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周易》及其八卦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是祖宗传下来的重要文化遗产。我们炎黄子孙一定要很好地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可是,当我们一接触具体内容,就被八卦爻符的神秘面纱所挡住,总感到这是封建迷信的东西。这就是在中西学术界之间存在着一条很深鸿沟的根本原因。如果不揭开这一层神秘的面纱,这条鸿沟就很难填平。继承和发扬祖宗传下来的重要文化遗产就成为一句空话。本文通过对文献 [1] 的讨论中所提到的问题进行解答,揭开了八卦爻符的神秘面纱。
关键词:八卦原素周期表 爻符 特性值 排列序数
[ 问题 1] 在矩阵式八卦原素周期表中,“特性值”和“排列序数”有什么区别?为什么门捷列也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没有“特性值”?两表的相似性 、 相等性 、 对应性 、 同构性不是被打破了吗?
[ 答 ] 为了便于说明,下面分四个层次来回答:
1 .八卦中的爻符就是八卦原素的排列序数
在八卦中,由“ - - ”(阴爻)和“—”(阳爻)组成的“上三爻”和“下三爻”单卦以及由“上、下三爻”组成的 64 个复卦,著名数学家莱布尼兹在 17 世纪已经明确地指出:“这就是两进制符号”。可见,将此 64 个爻符翻译成十进制符号,就是从 0 (坤)到 63 (乾)的 64 个序数字。显而易见,这就是八卦原素的排列序数。可是,很长时期以来,人们却被神秘的面纱蒙在鼓里,误认为爻符只不过是巫师作法时所用的竹棍,求得阳爻时,横置一根;求得阴爻时,横置两根,然后作纵横交错排列而已。在那段时间里,各学派其实并不知道八卦创始人的用意,都各自按自己理论所需作任意排列。传至今日,我们就看到了五花八门的八卦排列。本文作者严格地遵照著名数学家莱布尼兹的指示,选择朱熹的《周易本义》 [2] 中所述的那种排列方式,推出了上述的结论。
2. 观察事物的起始点可以不同
在古代,交通和通讯工具不发达,东、西两大民族缺乏交流,甚至没有交流,各自按自己的习惯去观察同一事物。由于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的唯一性,尽管对整体的描述趋于相同,但各自的起始点可能不同。八卦原素周期表和门捷列也夫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起始点,在相位上正好相差 180° 。为了便于研究,并向已经被大家所接受的门捷列也夫化学元素周期表靠拢,我们就把八卦原素周期表的原素排列作整体旋转 180° ,从而使两个周期表完全相符。
3. 命名的依据
把八卦原素周期表的原素排列作整体旋转 180° 后,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八卦原素从此有了两个排列序数:一个是按原来的八卦爻符翻译过来排列序数;另一个是按门捷列也夫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方式按自然数排列的序数。为了进行区别,我们把前者命名为“特性值”,把后者命名为“排列序数”。从本质上讲,上述两种周期表的排列序数都是用来反映某种特性的。例如:门氏元素周期表在提出的初期,原子的性质是按原子量的递增而发生周期性变化的,当时的排列序数就反映原子量递增的特性;后来进一步发展成为以核电荷大小的顺序来排列元素,那么此时的排列序数也就发展成为反映核电荷大小的特性。在八卦原素周期表中也同样如此,“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4] ,可见在本质上两者都是某种特性的反应。为了在名义上进行区分,把其中之一作这样的命名是妥当的。
4. 两者的关系
既然在矩阵式八卦原素周期表中存在着“特性值”和“排列序数”,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根据八卦原理,我们把“阳(白鱼号,特性值定为 65 )”和“阴(黑鱼号,特性值定为 64 )”两个格位填入八卦太极圈中,并作为第一周期。这样一来,原来的 64 个格位就变成 66 个格位。于是,我们从第一周期第一格位起,按门氏元素周期表的格式,顺次填入序号,即从 1 到 66 。因此,就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Te = 66 – th 式中: Te—— 该原素的特性值, 66—— 全体原素格位数 , th—— 该原素的排列序数 。由于观察事物起始点不同,在门捷列也夫化学元素周期表(见文献 [1] 表 4 )中,元素排列序数 = 原子核电荷数 = 原子核内质子数 = 原子核外电子数 = 各元素特性变异的依据(即特性值)。 从上述两种排列序数来看,各自都有严密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的差异,正是从側面确证“四性”的存在的依据,而不是“打破”这种依据。
[ 问题 2] 文献 [1] 中所述的两表上述“四性”都是对主族元素而言,那末,副族元素及其排列序数是如何判定的?它们与八卦理论又有什么联系呢?
[ 答 ] 分四个层次来回答:
化学元素中主族与副族元素,每个都有自己一对特定的周期序数( 1 — 9 )和族序数( 1 — 8 )。 周期序数服从元素周期分割点公式(见文献 [1] 中的公式 2 与 3 );族序数服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列顺序值公式(见文献 [1] 中的公式 4 )。
文献 [1] 中谈到“根据每个元素最后一个电子所属亚层,就可以判定它是主族( A ) , 还是副族( B 或 C )”。从总体而言,在 218 个元素中,主族元素 66 个、副族元素 152 个,按照上述规律,都只能分别排入 66 个格位中;而且,每个格位,无论大小,都只能并必须容纳一个主族元素;那么,从第 4 周期起,每个格位就必须同时容纳 1 到 7 个副族元素(见文献 [1] 表 4 ),才能在 66 个格位中容纳 218 个元素。
3. 对于矩阵式八卦原素周期表(表 3 ),我们可以看到:
原素的周期序数 = 9 – ( 下卦特性值),其中第一周期“太极圈黑白鱼”符号,作为下卦特性值,定为 8 ;
原素的族序数 = 8 – ( 上卦特性值)。于是,各原素就分别纳入 66 个格位。这就启示我们,完整的“门捷列也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也应改进为 66 个格位、 9 周期 8 族。
4 .关于原子核外电子排列顺序值公式: En = n + 0.8 ? I 。其中,系数 0.8 在西学中为 0.7 ,只能描述到第 7 周期;现根据八卦原理,定为 0.8 ,即 8 的分倍数,便可很正确地描述到第 9 周期,正好满足 66 格位的需要。
[ 问题 3] 如何计算第 1 、 3 、 5 、 7 、 9 及第 2 、 4 、 6 、 8 各周期的分割点元素的排列序号?
[ 答 ] 奇周期如第 9 周期,它有 s 、 p 、 d 、 f 、 g , 5 个亚层(见表 6 ),以 N = 5 代入公式得:
Z1 = 2 ? 2N 2 – 2 ┄┄┄┄┄┄┄┄┄ (2)
= 2·( 2 ? 1 2 + 2 ? 2 2 + 2 ? 3 2 + 2 ? 4 2 + 2 ? 5 2 ) - 2 = 218
偶周期如第6周期,它有s、p、d、f,4个亚层(见表6),以N = 4代入公式得:
Z2 = 2 ? 2N 2 –2N 2 –2 ┄┄┄┄┄┄ (3)
= 2·( 2 ? 1 2 + 2 ? 2 2 + 2 ? 3 2 + 2 ? 4 2 ) - 2 ? 4 2 -2 = 86
[ 问题 4] 请分别计算 188 号和 194 号元素的周期数,并说明其先后位置是如何判定的?
[ 答 ] 分 4 个层次来回答:
欲求元素所处的周期数是根据元素周期分割点公式及该元素相邻两个分割点之间的周期数来判定。
2 .每个元素按原子序数,由小到大,依次向后排列。
3 .每个元素在表上的位置,由周期序数和族序数来判定。主族、副族的区分是看该元素
原子外层最后一个电子所属亚层而定,服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列顺序值公式:
En = n + 0.8 ? I 。在同一周期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向各亚层排列的次序如下(见文献 [1] 表 6 各周期亚层的名称):
N s →( n -3) g →( n -2) f →( n -1) d → np (其中 n 为周期序数)
4 .由元素原子序数直接得出该元素的 周期序数 、 族序数 、 主 - 副族 3 项数据的计算方法有两种:
A. 计算法:
经验公式: ( 元素原子序数 ) – (上一周期分割点元素 原子序数 ) = Q 0 (本周期该原子外层所需排列的电子数)。
判断:
若Q 0 > 18(g电子数),则Q 0 -18 = Q 1 (为以后f、d、p三亚层尚需排列的电子数)
若Q 1 > 14(f电子数),则Q 1 -14 = Q 2 (为以后d、p二亚层尚需排列的电子数)
若Q 2 > 10(d电子数),则Q 2 -10 = Q 3 (为以后p亚层尚需排列的电子数)
若Q 3 ≤ 7 (即族序数)(Q3≠0)
(注:由于第 8族原子核外电子排列情况比较复杂,从文献[1]表5可以看出,第8族中不同的亚层,其外能级组的电子数是不同的:p亚层为8;d亚层分别为8 、 9 、 10;f亚层为0;g亚层分别为8 、 9。因此当Q3 = 8 、 9 、 10时,在d亚层就为第8族,当Q3=10时,在g亚层,就取10-9 = 1,为第1族;当Q3 = 8 、 9时,在g 、 d两亚层就为第8族,在f亚层,就将Q3减7之后的余数,1或2,作为族序数。)
实例 [1] : 以 188 号元素为例
先 根据该元素的原子序数,确定在第几周期。例如: 188 号元素大于第 8 周期分割点元素原子序数 168 。(见文献 [1] 表 6 )因此,属第 9 周期。
188-168 = 20 = Q 0, 即尚有 20 个电子需要排列在本周期各亚层
Q 0 -18 = 20-18 =2 → Q 3 , 则说明188号元素为第9周期,第2族Cg副族元素
实例 [2] : 以 194 号元素为例
① 194 -168 = 26 = Q 0 第 194 号元素为第 9 周期。
② Q 0 -18 = 26-18 = 8(由于f亚层在第8族,如上所述,其外能级组的电子数为0,因此,这里取8-7=1,即第194号元素为:第1族,且为Cf副族)
B .点数法:
将(元素原子序数) -(上一周期分割点元素 原子序数) = Q1。
例如 188 - 168 = 20。
2 )在(见文献 [1] 表 5 )表格上第 1 行( s 行)点 2 个 s 电子。
3 )再在该表第 2 行( g 行),从第 3 列开始,点 18 个 g 电子,手指最后一点是该行 第 2 列,则说明 188 号元素为第 9 周期,第 2 族、 Cg 副族元素。依此类推。
[ 问题 5] 提出元素周期八卦表,有什么实际意义?
[ 答 ] 提出元素周期八卦表,有下列实际意义:
1 .在《周易研究》 1998 年第 1 期,本文第一次发表,我们就提出了化学元素表的“终点元素”为 218 号元素。当时有些人认为“ 112 号人造元素已足够了,不可能也不需要更多的人造元素”。这种说法,在 2000 年 8 月 8 日俄罗斯科学家宣布发现第 166 号元素后(见 2000 年 8 月 9 日新民晚报 15 版)就被否定了,而我们的预见已经有一半被证实了。也就是说,当时我们猜测的不仅第 7 周期 6 个主族元素可以补全,而且第 5 个新 g 电子亚层所包含的第 8 、 9 两周期中 16 个主族元素和 84 个副族元素,正等待发现。可见,这种猜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 .揭开了周易八卦神秘面纱,迈开了走中西学相结合道路的步伐。
参 考 文 献 [1]. 王景祜等 . 一种新的化学元素周期表 . 21 世纪理论与发展论坛精典 .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 2004.10.
[2] 朱熹 . 周易本义 . 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3
[3] 栾任之等 . 元素周期八卦表 . 周易研究 . 山东济南:山东大学周易研究编辑部 1998 ( 1 )
[4] 罗志野 . 周易 . 系辞下传 . 易经新译 . P.53. 青岛市:青岛出版社 . 199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