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nwen.gif (8777 bytes)


谨防英语热变成英语病-----关于学习英语的经济学思考


     随着对外开放,我国兴起一阵阵外语热,特别是英语热。本来英语热是一件好事,可是热得过了头、过了度则就可能发烧发灾,以致于患上“英语病”。病者乃生理或心理发生了不正常状态或不平衡状态,所谓“英语病”则是指在英语学习、英语使用、英语教学等方面发生了不正常状态,或者说英语与其他科目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不平衡。在此笔者拟就这种英语病作些诊断剖析。

  1. 崇“洋文”媚“英语”

    本来洋为中用,洋是被利用对象,是从属。然而目前的社会生活中却常常看到相反的情况:洋文高于国文,英语高于非英语,洋文意味着高贵,国文表示贫贱。

    比如,且不说进口商品无中文标识,就是相当多的地道国产货也要起一个洋名字,有时为了披上洋外衣,把所有汉字用汉语拼音字母代替,真是令人费解。有些实在要用中文表达的东西,如企业名称,也忘不了用大字号标上“中外合资”,以示比中资高一等。

    又如,把学外语仅理解为学英语,又把学英语等同于所谓走向国际。实际上世界早已是一个多极世界,且不说世界上说汉语的人最多(其中海外就有5千万华人),就是外语也非英语独霸。首先,联合国本身就使用多种工作语言。其次,世界上像俄语、德语、日语、法语都是可与英语抗衡的语言。再次,英语现在势力大一些并不意味着今后长期如此。可以肯定,正像英国的帝国地位衰败一样,美国的霸主地位已经或正在丧失。曾有人讲,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21世纪是汉语的世纪;也曾有人讲政治场合用法语,经济场合用英语,日常场合用汉语。因此,世界语言是多元的。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应妄称自己是世界语。

    再如,不管实际情况,凡事都必考英语,甚至只考英语,使英语由工具、手段变成了目的。职称评定什么都可以不考,唯独要考外语,以至于全国各地都可以看到职称外语培训的广告。本来免试推荐上研究生,却又单独考外语,真是自相矛盾。以社会分工角度看,人并非要成为全才。可以说99.9%的中国人现在的问题不是直接看外文材料、直接与外国人打交道,而是大量必读的中文材料并没有阅读,其真正缺乏的是数学、语文及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基础而绝不是外语。可以说,12亿人口的中国有0.1%的人精通英语就足够用了。事实上,估计90%以上学过外语的人,其所学外语一辈子都很难用上。不应为了培养一个运动员而让一万个人都来参加运动队。12亿人口的中国为分工提供了坚实基础。

    还有,为了所谓埋头向世界(走向世界这种提法是有问题的,因为中国人口占世界20%以上,中国本身就是世界性国家,不存在走向世界问题,所谓走向世界其潜台词实际上就是走向发达国家或走出中国),为了所谓国际文学奖(这种只认英文的奖项本身就是不公正的),非要把不应该翻译成外语的汉语作品翻译成外语,结果只能是糟踏了汉语作品。例如,中国的唐诗、宋词及《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作品,笔者认为是绝对不可翻译的。也就是说,这些优秀作品具有不可翻译性,硬要翻译只会适得其反,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样的佳句怎么可能翻译过去呢?像气功、麻将等国粹也是不可译的(只能用拼音代表)。不同的语言有相通相似之处,但更为本质的是具有相异相斥之处。作为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汉语完全没有必要与英语比高低,不同的语言是不应有贵贱之分的。

  2. 对英语学习高投入低产出的反思

    在我国文化教育的各门课程学习中,英语是时间最长、课时最多,学生负担最重的。我国城市小学从四年级开设英语,一直到初中、高中、本科、硕士、甚至博士(博士阶段还要学外语是我国特产,这实际上是对博士头衔的讽刺)。前后总计近20年。而数学(文科学生)、语文(理科学生)则仅开10余年,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则仅为5年左右。以课时看(以高等教育为例),据统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3年3期),我国非外语专业外语学习的授课学时,本科生300学时以上,硕士生200学时左右,博士生150学时左右。大约占各级学生总学时的10%-15%。如果考虑课外学习时间中外语的高比重,则本科生与研究生在校学习总时间的20%-30%用于外语课程。时间花费这么多,学生英语学得并不好。据中科院统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3年1期15页与此同时993年2期3页),博士生总体英语水平不高,博士生入学英语水平不是略高于而是低于硕士生“通过”水平,相当于大学英语5级以下。并且,同期入学的博士生与硕士生进行同题英语考试,结果博士生平均成绩57 .5分,而硕士生平均为60.7分(其中硕士生还不包括英语提前“通过”的高水平者)。因此,以经济角度看,我国研究生在英语方面的高投入并没有带来高产出,学习效益不仅递减,而且呈负增长态势。特别地,我国学生在世界上素以聪明著称,为何在外语上竟至如此地步?这是很值得令人反思的问题。因此,说我国由英语热变成英语病是客观的。

    反思之一:学习外语应以阅读为重点。因为绝大多数国人不可能得到外语的口语环境与口语交流环境。语言是活的东西,缺乏与老外的接触,自然很难提高听说能力。中科院博士生英语教学经验表明:在缺乏外语环境的条件下,从阅读着手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经验和培养语感。而把说写技能作为重点则收效甚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3年3月27页)。这一点也为发达的日本所证实。据报道(《参考消息》1997年1月24日),日本学生在学了十年英文之后仍无法开口说一个英文字。反过来讲,如果有良好的外语环境,常与老外打交道,则只需要很少的时间就可以取得很高的口语能力,例如在我国边贸地区,旅游风景地区,许多个体商贩在只有中学甚至小学文化水平条件下,仅半年左右就可能很熟练地与外商打交道了。相反,我们的硕士生、博士生在经过10-20年外语学习之后也未必都能达到今天涉外个体商贩的外语口语水平。当然,我们的研究生如果有较好的外语环境,则只要更短的时间(比如三个月)就可以达到高层次的口语水平。由于我国是12亿人口的大国,即使经济再开放,我们的多数人(包括研究生)也难得有与老外直接打交道的环境。

    反思之二:本科生学习外语应为专业这个中心服务。让多数本科生研究生花费总学习时间的20-30%用于外语学习,特别是外语口语学习上,不可能不影响专业学习。并且这种外语学习没有什么成效,往往重复高中的外语内容。对本科生来说,只要他们的英语达到四级,一般来讲,他们的阅读水平是可以满足专业需要的。据上海交大研究生外语学习调查,大多数的人认为阅读专业外语没有问题。另据对大学四年级学生调查,大多数研究生认为英语学习中的主要问题是听说,而100%的人认为阅读专业外语没有问题。另据对大学四年级学生调查,80%的学生对大学英语“应试教学”现象不满。此外根据中科院上海分院调查,不少专业导师和部分学术委员认为该院博士生英语学时过多(250-280),没有必要把这么多的时间用在外语上,甚至抵制这样的教学安排(《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3年1期15页,《文摘报》1996年11月7日)。

    反思之三:本科生研究生外语学习应以能力为基础。事实证明,口语再好,如果有一段时间不用,则必然退化。相反,阅读能力不易退公,而且阅读不受时间、条件限制,可以积累。从能够阅读及达到较高阅读能力来说,现行的外语教学制度需要改革。笔者认为,应把研究生外语必修课程改为选修课。因为外语学习是为了应用而不是为了研究语言。有了大学甚至高中英语的通过水平,就可以满足专业外语需要。研究生阶段甚至本科生阶段应该花大力气阅读外文专业论著,比如说必须翻译××万字的专业外语,相反如果把许多时间用于口语、语法上,则实无必要,从一定意义上讲,语言是无一定之规的。靠课本学习只会束缚人的能力发挥。另外,语言学习与年龄成反比,不仅研究生甚至大学生都已错过了语言学习特别是口语学习的黄金时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3年3期35?/FONT>36页)。因此,让这么多人花费那么多时间在外语上是不值得的。研究生外语学习完全可以自学而不必开课。甚至也不应把外语列入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改革为学外语而学外语的现状,使外语学习围绕专业研究进行。在专业探索、实践中学习外语,不要局限在课堂上、试卷上学习外语,不能舍本逐末。

    反思之四:外语学习应以实效为准则。学习外语是为了获取国外信息,特别是与专业有关的信息。但是获取国外信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直接听、读国我信息,也可以间接地通过母语信息了解国外情况。这种间接获得国外信息的方式主要有:英汉机器翻译系统,专业外语人员翻译,各种新闻媒介、书报刊对国外的翻译介绍。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获取国外信息主要还是通过间接方法。同时,间接方法获取的国外信息效率高、实效大。这也是社会分工的需要。每个人只完成信息加工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国际性专家从事翻译加工,国内学者结合国情进行再加工。当然,有极少数人可以是国际国内两栖学者。但多数人大概难做到全才。今后随着科技的发展,文译与声译翻译体系将越来越快速、保真,外语的直接使用范围也许越来越少。可能有那么一天,完全不懂外语的人借助于袖珍翻译机也可以与老外生动地交流!

  3. 英语病的进一步思考

 

A.已患炎症的托福热,GRE热。因为科学无国界,因此出国留学是自然的。但因为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因此学成回来报效祖国也是自然的。但实际上我国出国留学的多数(2/3以上)只是为了永久地或长期地出去,往往把人的一生中的黄金岁月留给了他国。这种异化的出国留学使我国的大量人力投资不可回收,为他国作了嫁衣裳。据统计(《科技文摘报》1997年1月31日):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27万人,仅1/3回国,其中14万自费留学目前仅回来0.4万。按出国留学者人均父母养育投资5万元、国家教育投资1万元粗略计算,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的总人力投资不少于150亿元,这笔投资的收益估计一半以上为发达国家所享有。另外,这种不正常的出国留学还对国内的知识青年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笔者认为,在出国留学这一问题上应多一点计划,少一点市场;多一点国家利益,少一点个人利益,打破发达国家为了坐享其成而利用外语考试作为留学的壁垒。我们的对外交往不能被他国牵着鼻子走,应该设置个人出国留学的高门槛(如高保证金),出国留学人员(公费与私费)应少而精。不要把开放看作是放开、放任,自由是有条件的。国家(或以省为单位)对出国留学人员、涉外人员应集中培训、送出培训,如此可在总体上减少英语学习的资金时间投入。

B.先天不足的英语教育。目前国内的英语教学存在严重问题。可以说英语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英语教育病所引起的。首先,英语教育没有从娃娃抓起。外语学习不同于科学知识学习,外语学习的最佳年龄不是在18岁以后,而是在18岁以前,最好是12岁以前。学习语言是孩子的天性。而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在幼儿园是空白,在小学1-3年级是空白,在许多地方整个小学阶段是空白,完全违背了语言学习规律。如果说10年前英语教育我们缺少条件从娃娃抓起,但十年后的今天(90年代后期)我们完全有条件以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阶段开始抓英语学习。可以肯定,从娃娃抓起可以使英语学习事半功倍。抓得早、抓得好也许我们就不必在大学里再开设儿童式英语课了,使我国学生从英语学习的痛苦中解放出来。由此,笔者建议,应该把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下放到中学,把大部分中学英语教师下放到小学。这样的广播英语教学节目:一个大学英语教授不仅讲所谓大学的高级英语,而且也讲小学的初级英语。据调查,一个人的语言能力(比如母语)在小学六年级阶段基本就定型了,其中学、大学阶段不会有多少提高(中文专业除外)。因此,语言学习主要应在小学阶段进行。其次,现行英语教学方法陈旧落后、生硬机械,教材脱离实际,中小学英语教师水平太低。以北京出版的小学英语教材为例。洋洋六册,内容不可谓不多,然而笔者认为其存在问题不少。主要问题是没有抓住英语学习的关键:增加词汇量。课文内容也是深浅无序,比如不首先介绍音标,而首先介绍英语句子。实际上对于小学生来讲,利用学习汉字拼音的方法来教他们英文音标是不成问题的。相反,不懂音标而学几句英文是没有意义的。还有,教材一开始就什么句型都出现,如问句、感叹句、缩写句、并列句、现在进行时、情态动词等。笔者认为,英语教学的中心应该是设法啬学生的词汇量。考试也应以词汇为主。如果说英语学习是建大厦,则学生掌握了单词就等于备好了砖瓦。如果在小学阶段掌握5000个单词,初中阶段掌握4000个单词、高中阶段掌握3000个单词,(年纪轻记忆力强,做到这一点是容易的)则我国学生的英文水平必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为了早日应用,为了国富民强。如果我们的大学生作为高级专业人才还没有真正解决语言工具问题,还需要在硕士阶段、博士阶段继续学习语言,则还能称其为高级专业人才吗?而如果我们的学生是不笨的话(世界公认中国学生是聪明的),则这种现象说明我国英语教育制度确实患病了。英语不可不热,但是让几乎全国所有的学生都花上数十年去学英语,从社会分工上讲有必要吗?从经济上讲合算吗?当今世界,究竟是穷国更多地依赖富国还是富国更多地依赖穷国?中文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我们为什么不能理直气壮地要求所有而不是少数国际性会议不仅使用英文,而且也应使用中文、法文、俄文呢?我们应该拒绝只使用英文的所谓国际性活动。对中国土地上的外资企业我们为什么只同意外方经理要求中国雇员讲英语适应外方需要,而不要求外方人员必须适应中文的需要呢?(日本公司在美国的分公司、其所招收的美国员工是不会要求他们讲日语的)。我们有必要在公共交通(如地铁)、所谓涉外宾馆等场所义务地为老外提供英文服务吗?我们在美国得到过这种义务性中文服务吗?为什么我们不能采用市场经济方法,比如有偿提供翻译人员,来解决涉外问题呢?全民学外语利大于弊吗?少数发达国家流行英语,许多信息以英文形式出现,我们就一定只能被动地接受现实吗?我们为什么不能像法国人保卫法语那样保卫汉语呢?中国究竟为什么要开放,究竟如何开放呢?穷一定意味着弱吗?中国的事情外国人是没有发言权的,中国的事情只有中国人自己来解决。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