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活体论的思维方法:五约分析
当我们分析一个“非活体”对象时,我们似乎总有机会运用那种基于还原论的不断地细分或解剖——并按质料的层次去分析“非活体”的成分的方法。是的,经典的西方物理学为我们提供了这类方法的最有力的帮助,使我们有幸认识了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以及基本粒子等微观世界的构造和原理。然而,当我们把这种方法用到分析一个活体的对象时,或许我们马上会感到无所适从——我们甚至不能知道这个活体的活性究竟体现在哪里?比如,用解剖(尸体)学理论去研究人体的经络现象就无异于缘木求鱼之举,因为人体的经络现象仅存在于活着的人的身上。虽然现代系统论也为我们提供了这种非还原论的整体观的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但是依笔者的理解——这种基于信息流反馈控制原理的理论仍难以说明活体的活性本质,就其内容而言,它提供给我们的充其量仍然是那种基于一致性形式的——根本无法区分事物的活性和非活性这种属于活性形式的内容。的确基于现代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以及人工智能等理论,我们已经能够制造出具有一定智能的机器人。然而,又有什么理由能够让我们相信它是一个真正的有生命力的活体呢?别亵渎神明了!因此无论是控制论还是系统论,我们仍把它们归为那种非活性的理论。在这里,我们当然可以十分荣幸地宣布:活体论找到了这种事物的活性的本质——使事物外在过程与内在性态紧密联系的——表明活体演进的自然规律的五约法则。在第 2 章中,我们已经充分阐释了,这种基于五约法则的活体才真正具有内化和外化的活性功能。这在图 23 中也能得以体现。由此我们知道,活体论提供了我们认识和分析事物的一个活性的框架,基于此,我们将构建一种活体论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称之为:五约分析。
3.2.1 五约官子
基于上面讨论我们显然已经认识到,活体论的本质就是让人们活性地看待世界。那么,对于活体论的方法——五约分析来讲,无疑也就要求我们要活性地把握世界——这既是五约分析的目的,也是五约分析的手段。事实上,我们也的确具备这样的手段,因为,当我们按照活体的构架编排我们的分析对象时,我们发现活体论实际上提供了这种把握世界的无形的“手”——活体的五约官子。虽然这只“手”并非象人的手一样,可以直接改变外部环境(那是外化功能),但是它却能像是人体的感官(执行内化功能)一样,可以不断地感觉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并(通过内在的自然制衡关系)形成活体的一定的内在性态或内模式。并通过内模式的作用可以做到活性地把握世界。
现在让我们来看图 23 ,这里活体 H={A,B,M,C,D} ,其中, A 、 B 、 M 、 C 、 D 为活体 H 的五约官子,分别表示活体 H 的生约、上约、成约、收约和下约。在这个图里,我们也的确看到,活体 H 感觉来自外部环境 E 的刺激也就是外部环境 E 对活体 H 的内化作用——这种作用无疑就是通过 H 的五约官子完成的。这样,实际上我们便可以把活体 H 的五约官子 A 、 B 、 M 、 C 、 D 分别视为 H 的生约感官、上约感官、成约感官、收约感官、下约感官,它们可以分别感觉来自外部环境 E 对活体 H 的各种刺激。必须说明:这里所谓的各种刺激是需要作进一步地辨析的。我们可以参看第 2 章的命题六,从哪里我们知道: A 是主导活体产生阶段Ⅰ的因素,因此,五约官子 A 感觉到的是外部环境对活体产生阶段Ⅰ施加影响的那类刺激(并非一定在Ⅰ阶段);同样地, B 感觉到的是外部环境对活体发展阶段Ⅱ施加影响的那类刺激; M 感觉到的是外部环境对活体成熟阶段Ⅲ施加影响的那类刺激; C 感觉到的是外部环境对活体鼎盛阶段Ⅳ施加影响的那类刺激; D 感觉到的是外部环境对活体衰落阶段Ⅴ施加影响的那类刺激。现在,我们假定 E 对 H 的五约官子有一组刺激,其中 E 对 A 的刺激为 Ao ;对 B 的刺激为 Bo ;对 M 的刺激为 Mo ;对 C 的刺激为 Co ;对 D 的刺激为 Do 。此时活体 H 也会基于内模式反射相应地出现一组受激反应——即感觉或内觉,其中 A 的感觉为 Ai , B 的感觉为 Bi , M 的感觉为 Mi , C 的感觉为 Ci , D 的感觉为 Di 。这样,活体的这组从刺激到感觉的过程其实就构成了活体的内化过程,即 Ao → Ai 、 Bo → Bi 、 Mo → Mi 、 Co → Ci 、 Do → Di ,我们也可以把它们分别记为:( Ao , Ai )、( Bo , Bi )、( Mo , Mi )、( Co , Ci )、( Do , Di )。而这些从刺激到感觉的过程又是一个持续的不断的累积过程,因此我们把它也分别记为: S ( Ao , Ai )、 S ( Bo , Bi )、 S ( Mo , Mi )、 S ( Co , Ci )、 S ( Do , Di )。那么,实际上这些过程也就是前面我们讲到的五约官子的感觉功能的整体体现,因此有: A= S ( Ao , Ai ); B= S ( Bo , Bi ); M= S ( Mo , Mi ); C= S ( Co , Ci ); D= S ( Do , Di )。为了理解这组关系式的具体含义,我们仍以第 2 章的例 4 、人类演化的规律加以是说明:① A= S ( Ao , Ai ):表明在一定时期人类感受到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要素作用(刺激——反应)的总和。并且通过这种作用使得人类能够自我调整,并朝着有利于自身生存的方向发展。在式子中, Ao 表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官子 A 的刺激, Ai 则表示对相应刺激的反应或感觉。比如,森林大火给早期人类带来的刺激为 Ao ,开始人类(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感到的是恐惧即 Ai ,而后,当人们尝到烧死的动物的美味时,又感到了由 Ao 带来的这种熟食的美妙,此即新的 Ai ,于是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利用火。由此对人类的生存的状况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② B= S ( Bo , Bi ):表明在一定时期人类感受到的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要素作用的总和。并且由于这种作用使得人类能够朝着有利于自我发展的方向行进。在式子中, Bo 表示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官子 B 的刺激, Bi 则表示对相应刺激的反应或感觉。比如,在很久以前人们就有了用水壶烧水的经历,并且人们观察到,当水烧到一定程度时,水壶的盖子会被水壶内蒸发的气体顶起,于是对人产生了刺激即 Bo 。起初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感到的是水烧开了即 Bi ;但有一天人们突然发现这是一种强大的动力源,即新的 Bi 感觉。基于此,人们发明了蒸汽机车,使得人类文明飞速发展,并进入了工业化时代。③ M= S ( Mo , Mi ):表明在一定时期人类感受到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理想要素作用的总和。我们知道,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在于:人类总是不满足于现实,并向着理想的境界行进。那么,自然环境对人类理想的作用就体现在:自然环境总是以其未被认识或未知性的一面在激发着人类一种探索精神或觉悟,以使人类向着更高理想迈进。在式中, Mo 表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理想官子 M 的刺激, Mi 则表示对相应刺激的反应或感觉。比如,鸟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对 M 的刺激即为 Mo ,并且 Mo 激发人类飞向天空的理想即 Mi 。事实上,人类由此已经实现了几千年来的航空梦想,并继续向着人类未来的太空梦想迈进。④ C= S ( Co , Ci ):表明在一定时期人类感受到的自然环境对人类享受要素作用的总和。毫无疑问,追求享受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目的之一,而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毫不吝啬地提供给人类以满足各种享受的物质条件。在上式中, Co 就是自然环境对人类享受官子 C 的刺激,而 Ci 则是对相应刺激的反应或感觉。比如,各种矿产、石油等自然资源对人类的刺激即 Co ,而由这些资源以及制成品提供给人类的各种享受即 Ci 。⑤ D= S ( Do , Di ):表明在一定时期人类感受到的自然环境对人类堕落要素作用的总和。我们知道,堕落是由过分追求享受而起的。然而,过分追求享受却是受到自然环境限制的(除非那种超然物外的所谓精神享受),因为人类的享受总是以自然资源的耗费为代价,而自然资源一般又是有限的(为争夺有限资源而引发的战争,也是人类堕落的一种表现)。因此自然环境状况对于人类的堕落——即过分的享受欲望的作用——应该是限制性的和负面的。当然这种负面的理由也包含那种由于人类过分追求享受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在式中, Do 表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堕落官子 D 的刺激, Di 则表示对相应刺激的反应或感觉。比如,当今人类面临着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大量危机,这些现象即 Do 势必使人类对自身的生活方式有所限制或改变,此即 Di 。正是上述五约官子的功能,使人类能够一直行进在改善自身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
3.2.2 内模式
在上面探讨中我们注意到:作为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五约官子的功能是基于前述的内模式概念——它执行着感应来自外界环境刺激的功能——实际上也就是活体内化的功能。这也说明:活体的内模式实际上执行了对五约官子感应刺激的反射功能,使得五约官子能够实施感觉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那么,现在我们要问:这个内模式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可以确信一个明确无疑的答案是,它是通过活体的不断演化和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这个活体的演化和进化的过程——在第 2 章中我们就已经阐明:它遵循着五约法则或自然制衡原理。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即活体的内模式是在活体的自然制衡原理的作用下形成的。现在,我们再作进一步的分析,我们从第 2 章中的命题八中知道,活体的自然制衡原理可以表达为活体的 HS P 系统,即: HS P =[A ⊙→ B ⊙→ M ⊙→ C ⊙→ D ⊙→ A ; A ○→ M ○→ D ○→ B ○→ C ○→ A ] 。在这个系统关系式中,我们可以看出 HS P 系统又是以五约官子为系统因变元,由此,我们又得到进一步的结论:活体的内模式是由五约官子通过 HS P 系统的内调整作用形成的。至此,我们发现:这个活体的内模式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一个活体的内在的反馈环路,简称为内馈环路,见下图(图 24 ):
图 24 :活体内模式的内馈环路
此图表明了:作为活体的内模式——它既是活体的五约官子的作用因子,也是以活体的五约官子为调整因子。之所以称之为活体的内在反馈环路,就因为这个过程几乎不与外界环境相关联。
从上图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活体的自然制衡原理与内模式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即活体的自然制衡原理作为内模式的基本形式系统,发挥着约束和调整内模式的作用;而活体的内模式作为自然制衡原理的具体功能系统,可实际行使着活体的自然制衡原理即 HS P 系统的功能。关于活体内模式的质料的解释,实际上它可以是一种功能系统,或者可具体到一种神经系统,甚或一种组织系统等等。然而,这个问题(内模式是什么?)在我们看来(至少现在)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实际上我们并不介意我们分析的对象究竟是什么。现在,最重要的是——这个活体的内模式的功能以及——它究竟是如何伴随着活体的演化而演化?如何伴随着活体的进化而进化的呢?现在,我们仍将以人类演化的例子来阐释内模式形成和作用的原理。从第 2 章范例 4 的有关人类演化的探讨中,我们知道了“劳动创造了人类”的道理。这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劳动就有什么样人类,进而也就有什么样的人类的内模式。由此可见:人类的劳动模式实际上也就是人类(这个活体)的内模式。那么,在人类进化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劳动模式又是如何产生、演化和发挥作用的呢?我们知道,人类是由猿类进化而来的,而在这个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毫无疑问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起初,当人类的祖先从树居生活迁居到洞穴时(无论什么原因,这对于猿来说肯定是一种巨大的悲哀,由此我们甚至认为:人类或许是起源于一支没落的猿类群体!),你可以想象出这些猿类面临着多么大的挑战——它们可能因为没有充足的食物而饿死,也可能因为生性懦弱而被食肉动物吃掉。那么,在这种生存能力与生存环境之间存在着巨大落差的自然条件下,它们别无他择——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使自己逐渐变得更加强大起来,以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事实上,它们的确做到了,这可以从它们逐渐练就了直立行走的能力以及手脚功能开始分离的事实中得到证明。不仅如此,在漫长的与恶劣的生存环境的抗争中,他们又迈出了极其关键的一步(开始迈入人类的门槛):即从“现实性”向着“可能性”迈出的一步——制造工具或者说劳动,比如,他们已经学会了用他们那双日益灵巧起来的手制造简单的石器。走出了这一步,其实人类也就完成了对它自身(活体)的重新定义:即人类是那种向着“可能性”——即理想——行进的动物(当然在质料方面讲:人类的大脑已经开始形成了)。至此,人类这个活体也就基本形成了:根据第 1 章讲的五约法则的命题一,显然便可以把上面的定义纳入人类的成约 M ——即为理想而劳动;由此再根据五约法则的命题二至五,我们便可以得到一个关于人类的五约分类,即人类 Hm={ 生存,发展,理想,享受,堕落 } (见第 2 章 23 式),其中生存、发展、理想、享受、堕落等五要素分别为人类(或人类劳动)的五约官子;与此同时,我们也得到了人类 Hm 的一个自然制衡系统,即 HmS P = [ 生存 ⊙→ 发展 ⊙→ 理想 ⊙→ 享受 ⊙→ 堕落 ⊙→ 生存;生存 ○→ 理想 ○→ 堕落 ○→ 发展 ○→ 享受 ○→ 生存 ] (此式可见第 2 章 24 式)。在这里, HmS P 系统即作为人类的劳动模式,或者人类演化的内模式。由于这个内模式的形成,使得人类更能有效(利用五约官子)接受和感觉外部环境的刺激,也使得人类的劳动变得更有目的;同时,在这种接受外部环境刺激的积累中以及人类的劳动中,又不断地完善了自身(见上一节)。这样,人类便在这内模式的内馈环路的良性循环的作用下,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实际上,基于这种人类演化的内模式,便可演绎出人类的文化模式、生活模式、社会模式等等。但这就不是本著所探讨的问题了。
3.2.3 活体的行为及外化分析
当我们用五约分析方法把分析的对象编排为有生命力的活体时,实际上,我们需要分析的是活体的两个层面内容:其一是低层次或支持层面的内在功能(状态的);其二是高层次或表现层面的外在行为(过程的)。并且在上面两个小节中,我们就已经阐述了活体的内在功能即:活体的五约官子和内模式。那么在本节中,我们将继续探讨活体的外在行为。这里所谓的活体外在行为,是指活体作用于外部环境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活体的外化过程。现在,让我们先来看一看活体的内在功能与外在行为之间的联系。我们知道,活体的外化功能并非直接体现在活体的五约官子上,而是体现在活体的有效边界上的,同时活体的有效边界又是一系列活体内模式功能整体作用的体现,并最终通过五约官子功能的积聚以及活体的自然制衡系统的整合作用形成的。这表明:虽然活体的外在行为的确是由活体的内在功能决定的;但同时活体的外在行为的确又不能还原为活体内在功能的具体作用上。那么,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活体的内在功能与外在行为是通过内模式活动整体的有效边界相联系的,而这个有效边界实际上就是活体整体性和独立性的表现,在此我们称之为活体的“独立意志”。并且,显然有:活体的内在功能是活体的独立意志的基础,活体独立意志又是活体外在行为的基础。因此,研究活体的独立意志就是研究由活体的内在功能到活体的外在行为的一个桥梁。
(1) 活体的独立意志:在谈论这个题目之前,让我们先回溯到第 2 章的 2.2 节的有关活体的生命过程的描述。在那里,我们把活体的演化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即Ⅰ、产生阶段,Ⅱ、发展阶段,Ⅲ、成熟阶段,Ⅳ、鼎盛阶段,Ⅴ、衰落阶段。在 2.3 节的命题六中又描述了活体的五个阶段与活体的五约官子的关系,即:在Ⅰ阶段生约 A 发挥主要作用,在Ⅱ阶段上约 B 发挥主要作用,在Ⅲ阶段成约 M 发挥主要作用,在Ⅳ阶段收约 C 发挥主要作用,在Ⅴ阶段下约 D 发挥主要作用。这就表明:作为活体的整体与五约官子的联系被表现为:活体的阶段特性与五约官子的关联。那么,我们研究活体的独立意志也就自然被定位在活体的阶段特性上。这就是说,我们要研究的活体独立意志将包含五种类型,即:①活体表现为生约意志,表明活体处于Ⅰ阶段,我们将其表示为 H=A m ;②活体表现为上约意志,表明活体处于Ⅱ阶段,我们将其表示为 H=B m ;③活体表现为成约意志,表明活体处于Ⅲ阶段,我们将其表示为 H=M m ;④活体表现为收约意志,表明活体处于Ⅳ阶段,我们将其表示为 H=C m ;⑤活体表现为下约意志,表明活体处于Ⅴ阶段,我们将其表示为 H=D m 。
现在,我们再来分析活体的独立意志与五约官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之前,我们先定义四个关系符: <Pa> 表示活体独立意志对五约官子的“偏爱”关系; <Na> 表示活体独立意志对五约官子“被偏爱”关系; <Pu> 表示活体独立意志对五约官子“厌恶”关系; <Nu> 表示活体独立意志对五约官子“被厌恶”关系。这里我们可以证明,这四个关系符与五约法则的四个运算符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即 <Pa> 对应于“ ⊙→ ”; <Na> 对应于“ ←⊙ ”; < Pu > 对应于“ ○→ ”; < Nu > 对应于“ ←○ ”。比如 M ⊙→ C 表明 M 有益于 C ,那么显然有: M m <Pa> C ;同理也有: M m <Na> B ;再有 M ○→ D 表明 M 制约着 D ,那么显然有: M m <Pu> D ;同理也有: M m <Nu> A 。如此我们便得知,活体在不同阶段的各类独立意志与活体的五约官子之间分别共存着四种关系:
关于这组关系式,对于我们把握活体演化的整体事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里,我们还将借助人类演化过程加以阐释。我们有足够理由相信(见第 2 章 2.4 节范例 4 )人类目前大体上正处于人类演化的第Ⅲ阶段,因此有 Hm = 理想 m ,即当今人类演化表现为“理想意志”。那么根据( 28 )Ⅲ式显然有:理想 m <Na> 发展,理想 m <Pa> 享受,理想 m <Nu> 生存,理想 m <Pu> 堕落。对此我们可以简明表述如下: 1 )“理想 m <Na> 发展”表明,当今人类理想意志是被一切发展的力量所偏爱的,或者说有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推动人类向前发展;它也表明,对我们每个人来说,要么作为贡献这种力量的一员,要么就在这种发展中落伍。 2 )“理想 m <Pa> 享受”表明,当今人类理想意志是偏爱享受的,并且以“自我实现”为目标的人们渐渐地成为人类的主流,他们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享受了社会回馈给他们的财富;它也表明,历史上作为达官贵族们特有的享受权,早已步入真正意义上的平民化的进程了。 3 )“理想 m <Nu> 生存”表明,当今人类理想意志被生存意愿所厌恶,这似乎是大家最不愿接受的事实了,但这的确又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事实:即人类的理想意志就其表现而言,往往是违背人类生存意愿的,因而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人类生存意愿的挑战,战争就是绝好的例子。 4 )“理想 m <Pu> 堕落”表明,当今人类理想意志是厌恶堕落的,即在一个既已形成了理想意志的人类社会里,一切堕落的行为和群体都将被社会视为公敌而遭唾弃。
(2) 活体的行为:即活体的外化过程。显然,这种活体的行为是以活体的独立意志为基础的,即活体的独立意志决定了活体的行为。那么,我们可以把它具体地表述为: 1 )当活体处于Ⅰ阶段时, A m 控制着活体的行为,或活体的行为呈现出 A m 意志;同样, 2 )当活体处于Ⅱ阶段时, B m 控制着活体的行为,或活体的行为呈现出 B m 意志; 3 )当活体处于Ⅲ阶段时, M m 控制着活体的行为,或活体的行为呈现出 M m 意志; 4 )当活体处于Ⅳ阶段时, C m 控制着活体的行为,或活体的行为呈现出 C m 意志; 5 )当活体处于Ⅴ阶段时, D m 控制着活体的行为,或活体的行为呈现出 D m 意志。
把上面理论应用到对人类行为的分析,便得到下面的观点: 1 )当人类处于Ⅰ阶段时,人类的行为主要体现了人类的生存意志即生存 m ,这一期间人类的主要活动都围绕着衣食等维持生存的活动进行,比如,人类早期的采集和狩猎活动; 2 )当人类处于Ⅱ阶段时,人类的行为主要体现了人类的发展意志即发展 m ,这一期间人类的主要活动是围绕着生产力的发展而进行,比如:从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石犁到后来铁器时代的生产工具的制造,以及工业化初期的大机器时代,这些都表明人类的生产力得到不断的发展; 3 )当人类处于Ⅲ阶段时,人类的行为主要体现了人类的理想意志即理想 m ,这一期间由于人类生产力已经发展到相当的水平,比如电脑已经成为人类最重要的劳动工具,这时人类的主要活动都围绕着人类理想的实现,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来展开,比如:人类实现了航空梦想,又如:除衣食住行外,人类对文化娱乐等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等等; 4 )人类处于Ⅳ阶段时,人类的行为主要体现了人类的享受意志即享受 m ,虽然这种享受 m 似乎有悖于人类劳动的本性,但这毕竟是人类劳动的最终目的,为了这一目的,人类付出了更高的劳动,也使人类的劳动进入更高级,更精细的阶段,比如:人类制造出具有很高智能的机器人以便代替人类的劳动,使得人类能够更充分享受自然、享受劳动、享受生命; 5 )人类处于Ⅴ阶段时,人类的行为主要体现了人类的堕落意志即堕落 m ,这一期间人类的劳动——这种人类的外化行为,最终将创造了一个辉煌的人工环境时代,但这终将割裂人类与自然的那种纯朴的劳动关系,并且最终导致人类的劳动本性逐渐趋于退化,人类也便由此逐渐走向衰亡。虽然这并非是人类希望看到的,但却是客观上必然的趋势。然而我们也不必过于悲观,或许那时的人类已进化为更高等的物种呢!
3.2.4 活体与环境的关系
如果从一个更广泛的层面上看,实际上活体的环境也可被看作是一个特殊的活体——活体的母体。这个观点产生于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活体是在其环境的化育和磨练之下产生和成长起来的。比如人类的母体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这个自然环境,人类是在她的化育和磨练之下不断进化和成长起来的。这样我们就可以站在活体与其母体关系的角度来分析活体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了。现在让我们来看(图 25 ),实际上这是一个完整的活体与环境的关系图。在这里活体与环境的关系被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活体对环境的作用,实际上也就是活体的外化功能,它表明活体可以适应或改善环境;其二是环境对活体的作用,这种作用最终会施加在活体的内化功能上,它表明环境可以深深地影响和改造着活体。这个图式我们将在后面做深入的探讨。
回顾前面我们讲的内容,其实我们是在从两个层面研究活体。若单从活体自身层面研究活体,其中包含着活体的外化功能和内化功能两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在前面的章节里我们都已经深入探讨过了;若从活体与其环境的关系层面研究活体,则包含着上面所述的活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从研究的性质来看,前者侧重于活体自身的研究,因此研究的内容似乎带有一些奇性的意味;而后者则侧重于活体与其环境关系的研究,因此研究的内容也就具有互动性和联系性。事实上,我们在比较这两个层面的研究内容在范畴上之异同时发现: 1 )活体对环境作用包含了活体的外化功能的内容,但前者也包含了活体对环境的影响方面的重要内容,而后者却不包含这些内容; 2 )环境对活体的作用反映了环境施加与活体的影响,而活体的内化作用则反映了活体接受这种影响并产生的一些内在反应。因此,在本节里我们将着重从这种差异的部分中探讨活体与环境的关系(因为活体的外化和内化的内容前面已经讨论的很详细了)。
首先,我们来探讨活体对环境的作用。在前边的论述中,我们已经知道活体对环境的作用包括活体的外化作用以及活体的外化作用对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事实上,这是同一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因为,活体的外化作用总会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的。只是有些是较小的,比如,一个人(如果他的“理想”境界不是很高的)对社会的影响就不会很大;而另一些则是很大的,比如,现代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就是非常之大的(甚至在某些方面对自然环境造成毁灭性的破坏)。那么,如何判断活体的外化作用对环境影响的大小呢?显然这首先取决于这个活体的外化功能的大小。从前面章节的探讨中,我们已经知道活体的外化功能是通过活体的有效边界实现的,这说明活体外化功能的大小又取决于活体有效边界的大小。同时,我们注意到:活体的成约 M 是处于活体构架的最高地位。因此,活体的有效边界大小应取决于活体成约 M 的高度。那么,由此证明:活体的成约 M 的高度最终决定了活体外化作用对环境的影响。比如:一个领袖级的人物,其“理想”当然有着至高无上的境界,因此,他对社会的影响也是巨大无比的。再有,就某一活体自身的生命过程而言,当其处于Ⅲ阶段时,它的外化作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为最强。因为,此时活体的行为体现了强大的 M m 意志。显然这种意志无疑标志着活体生命力处于最强大的阶段,因而这种意志也必然表现出一种最强烈的控制环境的愿望。例如,人类目前就处于Ⅲ这一阶段,并且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巨大影响,比如,温室效应、环境污染、生态枯竭等现象都是这种影响的具体表现。而这种影响最重要的根源就在于人类的“理想 m ”——在实现了高度工业化文明社会之后,这种“理想意志”已到达了空前的高度——以至于人类总不能摆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甚至要凌驾于自然之上。毫不夸张地说,现代人类正处于一个危险的时期,这种危险在于: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总是埋下了一些不可预见的恶性因素,并且由这些因素造成的后果又总是在形成灾难之后才被人类意识到。今天,人类正致力于改善和消除几个世纪以来人类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而未来人类又将如何应对现代的或未来的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生物技术等更高级的人类文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呢?比如,克隆技术最终能带来什么?……因此人类必须进行更艰难和更深刻的探索。
在我们即将探讨环境对活体的作用和影响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 3.2.2 节中活体的内模式,那是活体演化的内馈环路,也称为活体的内协调反馈流程。与此相对应的,活体也有一个“外模式”,即表现为活体的外馈环路,或称为活体的外适应反馈流程。它表明:活体通过外化功能作用于环境后,反过来环境又对活体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是互动的,见下面的图 25 。
在这个完整的活体与环境互动关系的示意图中,活体与环境成为这种互动关系的两极,显然,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四个部分: 1 )活体的内化作用; 2 )形成活体独立意志; 3 )活体的外化作用及对环境的影响; 4 )环境的状态特征及对活体内化作用的影响。这四个部分中的前三个,在前面都有过很详尽的阐述,而第 4 点则是最后这里将要探讨的内容。一般来讲,环境状态特征的变化即环境的变迁必然会对生存在其中的活体产生影响,正如过去所阐述过的:这种影响是通过活体的内化作用实现的。比如,人类的进化过程就是在一种自然环境的不断变迁对人类长期影响的结果。那么,这种环境对活体的影响是如何进行的呢?让我们继续分析图 25 ,若从内外两个层面来看:活体的内化作用与外化作用是一对相反的过程;而若从上下层面来看:活体独立意志的形成过程与环境对活体的影响过程却又形成了相互对称的过程。这样我们在分析环境对活体的影响过程也就可参照活体独立意志的形成过程了。
(1) 环境的状态特征:作为活体母体的环境,其状态特征对活体的影响无疑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比如,大熊猫生活在一个拥有茂密竹林的和相对安谧的环境特征,一旦失去这种环境特征,大熊猫也就会自然走向灭绝。这个例子虽然简单,却道出了一个极为普遍的真理: 即对任一活体而言,都存在着一个可以被它适应的环境特征,否则它也就不复存在了 。尽管不同的活体有着不同的生存和适应能力,它们都没有例外地遵循着这一真理。实际上,人类同样也离不开这样的一个环境特征:包括土地、阳光、水等自然特征,以及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态特征。因此,我们在研究活体的生命演化规律就不能不对活体生存的环境特征进行深刻地研究了。并且,我们也只能从对活体的环境特征的研究中以及环境特征的变迁对活体生命过程影响的研究中才能获得对活体的生命演化规律的最完备的认识。为此,我们将首先对环境的状态特征进行一般性的分类,如同活体的独立意志一样,活体的环境特征也可从活体的生命演化的过程中被划分为五种类型:Ⅰ、适宜活体产生的环境特征,可将其表示为 A e 即环境的生约特征。Ⅱ、适宜活体发展的环境特征,表示为 B e 即环境的上约特征。Ⅲ、适宜活体成熟的环境特征,表示为 M e 即环境的成约特征。Ⅳ、适宜活体鼎盛的环境特征,表示为 C e 即环境的收约特征。Ⅴ、适宜活体衰落的环境特征,表示为 D e 即环境的下约特征。
我们注意到,上述所列的环境的五种特征是依附于活体而存在的。这岂不有悖于活体依附于环境而存在的事实吗?不是的,我们所说的环境的状态特征总是相对于活体而言的,比方说,同样生活在地球这个自然环境中,但是人类有人类的环境特征,而老鼠又有老鼠的环境特征,同理其它动物亦有其各自的环境特征。由此我们便可得知:活体的环境特征是在活体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包括被动的和主动的)中,以及活体对其环境的(适应性)改造过程中产生的。显然这里所谓的“适应”是指活体对自然的环境特征的适应;而“改造”的结果就是活体靠自身活动营造的环境特征。现在,我们仍将以人类的例子对此加以阐释。 1 )人类生存的环境特征,即生存 e 。虽然阳光、空气、水等等这些作为大多数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自然条件,但是这毕竟不是使人类具备自身生存能力的那种环境特征。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类之所以能够爬上食物链的顶点,全靠能够克服各种困难的和应付艰苦的环境的生存能力。而这种能力也只有在人类被经常地置于一种充满危机和挑战的生存环境之中才能磨练出来(这一点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从树居生活改变为穴居生活时所经历的艰苦的磨砺过程)。因此,具有强烈危机感和挑战性的自然环境特征才是人类生存环境的主要特征。 2 )人类发展的环境特征,即发展 e 。人类要在充满危机和挑战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就不得不谋取发展,因为自然界从来都不会给人类一个现成的和安逸的生存环境。为了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人类虽然没有内化出极强的适应环境的器官和特殊本领,却内化出发达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正是有了发达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人类便能应付自然环境的一切变化,并且还能利用环境的变化和规律开拓和发展人类的生存空间。因此,环境的变易性和有序性才是适宜人类发展的环境特征。 3 )人类理想的环境特征,即理想 e 。在人类长期的发展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的适应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被动性适应逐渐向主动性适应转变。正是由于这种转变,人类便开始了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构这个世界的进程。与此同时,人类的环境特征显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环境的自然性逐渐减弱了,环境的人工性却在逐渐增加。尽管如此,这种环境的状态特征仍然维持了环境的自然性与人工性的协调与平衡。 4 )人类享受的环境特征,即享受 e 。人类按着自己的意愿和理想创建了一个属于人类的世界,其最终目的无不归结为一个:享受。人类在享受着自己创造的人工世界的同时却远离了自然界,也远离了人类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劳动的本质。也正是因为人类对享受的追求和向往就使得人类环境特征的自然性被无情的践踏(这固然可以使人类摆脱恶劣的生存环境,却造成人类脱离自然这种或许更为严峻的后果),同时环境的人工性已成为人类环境的主要特征。这种状况也使得环境的自然性与人工性的变得失衡和不协调。 5 )人类堕落的环境特征,即堕落 e 。人类利用自然界的变易性和有序性发展了自己,也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理想,并最终享受到了由此带来的一切财富。然而由于这个世界的变易性及有序性而提供给人类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当人类为了自身的享受而过度地开采这些自然资源时(这固然使人类生活在自己营造的优越的人工环境中,但这无异于作茧自缚),实际上自然界也便开始了对人类惩罚:各种自然资源的枯竭、生态系统的失衡、环境的恶化等等,这些状况便成为这一阶段人类环境的主要特征。
(2) 环境特征对活体的影响:我们知道,环境对活体的影响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那么,这种影响显然可以通过环境的五种状态特征对活体的生命演化过程发挥的作用加以描述。此外,从前面章节的探讨中我们也知道,环境对活体的影响是通过环境对活体的五约官子的作用实现的。那么,很显然我们也可以将这种影响,通过环境的五种状态特征同五约官子的关系加以描述。在此,我们仍然引用 3.2.3 节里阐述的活体的独立意志与活体的五约官子的关系时所使用的符号,即可用 <Pa> 表示五约官子对环境特征的一种“偏爱”意味的关系;用 <Na> 表示五约官子对环境特征的一种“被偏爱”关系;用 <Pu> 表示五约官子对环境特征的一种“厌恶”关系;用 <Nu> 表示五约官子对环境特征的一种“被厌恶”关系。那么,类似的我们也可以得到一组相关的关系表达式如下:

有了这组关系式,我们便可清晰地描述环境特征对活体的影响以及活体对环境特征的适应。下面我们仍将以当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加以阐释。在前面我们已经得知,人类目前正处于发展的一个成熟时期,那么,人类目前所处的环境显然也应是一个理想的环境,即 E= 理想 e 。根据( 29 )式Ⅲ,我们得到相应的关系式:享受 <Na> 理想 e ,发展 <Pa> 理想 e ,堕落 <Nu> 理想 e ,生存 <Pu> 理想 e 。对这些式子,我们可以解释如下: 1 )“享受 <Na> 理想 e ”:享受被理想的环境特征所偏爱和惯养。就人类终极目标而言,人类的那种对享受与日俱增的追求是产生于愈来愈理想化的环境特征之上的。换言之,随着人类环境理想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自身营造的人工环境也越来越发达和舒适,那么随之而来的人类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方式也将越来越充满了享乐的内容。比如以购物、休闲、娱乐、健身等等这些充满了现代生活情趣和享受的生活方式,就已经成为平民大众普遍接受的生活方式了。 2 )“发展 <Pa> 理想 e ”:发展偏爱和造就着理想的环境特征。人类的发展史是伴随着人类自身的功能的发展以及因此而创造出人类世界的不断发展的历史。人类的发展不断地创造着人间的奇迹和理想的环境;同时在既已实现的理想的环境中,人类又可以向着更高的目标发展。这种互动的发展过程可以从人类所经历的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乃至现代工业化时代以及信息化时代的进步中得到见证。 3 )“堕落 <Nu> 理想 e ”:堕落被理想的环境特征所厌恶和排斥。我们知道,“为享受而享受”而丧失了人类劳动本性的一切堕落行为,是使人类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虽然它可以寄生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但是也必将受到人类理想环境的排斥和清除。人们常言道“富人不过三代”便是这个道理。 4 )“生存 <Pu> 理想 e ”:生存厌恶和排斥着理想的环境特征。这一点似乎总是让人难以理解:怎么生存会排斥理想的环境呢?是的,就人类生存的本质而言:它实实在在地具有“安于现状”的特征。事实上,每当人类创造了一个新的理想的环境时,这种新的理想的环境总会对人类的生存提出更高更难的要求和条件。在工业化时代,很大一部分人就经常处于被大机器所奴役的境况;而在信息化时代的那种所谓的“数字化生存”,人类也经常处于被大量信息所奴役的境况。那么,生存与理想的环境的这种“水涨船高”式的状况就构成了人类生存要素对理想环境的排斥特征。
至此,我们已将活体论及其五约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思想呈献给大家了。我无法肯定运用这种方法论就能够完全把握这个世界的演进过程,但是作为一个全新的分析事物生命演化过程的思想构架——运用它的确可以有效地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和我们自己。不仅如此,通过这个思想构架我们将看到一个愈加充满活力的世界,同时我们的思维也将变得愈加充满活力了。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已经开启一个深刻的思想变革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