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四库全书》经部易类里面,自魏王弼《周易注》至清赵继序《周易图书质疑》,共126部书,说圣人“画卦”者有454大条。查其端则肇始于纬书《乾坤凿度》,书中有曰“上古变文为字,变气为易,画卦为象,象成设位”,又曰“圣人索象画卦”,又曰“圣人画卦制度,则象取物配形,合天地之宜,索三女三男,六十四象以上下分之”。《乾坤凿度》一书,至宋元佑间始出《绍兴续书目》,晁公武疑为宋人依托。倘若如此,就易学家而言,汉代京房、韩婴、郑玄乃至三国吴陆绩皆不言“圣人画卦”,而“画卦”之说则先见于魏王弼。
清《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里面,司马迁《史记》曰“伏羲作八卦”,无“画卦”之说。至东汉班固《前汉书》,只有一处曰“虙羲画卦,书契后作”。
在史学家里面,为什么东汉班固前之先儒不言“圣人画卦”?在易学家里面,为什么王弼前之先儒不言“圣人画卦”?
所谓“画”者,本出于平面,而八卦并非出自平面之画,所以不言“画”。试论之如下。
一 《易传》的说法
《周易·系辞》曰包牺氏“始作八卦”,曰“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这里说“作”、“设”、“立”,就是不说“画”。
为什么《易传》的作者说八卦是“作”或“设立”出来的,而不说八卦是“画”出来的?这就要从八卦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这一方面进行研究。
二 圣人如何“观变于阴阳而立卦”
《系辞》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这就告诉人们,八卦是圣人观察天地及四面八方器物的变化而“设立”出来的。
《说卦》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既说“观变于阴阳”,那就要直接观查太阳光的照耀情况。所以古建有“朝阳”、“正阳”之门,古地有“江阴”、“山阴”之名。观天观地,是为了了解阴阳。阴幽阳明,所以《系辞》曰“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系辞》曰:“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着明莫大乎日月。”又曰:“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这就告诉人们,设立八卦之象,是法则于“天地”、“日月”、“四时”,而且是正观、正明之道。
三 什么器物可以“知幽明之故”
《系辞》曰:“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这里说到“是兴神物”,是通“神明”则能“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
《系辞》又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里说到“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就告诉人们“幽赞于神明”而作出八卦,是为了与“神明”相通。
《系辞》又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这里说到“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就告诉人们“体天地”与“通神明”有关。
四 “神明”与“方明”的关系
《觐礼》云:方明者,木也。方四尺,设六色:东青,南赤,西白,北黑,上玄,下黄。设六玉:上圭,下璧,东圭,南璋,西琥,北璜。
资料1:(采自宋林之竒撰《尚书全解》)
《虞书·舜典》:“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羣神。”
林解曰:大小夏侯皆云:上不谓天,下不谓地,旁不谓四方,在六者之间,助阴阳变化,实一而名。“六宗”:孔光、刘歆谓“乾坤六子,水火雷风山泽也”。贾逵以谓“天宗日月星辰,地宗河海岱”。马融曰“天地四时”。司马彪谓“天宗日月星辰,寒暑之属也。地宗社稷,五祀之属也。四方之宗四时,五帝之属。”
彧按:大小夏侯曰“在六者之间,助阴阳变化”,乃指六合空间而言。孔光、刘歆以“乾坤六子,水火雷风山泽”解释“六宗”,则说明八卦的由来与“方明”六合空间有关。
《夏书·禹贡》:“禹锡玄圭,告厥成功。”
林解曰:古者交于神明必用圭璧,如周公之祷于三王亦曰植璧秉珪。然而必用玄圭者,盖天色玄。因天事天,犹苍璧然也。
彧按:据“古者交于神明必用圭璧”之说,知“神明”与“方明”设“六玉”有关。
《商书·太甲》:“伊尹作书曰,先王顾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祇。”
林解曰:惟知其天命之可畏,顾諟而不敢忘,故上以承于天神,下以承于地祇……其馨香之德,感于神明而天监之,遂集天命于其身,使之克夏以有天命,而抚绥万方之民也……商道事神明之俗盖出于此。
彧按:按古本《竹书纪年》的记载,商太甲“十年,大飨于太庙,初祀方明。”商代太甲时就有用方明祭祀的祭礼。所以,“祀方明”是为“事神明”,而礼天地日月山川诸神。这就告诉人们,“方明”是用以“事神明”的神器。
《周书·泰誓》:“今商王受,狎侮五常,荒怠弗敬。”
郑玄曰:轻狎五常之教,侮慢不行,大为怠惰,不敬天地神明。
林解曰:纣既弗祀夷居以失天人之心,故受命文考,类于上帝,冝于家土,则所以昭荅于天地神明之心,而遂与诸侯与夫御事庶士之众,渡此孟津而致天之罚于纣也。
彧按:武王革商命的最大理由就是“不敬天地神明”,而伐纣的口号就是“所以昭荅于天地神明之心”。可见敬事“神明”的无比重要性。如何敬事神明?就要用“方明”神器以通之。
《周书·洪范》:“七曰明用稽疑。”
林解曰:稽疑者,尽之于人神也。人治极而通于神明者尽……稽疑者,圣人所以尽幽明之情以定天下之事业也。不可不审于神明吉凶之意,故以明用言之。盖人谋虽有不协,然考之龟筮则皆有从之吉,以是而举事,虽未若大同之吉,然其为神明之所辅相,不失其为吉也。
彧按:“尽幽明”就可以“通于神明”,而“方明”四尺之木的正立方体,其六面各三阳三阴,如此就可以“尽幽明”。
《周书·金縢》:“为坛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珪乃告大王。”
是出于中心之诚,而为此祷于神明之请……周公代武王之死,三龟习吉而王翼日乃瘳,皆其至诚洞逹神明,故其应也如此之速。圣人之德贯天地通神明,能尽人之情于昭昭之际,则有以尽鬼神之情于冥冥之间。
彧按:“祷于神明”要“植璧秉珪”,可见“方明”设“六玉”与通于“神明”有关。
《周书·君陈》:“我闻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徳惟馨。”
林解曰:至治之世,其馨香之发见可以感于神明,而其所以为馨香者,非黍稷也。盖以德之昭明,故发而为治,其馨香如是也。如黍稷可以为馨香,则随之粢盛丰备虞之享祀丰洁,亦可以感于神明矣。成王言此者,盖谓君陈欲商民之感慕,惟在于德德之馨香可以感于神明。岂商民之难化哉!
彧按:“感于神明”必“明徳惟馨”,所以《周易·系辞》屡言“通神明之德”。
《周书·顾命》:“南向敷重篾席黼纯华玉仍几,西序东向敷重底席缀纯文贝仍几,
东序西向敷重丰席画纯雕玉仍几,西夹南向敷重笋席玄纷纯漆仍几。”
林解曰:必设四坐者,孝子求神非一处。不知神之所在,于彼乎于此乎?此则交于神明之义也……设四坐之几席,先王平生之所有事者而求之,庶可以交于神明。
彧按:礼“神明”,“天地”之外还有“四方”。由此可见六合“方明”与“交于神明”的密切相关。天玄(上)、地黄(下)、东青、南赤、西白、北黑,为“方明”六色。
资料2(采自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
驵圭璋璧琮琥璜之渠眉,疏璧琮以敛尸。
注:以组穿聨六玉沟瑑之中以敛尸。圭在左,璋在首,琥在右,璜在足,璧在背,琮在腹。盖取象方眀,神之也。疏璧琮者,通于天地。
彧按:“取象方眀”可以“通于天地”,目的是“交于神明”。
北面诏明神。
注:明神,神之明察者,谓日月山川也。《觐礼》“加方明于坛上”,所以依之也
疏:案《觐礼》云,方明者,木也。方四尺,设六色。又云,设六玉,上圭,下璧,南方璋,西方琥,北方璜,东方圭。注云,六色象其神,六玉以礼之。上宜苍璧,下宜黄琮,而不以者,则上下之神非天地之至贵者也。设玉者,刻其木而着之。又云,天子拜日于东门之外,反祀方明。注引司盟职曰,北面诏明神,言北面诏明神则眀神有象也,象者其方明乎。
彧按:“眀神有象”,其象就是“方明”。
资料3:(采自乾隆钦定《三礼义疏》)
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
正义:敖氏继公曰,此谓礼方明之玉也。贾氏公彦曰,人执者曰瑞,礼神者曰器,通言之人执者亦曰器,聘礼以圭璋璧琮为四器是也。礼神者则不得云瑞。案典瑞职,四圭有邸以祀天,两圭有邸以祀地。天地至尊,于冬夏至举大祀焉。礼隆而玉亦重矣。此云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觐礼》诸侯觐于天子,为宫方三百歩,四门,坛十有二,寻深四尺,加方明于其上。方明者,木也。方四尺,设六色,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黒,上玄,下黄,设六玉以礼之。
彧按:用“方明”之玉“以礼天地四方”,是加“方明”于方明坛之上,而“方明”本身具“乾坤六子”之八卦。
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正义:郑氏康成曰,礼神者必象其类。璧圆象天,琮八方象地,圭鋭象春物初生,半圭曰璋,琥猛象秋严,半璧曰璜琮。
彧按:“礼神者必象其类”,天圆,地方,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方明”之六合可“象其类”。乾天,坤地,震春,离夏,兑秋,坎冬。
五 “方明”与八卦
孔光、刘歆释“六宗”,谓“乾坤六子,水火雷风山泽也”。此见六合“方明”与八卦有关系。
观察“方明”六面“幽明之故”,于特定时间内阳光照耀结果会有,上、东、南三面为阳面,西、北、下三面为阴面。天之面有乾、兑、离、震四卦,谓之“天之四象”;地之面有巽、坎、艮、坤四卦,谓之“地之四象”。
邵雍之所以说“太极既分,两仪立矣。阳下交于阴,阴上交于阳,四象生矣。阳交于阴,阴交于阳,而生天之四象。刚交于柔,柔交于刚,而生地之四象,于是八卦成矣”,就是以“方明”之阴阳与刚柔说八卦的设立。邵雍《皇极经世》通篇没有“画卦”二字,正说明邵雍知道八卦不是“画”出来的。后来,南宋张行成撰《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清王植撰《皇极经世书解》。张氏说“伏羲画卦”、王氏说“孔子发明伏羲画卦自然之形”,皆与《周易系辞》之说不合,皆为不知八卦之由来者。
其实,《易传》只言“作卦”、“设卦”、“立卦”,且屡次申明“观变于阴阳而立卦”、“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幽赞于神明”、“以通神明之德”等等,这就是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八卦是圣人“法象”而作出来的。所谓“法象”并能“以通神明之德”,就只有“方明”神器可以胜任。邵雍正是正确理解了《易传》的说法,也同时知道“方明”神器与八卦由来的关系,所以才会有上述的说法。
六 八卦由来的启示
笔者已有两篇文章阐述八卦的时空属性,并强调了其由来的“科学性”。
有些不知八卦是如何由来的人士,只因看到社会上玩术数者用以“算命”,便旁及八卦本身,说:“八卦五行是迷信。”甚者还说:“八卦,连伪科学都算不上。”不知者不怪可也。笔者在乎的,则是这种说法的影响。言论自由,你说“八卦是迷信”,我说“八卦的由来是科学”,都要拿出证据来论说,如此方能令人信服。这正如社会上对待“八卦图”与阴阳鱼“太极图”的态度截然相反一样,如果使人们明白了那幅黑白鱼的“太极图”正是从“先天八卦图”演变而来的之后,或许会端正人们的看法。
为什么十七世纪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要八八卦与二进制数联系起来?为什么现在有一位俄罗斯学者写《中国古代科学史》,要把八卦与一正立方体联系起来,在其八个角上标出八卦,而且还用二进制数表示之?倘若“八卦连伪科学都算不上”,外国人为什么对他如此感兴趣?而且偏要与“科学”挂钩?等等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绝不是说一句“迷信”的话,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八卦是符号系统,给这样的符号赋予人文方面的意义,古人就写出来了《易经》,这是公认的事实。八卦是古人“观变于阴阳”而设立出来的,并不是什么人任意“画”出来的。清儒惠栋于《周易述》中曰:“太甲行吉禘之礼,宗祀成汤于明堂……其神谓之六宗,加方明于其上。方明者,仿乎明堂之制也……明堂之法本于易。”可见惠氏亦知方明与易相关。既然知此,则不说“画卦”。
从数学角度说,两种符号在下中上三个位置的排列,只能有八种结果。从人文的角度说,中国古代八卦的由来,是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结果。从“神道设教”的角度说,八卦与通“神明”的礼器“方明”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哲学的层面说,八卦的由来,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观”,而且阴阳概念的由来有其直观方面的依据。
八卦并不是平面的,而是具有时空方面的属性。上下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时空就是宇宙。八卦的时空属性,就是八卦的宇宙属性。《周易·系辞》曰:“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八卦既然具有宇宙属性,必定如日月般久长,岂能因个别人之诋毁而“几乎息”哉!
写于2008年四月清明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