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nwen.gif (8777 bytes)


《帛书周易》以史解经刍议

郭彧


     


   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里面有六篇类似今通行本《易传》的内容,它们分别是《二三子问》、《系辞》、《衷》、《要》、《缪和》和《昭力》。①其中《缪和》篇的内容,主要是缪和记录“子曰”说“易之要”的内容。在这一篇中,有六则以历史故事解释《易经》卦爻辞的例子。它们分别是:

1,“汤之德及禽兽鱼鳖”的故事,用以解说比卦九五爻辞的含义。

2,“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式”的故事,用以解说益卦九五爻辞的含义。

3,“吴王夫差攻荆”的故事,用以解说嗛(谦)卦上六爻辞的含义。

4,“越王勾贱欲均荆方城之外”的故事,用以解说乖(睽)卦上九爻辞的含义。

5,“荆庄王欲伐陈”的故事,用以解说明夷卦六四爻辞的含义。

6,“赵闲子欲伐卫”的故事,用以解说观卦六四爻辞的含义。

《缪和》篇引用的第一则历史故事是:

汤之巡守,东北又火。

曰:彼何火也?

又司对曰:渔者也。

子之祝[曰:古者蛛]蝥作罔,今之人缘序,

左者右者,尚者下者,率突乎土者皆来吾罔。

汤曰:不可!我教子祝之曰:

古者蛛蝥作罔,今之缘序。

左者使左,右者使右,尚者使尚,下者使下……

诸侯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鱼鳖矣。

故共皮敝以进者四十②有余国。

  大意是说:商君成汤有一次巡狩东北方,看见有火光,就问:“那个地方为什么有火?”有司回答说:“是为了打鱼而生的火。” 汤听对方说:“古往蛛蝥织网,现在我学着做。上下左右来的鱼都要进入我的网中”。汤说“这样不可。我来教你说:古时候蛛蝥制成网,现在我学着做。左边的向左边张网,右边的向右边张网,上边的向上面张网,下边的向下边张网。(我只捕捞自己撞到网上来的鱼”。)”诸侯听说后都说:“成汤的德义都施及于禽兽和鱼鳖了。”结果有四十多个国家来觐见成汤。

  《帛书周易》的《缪和》篇列举这样的历史故事,是为了解说比卦九五爻辞的含义,所以最后说:

  《易》卦其义曰:

显比,王用参殴,失前禽,邑不戒,吉。

此之胃也。

  古时王者狩猎行三驱猎礼,《缪和》篇引用这一历史故事解说比卦九五爻辞的含义,还是比较贴切本义的。

  在《吕氏春秋·异用》里面,也有类似的故事:

汤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曰:

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离吾网。

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孰为此也。

汤收其三面,置其一面。

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网罟,今之人学纾。

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髙者髙,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

汉南之国闻之,曰:汤之徳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

  大意是说:成汤看见打鱼的人把四面都下了网,并且祷告说:天上坠落的、地上出来的,从四面八方来的,都要进入我的网中。成汤说:咳,这样太过分了啊!除了暴君夏桀之外,还有谁能这样做呢。于是便教导那个打鱼的人,要如此祷告:已往的蛛蝥织成了网罟,现如今的人学着寛缓。想往左的就往左,想往右的就往右,想升高的就升高,想下降的就下降,我只捕获那些不要命自己撞到网上来的。汉水之南的许多国家听说之后,都说:成汤的德义已经施及到了禽兽身上了。于是就有四十多个国家归顺于成汤。

  两相对比,《吕氏春秋·异用》之文似据传说进行了加工整理,而帛书《缪和》篇中的记事有原始痕迹。可见帛书《缪和》一文,要先于《吕氏春秋》。

  《缪和》篇引用的第二则历史故事是:

西人举兵侵魏野……过段干木之闾而式。

其仆李义曰:义闻之,诸侯无财而后财,

今吾君先身而后财,何也?

文侯曰:段干木富乎德,我富于财……

彼择取而不我与者也,我求而弗得者也。

若何我过而弗式也?

西人闻之曰:我将伐无道也,今也文侯尊贤……。

  大意是说:西边的敌人将要侵略魏国。魏文侯有一次乘车经过贤人段干木的门口,魏文侯便手扶横木表示敬意。他的仆人李义有些奇怪,就问道:“我听说,诸侯没有财产而后聚集财产。现在君主您却是先敬重人身而后注重财产,这是为什么呢?”魏文侯说:“段干木富有品德,我富有财产……别人想选择获得的却不是我想给与的,而我要求的却不能获得啊。如何我经过他的门口就不能表示敬意呢?”西方的敌人听说了这件事,就说:“我们将要讨伐的是无道昏君,而现今的魏文侯尊重贤人……。”

  《帛书周易》的《缪和》篇列举这样的历史故事,是为了解说益卦九五爻辞的含义,所以最后说:

  《易》卦其义曰:“又覆惠心,勿问元吉,又复惠我德”也。

  今通行本《周易》益卦九五的爻辞是: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缪和》篇引用这一历史故事解说《易经》益卦九五的爻辞,突出了“惠我德”的涵义,也比较符合本义。

在《吕氏春秋·期贤》里面,也有类似的故事:

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之,其仆曰:君胡为轼?

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

且吾闻段干木未尝肯以己易寡人也,吾安敢骄之!

段干木光乎徳,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

其仆曰:然则君何不相之?于是君请相之,段干木不肯受。

于是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

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

司马唐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

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按兵辍不敢攻之。

  大意是说:有一次魏文侯乘车经过段干木的门口,魏文侯便手扶车横木表示敬意。他的仆人问道:“君主您为什么要表示敬意?”魏文侯回答说:“这不是段干木的门口吗?段干木是一位贤人,我那里敢不表示恭敬呢!况且我听说段干木未尝甘心为我服务,我哪里敢表现骄傲呢!段干木的品德光明正大,我只是土地广大。段干木富有仁义,我只是富有钱财。” 仆人说:“既然如此,君主为何不任命他做丞相?”于是魏文侯就请段干木任丞相的职位,可是,段干木却不肯接受任命。于是全国的民众都皆大欢喜,互相传诵着说:我们的君主喜好正直的人,段干木就被尊敬;我们的君主喜好忠诚的人,段干木就声望隆重。没过多长的时间,秦国打算兴兵攻打魏国。司马唐谏说秦国君主:段干木是一位贤人,而魏文侯以礼待他,普天下没有不听说此事的。难道不顾这一事实,就可以轻易对魏国用兵吗?秦国的君主认为他说的有道理,于是就按兵不动,不敢攻打魏国了。

  《吕氏春秋·期贤》的这一故事,也是本传说而来。“西人”改作“秦”,“尊贤”改作“期贤”,不提仆人“李义”的姓名等,似乎作者没有见到《帛书周易》中的这一记载。

《缪和》篇引用的第三则历史故事是:

吴王夫差攻当夏,太子辰归冰八管……

注冰江中上流,与土饮其下流,

江水未加清,而士人大说。

斯垒为三,遂而出击荆人,大败之。

袭其郢,居其君室,徙其祭器。

察之,则从八管之冰始也。

  大意是说:吴王夫差在夏天的时候攻打楚国,太子辰送来八管的“冰”……吴王让人把“冰”注入江的上游,与士兵一起在下游饮用。江水并没有格外清澈,而士兵们却非常兴奋。于是士兵们列为三队,出击楚国的士兵,大获全胜。袭取了楚国都郢城,居住在楚王的宫中,又把楚国的祭器迁移回吴国。追究其必胜的原由,都是从八管“冰”的作用开始的。

  《吕氏春秋》书中没有这样的故事。其《简选》篇说:七年王子光代呉王僚为王,任子胥。子胥乃修法制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六年,然后大胜楚于柏举,九战九胜,追北千里,昭王出奔随,遂有郢。

  《史记·吴太伯世家》说:十一年,吴王使太子夫差伐楚,取番。楚恐,而去郢徙鄀。

刘向《古列女传》里面有一则把酒倒入江的上游,使士兵饮用于下游的故事。

楚国子发的母亲使人数落子发不能同士兵同甘共苦时说:

子不闻越王勾践之伐吴,客有献醇酒一器,

王使人注江之上流,使士卒饮其下流,

味不及加美,而士卒战自五也。

  大意是说:你没有听说吗?当初越王勾践讨伐吴国的时候,有人献上了一坛子美酒,越王让人把酒倒入江的上游,使士兵们在下游引用。虽然没有什么酒的味道,但是士兵们却是以一当五地参加战斗啊。

  从这是故事推断,吴王倒入江上游的应该是酒,既然说“注”、“饮其下流”,就可能是指“八管之酒”而言的。竹“管”可装酒,却不能用于冻冰,况且“当夏”攻打楚国,太子辰使人送来的不可能是“冰”。所以,《帛书周易》里的“冰”字应当是“酒”字。

  《帛书周易》的《缪和》篇列举这样的故事,是为了解说谦卦上六爻辞的含义,所以最后说:

  《易》卦其义曰:鸣嗛,利用行师,征国。

  吴王不独饮用“八管之酒”,而是以注入江的上游,与士兵同饮于下游的举动,表示与士兵同甘共苦。如此鼓舞士气,于是就大获全胜。这就突出了《易经》谦卦上六爻辞“利用行师”的含义。这样的历史故事与“利用行师”爻辞的含义,还是非常吻合的。

《缪和》篇中引用的第四则历史故事是:

越王勾贱即已克吴,环周而欲均荆方城之外。

荆王闻之,恐而欲予之。左史倚相曰:天下吴为强,

以越戋吴,其锐者必尽……君曰:若何则可?

左史倚相曰:请为长毂五百乘,以往分于吴地。

君曰:若。

越王曰:天下吴为强,吾既戋吴,其余不足以辱大国……

请与之分于吴地。

遂为之封于南巢于北蕲,南北一百里,命之曰倚相之封。

  大意是说:越王勾践已经灭掉了吴国,就想把地盘圈到楚国的方城之外。楚王听说,心中恐惧,就打算把地盘让出去。楚国的大臣左史倚相说:吴国原来也是天下最强大的国家,越国与吴国交战,虽然获得了胜利,但是他自己的精锐部队必然要损失光了……楚王说:那又将如何应对呢?左史倚相说:请拨给我兵车五百乘,我率领着军队前往,与越国共同瓜分原来吴国的土地。楚王说:好,就这么办吧!越王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就说,吴国原来也是天下强大的国家,我既然灭掉了吴国,现在的兵力就不足以同大国抗衡了,那就同楚国一道瓜分原来吴国的土地吧。于是就把南巢至于北蕲的一百多里的地盘分给了楚国,楚王把这块土地称之为“倚相之封”。

《吕氏春秋》里面,没有“倚相之封”的历史故事。

汉刘向《说苑》:

越破吴,请师于楚以伐晋。楚王与大夫皆惧,将许之。

左史倚相曰:此恐吾攻己,故示我不病。请为长毂千乗、

卒三万,与分吴地也。庄王听之,遂取东国。

  大意是说:越国破灭了吴国,同楚国约定要出兵攻打晋国。楚国的君主与大臣都很害怕,即将答应越王的约定。楚国的大臣左史倚相说:这恐怕是越国担心我们楚国攻打他,因而故意向我们表示他们国力的强大。我请求拨给兵车千乘,士兵三万,前去与越国瓜分原来吴国的土地。楚庄王同意了左史倚相的计划,结果就取得了原来吴国东部的地盘。

  西汉末期刘向在《说苑》这本书里所讲的故事,与帛书《缪和》大同小异。显然,有演绎的成分存在。古長毂一乗,配步卒七十二人、甲士三人。千乘兵车,就有士卒七万五千人。又越国远离晋国,说越王要兴兵攻打晋国,也不符合历史事实。刘向大概是根据口头传说演义而成,并没有见到《缪和》里面的记载。

  《帛书周易》的《缪和》篇引用这样的故事,是为了解说乖(睽)卦上九爻辞的含义,所以最后说:

《易》卦其义曰: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

先张之柧,后说之壶。此之胃也。

  今通行本《周易》睽卦上九的爻辞是: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

  《缪和》篇里的这一引用,意思是说越王先是虚张声势的“先张之弧”拉满了弓箭,而后来却是“后脱之弧”松开了弓箭,把原来一部分地盘乖乖地让给了楚国。这一历史故事的引用,也是比较恰当的。

  《缪和》篇里面引用的第五则历史故事的大意是:

  楚庄王想讨伐陈国,事先派大臣沈尹树前往陈国观察的情节。沈尹树反回后说:陈国的城郭修理整齐,国家的粮实也充实,他们的年青人都好学上进,他们的妇人也都编织等待出售。楚庄王说:如果是这样,陈国是不可以讨伐的了。沈尹树回答说:倘若如同君主您说的那样,就是不可讨伐的了。可是,我的看法则与您的看法不同。大修城郭,就会人力疲惫……他们的年青人好学,则又说明有往外的志向;他们的妇女编织等待出售,就说明男士的奉禄不足,所以说陈国是可以讨伐的。于是就举兵讨伐陈国,结果胜利了。

  《帛书易传》的《缪和》篇列举这样的故事,是为了解说明夷卦六二的爻辞,所以最后说:

  《易》卦其义曰: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

  《缪和》里的这一引用,意思是说楚庄王先派大臣沈尹树前往陈国窥探虚实,就好比是“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

  《缪和》篇里面引用第六则历史故事的大意是:

  赵简子想讨伐卫国,派史黑前往观察,许期是三十天。六十天之后史黑方回来。赵简子大怒,以为他有了外心。史黑说:君主您差一点儿就犯了大过错啊矣!卫国使蘧伯玉为丞相,子路为辅佐,孔子为客,史子突出,子赣出入于朝门。这五个人,都是可以治理天下的人啊。

  《帛书周易》的《缪和》篇列举这样的历史故事是为了解说观卦六四爻辞的含义,所以最后说:

  《易》卦其义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缪和》篇里的这一引用,意思是说史黑到卫“观国之光”,对于赵简子的决策有利。

  总之,通过对比,从内容及修辞等方面看,《帛缪》所记故事都在《吕氏春秋》成书之前。如此,则《帛书周易》所抄录的几则故事,至少在战国后期就已经流传。而《吕氏春秋》的作者,对有些故事已经看不到原文,只能根据传说撰写故事了。刘向的撰写也是这种情况。所以,从帛书《缪和》的这六则故事中看,有些历史上的传说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是有所改动的。特别是帛书《缪和》列举这六则故事的目的,是为了解说《易经》的某些爻辞,而且基本上都有所符合。这就告诉我们,以历史故事解说《周易》,并不起源于宋代的李光、杨万里等人,而早在战国时期就这样做了。

  清代纂修《四库全书》的馆臣于《四库全书总目》中说:“圣人觉世牖民,大抵因事以寓教。《诗》寓于风謡;《礼》寓于节文;《尚书》、《春秋》寓于史,而《易》则寓于卜筮。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禨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巳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人《易》,故易说愈繁。”这样的一段评论,被后人广为引用,似乎成为易学发展的定论。然而,通过对历史上大量易学书籍的阅读研究之后,对四库全臣这样的评论,似乎还有可商量之处。例如,所谓“王弼扫象”一说,最早见于明来知德《周易集注》的“自序”之中,前此的易学著作并没有这一说法。来知德说:“自王弼扫象以后,注《易》诸儒,皆以象失其传,不言其象,止言其理,而《易》中取象之旨,遂尘埋于后世。”来氏此说有违历史事实,不顾宋代象数易学的发展历史,也不读邵雍的《皇极经世》和朱熹的《易学启蒙》,一味突出自己以象数解《易》的著作。况且不正视王弼《周易略例》中“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的说法,而是用“扫象”二字一笔抹杀前儒的努力,实在不可取。来氏又自诩过高,曾说:“盖伏羲之图,《易》之对待;文王之图,《易》之流行,而徳之图,不立文字,以天地间理气象数不过如此,此则兼对待流行主宰之理而图之也,故图于伏羲、文王之前。”历史上何人敢把自创之图“图于伏羲、文王之前”?《四库全书》提要说:“知徳自乡举之后,即移居万县深山中,精思易理。自隆庆庚午至万历戊戌,阅二十九年而成此书。其立说专取《系辞》中‘错综其数'以论易象,而以《杂卦》治之。”四库馆臣进而从来氏之说,评论易学发展史说“王弼尽黜象数”,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王弼解《易》用互体,只是说“互体不足,遂及卦变”而已。至于四库馆臣又谓“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这也不能成为定论。尽管唐代的孔颖达早就在《周易正义》中说过“诸儒皆以为舜始渔于雷泽,舜之时当尧之世,尧君在上,不得为小人道盛。此‘潜龙'始起在建子之月,于义恐非也。”然而程颐于《伊川易传》中以“圣人侧微,若龙之潜隐,未可自用,当晦养以俟时”来解说乾卦初九的这句爻辞,仍然引用舜的历史故事。

  这就是说,北宋时期的一些易学家就已经引用历史故事解说《易经》的卦爻辞。如胡瑗于《周易口义》中引用“后汉光武不任功臣以吏事,深得其道。不然,若用小人,必乱其邦。所以韩、彭、英、卢立功受地,不旋踵而就戮也”这样的历史故事解说相关爻辞;陳瓘于《了斋易説》中引用“齐桓公、卫灵公得管仲、仲叔圉、祝鮀、王孙贾之辅,犹足以安其身而收其功”等历史故事解说相关爻辞;张根于《吴园周易解》中引用“伯夷之事”说“潜龙勿用”、“仲尼之事”说“见龙在田,利見大人”、“文王之事”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武王观兵之事”说“或跃在渊,无咎”、“禹汤之事”说“飞龙在天,利見大人”、“穆王之事”说“亢龙有悔”、“尧舜之事”说“见群龙无首,吉”;耿南仲于《周易新讲义》中以“犹舜之居摄之时”解说乾卦九四爻辞等等,何待时至南宋时期方有杨万里等人出来,如此“参证史事”?

  本文列举出土的《帛书周易》里面的《缪和》篇,更是率先引用六则历史故事解说相关的《易经》卦爻辞,则证明以历史故事解说《易经》里面的卦爻辞,其历史更为久远,甚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这样“参证史事”,而不是到了南宋时期方有学者这样作为。

  虽然,我们不能否定清代纂修《四库全书》的历史功绩,但是,我们也不能不对其中的问题进行讨论。特别是在经部易类里面,四库馆臣所写的提要将近一半书存在大大小小的问题存在。有的误抄它书,如《易像钞》一书除了序言为胡居仁之文,其余全部抄录了钱一本《象抄》一书的内容;有的年份考证错误,如把李简的生活年代足足向后推了六十年;有的刻板前后颠倒不可读,如林栗的《周易经传集解》;有的“张冠李戴”,如把南宋杨甲的《大易象数钩深图》当做元代张理之书,等等不一而足。既然四库馆臣如此对待经部易类里面的易学著作,可想而知,其对易学发展史方面的论述,出现有违历史事实的错误,也是必然的结果。

  总之,本文只就四库馆臣《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总序中对易学发展历史的评论发表了不同的意见。笔者所依据的的主要资料是出土的《帛书周易》,以《缪和》篇所引用的六则历史故事解说《易经》卦爻辞为证,驳斥了四库馆臣“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的说法,这或许对我们真正了解历代易学研究的发展情况有所启示。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注释

①这里引用《续修四库全书》廖名春教授所分的篇目。“缪”通“穆”,音“木”。

②“四十”二字,原文为“卌”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