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nwen.gif (8777 bytes)

 

  矛盾与联系

王柏涛


 

  联系 即是矛盾 。这是怎样的哲学命题,它所引起和代表的最为广泛的人与自然的频繁作用形式;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共存方式;无机世界与有机世界;人的思维与客观物质世界神秘且丰富的依存关系似乎变得简单起来。一切都处在有机联系之中,一切都在不停地进行着相互作用与影响,从而构成统一的彼此贯穿的整体。人与人之间的 联系 不是简单抽象意义上的亲属或同事朋友等的关系,而是更深层的某种必然发生的频繁接触、周期性作用与影响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下所形成的整体性存在。父、母、子、女是家庭的构合体;同事之间是以单位为连结点的群体;朋友呢?没有语言的交流,思想的融汇,感情的投入是很难走到一起的。所有的人际关系中都贯穿着必须付之 行动 的成份。关系或联系体现着这种 动态的行为过程 。同样 ,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显得更为频繁与紧密了,不仅时时刻刻离不开与自然环境发生的接触与作用,人类的起源以及思维运动的形成都是自然的产物。天地赐予了人所拥有的一切,语言、文字、思维创造都有其必然依托的物质载体,以至于活动于人内心的不断涌动的灵魂又何曾不是微观世界的电磁引力在激活着人体器官所发出的种种慨叹呢?

  世界是普遍 联系 着的,又是普遍 矛盾 着的。联系即是矛盾,而矛盾又体现着规律般 必然改变的结果 的发生。事物之间所发生的关系是普遍的自然现象,没有关系体现不出物质的运动,而普遍的周期性、频率般运动现象背后却深含着普遍的必然发生的 两种因素 的融合。机械运动是作用一方与反作用一方互为改变自身状态的显现;化学运动存在着正负离子矛盾地结合;生命运动是遗传物质 DNA与RNA的转换过程;社会运动更是离不开人与人之间微妙复杂的内在联系;微观粒子更是存在着复杂的作用方式。而由无数具体事物所组成的宇宙整体也摆脱不了不断被改变形象的命运。

  矛盾的问题是具有普遍现实意义的哲学问题。人体感官所能感受到的一切物质存在现象都具有矛盾的品性。正象毛主席所说的那样:“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之中,并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我们身边所能感受到的一切,甚至于我们的思维无不处于矛盾般运动之中。自然科学所无法穷尽的自然存在现象,在哲学家们的视角里已仿佛找到了最终的归宿与终结,不然的话,他们的内心怎么会显得如此坦然呢?

  唯物辩证法是揭示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普遍规律性的法则。它所具有的概括性已包容了广泛的社会及自然科学的内容,甚至最为普遍意义的物理学定律如牛顿力学的三大定律,赫尔姆霍茨等人总结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还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以更为简捷的形式为其表现。这样神奇的辩证法已有了超越科学之嫌疑。它本身所具有的与物理学定理等价的客观性很难为普遍的人群所接受,甚至许多灵活地运用过辩证法的人也很难把辩证法当成鲜活的如生命一般的具有普遍现实存在意义的 客观规律 加以更深入地认识与理解。神奇的辩证法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在列宁、斯大林那里,在毛泽东那里成了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最锐利的武器,成了推动近代人类历史进步的最深厚的根源。正象两千五百年前中华《易经》所起到的神奇推动作用一样,人类文明的某种内在动力源都寄托在了人类社会意识环境所营造出的更新的观念认识的解放之上。形成了和拥有了新观念、新认识为依钵的人们成了时代的宠儿和骄子,成了推动人类进步的先驱。科学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最直接的物质力量,而人类科学观念认识的形成则导致了伟大的科学时代的到来。人的思想力量,即使象孔子、老子、已经离开了人世上千年,但其现实的伟大体现却在左右着今天的人们。同样,无数人类精英的无私创造过程塑造了普遍的时代意识风貌,并为这样一种普遍的先进意识在改造着人类已拥有了的一切。矛盾这一自然与人类社会及思维运动的普遍特征,在客观自然的物质基础上具有了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客观画面的先决因素。一切在矛盾中来,一切又归于矛盾之中。自然、客观世界最为本质的表现就是人的思维运动早已发现和揭示的——矛盾。

〈联 系〉

  哲学意义上的联系不是联想,更不是空想和幻想,而是一切现实存在的已知的和未知的关系的最为普遍的 概括和抽象 。既表现事物内部所营造的特殊环境,又体现事物与事物之间所建立起的整体关系,对一切现实的客现表现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就象运动的绝对性那样,而一切运动的表现又必然是以一定联系形式所统一起来的对立的双方。 运动就是联系 , 联系是运动的本质表现 , 而联系本身是有对立面的,这个对立面就是矛盾的双方 。更深刻地说,运动也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必然产物。正如恩格思所描述的那样:“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的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动和不变的,而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所以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总画面,其中各个细节还或多或少地隐藏在背景中。我们注意得更多的是运动、转变、和联系,而不是什么在运动、转变和联系”。

  联系或关系作为普遍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联系一词所具有的概念属性同哲学上的其它名词如‘物质'、‘运动'、‘矛盾'一样具有最为广泛的普遍意义,而且更为确切地说,联系同物质、运动、矛盾这三个哲学概念所拥有的内容本质是同一的,仅仅表现的形式和场合有所区别, 联系=物质=运动=矛盾 ,等于一切客存在本身。归纳地说,物质世界最为本质的表现是运动,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运动的即为物质的,物质的一切都在运动,而一切运动现象的产生,又必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联系对立面之间相互作用的必然表现。联系的对立面即为矛盾的双方,使矛盾双方统一起来的那层关系形式就是联系;因一定联系而统一起来的矛盾双方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这一客观存在的画面。客观存在的一切都是物质的,又必然是运动的,运动即存在,即是物质的根本表现。

  运动的事物和其所必然遵循的客观规律是相伴而生的,矛盾的法则,对立统一的规律是普遍的运动形式所共同遵守的原则。对立统一律,一方面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定律,另一方面又是客观自然一切运动存在所共有的模式。运动的事物虽有自身运动的特殊规律性的存在,却无法跳出辩证法三原则的束缚。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成了一切运动及其规律性的集中体现, 成了一切运动规律中的规律 。建立在矛盾双方必然保持某种内在的必然联系,并且这种必然联系必将导致某种结果的必然发生的这一 普遍的运动存在模式 ,概括抽象地反映了一切世间存在的运动现象,仿佛一个必然的法则在神秘地支配着世间的一切朝着某个必然发生的结果发展着。这就是辩证法的神奇效果在人的思维运动中的神奇反应。一切现在已知复杂运动现象的背后都可归结为对立面之间联系作用的结果。令人费解的倒是辩证法这一普遍事实的规律性总结,今天仍然被看作是一种观念、一种方法、一种认识的原则来表现着,它所拥有的非主观因素即客观性远远没有为人们所重视。作为一种对人类的思维运动和自然客观运动普遍原则的揭示,辩证法本身所拥有的物质属性已非人的主观想象所能左右,以一种非自然科学属性的认识来看待辩证法以及一切人的思维领域发展的结果都是不明智、不准确、片面的武断。辩证法从古到今始终都在不断地扩大着自己的领域,拥有着众多的表现形式,从哲学到宗教,从军事到科学,以及人类传统文化精粹里都有她生动的身影,而最为根本的是客观自然本身是辩证法产生的根源,辩证法最本质的表现就是这个独立于我们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属性。以至今日,人类并没有真正地解释清楚为什么自然界里普遍存在的阴阳对立的现象,上帝在创造了男人的同时为什么还附带了一个女人,创造了雌性物种之后又必然有雄性物种相伴随;化学原素即有了酸性的一面又配备了碱性的一面,二者合一而为中性,而中性的水成了生命的源泉;还有生命体对称的生长,两只手,两只脚,两只眼睛,一张嘴还长在中间,一个大脑却是由两个对称的部分组成的统一整体。这充满了趣味性的自然运动规律,是自然科学所能解释得通的吗?这种自然活生生的画面究竟遵循了什么运动规律,使自然的存在那么的生动富有层次,清晰可辨又充满了神秘性。人类科学的发展显然还远远落后于自然本身的运动存在。与科学的解释形成鲜明对比的倒是哲学,尤其是辩证法的观念早在几千年前就已通过对自然的切身观察以其特有的思维逻辑形式得出了对宇宙本身及其演化的总体性认识,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这种对宇宙的初步认识与今天的科学结论都取得了初步的统一。哲学走在了科学的前面并非偶然,在对于世界的最本质的概括、抽象认识上,科学所要走的路要比哲学复杂得多,而最根本的是科学本身在其发展的方向性上,始终处于一个盲目的,漫无目的探索之中,远非哲学那么专一。对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自然科学很难细致入微地做出科学的解释,而辩证法却有着神奇般地述说。尤其是辩证法到了马克思、恩格斯那里赋予了科学的融入,真正使其成为了普遍自然、生命、以及人类思维所共同遵循的一般运动规律的科学,其所具有的客观性,已为不断发展的自然科学所验证。.

  联系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一切都在有了联系之后才有了变化的可能 。自然界的无机物孕育了有机生命的诞生,生命的产生也不能简单地归为地球表面的物质因素,除了地球的重力条件、矿物质组成和最为广泛的水资源、大气环境之外,高高悬挂在天空中的太阳,月亮,甚至更遥远的星辰对地球各种生命的产生和形成过程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最早的生命形式诞生在海洋中,随着地球表面环境的不断变化,一部分生命转移到了陆地,复杂的地表环境成了生命竞技的理想舞台,从有机生命分子到微生物,从植物到动物,一级一级,一层又一层,整个生命世界成了一个不断滚动向前的统一整体。因食物的联系而建立起来的巨大网络,把整个地球地质环境的一切因素同生命世界有机地联系起来。就象从遗传学、胚胎学、解剖学的研究得来的认识那样,哺乳动物仿佛有着共同的祖先,而普遍的生命世界也同样具有共同的产生基础一样,无论生命进化的脚步走得多远,生命世界始终与无机世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正是这种不断变化的物质因素的存在,生命的演化则成了历史性必然。大约在二、三百万年前,人类才从众多的自然生命形式中脱颖而出,除了为生存的目的与外部环境保持必要的联系外,人类个体之间,人类自身所要保持的必然的紧密联系为人类的进化、演变,以至人类社会的辉煌起到了无法估量的巨大作用。同类生命个体之间保持的这种外在联系,以及由此而确定的同类物种生存的整体性,即社会性,在我们这个地球自然环境之下的生物群落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生命的社会性是同类、同种生命形式得以立足自然千变万化的生存环境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生存手段。我们较为常见的有组织有分工的生命社会性代表是昆虫世界的蚂蚁和蜜蜂。勤劳的蜜蜂一向是人们心中美好的象征,而拥有更高智慧的我们人类却无法与之相匹及。获得了地球生态系统至高生存权利的今天的人类社会还远远没有达到它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小小的昆虫世界已为我们人类做出榜样。大量的对生命科学的研究也无不在证明了这样的一个科学道理,生命形式所保持的整体性社会联系是生物种群演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由个体的人所组成的人类社会的整体性质成了人类能力的体现。个体的人一旦失去了这种社会性联系的存在,还不如游荡在荒郊野岭的野兽所具有的生存手段来得高明。人类社会在拥有了语言、文字这种超自然的生存手段之后,人与人之间交往交流的密切更加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在与自然进行频繁的生存斗争过程中,包括具有人类文明气息的社会实践在内,由于有了语言、文字这种人与人能够频繁勾通的手段,对自然所拥有的宝贵经验和认识得以广泛的传播和继承,整个人类社会所拥有的创造能力也因此而不断地提高。反过来整个社会的进步也在不断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人,促进着每一个人的认识水平的提高和思维观念的形成,使最为普遍的社会人群所拥有的平均认识程度始终与社会整体进步程度相一致,保持在一个必然的平均认识度之下的必然的社会各个方面相匹配的物质客观存在。归根结底,人的创造能力是与他所创造出的结果是一致的,普遍的社会进步是要靠不断地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而获取的。文字的记录功能,使得推动社会进步的诸多因素以历史片断的形式被保留下来,所形成的并非连贯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了后人了解前辈的主要途径,前人创造的精神财富、知识财富由于有了文字的记载而得到了合理的继承,并成为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整个人类短短数千年的文明史因为有了文字才清晰起来,有了可辨的脉络。而这一切文明的产生绝非某一个体的人的能力、某一民族独立的创造所能产生的。

  继承和发展这本身就是今天的人们在与过去的历史所保持的必然的联系。就象一个人的思维认识不断地要回复到最初感觉到的那样,人的记忆力通过不断地反复记忆增加新的理解才得以提高的,同样人类社会的创造力也是在不断地与过去的人类文明保持密切的联系中上升的。重温历史,回顾历史是今天的人们获取认识的必由之路,不仅我们所学的各种文化科学知识是我们前人创造的结果,就连现实本身亦很难区分今天和历史的分界线,如果说已经过去的就职算历史,历史无论短长的话,那么我们每一个人竟究是生活在现实中呢?还是生活在历史中呢?过去与现在的分界是一小时之前,一分钟之前,一秒种之前,还是根本就不存在,纯粹是一种心灵意识运动在向遥远的未来延伸着。而每时每刻我们又都在经历着不同的时空,产生着不同的对过去,对未来的联想,运动的感觉应是我们思维意识最真切、最合理的解释,否则在时间的连续性上,我们是无法忽略那无限微小却又是必然存在的历史瞬间。联系的品性,继承发扬的品德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最优秀品质之一,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得以最为完整地保持至今,尽管我们这个民族历经过许多次的磨难,却总能在逆境之中顽强地挺立起来,一条无形中把华夏子孙连结起来的纽带使中华民族总能在最为困苦的时期凝聚起来,这无形的心灵纽带又是什么呢?其根源必然扎根于古老的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中。这古老文明所拥有的质朴与精义在中华文明之初就已牢牢地扎稳了脚跟。中国是拥有古老辩证法思想传统的古国之一,阴阳五行之理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天文、地理、建筑、医疗、兵法、乐律、数术等等无不沾染了易理的痕迹,中华文明最具代表的中华文字以及文学、艺术传统无不在博大的易学中显露着身影,今天中国人不要忘记,我们每每说出的那些令人感到震撼和惹人幅想连篇的话语无不融入了易经的道理。在中国这最具语言哲理的国度,掌握了辩证法无异于畅游在了我们古人创造的历史之中,畅游在了由文化沃土组成的语言奥秘之中,我们应该为我们古人所创造的无以伦比的文化精神世界以及它所带给世界的广泛影响而感到骄傲,也只有中国人顽强地把五千年文明史保留至今,这本身就是世界的奇迹了,我们应该从中想到些什么,吸取些什么,以至达到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有着丰富的联系现象,而人类以及人类文明也无时无刻不在与自然保持着密切频繁的联系。伽利略能从光学现象中发明了望远镜;牛顿亦在物体自由下落中发现了万有引力的存在;达尔文从普遍的生命现象中找到了自然选择的规律;伟大的爱因斯坦竟从美妙的音乐中体会到了相对论。而人类最能显示力量的是自然科学家们把太阳上发生的事情(热核反应)转移到了现实中来,那个遥远时刻发生在地球上的事,今天被人类重新演示了一回。如果人类真的能回到从前,回到历史中去的话,无疑这种科学对自然的揭示便是我们人类回复遥远过去的最为真实领会。自然界给予我们的东西毕竟太多了,许多自然的奥秘还有待于我们去揭示,生命从它产生那一刻起就已与这物质的世界融入到了一起,美丽的色光,动听的声音,奇异的味道,丰富的动感,生命的演化足迹正是在追随着这自然独特的存在现象而繁衍发展着。植物有了阳光、土壤、空气和水就已足够了,它们把根深深地扎在地下生命就有了保障,而神奇的动物王国却是在普遍的植物世界形成之后,才开始了辉煌的时代。动物世界结合起广泛的自然规律,利用了声、光、热、味、电磁以及机械运动等诸多普遍自然现象的存在,达到了纵横驰骋的目的,使冷寂的世界因生命现象的存在而增添了无限的媚力。我们古人对生命现象的崇拜,对人的至高无尚的推崇,看来是从沉寂无闻的非生命的自然状况中得来的感受,但不要忘记冷漠的自然是生命的原初,生命本身所无法解释的一切都注定要由这个无闻却浩渺的世界揭示出来,表现出来。

〈联系就是矛盾〉

  任何事物的运动总可归为某种必然的联系所支配。而每一种联系的确立,便已悄然注定了事物所将要经历的崭新的过程,和被改变的必然命运。 事物因联系而运动,因联系而改变;改变亦寓示着矛盾,寓示着事物形象的差异,寓示着运动的发生过程 。而每一次的改变又都脱离不了两种或两种以上客观因素的联系、作用、与影响。就象物理学所揭示的那种具有普遍性的自然现象——频率或周期一般。 而正是这种频率或周期现象的普遍存在,在巧妙地验证着哲学那最高的理念——矛盾 。

  联系就是矛盾,就是运动着的事物所必然发生的作用与影响,就是事物的改变与更新。 任何联系都不是一次的,有一必有二,反复的次数越多越密集,事物的矛盾特征就越突出,事物的形象就越发显得长久 。从这一点来看,中国古人倒是创造了一种极其简单形象的抽象符号,这就是一黑一白具有动感反复的阴阳太极。中国古典哲学的精髓就体现在了由阴阳八卦所象征着的哲学理念的解释上。

  以人类的视角来观察自然,我们会为自然的千奇万变所陶醉。这种反应在人心底里的思绪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啊!但有一点是经过科学和人类的实践所证明了的,这就是产生人类思想幻觉反应的物质性过程是由人类的大脑所完成的,思维意识并不是什么超自然的存在,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物质运动,是综合了多种物理、化学等等运动形式的具有与自然万般运动表现相沟通的内在联系特点。这种先天的生命运动因素,不是生命运动形式产生之后相伴随而来的,在生命运动发生之前,在宇宙形成早期就已构造起的物质因素的框架中,便已然注定了今天包括生命以及人类世界产生的全部可能结果。就如同数学的排列组合那样,在广大数量范围之下的物质因素,如果进行一次象下棋一样有规则的排列,我们不难理解宇宙所将要演化成的种种奇观。自然的种种神奇也必将因为我们有着宏观的意断而失去其诱人的吸引力。一种意识思想的超然便由我们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现象的深入理解而确立。这就是人的思想的升华,但却是物质性的,发生在我们个人头脑之中,并非为他人所能理解的奇妙感觉。人类文明成果的全部表现也都仿佛是在为揭开人心底的奥秘而在延续着。至于语言、文字、书籍等等外在物化的手段,更是人的思维运动所必须的最直接的沟通人与人内心世界的物质形式。没有了它们,人类或许只能象蜜蜂和蚂蚁那样,永不停息地恪守着那最简单的具有社会分工意味的生存方式。更何况蜜蜂、蚂蚁个体之间也必然决然地保持着具有其自身特点的交流、联系方式呢。

  哲学范畴的联系与运动、矛盾、时间、空间等概念一样,具有极其广阔的内在含义。在描述自然与人类演化的普遍性特征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不仅表现在语言、文字、文词、符号等等大量的逻辑运用之中,更在人的思维意识中贯穿着一个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联系已不是简简单单两个抽象文字的组合,其内饱含了无数我们先辈们的思想创造过程,其意义远比建造古金字塔要深远得多。这种体现在哲学思维之中的概括式思想发展过程足已使古往今来积累下来的丰富的人类文学语言变得多余。因为在达到以哲学思维为主要表达形式的人类思想体系中,一个字便可以表现出天地间最为普遍的存在特征,而其它多余的话就未免显得太愚蠢和浪费了。

  联系就是矛盾。其一表现为联系是有对立面的,作用的因素至少为二。其二,任何事物都必然以一定特殊的联结形式与他事物相沟通,从而促成事物双方不断地发生改变。而事物双方构成的统一体亦在其内事物不断的作用中发生着改变。这一基本模式的展开婉如一条神奇的准绳串连在人与自然的一切现象之中。文学、艺术、科学等等人类文化现象也不例外。

  每一种客观存在的联系中,都孕育着事物改变的内在因素。联系又必然是反复的,没有反复的联系是没有实际存在意义的。况且,客观自然的一切存在现象之所以没有迅速在我们眼前消失,这本身就足以说明为我们感觉器官所把握的客观自然的一切存在现象,都有其共同的反复特征,亦是矛盾特征,隐含着两种因素的胶着状态。

  人类社会的种种关系现象就是联系。思维表达中的关系与联系是同一的。同理,人的思维逻辑如果再深入一步,联系便成了矛盾,因为每一种客观存在关系中都有制约和改变联系着双方因素的必然。例如战争中的敌我关系,和平中的同事朋友关系,体育中的竟技关系,艺术表达中的对比关系,还有亲情关系,家庭关系,工作关系,劳务关系,生产关系等等。人类社会之所以这样复杂,之所以比其它生命形式更胜一筹,这种统一整体性质之下的社会关系的无数具体分类与彼此贯通就足以表明人类作为一整体性存在所具有的最突出的特征。其它生命群落,显然其个体的沟通关系比起人类要简单得多,这是人类与动物区分的最本质表现,不单单是指具体的人类个体所具有的思维创造能力,人类的整体性社会表现才是人类文明的真正象征,而其中的你、我、他每一个具体的社会基本单位,无形中已融入到流动着的人类文明长河之中。真正地要使其内个体人的意识思维摆脱掉种种人类文明现象的限制,达到轻松超然般的创造感觉,也越来越变得困难起来。人类文明洪流的难以驾驭已经在昭示着人类未来取向的困难局面。而这一困难局面一旦形成,对其解决的程度,或许就要超过以往人类历史上的任何阶段。人类文明的航船又将要面临一场更艰难的选择过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