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nwen.gif (8777 bytes)

 

  我们的语文教学缺什么
—— 关于语文学科人文教育的思考

洪申健


 

(一)语文的尴尬

  闲暇的氛围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极为必要的。情感的体验需要它,思想的升腾需要它。亚里士多德曾说过,“闲暇是哲学、艺术和科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哲学家黑格尔也有句名言:“密 涅 瓦的猫头鹰要到黄昏时分才起飞。”我们可以从大量科学家传记中找到发明创造与休闲之间的关联。英国剑桥大学从17世纪开始在校园里流行喝“下午茶”的风气。 茶熟香 飘, 气慧神 清,品茶的先生和弟子们在自由闲适的氛围中互相交流思想,探讨学问,智慧之泉在宽松随意、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汩汩而出。剑桥人口头自豪地流行着这样一句话:“瞧,喝下午茶我们就喝出了6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而现在我们的学生读书实在过于忙碌。拿出作息时间表,上面排得满满的,从早上六点二十分开始,一直到晚上九点半。整块的休息时间只有中午吃饭的两个小时和下午吃晚饭的一个半小时,许多学校甚至连这点时间也充分利用,要求学生吃过饭就必须坐在教室里自修、做作业,实际坐班的时间至少在 10个小时以上。在极为有限的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段,住校生们还要吃喝拉撒,自己洗衣服。再看那排得满满的课程表,看看那没完没了的数理化和英语练习,就知道我们的学生是如何的可怜,他们根本就没有时间来关心脚下的花草虫蚁,根本就没有闲暇来欣赏天边的一抹晚霞,甚至没有可能来品味内心的酸甜苦辣。即使当天所有的作业都做完了,要想在自修课上拿一本微型小说之类的书看看也是不允许的。 自修课看小说 的滋味就 好象 做贼似的,偷偷摸摸,提心吊胆。我有许多学生就曾遭遇过这样的不幸,他们在自修课上看小小说,被班主任逮住了,小说当场撕掉,还被责令检讨,事后我问这些班主任:如果学生当时是在看《高考优秀作文选》,算不算违纪?《小小说》中的文章其艺术性与学生的考场作文,孰高孰低?既然自修课可以看高考优秀作文,为什么反而不能看那些艺术性更高的名家名作?现在整个学校 好象 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做数理化,背英语单词和政史地,那是勤学上进的表现;而看小说杂志,那是不务正业的行为。小小说是不许看的,那些大部头的著作,更是在被禁止的行列,因为那些书会让学生分心分神,牵肠挂肚,欲罢不能,那些书会浪费学生大量宝贵的时光,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现在的学校是数理化的天下,英语的天下,作为母语的语文根本没有地位可言。以至于我竟听到了这样的言谈:“什么时候我们做个实验,让某些班级停上三年的语文课,然后看看他们的高考成绩会怎样,与其他上了三年语文的班级比比,看考试有几分的差距。”这是某位学校领导的玩笑话,但戏言之中有真意,多多少少已经折射出语文学科在领导心目中的份量。

  上一届学生,教他们学习诗歌单元。我打破了以往那种逐篇讲解的做法。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专讲诗歌。第一堂课,我安排了一场背诗擂台赛,自己做擂主,全班学生来打擂。我背一首诗歌,学生背一首诗歌,不得重复。才过半节课,所有的学生就没词了。我问学生想不想读很多名诗,想不想自己也能写上一二首诗歌。学生作了响亮的回答。第二堂课,我让学生读《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章节。同时设计了几个问题与学生讨论:(1)黛玉是怎样 指导香菱学诗 的?(2) 香菱在 黛玉的指导下又是怎样读诗写诗的?(3) 香菱所写 的第一首诗和后来的那几首诗歌,有什么不一样?(4)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诗?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课后我发给学生100首古诗词,其中选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5首,王维的《相思》《鹿柴》《竹里馆》《田园乐》《山居秋暝》《终南别业》《渭川田家》等15首,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月夜》《月夜忆舍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10首,李白的《行路难》《月下独酌》《将进酒》《蜀道难》等10首,还有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白居易的《琵琶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10首诗;唐宋词则选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江城子》等10首;辛弃疾的《西江月》《青玉案》等10首,李清照的《一剪梅》《声声慢》等10首,其他还有李煜的《虞美人》《清平乐》《破阵子》,欧阳修的《踏莎行》《蝶恋花》, 宴殊的 《浣溪沙》《蝶恋花》,冯延 巳 的《鹊踏枝》《谒金门》,柳永的《雨霖铃》,秦观的《鹊桥仙》,贺铸的《横塘路》等20首。要求同学们在接下去的一个月里能 每天选背 1——2首诗词,并能最后创作一首诗歌,自创的诗歌可以是旧诗形式,也可以是新诗形式。从第三节课开始,我并没有具体讲解发下去的诗词,而是分两块内容上课,第一步:解答学生读诗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然后让几个学生读诗、背诗、谈心得,或者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中的意境;第二步,教师下水。运用多媒体将自己平时所写的一些诗歌投影出来,讲述自己当时的创作情形。偶尔也穿插一些名人逸事,如苏轼与佛印禅师的故事,与爱妾朝云的故事。

  一个月下来,我讲了四十几首自己原创的小诗,每个学生也能背上至少五六十首古典诗词。我还将学生自己创作的诗歌汇编成册,印发交流。沈晓云、方明、黄玲、王梦燕等同学一时间成为班上甚至年级里的焦点人物,他们的诗歌为同龄人朗诵读背。如黄玲的《家》:“家是一扇为我开着的门 /家是一盏为我点着的灯/家是妈妈脸上的笑容和皱纹/家是端上的饺子热气腾腾/家是妈妈的劳累我的心疼/家是我外出求学肩负的责任/家是思念时的伤神梦醒时的泪痕/家也是心头挥之不去的苦闷。”如沈晓云的《李清照》: “ 是谁,在清冷的楼前 慵 自梳头/是谁,在堆积的黄花里苦苦追寻/是谁,在暮春的惆怅中哀吟“绿肥红瘦”/是谁,看尽落花飘零,独 拭香腮残泪 /是她,她的泪滴打湿了芭蕉/是她,她的哀怨愁煞了丁香/是她,她的执着苦守着缠绵的相思/是她,她的芳魂化作了杜鹃泣血啼唱/她是不慎流落人间的仙子/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了/只将她灵巧细腻的心思谱成一曲 曲 凄美的词章/她是雪山 深涧边 那株幽兰/寂寞地开,又寂寞地谢了/只留下一缕淡雅而悠 缈 的芬芳给后人品赏……如方明的《孤独》:“在沧海上看日出/在沙漠里看日落/在泰山之巅看云雾/在空旷的田野间漫步/所有的美丽/惟有在孤独中/才能静心体会/喜欢孤单的流浪/喜欢独自一个人上路/把过去遗忘/让身影插上翅膀/想飞多远就飞多远/想去何方就去何方/是茫茫宇宙中的一颗星/是开在冰山顶的雪莲花/是长在沙海中的仙人掌…… 象 这样的好诗还有很多。为了答谢学生的积极配合,奖励他们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我兴致勃勃地组织了一次夜营活动。全班同学在深山老林、水库之畔的空地上野炊游戏。暮色降临,我们燃起篝火,在清凉的月光下朗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高歌“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同学们围着熊熊的篝火载歌载舞,忘情于山水之间,不知东方之既白。

  不久,我结婚了。在大喜的日子,我收到一份特殊的厚礼:两册精美的本子,上面有每位同学所写的诗歌。扉页上题着这么一段话:“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也没有任何顽皮的修饰,只有一颗颗火热的心,一份份真挚的情,在这里流泻……也许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能让您满意,但我们对您的感情是不掺任何杂质的,我们为有您这样的老师而自豪。我们不仅是师生,我们还是最好的朋友。在您大喜的日子,我们满心的祝福无以言表,只集成这薄薄的册子,还望您能笑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沈晓云同学的《贺新郎》:老实的洪哥用了狡猾的一招 /倾尽所有购下豪宅一套/用情良苦只为博得红颜一笑/天不负人今日总算可以把美人抱/寡言的洪哥笃信佛教/有意无意还提些老庄之道/清心寡欲从不为升职烦恼/淡泊名利只求做一棵无名小草/想那新娘定是俊俏的容貌/冰清玉洁有着高雅的格调/方能教洪哥甘入围城抛下单身逍遥/重情惜缘是洪哥的信条/坚信洪哥的爱情长盛不凋/千言万语难将我心头的祝愿表/一首小诗还望洪哥切莫见笑。

  当年期末考试的成绩揭晓了。我班的语文成绩比兄弟班级低了一分。第二学期,我的班主任被莫名其妙的撤掉了,据说是因为学习成绩差,据说是因为组织了那次野营的缘故……尽管全班五十四位同学联名上书校长室也没能让我“官复原位”……

(二)痴人说梦

  形成语文教学现在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很多,如现在社会的重理轻文,如家长学校的急功近利,如教学评价的只看分数……但我想既然整个社会那么功利,何不就好好利用一下高考分数这一杠杆?语文之所以被人轻视实在是因为高考的成绩缺乏区分度。如果语文学科也 象 数理化那样能有 三十五十 的拉分距离,谁还敢小觑我们语文?

  现在的考试很成问题。高中语文平时的大小测验都是在模仿当年高考试卷的题型,这股风气甚至已经影响到了初中。高一的试卷高三可以考,高三的试卷高一可以考,考查内容几乎完全不关当年的教材。既没有难易的区别,也没有层次的渐进。学生不知所学,教师不知所教。考试与教学严重脱节。所以很多语文老师,整个高中三年就只是反复地讲语音错别字等几个零碎的知识考点,做了无数套折磨身心的模拟检测卷,别的什么都没做。这种教学简直就是对学生的犯罪!高考试卷的构成如果不做改变,此种状况必然会一直持续下去。我常想,如果让我来命题又会怎样做呢?我的语文试卷将主要考查学生的文化积累、文言阅读和思想情感的表达,有这三点就足够了。整张卷子将围绕上述三点分设以下几大题型:(一)文化和文学常识的填空或简答,以及文化经典、诗词名篇的默写;(二)所学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三)作文。现在高考卷中第一部分的六个考点,大可废除;现代文阅读尤其是其中的说明文考查已纯粹变成了文字游戏,影响非常恶劣,也应斩无赦。第六部分的语言表达也有卖弄花俏之嫌,既已有作文的考查,实在就没有必要多此一题了。

  如此仅仅是就考试形式上做了改革。形式理当服务于内容。形式所承载的内容才是高考最应关注的。高考所要考查的内容,也就是平时教学所应落实的内容。这就必然地牵涉到语文的教学目的。我们的语文到底应该教什么?

  世间的学问林林总总,而我以为实际只有两种学问,即如何安身的学问和如何安心的学问。学一技之长,将来可在社会上谋生养家,这类知识为目前的教育所重视;而安心的学问显然没有赢得普遍关注。随着“马加爵现象”的频频披露报端,随着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突出,随着整个社会人心的渐趋浮躁,随着人们精神道德与物质经济的严重失衡,我们才开始呼吁要重视学生的人文教育。何为人文教育?我的理解很朴素:人,就是人之身心的和谐发展;文,就是文化。所谓人文教育就是要关心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同时要关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环顾诸学科,人文教育,舍我其谁?语文教师自应当仁不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自觉承担起继承和 宏扬 传统文化的重任,要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启迪学生的心智。语文老师不在文化和情思这两大目标上下足功夫,而尽是条分缕析、玩弄文字游戏,这就是语文老师的失责!

  事实上,在现有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现代中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已经陌生到了不堪想象的地步。反躬自问,作为师大中文系本科毕业的我对传统文化的三大流派“儒、道、释”就所知甚少, 象 《论语》《孟子》这样的儒家经典也只是一知半解地读了些片段,《老子》《庄子》这样的智慧之学也只是浮光掠影地看了个大概,更不用说那浩如烟海的佛教经论了。我曾小心翼翼地问了十几位组里同仁,可有认真读完《论语》一书的没有。结果让我“欣喜”让我悲哀。原以为如此没有学问的恐怕只有自家一个,结果却是彼此彼此,偌大的一个 语文组竟没有 一个人读完《论语》!对佛道经典 稍有涉略的 老师更是凤毛麟角,绝无仅有。我有个同学曾留学美国普林斯顿,回来相聚,让他谈谈在美国的感受,原以为他会大谈美国的现代文明如何发达。没想到他却说: “ 真是惭愧,到了美国,很多美国友人对东方古老而神秘的文化兴趣极大。他们会问: ‘ 你们有本《易经》,能知古知今,推测未来,被誉为“万经之王”。你能给我说说《易经》都讲了些什么?还有老子的《道德经》,为什么人们称它为“智慧之学”?你们的“大学之道”到底是怎样一种境界?你们为什么要尊孔子为“孔圣人”?中医的经络理论太神奇了,你看过《黄帝内经》吗……他们对我们的文化兴趣很高,而我自己却几乎是一无所知,头脑里似乎只有一些不知从哪里得来的观念:《易经》是封建迷信;道家的思想颓废消极,是逃避现实的精神鸦片;孔老二,曾经在文革中被彻底地打倒,现代不打倒了,但 好象 在现实中也没什么大用处;经络学说似乎不符合科学道理,《黄帝内经》连中医学院的也未必看过……”我们的祖国有着那样悠久的历史,那样璀璨的文明,那样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自称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在头脑中竟然是一片空白、荒如沙漠!这到底是谁之过?是谁造就了我们这些文化的侏儒!

  回顾自己的读书旅程,我也算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乖孩子。那么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十五年,我起早摸黑地勤学苦读,到底读了些什么呢?反思我们的教育,实在大成问题。

  语文教材几易其稿,仍然没有根本上的突破,单独 去看选文 ,似乎篇篇文质兼美,合并起来看则成了行尸走肉——缺乏统领全局的灵魂,貌似系统有序,实则有形无神。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生极为短暂而脆弱,原本我们应该集中 精力读 一些终身受益的文化经典,明白做人的道理。然而我们在小学里背的是“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在初中里学的是“谁是最可爱的人”“井冈翠竹”,在高中里听的是“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现在的教本比起以前,少了些政治色彩,多了些文学气息,但就编写的思路来看并没有实质的改变。我们能不能这样来编写语文教本呢?先确定总体目标,即通过十二年的基础教育,让我们的学生能大体了解传统文化中儒道释的基本内容,了解文学史的大致脉络,要求学生能背诵几十篇三大流派的经典之作,能背诵几百篇千古传诵的诗词散文。然后围绕这一总体目标,依据学生的记忆特点编写各册教材。选文都必须是经过了几百上千年时间之流的冲刷而沉淀下来的真金。越是经典的,越要在 小时候读背记忆。我们总是错误地低估了儿童惊人的吸收能力和潜在的领悟能力,浅陋的认为儿童不 适宜读背那些深奥的文言古文,因而整天让孩子 读背一些毫无文化底蕴的“顺口溜”,白白错过了教育记忆的黄金期。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记忆力开始于零岁,一至三岁即有显著的发展,三至六岁更有长足的提高,六至十三岁则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十三岁上下为一个人记忆力的最高峰,以后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分心的事情多了,记忆力开始下降。而理解力的发展与记忆力大有不同,理解力也是始于零岁,但一至十三岁期间发展缓慢,十三岁以后方有长足的进展,十八岁以后日臻成熟,还可因为经验及思考之磨练而一直有所进步,直到老死为止。所以,十三岁以前是一个人记忆学习的黄金时段,这时候的记忆以直觉识记为其特点,理解的成分微乎其微,让他背诵“猫儿叫,狗儿跳”的东西与让他背诵“道可道,非常道”的句子,所费时间精力没多大差别。我们大人很难背下来的古文,小孩子却很容易做到,古文很讲究音韵格律,节奏感强,朗朗上口,非常符合小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记忆规律。而且这一年龄段所记忆的内容常常能深入到一个人的潜意识之中去,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他以后的言行处事,随着阅历的增长,人生体验的丰富,他就会自然而然地理解孩提时候所背诵的经典之深意,进而学以致用。到了中学阶段,直觉记忆的黄金期已过。中学生的记忆开始以理解为主,因为心 念难以 纯粹,心力不能集中,往往在小学时只要化五分钟十分钟就能记住的内容,到了高中段就需要五倍甚至十倍的时间去对付它,而且这种记忆还只是停留在意识表层,若不经过长期反复的 读诵就很难深入到人的潜意识之中去,因此也就很容易淡忘。

  根据这一记忆规律,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理应侧重文化经典和诗词名篇的背诵。初中语文在深入巩固背诵的基础上,可引入文化史和文学史的总体简介,参 入理解 性的内容;高中阶段,要让学生有机会阅读大量文化名人传记和文化散文,以粗粗了解小学所背之经典的含义。经典之所以名之为经典,是因为其中的奥义需要丰富的人生经验方能有所悟,需要一个人用 一生去参究 , 但这参究 的基础必须在小学中学阶段完成。不要认为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属于少数精英的教育,也不要把传统文化的教育推迟到大学去进行。文化的教育应是全民的教育,基础的工程。当代国学大师 南怀瑾曾说 过,读诵经典,将受益于五千年文化的滋养,孕育出温柔敦厚、至大至刚的人格,乐天知命、坦荡无忧的性情,忠恕存心、择善而行的品德,天心仁厚、悲天悯人的情怀,知本知末、通权达变的学问, 豫立不劳 、无为而为的智慧, 知周万物 而道济天下的事业。而这一切都是我们每个人最可宝贵的思想源泉、人生指南,启迪我们如何安身立命的不易准则。正因为如此,现在的台湾和东南亚,在王财贵教授、南怀 瑾 先生等有识之士的倡导推动下,兴起了儿童读经典的热潮。我们如果仍不改变目下的语文教学,岂不哀哉!若能彻底扭转目下教材编写东拼西凑、零打碎敲的做法,完全改变现在语文高考琐碎无聊、玩弄文字的命题,人文教育指日可兴矣。

  语文教学目标明确了,教材问题解决了,考试的方向清楚了,命题的形式自然也就迎刃而解。高考的语文就应该检测文化经典的记忆、诗词名篇的背诵,所占分值不应该是现在的四分五分,而应该是二十分三十分,让那些不读不背的人直感心痛!所默写的形式也不应只是上句接下句,下句对上句,片言只语的东西终究意义寥寥,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让学生默写完整的《诸葛亮诫子篇》或《道德经》中的某一章?文言文的阅读也应该加大比分,五千年的文明基本上都是以文言的形式躺在图书馆。一个没有文言阅读能力的人怎么可能走进传统文化的宝库,又怎么能担当起继承传统文化的重任?有了深厚的文言功底,再读现代文简直就不费吹灰之力。至于作文就应该反映思想深度和情感体验,没有历史感的作文,没有文化底蕴的作文,没有生命体验和宽大胸襟的作文,到时得分就会很惨。高考如果是那样来命题,那么我相信初中高中、高一高三的试卷就决不可能一个层次,一副模样;就不会出现中文系的博士生考不过高三毕业生的咄咄怪事;语文学科的拉分也决不亚于数理化学科。教学有所依,命题有所本,我们的学生通过寒窗十二年的苦读,必然是“腹中有书气自华,不会作文也很难”,至于人格心理的塑造、伦理价值的确立, 更是功没大焉。

  最近读了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博导的文章,不禁感慨系之。他说,中国教育缺特色,大家打着全面发展的旗号,却干着全面不发展的勾当。用标准的大纲、标准的教材、标准的评价、标准考试规范大家,我们不允许不一样,不鼓励不一样。这是我们教育的最大缺陷。任何一个人,要取得成就,他就必须有特色。每一个学校,要有影响,必须有特色;一个地区的教育,也只有特色鲜明,才能真正有立足之地。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特色教育。他说,他到学校考察教学,从来不过问这个学校的升学率,而是问校长你们学校的特色在哪里。他说,假如他当校长,他不会强调他的老师著了多少书,发表了多少篇文章,而是要追问他的老师,你的教育思想是什么,你的学生在毕业后记得你多少。

  静而思之,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其特色又在哪里呢?我们的学生在中学毕业之后,头脑里又留下多少语文的痕迹呢?写到这里,我不由想起伍海舟同学给我的来信:“……先生教了我三年,培养了我三年,虽然我还不是材,而且我自觉将来也不会成为材的,不能为先生争光。但是于先生来说总算是培养过了,尽了责了。先生传给我的,大部分在 2000年7月7日上午11时半止就还给了先生。还有一部分我还留着,但就目前高校僵尸般的教学与为了文凭而浮夸的学习形势来看,先生所传给我的这一部分东西,恐怕将要陪伴我的一生,直至几十年后带进火葬场。先生在我的印象中是由极普通的三句话组成的。第一句话是‘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第二句是‘我了解一点气功',第三句话是‘我去过新疆'。这第一句是先生的筋骨,这第二句是先生的气血,这第三句是先生的皮毛。先生的肉体就是由这三句话拼合而成的……”这里不惜篇幅引入伍海舟的来信,无意 炫 夸自己对这位同学的影响,只是想通过毕业之后学生的书信来反思高中三年的教育到底给我们的学生留下了些什么,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伍海舟同学对我们的应试教育是彻底否定的。所学的知识在2000年7月7日上午11半就还给了本人。 象 我这样不称职的语文老师,他居然还写信以示感激。我的心里真不知道是该自豪呢,还是该羞愧。

  我们再也不能只将眼光盯住可怜的几个分数而漠视学生鲜活的思想与才情了,我们再也不能害人害己地盲目练习而置传统文化于不顾了!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还有比失去传统之根、文化之本更可怕的事情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