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nwen.gif (8777 bytes)


论《易》学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其现代意义

--初论《周易》之用--

杨 展

 

[提要] 古老的《周易》所表现和反映出来的前人们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与现今做学问的方式和方法是有所不同的,前人在用唯一的一种著书立学的方式来高度概括性地讲述普天之下万事万物中的关于变化及变化过程规律的大学问。因此,《周易》的认知方式和学问方法就非常突出地表现出了采用全局性的目光、宏观开阔性的视野来看待客观实在中方方面面的变化现象中的共性现象表现和特征的思维方式,并且,这种思维方式还具有不受既成事实的局限性束缚的特点,《周易》学说的这些思维方式的特点是有现代借鉴意义的一个重要话题。

[关键词] 全局性 整体性 摆脱和超越具体局限性束缚的思维方式

  《系辞传》指出:《易》显诸仁、藏诸用,还进一步指明了《易》有四用。因此,特别强调习《易》者要学会"观象玩辞"的真功夫,以便提高习《易》者的自身素质和熟练应用《易》理的真本事,从而达到充分发挥《易》学所饱含的"诸用"的巨大作用力。
笔者在其它的论述中,指明了《周易》是一门系统的大学问。[ ]既然是一门学问,就应该有其学术地位和价值,那么,在人类认知水平已取得不断深入、广泛进步的今天,《周易》还有什么实际的用途和现代学术意义呢?
在这个话题上,笔者提醒各位,千万不要轻视、小看了《周易》所显示、所隐藏着的智慧和其学术价值,在本文中,笔者仅从《周易》所显露出来的作者们的思维方式、学说思路这一侧面,分析讨论其学说的特点和专长,并就此提出一个极具现代意义的、可使现代学识认知体系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的应用话题:系统地运用《易》学思维模式和学术思路,并结合《易》理中暗藏着的各种变化具有同一相似性的原理,为已有的现代认知体系中再建立起一个各种层次间的共性认知环节提出一个大胆的呼吁和较具体的依据,以及较具体的思路。

一 《周易》所表现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思路中的一些特点

  自从笔者在无意中接触到《周易》以来,由于受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深深地被其吸引住了,也算是使出了浑身的解数,来"穷理尽性"般地观玩和研判,就发现该"天书"的确显、藏了太多太多的不肯轻易让人察觉得到的丰富和深刻的认知内涵,其中之一,就是《周易》作者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思路,可分述如下:

(一) 摆脱和超越具体局限性束缚的思维方式

  综观、纵观《易》学的涵盖面和所表现出来的学识包容性,我发现《周易》作者们面对客观实在方方面面表现出来的各种变化,采用了一种超越各种不同的局限性具体制约和约束的思维方式,将对客观真实中的一切变化的认知、理解的出发点,建立在最大限度的宏观基础和视野之上,并用俯视的目光对各种变化现象进行高度概括和深刻的反思。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犹如今日人们坐着航天飞机遥观地球的情形一样,视野开阔,思路宽广,没有任何片面性、局限性的思想、思维束缚性,这就意味着《易》学对于各种各样的具体事物的变化现象,总是从全局性和整体性的观念上去认知和去把握的,区别各种变化的具体特征,也是以全局性和整体范围间的相互比较和鉴别的方法上来区分的。
我们设身处地地品味一下当时的情形,各种客观现实的制约和无知的茫然比比皆是,在这般境地中,《易》作者们却反映出了如此超强的摆脱和冲破思想、思维约束的能力,你不感到震撼和吃惊吗?

(二) 把握认知的重点突出、思路清晰

  《周易》说穿了、说白了、说透了是研讨事物变化的学问。换句话说,《易》理的核心要反映客观变化、表现客观变化、解释和说明客观变化。由于运用了不受任何具体束缚的思维方式,虽使得其学说内容较含蓄、模糊和抽象,但整个学说体系反映出来的学术思路和学说重点,还是非常明确、清晰和突出的。这表现在:

  1 将变化理解为客观真实中最一般的基本现象和突出的共性特征,这构成了《易》学认知理念的基本世界观和学说认知理念的基本出发点;

  2 运用了关联性的思维方式,将过去、现在和将来视为反映事物变化历程的一种整体性的关联结构,从而再去搜寻出表现和反映变化的基本方法;

  3 将观察、识别、分析、判断变化的实质性的注意力,集中在被关注的变化现象中的各种方向性的趋势及其改变的聚焦点上,从而通过归纳、总结和积累来作出一种定性式的认知结论来,这种结论就可视为是共性规律或共性特征。《易》学的方向性定性结论的学说特点异常鲜明和突出;

  4 《易》理对变化的认知和理解,由于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就必然力求达到最大限度的适应范围的涵盖面和包容性。因此,认知理念具有必然的广延性。这样,《易》理总是从整体观念上去认识和理解具有广泛性的事物变化机理的特色也就非常鲜明和突出;

  5 在采用了上述思路的前提下,认真地进行艰苦的认知实践,在取得积累和成果后,再将理念重心放置在去如何认知"行而上"的理性认识层面上去进行再反思、再探求,以力求在认知深度上达到高度抽象的、"穷理尽性"般的认识深度和水平。虽然《易经》各卦的卦、爻辞采用的是"行而下"的示喻性事例来表现客观变化过程形态和认知结论的,但仔细推敲整个《周易》的内容,不难看出,《易》作者们正是在采用这种较具体的表现方式来印证他们对"行而上"的实质性理念的探求热情和兴趣。

(三) 独特的学说表达方式

  《周易》采用了删繁就简的原则和手法,经过提炼,使学说内容和认知理念表现得异常简洁,并又采用了含蓄、暗示性、启发式的表达方式,使其学说理念充满神秘性和诱惑力。这就使得其学术风格非常独特,这种认知理念的表现方式和风格更令我感到神奇和惊讶!

  此外,所谓的抽象,一方面反映出《易》理至简至深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又说明了《易》理什么都包容在内,却又无法具体明晰性的直接应用。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周易》的用途之一是在有关全局性和整体性的认知把握上,有方法上的指导作用和实际意义,但这种作用和意义在实际具体事务的运用和发挥中,如果不经过艰苦的掌握和消化吸收,一般人是很难入手和由此去取得积极有效的收效的。
  但是,只要认真和努力,习《易》者们一定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启发来开启自身的智慧之门的,并可挖掘出自身的潜在才能。仅从上述的思维特征、认知理念表现特色这两个方面就会对我们这些后人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笔者在理清和熟悉了这些特点过后,在此大胆地指出:现代认知系统有重大的缺陷,还缺少在整个总体认知体系中的各个共性层次上的各个认知环节,为此,运用《易》学的思维方式,作一点详述如下: 二 简评现代认知体系的整体特点

  笔者不仅好奇心极强,还是一个兴趣广泛的家伙,对现代认知理念体系也略知一二,晓得和理解一些皮毛的内容和道理。在我看来,如果从认知范围内和领域间的发展和进步来与《周易》相比较的角度上看,两者间基本的和重要的区别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 与《易》学相比,现代认知体系的发展和进步主要表现在各个具体领域中的"极深而研几"上,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辉煌的成果,无论是对客观自然界的各个不同侧面和各种层次领域间的认识与理解来说,还是对人类自身各方面的认知程度来讲,现代认知体系都达到了极其深刻、极其透彻的境地。要理解客观自然,包括各种各样的运动及其变化现象和再现这些运动及其变化,我们有自然科学中的不同具体学科体系和认知理念;要说明人类自身的特点和观念,我们也允有诸如生理、心理、意识、思维、社会性活动等诸多具体的认知领域和内容。在各种具体领域的深入和研究之后,所取得的成果和达到的认知高度和深度是常人不可思议的。例如,遗传基因的挖掘和发现,微观基本粒子的发现和描述,克隆的复制和再现的产生等这些笔者不甚了了的成果就是证明。这种各种各样的具体认知体系和领域的不断涌现,就使得我们拥有了诸如科学、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一大堆方方面面的具体认知理念和内容了。这些认知理念和内容的共同特点就是在各自相关的领域内有深度。也就是说,在较具体的范围和领域内取得了不断的突破和进展。与《易》学直接比较,两者间的最大区别,也是现代认知表现出进步的突出特征就在于:现代认知是在面对千姿百态的客观真实中,理出了各个不同的具体形态和不同侧面、不同层面上的认知头绪来,再在这些具体范围和领域中去深化和理解,以此作为打破笼统方式的突破口,来反映人类认知的发展和进步的方向。
  从对变化的再认识和再发现的角度上讲,现代认知巨大进步表现在深化和区分这两个方面:深化,指发现和理解进入了微观领域和宇宙整体范围;区分,指发现了和区别了不同的变化(运动)形式。这就又使得我们对变化的理解冲破了含糊不清的认识误区。

(二) 与《易》学相比,就各个具体认知领域的内容而言,有局限性。但就整个认知体系所涉及的范围和层次,是《易》学所不能及的。大到宇宙起源,微到基本粒子,细至破解遗传密码、揭示生命本源的奥秘等等,其间所追述事物变化的演化历程的时间跨度和演化进程的广度,乃至表现和反映瞬息变化的变化过程现象的精确度,都是《易》学无法与之相比的,两种认知方式的重要区别还在于:现代认知并不采用一种唯一的学说方式和内容来反映被认知的客观实在的总体,而是用各种各样具体的不同学说的集合来表现出对总体的认知和理解。

(三) 与《易》学相比,现代认知体系所采用的认知方式和手段更加先进和合理。现代认知的内容概念明确、逻辑严谨、结论清晰,这主要得益于采用了各种行之有效的现代认知方法和各种有效的手段,如数理分析、逻辑推理、实践再现检验等方式的科学运用,就达到了不仅可以定性、还可以精确定量和可靠的重复再现的认知和可重复性操作的水平。
此外,能够进行比较的内容还有现代认知的理念和内容具体指导性的作用很方便和直接实用性强等优势,以及对认知内容和作用进行科学分类并再划分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用工具指南、教学指引等不同方式,这都是现代认知体系优与《易》学的各种具体事实。
。。。。。。

  通过上述"货比货"的比较之后,我们应该肯定人类认知水平较过去时日有了巨大的进步,《易》学的某些观念、方法和认知水平也确给人们有老掉牙的感觉,但是,在这种巨大的进步中,人们有没有误区?有没有忽略和疏漏呢?难道《易》理、《易》观、《易》法已完全过时,仅只能作为闲暇间的消遣,调侃和玩味了吗?

  笔者对这些疑问的看法是:现代认知总体体系远未达到尽美完善的程度,并且还坚定地认为:《易》学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学问方法以及其基本的《易》理,对完善和健全现代认知总体体系有极大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从当代各方各面所表现出的日新月异般的进步和重大突破的真实情形中的特点来看,现代认知体系总是由在各类认知领域里取得了进展作为进步的标志的,也就是说,是以各个具体的认知领域在沿着各自的纵向深入性来表现和反映认知上的进步的。这一点,当然谁都无法怀疑或从根本上加以否定,但是,在不断地取得这种各种具体的巨大进步的同时,现代人类却一直处在一种疏忽性的错误观念中,更准确地说,是现在人类从事认知活动的注意力,一直有一个巨大的盲点,这就是忽略了各个具体认知领域间的相关性和必然的内在关联性联系和因此所必然会存在着的共性理念内容。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人类智慧都集中到各个具体领域中的纵向深入和不断发现与发展的方面上去了,没有多少才华和精力,投入到各个具体领域之间的再总结、再挖掘和再发现、再完善及健全的努力中去,这是非常令人觉得惋惜和有点莫名其妙的。同时,也说明了具体的、局部的认知领域非常容易产生思维误区,及容易产生片面性、局限性的思维观念和习惯,这些观念和习惯在无形中对思维方式有巨大的束缚作用,是非常厉害和不意轻易地被察觉和随意可摆脱的。在此,笔者大胆地设想了一下:如果现代认知活动中的各位有作为的贡献者们,早一点认识和理解《易》学的思维方式的特点和《易》理的基本学识观念和内容后,或者《周易》本身不是以一种神秘的"天书"的形式来问世的话,这一点本来是可以早已避免和早就可以更加完善和尽美的,那些可怕的无形的思维束缚也可轻易地被克服了。
  现代认知整体虽然在认知范围和认知层次深度上进步巨大,也发现了一些共性认识理念和不同层次、不同领域间的内在联系和共同规律,但从整体上的内在的认知体系结构系统性和严密性的理性角度上来讲,现在认知体系并不系统和完善,有很多疏忽和遗漏。而根据《易》学所反映和表现出的对客观实在中的各种变化以及各种具体形式之间具有必然的相似性的理念观念,还有《易》学所表现出的框架式结构的理念体系,就明确指出了具体领域和内容一定能组成整体的认知总体系。在弄清、明白了《易》学的基本思路、基本认知观念以后,是我们应该正视现代认知的这种现实,选择和开发另一类认知进步的时候了。笔者对于现代各个具体认知学说的高深理念及学问表现的方式和手法有水平上的障碍,实事求是地说有"恐高症",本不敢,也不应大胆妄为地去班门弄斧,但见于长期无动于衷的客观现状,只好硬着头皮采用那种"腰里别个死老鼠,冒充打猎的"方式,充当一个强出头的角色,在此斗胆声言:现在是在现代认知整体体系中,再建立起各个层次和领域间的共有规律体系环节的时候了,为此,特作《论建立理化共有规律体系的可能性》一文,随本文一起,供能具体地有所作为者和有识之士们见笑和参考。

三 建立理化共有规律认知体系的理念依据

   笔者在《论理化共有规律体系的可能性》一文中,[ ]指出了牛顿先生所提出的"惯性"概念[ ]可以再深化和再抽象,并说明了理由。是什么原故促使我竟胆敢在泰斗头上动土的念头和勇气呢?简单地说,就是运用了《易》学的思维方式和《易》理的基本观念所收到的效果。
  《易》学最关心的注意力,是挖掘和发现在各种各样的真实变化现象表现中所反映出的"行而上"的实质内涵和内在的必然性规律。在《易》理的观念中,又暗示了在天、地、人范围内的一切变化在实质上是源于同样的根本原因和形殊实同的相似性的内在基本规律性,但由于笼统和抽象的缘故,以及表达方式至深至简,因而没有表现出明确、清晰的见解和规定性的具体定义来。
  从对现代认知理念的理解上来说,牛顿先生提出的"惯性"概念,最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对观察、研究的事物对象理出了具体的可操作性头绪,找到了讨论、研究课题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认知理念的出发点,这就是在多姿多彩的客观真实中,区分出了一个可以反映事物变化现象中的一个普遍性的运动类型,并指出和划分了机械运动现象中变与不变的判断根据和标志。仔细分析牛顿先生的思路,可以发现,"惯性"概念的前提也是已既成事实的客观实在为依据的。所谓物体,是现实中已经真实存在着的物体,它并不关心任何现实中的真实存在的物体是如何而来的,也不关心这种既成真实的物体将来会发生除有关机械运动现象中的运动状态之外的一切可能的转化变化,只强调了这种真实物体在机械运动中所具有的保持已有运动状态的基本性质。我们理应对牛顿先生表示敬意和尊重,是因为牛顿先生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鉴别才能,因为这种才华,才给人类带来了革命性的认知进步和提高认知水平的巨大的推动力。但是,由于被观察、研究的对象有其范围和领域局限性的制约,在认知的思维努力中就无形地受到了束缚,牛顿先生以及后来的人们并未发现这个"惯性"理念,也就是客观真实中的已有之物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基本性质这个重要的命题和结论,只要在思维方式的理解上打破局限性束缚的片面性思路,将运动状态视为仅是表现物体(物质)真实存在的一种具体的、局部和侧面的表现现象,就不再是仅限于机械运动范畴中的一种客观的事物基本性质了,它也不可能是这种更深层次和更普遍性质的唯一的客观性的表现现象。例如,依照牛顿先生相同的思路和判断标准,我们完全可在不同领域中得出相似性结论:对于已有的物体几何形状,我们可定义为物体具有保持已有的几何形状的性质;对与已有的内在化学结构,我们可定义为物质具有保持其已有的化学结构形式的性质,。。。。。。。如此推类,再去抽象和深入地进一步去理解,就不难得出"保持已有存在形式"的基本性质和共性结论来了。
  提请大家注意的是,并不是仅有一个"惯性"概念可反映和证明客观真实中的确还存在着未被发现和认知的共性特征和共性规律,在各个现代具体学科认知体系中还有诸多的蛛丝马迹,如不同领域中的相似现象;[] (见同时另文)相同物质在不同运动形式中的相似性性质等等,[ ]这些都可使我们得到提示和受到启发。
更重要的是,无论是物体内在结构的各种变化,或者是运动形式的变化或转化,都有一个变化之际的变化方向可选择性的共性现象表现,这种方向性变化的真实存在和各种具体状态的改变,又是我们识别和判定物质运动、运动形式转化的重要依据,如物体内在各层次结构的合成或解体;机械运动的运动方向,能量传递或转化的方向等等,乃至深一层次的加速度的方向性变化、温度变化的方向性、电磁强度变化的方向性及其再改变等等,都具有变化方向的可选择性这种相似的特征。这种具有方向性意义的变化现象,应该是反映理化运动存在着共性原理的最重要的证据和依据,也是使我们可以将现代认知和古老的《易》学联系在一起的共同纽带,从而找寻出把这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头绪和线索来,如若再将已被发现的一些还不系统化的共性认知理念结合在一起,就能为再建系统化的理化共有认知体系提供有效的思想方法和理论依据。
  从《易》学认知观点上来看,各个不同领域和侧面的运动和变化,不仅在时间长河中源于一个共同的原始起始点和初始形态,都遵循着最深层次中的相同、相似性的根本原因,也暗示了不同领域和侧面的各种具体变化形态之间有必然和内在的联系。对于在已演化、发展成为各种各样的复杂形态的客观真实中的各种变化现象的理解,如我们所说的不同的物质结构形态及其变化,各种运动形式、运动形态及其改变等等,照《易》理的观点来看,只不过是在经过了长期的演化后,表现出总体趋势复杂化和同时并存多样化的各种具体表现和必然性的发展、扩展结果来,而这种现象的内在本质,当然也存在着共性和共性特性。
从思维方式的区别来看,《易》学思维方式实际上隐含着一种同一性观念和一种横向关联性的思维方式,并进一步根据同一性观点来看  待天、地、人等各类事物的变化,又用横向比较、归纳的方式来讨论共性和共性特征及其内在本质结构,功夫花在横向同一性联系和总结上;而现代认知中的突出特点,是将精力用在具体领域中的纵向延伸性的发现上;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运用部分人类智慧,不是就可以用来寻求出另一种认知进步的方向和成果了吗?

四 可以具体借鉴的一些建议

(一) 思想方法和基本观念的启示
  在创建各个共有认知体系时,一定要摆脱习惯性的受约束的思想方式,学会和掌握超越思维束缚的再总结、再归纳和再反思的方法,这一种《易》学思维方式至关重要。

(二) 参照《易》学的思路,把握将各种具体认知体系联系在一起的重点
  我认为,各种各样的事物内在结构组成或解体的变化形式和现象是应该关注的重点,特别是事物(物体)内部各层次间的结构变化是关联性联系的最突出之处,各种运动形式的发生及其改变和转化都与之有联系,因此,能否参照《易》学的思路,将结构变化的层次性与合成或解体组成两个相反方向的变化认知线索,依照相似性原理和各类物体结构变化的共性特征,找出各学科间的共性特征和规律,以此来作为共性认知体系的基本观念和内容呢?

(三) 共性认知体系的内容要反映特殊性及其原因和原因之间的区别之所在
  用《易》学语言来讲,共有认知体系环节,也应有"同归"和"殊途"两个方面的内容,而两者间的关联性,即决定具体特征的具体原因尤其重要,笔者认为这是共性认知体系深化认识的重要内容,也可能是发现新的认知理念和新的认知领域线索的重要源泉。
除上述之外,《易》学的对立统一观念,天人合一的理想看法,阴阳转化的观点,都是可借鉴和吸取的内容。
  此外,如果有兴趣,还有一个重要的认知课题,就是用现代认知共有体系的理念反过来来验证《易》学的基本观念和学术思想的真伪性,这又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学术工作。
  到此本文论及了本人的一点基本看法,至于创建共有规律认知体系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之所在,本人在今后另文再谈。在此,只强调一点,它有助于我们去重新打开思路、激发出新的认知发现灵感来,从而更方便地去发现认知进步的新线索和新思路。

  最后,借此机会强调一个与本文也有关系的习《易》、研《易》的观点:对于《易》有四用之一的"以制器者尚其象"的理解,时下之人,特别是古往今来的中国人,实在成在着极大的观念理解误区,所谓"器","行而下"者也,而"行而下"者,并非全指各种具体的实在之物,而是指除抽象得至深至简的"道"之外的一切具体认知理念和具体实在之物。如已有的受《周易》认知理念所启发从而旁通出的历法、兵家,中医等实用之法,也只能是"器"的组成部分和内容。也就是说,就是包括本文所说的理化共有认知体系在内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各种具体理念内容和具体实在的事物都是"器"的真正内涵。如果自《周易》创立以来的中国人,在理解上早些发现和突破这个重大的理解误区,在包括现代自然科学各个具体学科在内的认知水平上,决不是今日现实中的这样一种境况。笔者真诚的期望,有创立《周易》学说这样的老祖宗们,中国人应迎头赶上时代,在有形的和无形的制"器"方面,为人类做出贡献。
  本文由唐晓明先生协助打制和电脑操作的指导帮助,在此,特表示谢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