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nwen.gif (8777 bytes)

 

《周易》源流研究综述


马恒君



一、《易》源文献

  依据文献的记载,《周易》是从《归藏》、《连山》发展而成。《周礼 ·春官 ·太卜》里说: "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各家注疏较为一致的意见认为《连山》是夏朝时的《易》,《归藏》是殷商时的《易》,《周易》是周朝时的《易》。至于《连山》、《归藏》又是由那里发展而成?古有《三坟》之说。《左传 ·昭公十二年》记载,楚国的左史倚相 "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孔安国在《尚书 ·序》里说: "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 "。我们现在能见到的《三坟》,分三部分:一是天皇伏羲氏的《山坟》,二是人皇神农氏的《气坟》,三是地皇轩辕氏(即黄帝)的《形坟》。伏羲氏的《山坟》后来被夏人继承发展成为《连山》,神农氏的《气坟》被商人继承发展成为《归藏》,轩辕氏的《形坟》被周人继承发展成为《周易》。尽管它们的体系并不完全相同,但六十四卦的大体匡架还是一致的。说明《三坟》的源头是伏羲氏的《山坟》。《系辞传》里说: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耒吕,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这说明《易》的发展经历了伏羲、神农、黄帝三个阶段。再加上《连山》、《归藏》、《周易》三个阶段,《周易》是在伏羲创制八卦之后经六步发展而成。我国文献的这些记载,虽然在转述中出现了一些不尽相同的地方,但总的传承却是一致的。那么,为什么会有很多人不相信这种说法,一定要另找源头呢?我想大概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伏羲制易的传说中有很浓重的神话色彩,二是古《三坟》在汉代失传,唐朝时才又被人重新发展,令人怀疑为伪书。关于神话色彩,我们无法要求古人不要把话说得神乎其神,只能自己在读书时,让它洗尽铅华露真容。比如《系辞传》里讲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而制《易》。在《天皇伏羲氏皇策辞》里说: "惟天至仁,于草生月,天雨降河,龙马负图,神开我心,子其来生,我画八卦,自上而下咸安。 "无非是说,在春天的时候,天降大雨,黄河泛滥,伏羲在河边见到一匹生有河图斑纹的龙马,泅水而来,受河图花纹的启发,画出了八卦。用八卦的伦理去教化大家,上上下下都变得安定了。所谓龙马,不过是对八尺以上的马的一种称呼,河图不过是马背上的花纹图案,这匹马背上天生的花纹图案表现了较多的自然信息。如果我们理解了它的意思,也就不会因为神话色彩而疑虑重重了。况且《系辞传》里已经说了,八卦的创制主要是依据仰观俯察,河图只不过是启发了灵感。至于《三坟》的真伪问题,山东大学王兴业先生有《三坟易探微》一书,考证翔实,提出《古三坟》非伪书说,把《周易》源头的考证推进了一大步。

二、《易》之为书

  《周易》经历了六步发展成书,积淀了几代圣智哲人的精华。然而我们今天一提起《周易》,人们立即就会说它是一部算卦的书。诚然,《周易》确实可用于卜筮,但就它的内容讲,应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象、数、理、占。算卦属于 "占 "的内容,并不是《周易》的本质方面。从根本上讲,它是一部立道设教的书。前人常常把卜筮与易道的关系分为体用。就是说,道是《周易》之体,卜是《周易》之用,简单地把《周易》看成一本算卦的书,不能不说是一种仅知其表的浅见。从古及今,凡是有据的传承,都认为伏羲始制八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治天下,周文王演六十四卦也是为了治天下。用什么治天下?就是用易道。孔子所以特别看重《易》,也是为了以道治天下。正因为是道,它才被历代统治者立为群经之首,万法之原,一直被当成一部不朽的圣典,仰之弥高,传之祢久。而算卦历来就被看成是一种术数,小道而已。就是在礻几祥盛行的西汉,司马迁也说: "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卜祝显然是被当成一种不能太认真的把戏,当然不会因为《周易》是卜书,而被列为经首。中国历代的知识分子,大多要孜孜学《易》却不重视算卦,并不是不知《周易》可用于卜筮,只不过是不愿舍本逐末罢了。

  那么,《周易》究竟向人们提示了什么样的道?如果简单用两个字回答,就是 "阴阳 "。所以《系辞 ·上》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 "《庄子》也说: "易以道阴阳。 "稍加阐释,即《周易》认为,宇宙的根本规律就是阴阳两个方面对立统一的运动变化。因为最初制易的时候,甚至连文字还没有,当然它不可能用我们现代人的语言这样明确地把它写下来,但这个主题哲理,在《周易》里还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周易》用阴阳爻两种符号构建自己的体系,实际上反映了作者对宇宙运动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认识。阴阳鱼的太极图,在一个立体浑圆的统一体里,黑白对立,中间用一条流动的曲线分开,就正是要向人们图示阴阳对立统一的运动变化。《系辞 ·上》说: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不就是对宇宙一分为二整体性认识的注解?除此之外,《周易》还用十二消息卦直观地向人们图示了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具有由量变积累而导致质变的规律。六个阴爻的坤卦,具有纯阴的性质。在阴阳对立消长的运动中,下生一个阳爻,就变成一阳复生的复卦;再生出一个阳爻,就成为二阳来临的临卦;生出三个阳爻,就是三阳开泰的泰卦;生出四个阳爻,阳爻显然超过半数而盛大起来,于是成为四阳强壮的大壮卦;等到五个阳爻出来就变成六爻纯阳的乾卦。从坤到乾,卦的阴阳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阳气盛极,又会在阴阳消长规律的支配下,向阳消阴长的对立方面发展。乾卦又会在阴爻的逐爻生长中最后变成坤卦,阳的质变成阴的质。从质变的过程来看,都是从初爻变起,一而二,二而三,三而四,四而五,五而六,由量变的积累导致质变。《周易》还认为,事物总是以一种波浪起伏、螺旋上升的方式向前发展,这一点我们只要注意一下六十四卦的卦序排列便可察觉出来。孔颖达说六十四 卦的排列方式是 "非覆即变 "。 "变 "指两卦六爻的每一爻阴阳性质都相反, "覆 "指整个卦画上下佤转,这样排出的序列清楚地表现了一种波浪起伏、连贯演进的思想。其实许多前后相承的卦,仅从卦名的意义上即可看出这种波浪演进的规律,如乾和坤、泰和否、谦和豫、临和观、剥和阳、蹇和解、损和益、决和女后、既济和未济等等。这些相反或相对的卦所以要连续地排在一起,正是由 "物极必反 "的易理决定的。作者认为盛极而衰、否极泰来的规律,决定了事物总是以一种波浪起伏的状态向前发展。尤其是全书的最后一卦,它显然表示的是事物运动的一个周期的完成,然而却不用表示成功的既济卦收尾,而是在既济之后用未济卦来结束全篇。这当然是想人们说明,成功之后又会有新的起点,前一个周期的成功中包含着后一个周期的未成功,接下去会是一个新周期的开始,这还不是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轨迹吗?这与我们现代哲学中讲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何等相似。

  通过以上撮要性的简单剖析,我们可以看到,被当代哲学验证了的 "对立统一 "、 "量变质变 "、 "否定之否定 "三大基本规律,下来哲学的核心内容,在《周易》里都有所提示,只不过表达的方式与现代不同罢了。除此之外,其他如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文与质、同与异等等掺学范畴,《周易》里都有十分精微的显示。这些足以说明,《周易》是当时的圣人用以统一人们思想认识的一部有关宇宙观及其宇宙运动规律的基础理论著作,从根本上讲,它是一本向人们昭示宇宙大道的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