中国文化建设的状况言,则显示出确立生态建设文化自觉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生态原则及文化的生态性
文化是否具有生态性,是生态原则能否有效用于文化建设的前提;而要回答文化是否具有生态性,则应该向人们公示生态和生态智慧的基本含义。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勒指出,生态系统是指包括整个生物群落及其所在的环境物理化学因素的自然系统整体,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各部分因素(生物、非生物、生物群落和生境)都处在相互作用之中,整个生态系统通过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而达到平衡。(注:余谋昌.生态文化论[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P76)德国科学家海克尔说,生态学是“关于有机体与周围外部世界关系的一般科学”。由此可见,所谓生态智慧或生态原则是指研究生物群落及其生存发展的系统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而形成的以维持生态平衡良性运行的理论。具体来说主要有如下几条“金规则”:第一是生命原则。即在生态系统中,任何一种因素都是一种生命的存在,都是维持生态平衡的一种不可或缺的信息、能量。第二是整体性原则。即在生态系统中,不同部门、不同因素对生态产生的作用是相互紧密联系的,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综合性,对外界刺激的反映也具有统一性和综合性。第三是净化原则。即在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的自组织特征具有一种拒绝、排斥任何有损生态平衡的因素的本能。第四是自然代谢原则。即生态系统时刻处于运动、矛盾、冲突之中,因而生态系统的平衡并非静止的平衡,而是一种时刻在发生着新故更替、能量信息交换的平衡。
那么,文化是否具有生态特征呢?回答是肯定的。什么是文化?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说:“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注:庄锡昌.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P99)《苏联大百科全书》的定义是:“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注:刘守华.文化学通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P3)我国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则认为:“凡人类在经营社会生活过程中,为了生存或发展的需要,人为地创造、传承和享用的东西,大都属于文化范围。”(注:钟敬文.话说民间文化[M].人民出版社,1990.)(P35)根据上述定义,文化的生态性便不言而喻。首先,文化是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的,是人类精神生命和智慧生命的外在表现,因而具有生命性和价值特征,并因此获得了独立存在和受到人类尊重的权力;其次,文化因人类生活实践需要而呈现出多样性,也因人类生活实践需要而呈现出整体性、系统性,人类创造的文化丰富多彩,价值各异,但它们在满足人需要上却表现为一个整体。文化成为一个系统整体,便有了系统整体的效应。第三,文化作为一种自组织系统,会自然形成一种排斥影响其系统生态性的外来有害因素的能力,文化系统有一种自我保护意识机制,以维持其作为独立系统的存在。第四,人类根据生活实践需要创造了文化和文化系统或文化生态,但人类的生活实践因其不断的价值追求而表现为无止境的运动,也就是说,人类创造的文化生态是一种动态的生态,从而决定着文化生态中的某些因素的功能丧失,只有不断 创造新的文化因素以实现新陈代谢,才能保持文化生态的良性存在和发展。文化具有生态特征已如上述,因而生态智慧用于解决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并非一种纯主观愿望。
当代文化建设中的反生态行为
然而,在当今中国的先进文化建设中,有三种反生态行为的污染现象却很值得我们注意:一是文化价值污染,二是文化解读污染,三是文化行为污染。
文化价值污染。人所共知,我们创造或建设一种文化,也就是创造一种价值。因为我们创造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建立在被建设文化对创造者需求有所满足之上的,如生产杯子是用来喝水,建造房屋是为了居住等。但同样毫无疑问的是,这种旨在满足文化创造者需求的文化的价值,乃是一种事实性价值,即没有先进、落后之分。但在任何一次建设或创造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种范导价值的存在,这种范导价值使被创造出来的文化价值有了性质的分别。比如同是做广告,由于其中范导价值的不同,有的广告名实大体一致,有的广告却名实严重不符。这种导致文化价值性质不同的范导价值我们称之文化指导性价值观。所谓文化价值污染,就是指在文化建设中贯注了一种消极的指导性价值观,使文化受到污染。如此文化价值污染在当今文化建设中的表现是较为普遍的。比如在学术文化建设中,个别领导根本无暇从事具体的学术文化建设,但因为受诱于教授的头衔和著作等身的名誉,他还是奋不顾身地投身于学术文化建设中。但一经检验,他的著述或编或抄或改,粗制滥造。概言之,一堆垃圾。此为“唯名主义价值观污染”。又如在制度文化建设中,法官们不仅是法律文化的保护者、执行者,也是建设者,可个别法官不是秉公正以执法,而是秉利益以执法,判案的前提是“物质利益”,是“创收”,使法律的庄严在民众心中陡然失色。此谓“唯利主义价值观污染”。由于上述消极价值观的渗透,使文化的事实性价值走了样、变了味,走向文化建设本来目的的反面,使先进文化建设遭受挫折。
文化解读污染。发展、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项目之一,就是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而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主体对文化的解释、发掘与提升,这就叫做文化解读。没有疑问,文化解读在文化建设中是十分重要的。但由于执行文化解读的是具有主观性的人,这种主观性有可能使文化解读很准确、很科学、很精彩,但也有可能使文化解读成为一种背离文本的误读,这种误读非但是对被解读文化的污染,亦是对文化接受者或消费者的污染,这就叫做文化解读污染。文化解读污染现象在当今文化建设中也较为普遍。其一是过度解读所导致的污染。即指在解读文化过程中,解读主体往往过度发挥自己的想象,其所解读出的文化信息或意义,根本就不在原有文本的内涵中。比如,有学者在解读“仁”这一范畴时,认为“仁”不仅从“人”从“二”,有横向关爱关怀之内容,而且有纵向内涵,即关怀下一代、下下一代,故含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将“仁”解读为含有可持续发展意义,似乎离“仁”的本来意义远了点,应是一种“过度”解读。其二是指编造解读所导致的污染。即指在解读文化过程中,解读主体根据其创作或观点预设的需要,对原有文本不符合其创作意图的部分删去,或者加进原有文本没有的东西,致使被解读的文本丧失其原貌,呈现在观众或读者面前的是一种虚构的东西。比如,某些影视作品中关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解读,就有太多的加减动作,从而给人们特别是那些缺乏相关文本知识的人们造成错觉,他们接受的是虚假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其三是指歪曲解读所导致的污染。即指在解读文化过程中,解读主体根据剧情或创作动机的需要,对被解读文本的实际过程、原有意义和生存环境进行随意的歪曲解读,致使原有文本在接受者面前失真。比如,对殖民主义现象的解读,个别学者将殖民主义解读成对被殖民国家的福音,这种解读就是对殖民主义历史的严重曲解,也是对接受者的误导。当然,文化解读不会因为有这些污染现象而被取消,因为文化解读是文化存在的一种方式,是文化满足人们需要的一个途径,是文化创新的一个前提,通过解读,文化得以传承,得以丰富多彩。但这同样也不能成为我们放弃检讨文化解读污染的理由,因为解读污染的泛滥,将使解读的上述益处变得荡然无存,从而使文化解读无助于先进文化建设。
文化行为污染。所谓文化行为是指演示文化、宣传文化和实践文化的活动。诸如文艺 演出、学术报告、广告宣传、服装展览、体育竞技、选美仿秀、网络游戏、影视录相、算命测字等等,皆属文化行为。无疑,上述文化行为在先进文化建设、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维护、发展正当、健康的文化行为是十分必要的。可是,由于文化行为的主体是具有主观意志的人,由于文化行为大多属于文化生活层面,由于文化行为具有的随意性、游离性、非规范性等特征,从而使文化行为的表现往往不是那么健康那么阳光,而是庸俗、堕落、悲观、愚味等不健康品质,从而在文化建设中造成负面影响,形成文化行为污染。文化行为污染在当今文化建设中也是较为常见的。其一为文化行为的黄色污染,即指文化行为中带有“黄毒”,而使文化受到污染。如黄色录相、色情网页等,都对录相文化、网络文化造成了污染,也污染着消费者。其二为文化行为的灰色污染,即文化行为中带有颓废、沉沦情调,使文化受到污染。如某些文艺演出中所显露的悲观厌世情调,诗歌中所透显的颓废气息和语言交际中的心理病症等。其三是文化行为的黑色污染,即指文化行为中带有愚昧落后因素,使文化受到污染。如****、测字看相、求神拜鬼等迷信活动,这些文化行为不仅传播着与科学文化相抵触的不健康的内容,而且给人们的生活、心理和精神带来消极影响。令人堪忧的是,文化行为污染正在我们生活中蔓延,它们破坏着文化建设的秩序,损害着先进文化建设的性质。
生态地建设文化及其可能性效果
可见,文化污染现象在当今中国文化建设中已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客观存在,而且已严重地损害着先进文化建设。如果我们并不希望生活在乌烟瘴气的文化氛围中,如果我们确实是要建设健康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新文化,那么,生态地建设文化已是迫在眉睫。
多样:文化建设的生态形式。既然文化具有生态性,那么在文化生态系统中,任何一种文化因素,不管其在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如何,都具有自身的内在生命和内在价值。既然每个文化因素都是一种生命存在,那么应把它作为生命来尊重;既然每个文化因素都有相对于文化生态而言的内在价值,那么不同文化的存在也就合情合理。因此,平等性与多样性是文化生态原则的一种必然推论。但在当今的文化建设中,专制性文化价值观和不尊重文化生命从而践踏摧残文化的现象却是较为普遍的。首先,表现在对实物文化处理的态度方面。据有关媒体报道,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有的大学图书馆将原有藏书作为废纸处理掉,他们认为图书电子化可以取代纸张图书了。可他们不理解图书文化在文化生态中的特殊作用,图书文化无论是作为文字文化的一种,还是就其自身生命而言,都应该持之以生态态度。又如乐山大佛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因为当地领导为了发展旅游经济,随心所欲地改造周边环境的后果。其次,表现在解释、发展文化方面。通常,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主要途径是思想家的解释和创造。而思想家的解释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也是因人而异的,即显出多样性。如写哲学史或思想史,不同思想家的不同表述和不同观点是符合文化生态规律的,这样才有益于学术文化的延承和发展。但在某些学者观念中,不同解释就是异端和叛逆,是不能容忍的,因而对新的风格、特点和路径的出现必须批判和封杀。最后,表现在文化价值观建设方面。在当今的文化建设中,价值层面的单一性有两种表现。其一是强调某种价值的绝对优先性,并采取各种手段,使这种价值观渗透到所有领域,导致文化个性的贫乏。这种现象在50-60年代表现得尤为突出。其二是当今社会中正盛行着的一种极度彰显个性的价值观,它的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以损人为手段、以享乐为目的,成为价值观中的一种新的绝对。这种价值观已渗透到教育文化、娱乐文化和生活文化之中。文化生态理论告诉我们,文化领域中任何一种价值被视为唯一都是不利于文化生态的,因而必须采取措施抑止任何一种价值观成为绝对的现象。概而言之,上述行为都是违背文化生态理论中的生命原则的。因此,要在文化建设中体现文化生态的生命原则,对实物文化的处理应是丰富多彩,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应是途径多样,对文化价值的态度应是宽和容异。唯有如此,我们建设的文化才能既是生态的又是丰富多彩的。
协调:文化建设的生态秩序。在文化生态系统中,任何一个文化因素都是文化生态中的独立的角色,都对文化生态有独立的贡献,而每个因素作用的发挥,都是整体条件下实现的,因此,注重文化系统中各种文化因素之间的协调、配合,使文化发展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生态”中,应是文化建设遵循的原则。但在当今的文化建设中,非整体性、非协调性、非和谐性现象是不容忽视的。首先表现在区域文化建设中的不协调。在当今中国,广大乡村谈不上有像样的文化建设,而城市中的文化建设又蒸蒸日上,但乡村文化建设的原始状态和城市文化建设的日新月异,对以国家为单元的文化生态圈而言,显然是十分不利的,因为这不仅仅会阻碍整个文化建设的步伐,更为重要的是会导致整个文化生态的破坏和崩溃。其次表现在道德文化与知识文化建设的不协调。在当今的思想文化建设中,注重道德文化建设是不容置疑的,但忽视知识文化的普及,可能会影响道德文化建设的效果。因为从生态理论上讲,知识文化是道德文化的重要营养;从实际目的而言,我们培养的是知识的、理性的道德的人,而不应是文盲的、愚味的“好人”。因此,我们也应注重知识文化的建设,注重个体人的知识文化的修炼。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既要坚持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设,又要加强科学知识的教育和宣传。再次表现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建设的不协调。注重精英文化、榜样文化建设是当今中国文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特点,然而这不应成为轻视大众文化、世俗文化建设的理由。因为从生态学角度去理解,大众文化、市井文化是文化生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应有所关注有所投入,使之与精英文化相融相济。再次是表现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的不协调。当代的文化建设,就结构上讲,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但制度文化建设极为缓慢。作为文化生态系统来讲,轻视制度文化建设,是有悖于文化生态原则的。事实上,制度文化建设的滞后已经影响到物质(经济)文化建设,如果接下来不加大力度进行制度文化建设,当今的中国文化生态系统将因失衡而遭到破坏。
净化:文化建设的生态手段。在文化生态系统中,每个文化要素的作用是相互关联的,这种关联性不仅表现为功能发挥的互约性和整体性,也表现为对不利本系统的外来因素的排斥性,这种特征便形成了文化生态系统的自我保护机制。因此,净化以排除污染是文化生态系统中的本能行为,但这种本能行为是需要主体人去实现的。有了净化,文化生态才不会遭到污染和毁坏,文化生态资源才能得到应有的保护,也才可能实现可持续性。怎样消除文化建设中的污染行为呢?第一,坚持文化生态的净化原则,充分利用文化生态的自我排污功能,使之发挥排污的功效,将污染行为给予抑制和排除。并且要顺应文化生态对新的健康的文化因素的需求,不断创造新文化,用充满生命力的健康的文化制服颓废的消极的文化。只有掌握了净化这一建设文化的生态手段,我们才能实现江泽民同志所提出的要求,即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要防止和抵制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落后文化现象,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第二,建构并推行正确的指导性价值观。既然导致文化价值污染的原因是一种错误的指导性价值观的侵入,那么阻止这种错误价值观侵入是一重要步骤。而根据矛盾原理,只有建立正确的指导性价值观,给错误的指导性价值观配置竞争对手,才有可能达到阻止的目的。因此,建构并推行正确的指导性价值观,是先进文化建设中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建立文化事实性价值与文化指导性价值相结合的生态机制。在文化价值体系中,文化价值有一种物以类聚的特征,即在价值上相宜的文化往往可以结合在一起,而在价值上不相宜的文化则会形成互斥,从而使文化价值群表现为一种生态体。为了消灭错误价值观对文化建设的负面影响,我们应遵循文化价值的生态特征,有意识地建立文化指导性价值与文化事实性价值相结合的生态机制,使积极、健康的指导性价值观成为文化建设中的一种生态需要。第三,建立文化解读的边界意识。人所共知,任何一种文化文本所要表述的对象都是确定的,即创造文本者在创造文本的时候,文本所指是有特定对象的,而文本的这种表述对象的确定性,意味着解读者在解读文本时必须有的边界意识,即不能无度地阐述文本。同时,要尊重文本内容的客观存在。任何文化文本的内容也是确定的,其篇幅的大小、情节的多寡、叙说的结构和意义的指向等都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解读者在解读文本时既不应有加减的编造行为,也不应有随意曲解行为,因为这既是对文本的不忠诚,也必然对文本和文本的消费者带来极恶劣的负面影响。第四,根据生态原则,制定抑制文化行为污染的措施。首先是要提高人们对文化行为污染的自觉。让人们知道,实施文化行为污染,不仅损害其自身的文化建设成就,也对他人的文化生活造成危害,使人们文化生活质量降低。任何从事文化建设的人,以及任何接受文化行为影响的人,对文化行为是否造成了污染,应一日三省吾身。同时制定相应的文化行为规范。任何行为都得有规范,规范不是要取消文化行为,而是为其设置可与不可的界线;通过规范体现一种正确、健康的价值,使文化行为在受约于规范过程中实现污染自消。毋庸置疑,如果净化原则能真正贯注于文化建设中,文化建设中的污染行为将得到极大程度的抑制。
更新:文化建设的生态方向。由于文化生态系统中的每个文化因素时刻都在运动着,这意味着文化生态系统时刻进行着信息、能量的交换和更替。在为文化生态系统服务的过程,文化因素总有“服役期满”的时候,总有功能丧失的时候,而要维持文化生态的正常运作和发展,及时更新文化因素是必要的。所以,创造新文化也是文化生态原则之一。因而,我们首先要否定那种在文化建设中不愿创新的懒惰、守旧行为,因为这样也是不利于文化生态建设的。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我们怯于创新、懒于创新、轻视创新,使文化建设处于停滞状态。由此可见,创新对于文化建设是须臾不可或缺的。但文化生态的新旧更替是一个自然过程。所谓自然过程,不是指文化创新中的主体的缺席,而是指文化创新过程中应坚持的连续性、联系性和客观性三原则。在当代文化建设中,创新程序的三大原则常常被创新者所忽视。有的文化创新是非连续的,轻视创新所需要的文化资源。比如,曾被视为文化创新的文革时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改造,就是一种彻头彻尾的破坏旧文化、不尊重文化生命的行为。有的创新是非联系的,轻视创新所要考虑所要照顾的同在一个文化生态的其它文化因素。在中国建设民主政治无疑是中国政治改革的方向,但如果简单地移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制度,不考虑中国社会的经济状况、国民素质等文化因素,民主政治非但建立不起来,反而会引起社会的动荡,因为过激的政治革命会使文化生态遭到破坏。文化创新还要讲究客观条件,缺乏客观条件基础,也是难于实现文化创新的。比如,为什么古代只能发明印刷术而不能发明计算机?因为那个时期创新计算机的文化背景根本就不存在。概而言之,文化创新不仅要注意与故有文化因素的衔接,不仅要考虑同一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其它文化因素,还要考虑其外在客观条件。这也正好符合江泽民同志所说的,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一要结合时代精神,二要继承文化遗产,三要根据时代要求。也就是说,文化创新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一种生态行为;如果主观地去创新,不顾条件地创新,就会导致文化生态的失衡,就会导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失败。所以,我们一方面应积极地去创造新文化,另一方面则要恪守文化创新的生态要求,使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方向生态化。
总之,当今文化建设中的确存在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也确实是缺乏生态意识所致。如果能将生命原则贯注在文化建设中,那么文化存在形式的多样性便可体现出来;如果能将整体性原则贯注于文化建设中,那么文化发展秩序的协调性便可体现出来;如果能将净化原则贯注于文化建设中,那么文化内容性质的纯洁性便可体现出来;如果能将自然更新原则贯注于文化建设中,那么文化更新的生机性和适当性也可体现出来。而文化建设中的专制性、单一性、失调性、污染性、守旧性、随意性等消极现象也将统统随之消失。这样,生态地建设当代中国文化的目标或许可以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