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nwen.gif (8777 bytes)


时空道德序

刘宇宙


      


一、 时空神话
  
我们论剑,剑有三种:精剑、气剑、神剑。时光倒演两千五百年,时当春秋战国,周纲分道,诸候争霸,诸子争鸣,天地流光异彩,人间苦乐沸腾;那是激情昂扬澎湃、思想璀璨夺目的时代。后来,时至现代华夏子民因袭了自己悲壮坎坷的历史道路。
   现代意义上的自然研究,在我们的历史上正点为止。天机不可泄漏,人们预警物极必反,极端的价值思想,必遭非议。人们心向天人合一,关于天地万物,但凡却必服从于天常人伦;人们遵从造化之道,关于阴阳变化,大多数情况只是用来演绎周易逻辑;人们明白运数气数,关于格物致知,结论了而又了玄而又玄。
   敬畏自然,规避自然,认祖归宗,这使人们免于挑战自然时遭受精神上的负罪感。显而易见崇尚自然的道德论同华夏子民一道绵世不息。原罪论者犯罪而求赦免的过程正是他们的快乐游戏;他们激烈波动的情绪就像他们的文字,线条单纯,形似流水,迅即阴阳回转,瞬间出生入死;他们大喜大悲也大起大落。
   我们赖以论剑的是我们的思想修养大器:道!我们姑且称之为光之剑。
   让我们的思想的光阳一如我们出了鞘的光之剑吧,上劈九霄,划破苍穹……乘着光速巡视,结果会发现,看不见什么了,时间几乎停止。 现在,我们用思想的光阳划一个大十字,并确定太阳与地球之间光芒这条直线是它的纵线,西与东之间白和黑这条直线是它的横线;细心琢磨,古往今来,人们都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大框架之中,个人具体的悲欢离合、生死际遇各不相同,但天网恢恢,殊途同归。
   诗:圆圆的地球上啊,怎么不见我们的身影,哪模糊一片的地方啊,我们在何为 ?
  
太阳照耀着,人类和地球浑然一体,一并风驰电掣。人类遨游青天的梦想自古就有,美妙无比;现在已经梦想成真。梦想和真实之间只是智慧、时间的差别吗,梦想是智慧沿着时间的台阶到达真实的吗,智慧不是神物,值得怀疑,它能否超越它的参照系?在参照系的大十字中,坐标的某个极限,智慧犹如遭遇空白和黑洞,与其徒劳不如任而由之。
   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其说是人类智慧的积累,不如说是地球上太阳能的递增;这样的论调,是机械的还是机灵的、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是精辟的还是草浅的?
   我们把人们普遍的梦想和遐思,以及对现实和知识的否认等神态归结为太阳的作用,把人们普遍的感想和醒悟,以及对现实和知识的确认等心态归结为地球的作用,那么,我们就可以给智慧描形画像:那大十字的纵线是经验、横线是意识;在这个智慧坐标的极限,其一大而无外的是太阳的作用,另一小而无内的是地球的作用。
   人类太阳系外浩瀚星空的意识,来源于太阳作用的经验,因此不要以为浩瀚星空大于太阳系;浩瀚星空是客观存在,但它也是主观表象;主观和客观,同样分别存在于大十字的纵线和横线。
   有字为证:立十为辛;有关非此即彼选择的纵或横,不是本文的重点。本文的旨意是探究道的真实性:即太阳与地球的相互作用,以及道的变化:即时空形式。
   所谓势不两立,国家要统一,全球要一体化,霸权既得者要百般维持,郁郁不展者仍要痴人说梦,乐不思蜀者要成为随从……生存的空间是如此的致密,以致于不是这个是一就是那个是二。
   有理由认为空间是一维性的,这就是太阳对地球的制约,除此而外就是表现为地球由西向东而转动的一维时间,我们称此为一维时空。
   一维时空人们情绪化为时光。
   我们设想一维时空是这样一个体系:价值或数值的差别是相位上的差别;当空间的值为一时,时间的值为 0 ,当时间的值为一时,空间的值为 0 ;当时空相差 0 度时,空间的值为一,时间的值为 0 ,当时空相差 180 度时,空间的值为负一,时间的值为 0 ,当时空相差 90 度时,空间的值为 0 ,时间的值为一,当时空相差 270 度时,空间的值为 0 ,时间的值为负一。
   我们把人文的对称概念代入一维时空,可见其相位痕迹。语言概念的相对性原于时空的相对性:道与德、神与灵、阴和阳、事和物、生和死、存和亡、真和假、善和恶、美和丑、恒和瞬、常和变、是和非、成和败、得和失、奇和偶、实和虚、有和无、因和果、远和近、高和低、上和下、左和右、前和后、东和西、南和北、经和纬、动和静、快和慢、强和弱、多和少、简和繁、圆和点、长和短、辩和证、个人与社会、内容与形式、理论与实际、对立与统一、未来与过去、子午与晨昏、春夏与秋冬、人文与自然……   在一维时空中,值为正的是自然则值为负的是人文;在自然中,主观和客观相差 360 度时产生一个描述真实的观念;在人文中,经验和意识相差 360 度时产生一个断章取义的自然数;我们说,研究数字内在关系和外在形式的数学和几何,是一切玄而又玄之所在,是智慧和时空的真谛所在。

二、 时空道德  
   时空道德或谓道德时空。不明白时空的,空间就是道,时间就是德,不理解道德的,道就是空间,德就是时间。
   时间一词是一个复合词。从古至今,从文以载道至俚语俗言,使用复合词是一种历史趋势。凝炼的文字、文体固然是尚好的,而逐步解密化的文字的使用,势不可挡。这究竟是平平淡淡的偶然,还是深蕴其底的必然?   不妨认为,时间一词是对时字进一步的解密、解析、解释。不能说时间一词所指涉的与时字所指涉的不是相同的事物,但是,人为地将时间的概念加以间隔,其意义又何在呢?    
    在中国,曾几何时,庸人们开始郑重其事地喧说:空间与时间是怎么样的 ?  
    近代中国人的屈辱,都隐藏在这种不知所以的附庸之中。对此扰扰的困局,古圣人在天之灵会怎么想?   
    时间如流,不舍昼夜!  
    时间究竟是什么呢?  
   
时间就是光阴、是光的阴影、是光的反者!  
    光阴是什么呢?  
    光阴就是太阳光下的阴影、是太阳光的反者!   
    再来看看空间。空间一词如果是指一个可以活动的场所,那么,我们能否说出空字是指什么吗?时间一词与时字的指涉是相同的,那么我们能否肯定空间一词与空字所指涉的会是相同的吗?  
    如果说时间具有均匀或否的流动性,需要间隔以后才能得到充分认识,那么怎样表述空间的性质,以显示它也需要人为地加以间隔?  
    实际上,空间一词与空字的指涉是相同的。因此,不理解空字而理解空间一词是让人难以置信的。  
    把时在概念上加以间隔,称为时间,把空在概念上加以间隔,称为空间,这样的事实合乎逻辑。问题是,间隔时字所指涉的,挺容易,间隔空字所指涉的,挺不容易。时间的单向或双向具有统一的性质,空间的统一性质如何来建设?  
    如果空间真如所说,有三个维的间隔,为什么又不是四个五个或六个?三个维的间隔是从哪里取样来的?又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如果空间有多个维的间隔,是否也可以有无数个维的间隔?肯定的话,无数个维的间隔通过一点连系在一起,何不只算做一个维的间隔来得更简约?其实,三维的空间是由过去、现在、未来三条时间线虚构而成的,多维的空间是由多条时间线虚构而成的!   
   空间究竟是什么呢?   
   空间就是光阳,是光的阳明,是光的本体!  
   光阳是什么呢?   
   光阳就是太阳光上的阳明,是太阳光本体!  
   光阳光阴,除掉一个光字正是:时间如阴,空间如阳。  
   一维的时间就是纯阴,一维的空间就是纯阳。  
   纯阳纯阴是一个美仑美奂的词组。但在现今这个年头,我们当中的多数人参与了孤立它的社会氛围,让它处境难堪。  
   多维的时间就是阴间,多维的空间就是阳间。   
   多少年来,阴间和阳间本来是一种被溺爱的词汇。   
   阴间,这个被斥为迷乱了以后才会相信的所在,此前自然没有人知道它的真实面目。多少年来,痴心的人相信它,狠心的人否认它,好心的人也未找到它。而很显然,如果把时间视为阴,阴间就是现在以前的时间,就是被时间覆没、封闭起来的时间。   
   不似阴间人心所背,阳间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境界,人心所向。如果把空间视为阳,那么阳间就是未被移位的空间,就是现在这个空间,就是可把握的空间。   
   原来,时间有一个很好的本名:阴间!空间也有一个很好的本名:阳间!阳间阴间,空间时间,阳间就是空间,空间就是阳间,阴间就是时间,时间就是阴间。   
   阴间和阳间的分界似乎只存在于人们的生死之间,活着,就还在阳间,死了,就去了阴间。人们说生死契阔,也就是说阴间和阳间相距深远。那么,这里的深远,是指空间的遥远还是指时间的久远?都不是,这里的深远,是指空间与时间之间的距离,这才是最久远的时间,这才是最遥远的空间。   
   阴间和阳间的交界是什么呢?   
   阴间和阳间的交界就是现在!  
   现在一词的本意是:显现的存在。现在是一个最小的时间量,是一个最大的空间量。   
   做为时间,现在到过去的时间,就是阴间;现在到未来的时间就是阳间。   
   做为空间,现在相对变化的空间就是阴间;现在相对不变的空间就是阳间。   
   阴间阳间,除掉一个间字就是阴阳。阴和阳是阴阳造化的两个逻辑状态。有阴无阳,有阳无阴,微阳成阴,积阴成阳,阴阳逻辑是驱动所有一切逻辑的主逻辑、大逻辑。   
   阴为负,负归零,阳为正,正归一;正和负的相对性恰如阳和阴的相对性,一和零的相对性恰如正和负的相对性。   
   在国学中,古圣将宇宙浓缩为乾、坤等八个概念,这八个概念代表了八个方位,依次排列成一个圆。圆中,乾坤为正统,其余为偏邪,乾坤为主体,其余为附体,乾坤为目标,其余为过程。乾归阳,阳归一,坤归阴,阴归零,万事万物都是阳和阴之间的变化过程,万事万物都是零和一之间的数理逻辑。而从阳到阴的变化就是空间,就是阳间,就是道,就是化一,就是理性;从阴到阳的变化就是时间,就是阴间,就是德,就是化零,就是心性。   
   人文与自然之间的分界如同阴阳之间的分界,均以人们的生理状态为转移,最终,都会投射、反映到人们的生理状态之中。象征人们生命存在的呼气和吸气是两种完全不同而且完全相反的生理状态。因为两种相反的内在作用,人们对外部环境的认识发生分裂,人类的精神结构也随之分裂。人文的矛盾由此在自然中产生了。主观和客观:主观,吸气时的观念,客观,呼气时的观念。 唯物和唯心:唯心,吸气时的观念集合,唯物,呼气时的观念集合。经验和意识:经验,吸气时的认识或认识过程,意识,呼气时的认识或认识过程。
   时空与道德在自然中是同一种客体,在相位上,时空相差九十度,道德相差九十度;时空与道德在人文中是不同的主体,在逻辑上,道德互非,时空互非。道德是阴阳造化的人文秩序,时空是阴阳造化的自然秩序,道与德分离与否是强权与公理的分界,时间与空间分离与否是自然与人文的分界。  

三、 呼和吸的意义
   呼吸,顾名思义,就是指人的呼气和吸气。在生理上,这个过程是指肺活量的周期性变化。而长期的生命体验认为,肺活量与血压,功能不同,机理相似:一个属经,一个属络;一个属血脉,一个属气脉;血脉由动脉而静脉进行循环,气脉也是循环的,吸气时气脉沿血脉而聚,呼气时气脉沿血脉而散。  
   气脉或血脉的循环伴随人个体生命存在的全过程,作为两项重要的参考指标,任意一项循环中断,人的个体生命存在,轻则病变,重则质变。    气脉和血脉在人的个体生命中分别负责什么工作?  
   如果仅仅一概而论,就不能正确认识二者之间根本区别。  
   现代生物学对这个问题的解释理性而非人性。   
   用人性化的眼光看,血脉在人个体生命存在中主要负责机体内务,气脉在人个体生命存在中主要负责机体外务。工作程序大概如此:在涉外的公共关系中,气脉以自身为基准,探测公共关系中的信号源是“逆气性”的还是“顺气性”的,得出比较结果,大脑记忆组织将这个结果作为上一级触发信号,进行智能分析,然后供给血脉一定量的气脉,从而影响血脉。   气脉如何影响血脉,或者如何相互影响,本文不作深层次的探讨。但类似的研究,应该以电、磁的物理学研究成果为借鉴。因为本文有这样的意向,如果把人的个体生命存在比作物体,那么,不妨粗略地归一下类:气脉就是磁场,血脉就是电场。   
   从人性化的眼光看,气脉在人个体生命存在中主要负责机体外务,是个体与群体关系的枢纽。在人类生命群体中,气脉是如何实现个体对群体的交流呢?在语言产生之后,这个问题就提得很蠢。姑且不论语言复杂的气脉属性,让我们简单一点,回顾语言产生之前,或者暂时抛弃语言。  
   在无语言的低级气脉交流中,假如“哼”为逆气性的个体气脉反应,“哈”为顺气性的个体气脉反应,则生命个体的大脑记忆组织在“哼 ”时写入一个高位信号,在“哈”时写入一个低位信号。  
   气脉的这种低阶二进逻辑运作形式,搞生物芯片研究的人士,应该最清楚。  
   语言产生之后,气脉的群体交流乱花渐欲迷人眼。但对语言气脉属性的探讨,我们现在才刚刚开始,虽然为时太晚,但确实是领先的,而且,我们切中了哲学研究的要害。
   语言的气脉属性是一个新概念,有两层含义:语言是气脉的低阶二进逻辑集成而且由气脉驱动。
   关于语言的气脉低阶二进逻辑集成的困惑,计算机软体程序的编写者,应该是我们的补课老师。
   语言由气脉形成并由气脉驱动,研究气脉对研究语言至关重要。气脉有什么特征呢,显然,呼气时的气脉与吸气时的气脉是相反的,也就是说,呼脉与吸脉互为正负。气脉具有正负之分,那么,语言的正负之分在哪里呢?显然,语言的正负之分就是语言概念与它的反义概念。语言概念的反义、对称概念,既是以气脉的正负为分化的,又会因气脉的正负互化。比如说,“呼”和“吸”是因气脉分化的,但是,实际的呼吸中,吸气时的“呼”的概念与呼气时的“吸”的概念,是同一的。再比如说,吸气时对外部环境的认识叫经验,呼气时对外部环境的认识叫意识,但是在实际的呼吸中,吸气时的“意识”就是呼气时的“经验”。
   宗上所述,呼和吸,是气脉的两翼,是语言概念的两翼,是世界观方法论的两翼,哲学研究者不可不察也。  

四、 人类的经验与意识
  
登高远望的薄暮时分,夜幕悄悄降临大地,高楼大厦的万家灯火沉入黑凄凄的地平线以下;喧嚣远匿,星空高挂,天边的微风贴耳呼啸……人类从原始的穴居巢栖、茹毛饮血、啊啦哇呜,到现代的华庭美屋、餐精用脍、轻歌慢舞,经过多少岁月了,人类文明在眼前的自然景观中,被颠覆了。   人类文明的发展变化,包括宗教的、政治的、文化的,我们称之为人文。
   天地万物的发展变化,包括数学的、物理的、化学的,我们称之为自然。
   人文是自然的赘生吗,不是!
   人文与自然的关系,辩证唯物论者给予了自辩自证的解释。为什么要自辩自证呢,难道人文不是自然?辩证唯物论者给予人们的错误引导让我们感觉人文是自然的赘生。请注意,这是他们的思想盲点。
   自然是人文的赘生吗,不是!
   人文与自然的关系,唯心论者同样给予了自辩自证的解释。为什么要自辩自证呢,难道自然不是人文?唯心主义者给予人们的错误引导让我们感觉自然是人文的赘生。请注意,这是他们的思想盲点。 事实上不仅仅是某种思想存在思想盲点,而是像人们生理上存在的视觉盲点一样,人们也存在生理上思维盲点。企图说明这种思维盲点的存在,正是本文再一次以“经验”与“意识”的文字视觉讨扰的原因。
   不知经验或意识的文字概念有几百种解说,但是把经验与意识相提并论的,我们现在才刚刚开始尝试。给经验与意识下一个理性而抽象的定义,不见的有效;我们给经验与意识人性而形象的定义是:经验是吸气时人们对外部环境的认识;意识是呼气时人们对外部环境的认识。
   以人的个体生命存在来说,先有生命经验,后有生命意识,随着生命意识的加强,生命经验逐渐消失,生命意识加强到极限的时候,生命经验也就彻底消失了。或者说,人个体生命存在的老化过程,就是经验与意识此消彼长的过程。
   以呼吸的角度来说,假如呼吸是一个圆或者线性律动,那么经验性的认识集中在这个圆或者的线性律动上沿,意识性的认识则集中在圆或者线性律动的下沿。
   由于人们呼气时不能吸气的、吸气时不能呼气,必须先停一个后续一个,这就造成了经验与意识的二律背反。就好像人们永远不能直视他的后背,经验与意识同属一个整体,相互之间却永远不能反观其后背。人们这种生理上的思维盲点,导致了人文认识史上经验与意识的背道而驰。
   以知和行的角度来说,经验意味着行动,意识意味着知识,经验的极限的是全能,全能是经验的极限,意识的极限是全知,全知是意识的极限。 经验与意识是人文认识的两翼。
   纵观今古,人文的经验与意识,都得到过充分的背道舒展:全知的佛佗是无能的倡导者,全能的基督是无知的倡导者。他们两个一上一下一对极端,堪称人类经验与意识的牢牢大端!佛佗告诉人们,当你们放弃一切的时候,便能够消气地、彻底的理解一切。基督告诉人们,当你们执着一切的时候,便能够神气地、完全地得到一切。于是乎,想得到的人,便执着一切,已得到的人,便放弃一切。
   真实的,荣华富贵的佛陀是一位得到一切而后又放弃的人,基督呢,马槽出生,一无所有,所以他必然是执着一切的人!那些宣佛的人很是卖力,听信他,人们须知对人们现在的一切来说,是一个归零的归宿;那些宣主的人也是很卖力,听信他,人们须知对人们现在的一切来说还远远不够,是一个归一的归宿!于是乎,世界在两点之间摆荡,身当其中,定力不够,任何一边倒的迷信都是可能的!
   全知者无能,全能者无知;无能者全知,无知者全能;某种程度的知识等于某种程度的无能,某种程度的能力等于某种程度的无知。一个体生命存在,当他的无知或经验接近全能状态,那也就是这个生命个体兴旺的新生。意识是伴随生命经验而来的,是生命经验的消耗者。一个体生命存在,当他的知识或意识接近全知状态,那也就是这个生命个体枯竭的死期。
   人们为了保全个体生命存在,不得不避免全知状态的出现,而通过拒绝认识达到无知的目的,进而至少恢复生命中经验和意识或阴和阳的平衡。   在经验与意识的人文认识的阴阳涡流里,只有道文化谨慎地允执其中。  

五、 阴阳时空
  
科学原本是从对造物者的迷信中开始的,到了东方,一段时期内,我们的科学却是从对科学的迷信中开始的。对科学产生追求的意志将迷盲人们的双眼。应该从我们的道、德概念开始,加以澄清。
   物理学给时空的解释已经出现危机,而人们对道德的理解,从来都是原地打圈。那么,时空、道德,这两个过去彼此隔膜很深的概念,是否存在直接的内在联系呢?本文肯定地指出:空间就是阳间,就是道;时间就是阴间,就是德;同一种自然事物,呼气时和吸气时的人文认识是相反的。
   《时空道德序》是关于中华文化的正本清源之作。用句玩皮话说,它比民族主义还要民族主义,但却免除了爱国崇洋哲学的攻击,因为,它比爱国崇洋论调更有理性。它使左、右两派都有了具体目标,遗憾的是,人们接受新概念需要一个必须的时间过程。
   文章认为,道德一词的涵义,在呼气时,就变成了时空一词的涵义;相反,时空一词的涵义,在吸气时,就变成了道德一词的涵义。吸气时的道德就是时空,呼气时的时空就是道德,也就是说,时空就是道德,道德就是时空,它们是同一种事物。在认识上,时空是我们的自然经验,道德是我们的人文意识。
   对文章感到困惑的人士可以尝试着将时空和道德并在一起来理解,看看有无清晰的思路?要知道这一点,把时空与道德并在一起来讨论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方寸大乱、感觉不适。
   细心一点可能会场发现,本文本以诗化的语言开篇,气旨意使地与社会成见决算,进而心平气和的指出时空道德的观点,非常看重呼吸的意义,以呼吸开解所有辩证性的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理解呼吸的意义是理解时空道德的关键。  

六、 呼吸哲学
  
世界是呼吸的……
   世界是自然与人文的总和。自然与人文的关系,不外于呼气和吸气的关系。人们呼气时的自然观与吸气时的人文观对立统一。
   自然观与人文观,在吸气时都是自然观,在呼气时都是人文观。
   同样的,自然与人文,在吸气时都是自然,在呼气时都是人文。
   强调世界是自然的,淡化世界是人文的,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世界是人文的,淡化世界是自然的,也是一种价值取向。
   在自然中,有个自然法则,公认为时空;在人文中,有个人文规范,公认为道德。自然万物受时空约束,人文万事受道德约束。时空与道德不是两个彼此孤立的事物,二者之间的关系却并不复杂。
   假如世界是一,那么自然与人文是二,则,时、空、道、德就是四。时间和空间是对自然的一分为二的认识,道和德是对人文的一分为二的认识。
   因为呼吸的关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是一分为二的,有经验性的认识,有意识性的认识。
   经验和意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两种方向。在经验的来向上,在吸气时,人们经验圆满的感觉,这种感觉有一个恰到好处的称谓,那就是:神!在吸气时,人们意识空缺的感觉,这种感觉有一个恰到好处的称谓,那就是:灵!
   人们吸气以形成神态,人们呼气以形成灵态,随着呼吸的循环进行,人们的生命在神态与灵态之间循环、动荡、勃伏。
   我们因为有呼吸而与神灵同在。
   撇开认识论,从境界上来讲。人们呼而入阴、吸而入阳。人们呼而入阴的过程是一种阴性进阶,形象一点叫阴渐,通俗一点叫阴间;人们呼而入阳的过程是一种阳性进阶,形象一点叫阳渐,通俗一点叫阳间。
   呼吸时,在吸气跃变呼气的瞬间,在阳间跃变阴间的瞬间,有一个境界,那就是:神!
   呼吸时,在呼气跃变吸气的瞬间,在阴间跃变阳间的瞬间,有一个境界,那就是:灵!
   神灵不外在于我们的呼吸,离开我们呼吸的神灵是假值的。假值而无意义的神灵我们不谈,具有真值的神灵与我们有切肤之后亲,不可不谈。 行文至此,我们对神灵的概念已经依稀可辨。在以下的行文中,神灵依然为人们呼吸过程的两个状态:神态和灵态,而别无所指。
   从知行关系上来讲。在呼吸的某两个特定瞬间,神灵,相对而言,神是全能的,灵是无能的,灵是全知的,神是无知的。
   人们的伟大之处在于人们的全知全能,人们的渺小之处在于人们无知无能。这样的悖论貌似荒唐,人们全知全能而又无知无能,却总也符合实际。仅举一例:少年孺子是全能的,他无知地心怀一个改变世界的愿望,垂暮老人是全知的,他无能地心怀一个已为世界改变的现实。
   神灵终不外于人们的认识,却也是人们认识不到的。历经无数次面对神灵的反反复复,无论是肆意践踏,还是顶礼膜拜,人们并没有得到想要得到的心安理得。对于挥之不去招之不来的神灵,人们开始扪心自问:神灵何在?
   神灵存在于人们的呼吸之中,诉求于呼吸之外是无理的。理性源于人性,真理就是我们呼吸中的这个神灵!
   问题之初,人们虽然百思不得其解,却开始了人类社会的理性之旅。    理性就是人们对呼吸及其相应的神态和灵态的校验、核查。简言之,理性的本质是人们在呼吸中对神灵的要求。再直接一点说,理性是呼和吸之间的相互要求,或者说,理性就是神和灵之间的相互要求。
   人们处在全能的神态时是无知的,在无能的灵态时是全知的。人们的神态因灵态而自知,人们的灵态因神态而能行。灵因神而应,神因灵而验。理性就体现在这种对人性的全面迎合:深呼深吸,首尾相顾,有神有灵,前后验证。
   神灵之间的相互要求,既是理性的渊薮,同时也构成了道德、时空的最基本的内容。
   神的概念,在人们吸气时就是道的概念,在呼气时就是空间的概念;灵的概念,在人们吸气时就是德的概念,在呼气时就是时间的概念。
   让我们呼唤神灵!因为人们需要顺畅的呼吸,顺畅的呼吸是理性的基础;人们珍重理性,因为顺畅的呼吸来之不易。从呼吸的角度来讲,人类社会是由一个个呼吸着的人们组成的,人们能够同呼吸,自然相安无事,但谋求一个同呼吸的社会局面,不免痴人说梦。理性固然是如此有用,人们的呼吸速率却各不相同,而且不可能相同。在社会中,人们呼和吸的社会冲突形成战争,人们对呼和吸的社会偏执形成宗教,人们对呼和吸的社会统一形成政治,人们对呼和吸的社会适应形成文化,人们对呼和吸的社会交换形成经济。  

七、 神灵数码
  
对本文以上几节文章感到不满的朋友,读了这节文章,不满的情绪可能会改观。
   从呼吸的话题接着说。人们的呼吸有一定的节奏,随着这个节奏画一条线,该线就像水的波浪,一高一底,起起伏伏,也像重峦叠嶂,有高峰,有低谷。我们给这条曲线取名呼吸线。通过上文已经知道,所谓的经验,就对应在呼吸线的低谷上升到高峰之间,所谓的意识,就对应在呼吸线的高峰下降到低谷之间。鉴于此,改称呼吸线为经验意识线也恰如其分。在经验意识线中,经验变为意识的临界峰点,我们称为神态神点,意识变为经验的临界谷点,我们称为灵态灵点。鉴于此,不妨将经验意识线也称为神灵线。   在神灵线中,我们把神点用“ 1 ” 表示,把灵点用“ 0 ” 表示。那么,一呼一吸之谓神,“ 1 ” 就产生了,一吸一呼之谓灵,紧接着“ 0 ” 也产生了。
   难道不是这样吗,呼吸的神灵大概就是这样!在实际的呼吸中,人们的每一次呼吸,将为大脑记忆组织累计一个代表神点的“ 1 ” ,和一个代表灵点的“ 0 ” 。不妨认为,数学中的自然数,就是神灵的个数,而奇数是人们吸气后给大脑记忆组织留存的神点累积,或者说,奇数就是神数;而偶数是人们呼气后给大脑记忆组织留存的灵点累积,或者说,偶数就是灵数。
   呼吸的神灵对大脑记忆组织的作用,被我们如此数字化之后,数学的来龙去脉就变得清晰可观,派系林立立场各异的哲学纷争可以休止了。哲学往往是指鹿为马式的以其昭昭使人昏昏的权术余末。所谓的哲学问题,其实都反映在数学问题上。搞哲学问题研究不如搞数学问题研究。不必讨论存在如何及如何存在。“ 0 ” 是怎么产生的?“ 1 ” 是怎么产生的?“ 0 ” 是如何变成“ 1 ” 的?“ 1 ” 是如何变成“ 0 ” 的?像这样一些问题,哲学如能给于回答,也就不用回答其它问题了。
在今天的数字时代,人们对数理逻辑的应用登峰造极出神入化。殊不知,数理逻辑实际上就是神与灵之间的逻辑关系。神与灵的逻辑关系为数理逻辑所表现。神是“ 1 ” ,灵是“ 0 ” ;经验是“ 0 ” 到“ 1 ” 的模拟过程,意识是“ 1 ” 到“ 0 ” 的模拟过程;神是“ 0 ” 到“ 1 ” 的数字过程,灵是“ 1 ” 到“ 0 ” 的数字过程。在这种神灵数码的演化中,经验与意识是神与灵的模拟过程,神与灵是经验与意识的数字过程,经验是灵到神的模拟过程,神是灵到神的数字过程,意识是神到灵的模拟过程,灵是神到灵的数字过程。(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