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自然制衡原理
形式系统对于现实世界有着天然的约束力,这是一切科学得以存在的基础。五约形式系统也不例外,它对于现实世界亦具有强大的约束力。这种约束力体现在:它是对一切活性的事物及其演化的生命过程的系统把握的有效手段。如果从自然的角度看,这种约束力本质上就是现实世界事物演化过程中,其内部自然存在的诸多因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衡关系的具体体现。在本节中我们将把空洞的五约形式系统充实以具体的内容和含义,从而去揭开现实世界中事物演化内在的自然制衡机制。
2.1活体和活体的环境
现在让我们首先来确定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我们研究的是自然界中一切具有活性的事物,作者称之为“活体”。这里我们还可以做进一步的定义:
[ 定义 2] 活体:即自然界中一切具有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功能的事物。
自然界中的活体是包罗万象的。在微观世界中,一个活着的细胞、细菌、病毒或者一个微生物等都是一个单个活体。在宏观世界中,一颗(活着的,下同)树是一个活体,一只蚂蚁是一个活体,而一类蚂蚁种群也是一个活体。再有:一个人是一个活体,人类整体是一个活体,而人类社会也是一个活体。在宇观世界中,我们人类的摇篮地球是一个活体,太阳系是一个活体,银河系是一个活体,宇宙也是一个活体。关于自然界中的活体,一般有两种方法进行分类:一种是以活体的量态来分类,另一种则是以活体的性态来分类。以活体的量态分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个活体,如一只蚂蚁,一个人等;另一类则是种群活体,如蚂蚁类,人类等等。活体也可按其性态分类,一般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具体事物,如一种植物、一种动物、人类等等;另一类则是抽象事物,如一个公司、一个国家、人类社会等等。
上面已经比较详细地定义了活体,这为我们在其后的探讨中更好地描述活体的生命演化过程奠定了基础。在谈及活体的生命演化过程之前,有必要先来探讨一下活体的生存环境。下面我们先定义这种活体的环境。
[ 定义 3] 活体的环境:即活体生存的外部环境。
这个定义看起来似乎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然而在现实世界中,这个概念把握起来却也不太容易。比如,细胞、细菌、病毒的环境是有机物及生物的世界;植物,动物的环境是气候、地理等生态系统;对于一个人,其环境就是他周围的人群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等等。这些看起来比较确定的尚属于简单的情况。而对于人类的环境来讲,情况就复杂多了:大体上可包括人与自然及其互动的系统生态环境。而对于人类社会来讲,其环境几乎就难以分辨了,即包括地域环境:由一个地区,民族或国家的历史形成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人际关系等环境;也包括然整体环境:由人类文明整体形成的政治、经济、人文等环境。而这些环境又有着错综复杂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联系,有时甚至难以分辨出这是活体之内的因素,还是活体之外的环境。而且有些因素也可以在活体的内外进行转换。比如秦始皇焚书坑儒,虽然在当时消灭了儒家及其生存的环境,但儒家思想却根植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并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和发展。这就是环境因素内化为活体之内因素的例子。活体要适应环境,这是活体生存之本。但有时活体也可以创造出新环境并在更高的层次上适应环境,比如当人类最初学会制造工具(简单的石器)时,人类便创造了崭新的生存环境,并由此脱离了动物世界而真正地进化为人类。这也是活体之内的因素外化为环境因素的典型例子。另外,关于宇观世界中的例子,比如地球的环境是太阳系,太阳系的环境是银河系,银河系的环境是整个宇宙。例外的情况是:宇宙是现实世界中唯一没有环境的活体。宇宙也是现实世界中最大的活体,它已经大到没有外部环境了。
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活体以及活体的环境,现在我们还要进一步探讨活体与其环境的关系。在讨论之前,我们先介绍活体的一个基本特征,即:活体是一种能分辨内外的事物。这一特征,也是活体生存的本能所在,它使得活体在其环境的生存中能够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活体不但能够分辨内外,而且还能够进行内外信息的交换 —— 当外部环境信息进入活体内部被活体内部因素吸纳,这是活体的内化功能;反之当活体将其内部信息释放到外部环境并形成新的外部环境,这是活体的外化功能。正是基于活体的内化和外化的功能,使得活体能够自动调整与外部环境变化的平衡。这样活体就能应变自如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比如人类之所以发展到今天,就是通过不断内化(为人的功能)和外化(为劳动的手段)的过程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结果。上述观点也包含了这样一个事实:活体要生存就要适应环境的变化。这就表明活体的环境对活体演化的影响是巨大的且又是重要的。但是这种观点却不足以说明活体的环境对活体演化的影响就是决定性的。实际上的观点是,我们可以将活体的内化和外化的过程统称为活体的生命过程,而对于活体演化过程而言,起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恰恰就是活体生命过程的本身!活体是在活体的生命过程中发展的,也是在活体的生命循环中进化的。活体的环境对于活体的影响是通过对活体生命过程的内在因素影响而发挥作用的。
2.2 活体的生命过程
活体是有生命的。虽然这种生命与我们感觉到的现实世界中具体生物的生命有所区别,但是我们还是有必要用我们最习惯的词汇“生命”去描述活体。活体有了生命,也就有了生命的过程。当我们描述活体的生命过程的时候,我们也引用人类对于生命过程感知的最普遍的经验和结论,即活体的生命过程可描述为如次的:产生阶段(Ⅰ),发展阶段(Ⅱ),成熟阶段(Ⅲ),鼎盛阶段(Ⅳ),衰落阶段(Ⅴ)等五个基本阶段。在这里(Ⅰ)活体的发生阶段是指活体从最初的孕育到诞生的过程,或者是在新的生命循环起点上从孕育到诞生的过程。比如一颗树从种下种子开始的树种培育到生根发芽且破土而出的过程;又如一个公司从股东投资组建到公司正式成立的过程。其次(Ⅱ)活体的发展阶段指的是活体从诞生起开始向上成长的过程。在这个阶段中活体的生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扩张,并使其具有了向其生命的至高点前进的能力。比如一棵树从生根发芽到长成树干的过程;又如一个公司成立后,其管理层通常发挥了至关重要的领导能力和凝聚力,并使得公司步入向上发展的轨道。再次(Ⅲ)是活体的成熟阶段,在此阶段活体及其行为已经步入成熟状态,并尽显其生命的活力。此时也是活体与环境相处得最稳定和最协调的时期。比如一棵树此时已从树干状开始分出枝杈并初步长出树冠的形态;又如一个成熟的公司在此阶段通常已具备自己技术上和文化上的特点和优势,并在市场中日趋壮大。再次(Ⅳ)是活体的鼎盛阶段,这个阶段活体已经发展到一个生命周期的最兴旺阶段。此时活体的各种生命活力均已最大限度地显现出来。比如,已经拥有枝繁叶茂的树冠形态并开始结出累累的果实的阶段,就是一棵树的鼎盛时期;又如一个公司在这个阶段也已经具备最大化的制造或营运能力了,这就是公司一个真正的发展顶峰。最后(Ⅴ)是活体的衰落阶段,此时活体已经全面走向衰退和没落。比如一棵树从满枝累累果实(耗尽大树的精华)到尽显残枝落叶、花果凋零的阶段;又如此时的公司也被不景气的市场所困扰,正常的运营能力不能施展,公司经营全面衰退。
上面我们描述了活体生命过程的阶段特征。就一般意义上而言,活体在经历这五个阶段即:产生 à 发展 à 成熟 à 鼎盛 à 衰落的演化后即被认为完成了一个生命演化的基本过程。其中活体在经历最后的衰落阶段后,除非就此进入死亡阶段(常见于单个活体的情况)而生命终结,否则活体总会获得新生,从而完成了由衰落 à 再产生的过程。此时活体便展开了新的一轮生命演化的基本过程。这里,我们将活体的“衰落 à 再产生”过程称为活体的进化过程。这样,活体演化的整个生命过程
实际上是由若干次甚至无数次这样的基本过程及其进化过程构成,见(图 20 )即活体演化遵循着:产生 à 发展 à 成熟 à 鼎盛 à 衰落 à 再产生 à 再发展…的生命循环过程。这样的循环生命过程反过来也促进活体不断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并使其自身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阶段进化。
2.3 活体演化过程的五约法则
在现实世界中,活体的演化无不按着上一节描述的生命演化的轨迹运行的。我们人类自身就是经历无数次这样的生命循环过程:从无机物到有机物、原生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哺乳动物,最后到人类的漫长演化过程进化而来。这其中也伴随了无数更细的演化过程,比如从猿类到人类的进化,显然这也是产生人类以来的最近的也是决定性的进化。现在可以说,我们已经大体上了解了活体及其生命过程的全貌。然而换个角度讲,这又是我们研究活体及其演化规律的开端。当我们深入到活体内部来观察活体的演化过程时,我们要问:是什么规律主宰着活体的这种演化过程呢?我们的答案是:五约法则或自然制衡法则。
在探讨活体与其环境的关系时,我们就已经知道活体的演化是由其内部因素的作用决定的。基于此,我们将把对活体演化的研究定位在对活体演化的内部因素的作用模式的探索上。在此我们将首先对活体的内部因素进行五约分类。根据第 1 节阐述的原理,我们可将活体的内部因素分为五类:即 A 代表活体产生的因素,被称为活体的生约; B 代表活体发展的因素,被称为活体的上约; M 代表活体成熟的因素,被称为活体的成约; C 代表活体鼎盛因素,被称为活体的收约; D 代表活体衰落的因素,被称为活体的下约。这里大家可能有所感触:我们之所以采用这种五约分类的模式似乎是出于一种对形式系统的需要罢了。然而当我们把活体的这种五约分类模式与前面刚刚描述的活体的生命演化过程加以对照时,你会发现:活体被五约分类所得出的五个内部因素(五约官子)与其生命过程的五个阶段竟然是一一对应的!这不禁使我们感慨:这种形式系统的模式是多么地接近于人类的一般经验啊!这从某种程度上也坚定了我们“用形式系统编排人类经验”的信念。既然活体的五约官子与其五个阶段是相互对应的。这是否就意味着在活体的演化过程中, A 是对活体产生阶段影响的唯一因素, B 是对活体发展阶段影响的唯一因素, M 是对活体成熟阶段影响的唯一因素, C 是对活体鼎盛阶段影响的唯一因素, D 是对活体衰落阶段影响的唯一因素呢?显然,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这里我们提出如此明显(谬误)的问题,并非仅为渲染问题的本身,而是为了其后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命题。
命题六、活体在其生命的过程中,其产生阶段(Ⅰ)的演化主要取决于活体生约 A 的作用;其发展阶段(Ⅱ)的演化主要取决于活体上约 B 的作用;其成熟阶段(Ⅲ)的演化主要取决于活体成约 M 的作用;其鼎盛阶段(Ⅳ)的演化主要取决于活体收约 C 的作用;其衰落阶段(Ⅴ)的演化主要取决于活体下约 D 的作用。
这个命题表明了活体的生命过程与其内部五约官子的联系。这种联系有两层含义,第一表明了活体的五个阶段与其五约官子之间的直接对应关系;第二也表明了它们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作为活体的生命过程,它表达了活体的一种时序状态;而作为活体的五约官子,它表达了活体的一种模式状态。活体在同一时间内只能处于一种演化阶段,而活体一旦产生其内部就同时拥有这五个五约官子,并受其作用的支配。既然这个命题表达了活体的生命过程与其五约官子之间的联系,那么在分析事物的实践中,这个命题也就经常会被用于对于活体内部的五约官子的确认上。这种做法并不奇怪,实际上我们不能不承认: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给予活体恰当的五约分类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这种状况受限于两种原因。其一、对活体生命阶段的划分多少依赖于观察者的观察角度。不同的观察角度可能就会有不同的划分结果。比如你认为一棵树长到枝繁叶茂就成熟了,但别人认为长到开花结果才算成熟也是无可厚非的。其二、对活体内部因素的五约分类在不同程度上又依赖于分析者的分析角度。不同的分析角度也会有不同的五约分类结果。比如你可以用树干的发育状况作为一棵树成熟的因素,但别人也可以用树根的发育状况作为一棵树的成熟因素。这两种原因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我们人类经验的不确定性一面。为了消除这种不确定性的影响,我们便借助于形式系统的力量来判明五约分类的合理性。只要是符合形式系统原理的五约分类,我们就认为是合理的。即便如此我们也不愿放弃基于命题 6 对活体进行五约分类方法,因为当我们循着活体的生命过程的轨迹去寻找活体的五约官子时,问题的确总会变得更简明一些。实际上,我们运用形式系统的方法只是对五约分类的合理性的最终确认。请看下面的命题。
命题七、对于给定活体的任何一种分类,如果是五约分类,则必须满足活体的“五约公理”形式。
这里假定 H 是一给定活体,有一种五约分类方法将 H 分类为: A 生约、 B 上约、 M 成约、 C 收约、 D 下约,则必有: B ⊙→ M ⊙→ C ; A ○→ M ○→ D 。否则它就不是五约分类。下面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 范例 1] 一颗树的例子。为简明起见,在下面的探讨中我们假定已经充分考虑了环境因素的影响。我们知道树的生命过程都经过由树种发育起到生根发芽的产生阶段,然后又从生根发芽到长成树干状态的发展阶段,又从树干状到分出枝杈长出枝繁叶茂的树冠的成熟阶段,又从枝繁叶茂的树冠状态长到开花结果的鼎盛阶段,最后由满枝累累果实到残枝落叶的衰落阶段。那么根据命题 6 可以看出其对应的五约官子显然为: A 生约为树种发育的因素; B 上约为根系生长的因素; M 成约为树干生长的因素; C 受约为树冠成长的因素;最后 D 下约为果实成长的因素。由于 A 树种的发育因素(优种?还是劣种?)制约着 M 树干生长因素, 并且 M 树干生长因素又制约着果实的成长因素;同时 B 根系的生长因素直接有利于 M 树干生长的因素,并且 M 树干生长的因素又直接有利于 C 树冠的成长因素。这些关系符合命题 7 的约束,因此上述关于树的五约分类是适当的。
[ 范例 2] 一个公司的例子。众所周知一个公司是从发起人投资者出资组建开始的,直至公司正式成立为止,这是公司的产生阶段。然后公司组建了自己的领导班子即公司的管理层,接着这个管理层便带领公司步入向上发展的轨道,这是公司的向上发展阶段。此后公司在产业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技术资源和知识产权(否则无法生存),这是公司的成熟阶段。此后公司便逐渐进入兴旺发达时期,此时它的制造或者运营能力皆逐渐达到了巅峰状态,这就是公司的鼎盛阶段。最后当公司发展到鼎盛阶段后,似乎已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挡它前进的步伐,然而唯一阻止它前进步伐的就是市场的衰退:由于市场的衰退公司才无奈地步入了衰落阶段。由上述过程,我们显然已经得知:资本是公司产生的因素即生约 A ;管理是公司发展的因素即上约 B ;技术或知识是公司成熟的因素即成约 M ;制造或运营是公司鼎盛的因素即收约 C ;市场是公司衰退的因素即下约 D 。这里我们已看到,把技术或知识的因素作为公司的成约,显示了技术或知识这一因素的重要性。实际上,这也引证了未来的新经济就是知识经济的观点,但这已不是本著探讨之范围。现在我们来看:上述的分类是否满足命题 7 呢?首先来看,公司的资本因素 A 是否制约着技术因素 M 呢?答案:是的。因为,本来公司资本的拥有者股东就是真正对公司的技术发展策略产生影响(尤其是不利的影响)的一方。比如由一些不熟悉专业的发起人投资者来组建一个某专业领域的公司,除非雇用了非常出色且得力的专业人才,否则其技术发展策略一般是不会有太好前景的。与此相反的例子,我们都知道微软公司有着极其成功的技术发展战略,然而我们也知道这种成功的技术发展战略与其创始人比尔·盖茨是密不可分的。由此我们验证了 A ○→ M 。其次我们来看,公司的技术因素 M 是否制约着公司的市场因素呢?答案:也是对的。这一点原因很简单:没有技术上发展的长远策略公司是不可能在未来市场上站稳脚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成功的技术发展策略就等于占领了未来市场的制高点,在这一点上微软公司不愧为杰出的典范。由此我们验证了 M ○→ D 。再次我们来看,公司的管理因素是否有利于公司的技术因素呢?答案同样:是的。对于这一条似乎并没有什么异议。因为这个道理本来就是很直接的:只要公司的管理层为了公司发展的目标,它们就没有理由不致力于公司的技术发展。由此验证了 B ⊙→ M 。最后来看,公司的技术因素是否有利于公司的制造因素呢?答案显然:对的。因为本来“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吗!公司技术发展能力和水准可以直接转化为公司的生产力和制造能力。因此我们验证了 M ⊙→ C 。这样命题 7 的四个条件全部满足,如上的分类即为一个公司的五约分类。
[ 范例 3] 一个国家的例子。我们知道,国家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形成的最强大的集权组织形式。既然国家是一个强大的权力组织,那么这个权力组织的生命过程特征可大致描述如下。Ⅰ、起初由一些政党或集团组织或经武装暴动或经公民选举等手段执掌了国家政权,制定了施政纲领,并依此开始统治和管理国家,国家便由此诞生。这是国家产生的阶段。Ⅱ、在国家成立以后,由执政党组建了国家的各级行政机关,这个庞大的行政机关必将带领着国家向上发展,此即国家发展的阶段。Ⅲ、接着在这种国家的行政管理体系之上建立了一种经济体制及其经济活动的运行模式。在这种经济体制之下国家的经济得以积累,发展和增长,并使得国家的综合国力不断地提高。这种状况反过来也使得国家政权更为稳固和安全。因此这一阶段应该是国家成熟的阶段。Ⅳ、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会惠及国计民生的状况,使国家呈现出百业俱兴、物阜民丰的兴旺景象。此阶段则是国家鼎盛的阶段。Ⅴ、物极必反,国家经过了繁荣昌盛时期之后,势必会进入一段衰退时期,此时国家经济呈现衰退之势,各行各业显露出百业凋敝的凄惨景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致使民心所背。由此国家便进入了衰落阶段。在上述过程中,我们不难归纳出国家演化过程的五个因素:政体(政治体制)是使国家产生的因素即生约 A ;国体(国家行政体制)是使国家发展的因素即上约 B ;经济是使国家成熟的因素即成约 M ;民生是使国家鼎盛的因素即收约 C ;民心则是使国家衰落的因素即下约 D 。这样的分类是否满足命题 7 呢?下面我们来探讨之。
首先我们来证明:政体制约着经济发展,即: A ○→ M 。实际上,我们也可以这样描述这个命题,即政体对于经济发展有着天然的制约作用。这个命题看似有些奇怪:怎么?作为统治国家的执政党,难道它不想把国家经济搞好吗?非也!实际上任何一个统治国家的执政党,它都会一心一意地致力于把国家经济搞好。因为它们深知:国家经济繁荣,它们的政权就会牢固。然而问题并不会这么简单。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任何一个国家的执政党或统治集团,其本身都是一个特权组织,它们都毫无例外地有一种为自己的政党,集团以及个人谋取特权利益的所谓特权化倾向。这是政体存在的一种自然属性。由这种属性出发,实际上我们已经看到这样的一幅情景:国家经济愈是高速地向前发展,政体的特权化倾向就会愈加变本加厉。因此这种特权化倾向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力量。听起来这种声音好像还是有些玄乎,我们不是还有健全的法制和一些反腐倡廉的政策来约束吗?是的。我们也的确看到了两种状况:一些国家通过轮番执政来保持政体的廉洁,而另一些国家则采取反腐倡廉的运动来保持政体的廉洁。虽然从局部或阶段上看,其效果可能还是令人满意的。但从整体上看,这些法制也好政策也好,都不能够改变政体特权化倾向的本质属性,而且绝对不能!由此证明了政体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
其次我们要证明:经济发展制约着民心向背,即 M ○→ D 。这个命题也表明了经济发展对民心状况有着天然的制约作用的属性。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当国家经济发展状况进入衰退的时期,各行各业尽显萧条景象。这种不景气状况必然使百姓生活水准不断下降,自然也就导致社会风气日下,民心不向。其二、当国家经济发展状况整体虽显示良好,但结构上发展却极不平衡的时期。此时国家虽然表现出一定的经济增长和繁荣景象,但由于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百姓生活水平普遍不能直接跟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提高,这就会导致社会风气日趋颓势,因此民心亦会趋向颓势。这些道理充分证明了经济发展对于民心向背的制约作用。
第三我们要证明:国体有利于经济发展,即 B ⊙→ M 。这个命题的含义是,国体固有的本性之一就是推动经济的发展。事实上,我们知道国家体制即国家行政管理体系,本来就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平台。国家行政管理系统的固有使命就是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当国家的行政管理系统趋向于高效,清正廉洁的状态时,国家经济的发展当然就会朝向高速和健康的方向发展。反之当国家的行政管理系统有悖于高效,清正廉洁的状态时,我们就只能说 B ⊙→ M 的效用较低。而把真正的原因可归因于 A ○→ M ,即由于政体的腐败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这样我们也证明了国体有利于经济发展这一论点。
最后我们要证明:经济发展有利于民生状况,即 M ⊙→ C 。这个命题的含义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势必直接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水平。这几乎是毫无异议的观点。但唯一可以提出异议的一点是:如果国家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呢?此即出现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的情况。我们说这种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的现象固然存在,但是你要记住这种贫富差距只是相对的。比如中国百姓在改革开放之前,能看上黑白电视就不错了,但进入 90 年代以后彩电、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都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此外,还有一种值得说明的现象,比如一个富人投资修造了一座桥,虽然这个富人自己赚到了很多钱,但同时也使广大百姓因此而享受了大桥带来的好处。这些事例都充分证明了经济发展有利于民生状况的道理。
2.4 活体演化过程的自然制衡规律
上一节我们通过三个范例讲解了活体五约分类的方法和意义。与此同时由命题 6 和命题 7 构成的,一个具备了完整意义的活体已经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在第 1.2 节中我们很成功地演绎了五约法则的形式系统,即由“五约公理”推演出“五约定理”。实际上,由此我们已经得到了下面一个重要的命题。
命题八、对于任一给定的一个活体 H ,并且在其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五约分类,即
H={A,B,M,C,D} 。
那么这个活体的生命演化过程必然遵循着“五约定理”的演化规律,即有:
HS P = [ A ⊙→ B ⊙→ M ⊙→ C ⊙→ D ⊙→ A ;
A ○→ M ○→ D ○→ B ○→ C ○→ A ] ( 22 )
这里, HS P 便是活体 H 的自然制衡系统。
HS P 系统即体现了一切活体生命自然演化过程的基本规律。它表明任何活体的演化过程都遵循着由转化和制约两条闭环构成的内在规律。进而言之,在活体实际的演化进程中都无时无刻不受到此两条闭环构成的内在规律的支配。其中转化闭环描述了活体演化过程的转化原理,制约闭环描述了活体演化过程的制约原理。现将这两个原理的意义简要说明如下。
1) 转化原理:即活体五约官子之间按照一定顺序转化的原理,包含如下五条:
A ⊙→ B :即活体的生约可以转化为活体的上约,同时活体的上约也依赖着活体的生约;
B ⊙→ M :即活体的上约可以转化为活体的成约,同时活体的成约也依赖着活体的上约;
M ⊙→ C :即活体的成约可以转化为活体的收约,同时活体的收约也依赖着活体的成约;
C ⊙→ D :即活体的收约可以转化为活体的下约,同时活体的下约也依赖着活体的收约;
D ⊙→ A :即活体的下约可以转化为活体的生约,同时活体的生约也依赖着活体的下约。
2)制约原理:即活体五约官子之间按照一定顺序制约的原理,包含如下五条:
A ○→ M :即活体的生约制约着活体的成约,同时活体的成约意欲摆脱着活体的生约;
M ○→ D :即活体的成约制约着活体的下约,同时活体的下约意欲摆脱着活体的成约;
D ○→ B :即活体的下约制约着活体的上约,同时活体的上约意欲摆脱着活体的下约;
B ○→ C :即活体的上约制约着活体的收约,同时活体的收约意欲摆脱着活体的上约;
C ○→ A :即活体的收约制约着活体的生约,同时活体的生约意欲摆脱着活体的收约;
作为一种分析模式的框架,上述原理的阐述多少让人感到那种公式化的乏味,然而在实际的运用中这些原理的确演绎了极为生动的活体演化的自然规律。下面我们将介绍两个范例。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关于人类自身演化的例子:这里我们将综合运用前面讲述的活体自然制衡原理,深入地探讨人类生命演化的规律。
[ 范例 4] 人类生命演化的规律。我们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物种长期进化的产物。在由猿类最终进化为人类的这一具有决定性的进化过程中,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劳动创造了人类。或者可以说:劳动是人类唯一的自然属性。人类自从开始了劳动也就从真正意义上脱离了动物界,并走上了一条漫长的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道路。这种观点的确是无可非议的,然而在自然制衡理论中,它却可以引申出更深的含义:人类的劳动是使人类成为动物界中唯一具有了非本能的活体外化功能的动物。比如,一只鸟为了繁衍后代而筑了巢,此乃出自动物的本能的外化功能。而人类制造了工具创造了劳动手段,这就是人类的非本能的外化功能。基于如上原因,我们按着人类劳动的一般性质把人类的生命过程划分如下五个阶段:
Ⅰ、为生存而劳动的阶段(注意,这里的“劳动”包含了特定时期和普遍水平两层含义〈下同〉,因此我们既不否认在低级阶段也有处于享受地位的部落酋长,也不否认在高级阶段也有为生存而劳动的人)。在这一阶段,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和的恶化,迫使早期人类(严格说应该是猿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树居生活逐渐变迁为穴居生活。这一变迁几乎注定了人类将朝向完整意义上的人类迈进。由于穴居生活,人类开始了直立行走,同时手脚功能彻底分离,这意味着人类的手将可能用于从事简单的工具制造,同时也意味着人类大脑的发展开始发生质的飞跃。事实上人类正是从此学会了制造简单的石器工具,人类依靠双手劳动的历史也由此开始。在这一时期,由于人类智力的发展使人类逐渐地掌握了火的使用,也由于使用工具使人类更方便于过着原始的采集和狩猎的生活,并在自然界物种当中,初步确立了自身的优势地位。然而即使如此,早期人类尚未摆脱原始自然环境的制约,仍处于艰难的生活环境之中。因此这一阶段就被称为“为生存而劳动”的阶段。
Ⅱ、为发展而劳动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之前,人类已经经历了漫长的采集和狩猎的艰苦生活。并且在这种生活中人类逐渐发现:采集的果实,它的种子来年还能生根发芽,并又长出同样的果实。由此人类便开始了原始的农业耕作。再有在长期狩猎的劳动实践中,人类为了补充食物而有意将野生的动物带回家中饲养,就这样原始的畜牧业也就逐渐形成了。由此人类便进入了一个以农牧业为主要生存方式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过去的被动赐予的关系演化为后来的主动索取的关系。这一时期伴随着劳动手段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制造的工具也日趋复杂,出现了石斧、石刀、石犁等生产工具。由此也形成了人类早期的生产力水平。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劳动的成果也逐渐有了剩余。这种现象在人类史上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它导致人类劳动开始有了分工,比如出现了手工业劳动者。这一时期人类文明的曙光也开始出现:由于人类交往的日趋紧密,人类语言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了早期的象形文字。与此同时,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比如天文、地理、植物等知识。这些知识和经验逐渐汇集成了人类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因此,我们有充分理由证明,这一阶段是人类“为发展而劳动”的阶段。
Ⅲ、为理想而劳动的阶段。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劳动手段和劳动形态开始出现不断细分的局面。在这个时期可以说人类已经真正成熟起来,这种成熟表现为人类的生活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目的或目标。这种目的或目标包含着:( 1 )政治的目的性:为争夺有限的自然资源而出现了人类战争,并且由此也产生了人类战争的机器 —— 国家。自从国家的出现,人类历史似乎也进入了一个更为有序和高速发展的阶段;( 2 )经济的目的性:人类对自己的劳动已经有了明确的价值观,正是这种价值观导致了基于劳动等价交换的经济学的产生,由此也使得人类的经济也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由于政治经济的发展,使人类生产力水平得到空前地发展,这期间也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历史已经进入了工业化时代。这一时代人类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比较充分的满足,人类通过劳动营造了适宜自己生存的环境:衣可御寒、食可果腹、住可安居、行亦通达。人类的需求开始转向精神方面的需求,比如产生了诸如:文化、体育、娱乐等产业。因此这一阶段是人类名副其实的“为理想而劳动”的阶段。我们人类的今天正处于这个阶段。
Ⅳ、为享受而劳动的阶段。我们说人类自从有了劳动的行为,也就开始了主动性地适应自然环境的进程。这种主动性体现在:人类已经不再被动地接受自然选择和自然淘汰的原则。这种主动性也体现在:人类在某种程度上逐渐地可以主宰这个世界(自然环境),进而也逐渐地可以主宰人类自身的命运。实际上,已经没有什么因素能够阻碍人类朝着更高的理想境界进发。比如,人类可以制造出聪明的机器人代替人类的体力甚至脑力劳动;人类甚至也可以做到改造自身的 DNA 结构来改善人类自身的体质;未来的人类做星际旅行也并非梦想!……这一切的理想境界汇集成了人类最高目标 —— 享受:人类要充分地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且也充分地享受自然。显然,这一阶段是人类“为享受而劳动”的阶段。这时人类的发展已经到达了一个真正的顶峰。
Ⅴ、为享受而享受的阶段。虽然迄今为止我们人类所拥有的一切手段尚不足以真实地描述和感受这个阶段,或许真象科幻电影描述的那样:人类可以从一个时空进入另一个时空。但是无论未来如何演化,活体演化遵循的自然制衡的原理都无法改变。其实人类自从人类诞生的那时起,人类演化的基本因素就已经全部具备了。我们已经知道:人类起源于劳动,发展于劳动,成熟于劳动,当然也鼎盛于劳动。然而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结果是,人类的劳动将最终导致人类的不劳动,不劳动即是一种满足,一种堕落。因为人类劳动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享受,人类通过不断地非本能地外化(即劳动)过程,最终营造了近乎完美的人造环境。这种人造的环境必然会逐渐地割裂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直接劳动关系。于是在人类享受着自己劳动成果的同时,也在逐渐地丧失劳动的本能。这样人类惰性会逐渐占据上峰,人类的堕落也便由此开始了。
基于上述研究,我们不难得知:人类的生约是为生存而劳动,即 A= 生存;人类的上约是为发展而劳动,即 B= 发展;人类的成约是为理想而劳动,即 M= 理想;人类的收约是为享受而劳动,即 C= 享受;人类的下约是为享受而享受,这是一种堕落,因此 D= 堕落。现在我们用 Hm 代表人类这个活体的五约分类,那么便有:
Hm={ 生存,发展,理想,享受,堕落 } ( 23 )
根据命题八,同时我们也得到了 Hm 的自然制衡系统 HmS P ,即:
HmS P = [ 生存 ⊙→ 发展 ⊙→ 理想 ⊙→ 享受 ⊙→ 堕落 ⊙→ 生存;
生存 ○→ 理想 ○→ 堕落 ○→ 发展 ○→ 享受 ○→ 生存 ] ( 24 )
这个式子也可表达为下面的图式,即(图 21 )。

如上所述,我们沿着人类产生和发展的进程描述了人类发展的几个阶段,并由此得到了人类演化的五个要素和由其构成的五约分类 Hm 集,以及 Hm 的自然制衡系统 HmS P 。根据命题八我们知道, HmS P 系统作为人类发展和演化的真正的内在规律,每时每刻都决定着人类发展和演化的方向(其实对我们每个人来讲亦何尝不是如此呢?)。下面我们将对 HmS P 系统展开论述。
《活体简论》第三部分将于下周发布,敬请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