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nwen.gif (8777 bytes)


彖·彖辞·彖传

郭彧


     


  我们查阅《四库全书》,说“卦辞”者,先见于晋杜预注《春秋左氏传》:“且其繇曰利建侯。注:繇,卦辞。”《隋书·经籍一》记:“周文王作卦辞,谓之《周易》。周公又作爻辞,孔子为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唐孔颖达《周易正义》:“第四论卦爻辞谁作。”唐陆徳明録《经典释文·注解传述人》:“文王拘于羑里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彖辞、象辞、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谓之十翼。” 宋刘恕撰《资治通鉴外纪》曰:“纣囚昌于羑里,昌为《易》卦辞。”宋苏辙《古史》曰:“文王方幽囚忧患,乃因古八卦为六十四,为之卦辞、爻辞,谓之《周易》。”历史事实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在晋杜预之前,似乎还没有“卦辞”的说法。

  《郭氏家传易说》曰:“先儒以文王卦辞为彖辞,盖以孔子不当自言‘观乎彖辞,则思过半'也。此大不然,孔子之《彖》正论一卦之象,及释文王之辞,非孔子之《彖》则卦象与文王辞不可通矣。盖文王之辞旨意深隐,出于忧患之言,虽使知者观之,岂能思过半哉!必观孔子《彖》辞,然后一卦之义有思过半之理。孔子作《彖》,本以垂法后世,欲学者先尽心于《彖》,然后可明重卦之象及通文王之辞。则思过半之言,乃孔子自明作《彖》之意及示学文王易之要法也。”清代四库馆臣于《郭氏家传易说》提要中曰:“(郭)雍又不以卦辞为彖,而谓‘观乎彖辞'者,即孔子自谓其《彖传》。是说为世所非,盖循王弼本之误,不识古本,故至于此。”魏王弼《周易注》对《彖传》皆作“彖曰”,如“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等。王氏又于《周易略例·明彖》中曰:“夫彖者,何也?統論一卦之體,明其所由之主者也。”显然,在四库馆臣看来,郭雍乃“循王弼本之误”,以《彖传》之辞为“彖”。正确的看法当以“卦辞”为“彖”,乃为世所宗。

  宋吕祖谦编《古周易》内有南宋“河南吴仁杰书”一篇,曰:“按,汲冢书有《周易》上下篇,而无彖、象、系辞,陆徳明释孔壁所得古文,传为十翼而不言经。然则十翼之作,其初自为篇简,不与《易经》相属。此冢壁之藏,所以各得其一欤?”又曰:“以《易》考之,乾者,伏羲之卦也。‘元亨利贞'者,文王之彖也。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以下,此孔子所述彖之传也。”

  今见通行本《周易·系辞传》言“彖”者有四处: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

  (《帛书周易》①:“缘者言如马者也,肴者言如变者也。”)

  朱熹《周易本义》:“彖谓卦辞,文王所作者,爻谓爻辞,周公所作。”

  彖者,材也。

  (《帛书周易》:“缘也者,制也。”)

  朱熹《周易本义》:彖言一卦之材。

  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

  (《帛书周易》:“知者观亓缘辞而说过半矣。”)

  朱熹《周易本义》:知者之知音智。彖统论一卦六爻之体。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

   (《帛书周易》:“八卦以马告也”、“极天下之请存乎卦”、“圣人之请见乎辞”。)

  朱熹《周易本义》:象谓卦画,爻、彖谓卦、爻辞。

  显然,孔子言“彖”,并非指十翼中之《彖传》而言。朱熹之注“彖谓卦辞”,为能得其本义者。《易学启蒙·考變占第四》曰:“凡卦六爻皆不變,則占本卦彖辭,而以内卦為貞,外卦為悔。彖辭,為卦下之辭。”其后元胡炳文于《周易本义通释》中释乾“元亨利贞”曰:“文王所系之辞,以断一卦之吉凶,所谓彖辞者也。”又曰:“《易》六十四卦,彖辞三十四卦言贞,然则不贞者,固不可以占也。”胡氏亦谓“卦辞”为“彖辞”,明显与“孔子所作《彖传》”加以区分。

  今有学者将“彖”、“彖辞”与《彖传》混而为一,不认为“卦辞”既是“彖”或“彖辞”。甚至谓《彖传》为“孔子以前的易学文献”,最早成书于“西周时代”。

  如果说“彖”或“彖辞”既是卦辞,当然产生于孔子之前。可是以今见《彖传》的内容论证其成书于“西周”,则缺乏历史证据。

  《帛书周易》里面与今见《彖传》内容有关联的有两条:

  其一,子曰:……涣之缘辞,武而知安矣。(《易之义》)

  《帛书周易》涣卦辞曰:“涣,亨,王叚于庙。利涉大川,利贞。”显然孔子是指这句“缘辞”而说其义是“武而知安”。如果说这是孔子指涣卦的《彖传》辞而言,则《帛书周易》中无之。今见通行本《周易》涣卦的《彖传》辞曰“‘涣,亨',刚来而不穷,柔得位乎外而上同。‘王假有庙',王乃在中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这又如何能以“武而知安”概括之?

  其二,子曰:天道毁盈而益嗛,地道销盈而流溓, 鬼神害盈而福嗛,人道亚(恶)盈而好嗛。嗛者,一物而四益者也,盈者,一物而四损者也。(《缪和》)

  今见通行本《周易》谦卦《彖传》辞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帛书周易》之中只有这一句与今见《彖传》内容有关。足见战国竹简《周易》中少有与今见《彖传》有关的内容。而此数句述嗛卦义仅有之言,当为后来《彖传》所引用。倘若战国前既有《彖传》,《帛书周易》抄录的底本何以不照录之?当思之。

  缪和学《周易》问孔子在先,后人整理孔子论《周易》文字在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由简到繁、由杂乱无章到顺理成章的过程,《易》文化的形成也不逃这一过程。愚见,今见《彖传》的成书在《帛书周易》之后,就是说在汉文帝之后。

注:①本《国际易学研究》第一辑廖名春教授《帛书周易》释文。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