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对老祖宗们留下的老古董《周易》进行了刻苦地钻研后,笔者认为《周易》愿本是一门系统、深刻的扬现客观真实中万事万物在永恒的变化中存在和不断继续演化、发展的认知大学问。并且,与现代学说相比,他又是一本又具有非常独特的表现前人们的认知思想、思维方式和著书立学方法的早期学术专著。本文的目的是要用现代语言和表述方式尽可能地将《周易》理念和方法中的一些重要的基本观念和基本认知方法再现出来,从而让我们这些后人也能去继续发扬光大。
一 谈谈《周易》认知理念的思维主线索 笔者认为,老祖宗们留下来的古老《周易》,原本是一门博大精深的"事物变化过程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如其占筮性的外壳、独特的卦象表现形式、简而零散的卦、爻辞语言文字形式等等,就使得我们这些后来人要认识其精髓要义就变得非常不容易的了。为给想对《周易》要继续进一步了解的朋友们的入门有所帮助,在此,在介绍《周易》的核心内容《易经》之前,还得对《周易》学说的思维方式、认知思路作最基本的说明,这是因为,在表现学问的方式方法上、探讨认知的思路上等各方面,《周易》与现代学说的理念内容和方法是有所不同的。
首先,《周易》讨论认知的基本出发点是:世间万事万物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变化"。也就是说,惟有"变化"才是事物的永恒性质。因此,承认这种特点、这种基本性质并用变化的目光、变化的观念去认识事物,是《周易》作者们做学问的起始出发点。所以,《周易》理念的第一步就是:变化。
第二,以整体性、全局性的目光和宏观的视野、视界去审视、观察、总结、研判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变化所同有的共性特征。
《周易》作者们所得出的结论是: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变化,都有变化方向和变化方向异同性的共性特征。《周易》就是沿着这个基本认知思路,从而导出了《周易》学说专用的第一个概念:"阴阳"。
顺便在此对《周易》学问方法中的最重要的方式作点介绍,《周易》运用理性思维的方式,是始终针对客观实在中事物变化的现象,用深入挖掘其内在本质原因和现象表现之中的外在变化方向上的特征来说明事理的,这就是所谓的"形而上"、"形而下"的区分和区别。
所以,《周易》中的第一个有明确内涵的"阴阳"概念,有多种含义:用"阴阳"概念来表现事物变化中的变化方向在外在表现上的特征;用"阴阳"概念来反映事物变化内在的、决定外在表现中变化方向的本质原因。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方向",也就是《周易》理念中"阴阳"概念的实质,并不是仅类似于几何学或现代各学科关于"空间"性质的含义,而是万事万物在变化时,可以通过观察、识别和区分出的任何互为对立的不同变化趋势朝向的划分。如,人类和生物界中的男女、公母、雄雌之分;物体温度变化中的升高或降低之分;化学变化中的分解与聚合(化合)的对照;人的情绪变化中的哭与笑、悲与喜,男女之间是结合还是分手等等。也就是说,所谓"方向",并没有特定的具体内涵。
第三,对产生变化、以及决定变化方向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探求,这就是《周易》学说中所说的"阴阳"概念在"形而上"层次上的"相摩相荡"原理。他是在说,在任何事物的基本内在性质中,都有内在的"阴阳"属性始终在"相摩相荡",这种矛盾和矛盾斗争的存在和结果,决定了事物的"阴阳"性外在现象表现特征以及变化的方向。根据观察得到的现象,可将客观现实中的这种"阴阳"属性分为三类:事物呈阳性特征;事物呈阴性特征;事物的阴阳属性呈中性。在上述划分中,就充分显示出了向不同方向变化或保持原状的根本原因。
另外,对于事物变化方向上的类别和形态划分又可分为四类:
事物向阳性方向变化;
事物向阴性方向变化;
事物向阴阳融合的趋势发展;
事物向阴阳对立的势态发展。
这种分类就是所谓的变化形态中的"四象"。
用归纳、总结的方式将客观实在中的有关方向上的变化类型进行基本性的划分,这就是根据变化方向和持续性及力度划分出相同的四个同性类别来,再根据"阴阳"性质的不同和相互对立的两个变化大方向,就派生出另一个专门概念:八卦。此外,又由此引伸出一种用于比较区别的概念:卦性和卦势,卦性用于对八个单卦的"阴阳"属性进行识别和规定;卦势用于对分别成"阴阳"卦性对列的两组四个单卦进行按恒强、强、中、弱作出规定性分类,以表示其产生变化力度不同的区别。
用单卦和复卦来反映和区分变化形态在简单与复杂类型上的区别。单卦的含义是:简单的变化形态,其特点是变化的方向和过程形态简单明了,容易识别,多用于对一些完全是由必然性事物变化规律所决定的变化现象的过程、原因进行分析与研判;复卦的含义是:它象征着事物中的由必然性与随机性规律共同起作用的变化形态和变化过程。如天气变化过程、人类社会事物变化过程、人生际遇等等。其特点是变化方向在变化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不同表现,很不易把握和识别。
根据"阴阳""相摩相荡"原理,以及用同一概念表现本质与现象的方式,(形而上与形而下是具有同一和统一性的)可以证明《周易》有这样一种观点:简单的内在原因对应于简单的外在变化形式;复杂的内在原因对应于复杂的变化过程形式。
因此,可以认为,《周易》作者们早就对客观实在中的各种变化,用另一种观点和思路,进行了简单型与复杂型的类型、类别划分和分类。
用内在性质发生质变的理念来表现、反映和解释变化过程的再改变。这种变化中的变化,用爻变、卦变来体现,这种可能的变化也是多样性的。用这种方式来理解和反映客观事物中的原有变化过程形态的可变性和这种可变性的多样性,因此可以证明,在《周易》作者心目中,变化的形式也始终在不断发展、扩展着。
综上所述,说明《周易》作者们在做这门至深至简的关于天地万物变化大道理的大学问时,思路已经被整理得非常清晰和具有条理、层次性。在通过观察、反思、总结之后,由此又要导出另外两个重要的基本性结论:
1、整体变化趋势异化律:在天、地、人的范围内,(世界、宇宙)整体性的客观实在变化大趋势是在由简单向着复杂的整体大方向上延续、延伸和发展着,在这种大趋势中,各种较具体的变化形式在不断扩充和发展。
2、同时并存原理,在整体的变化大趋势中,各个、各种具体事物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可分别导致出各自不同的变化和变化方向、变化类型形态来,这种各种各样的变化,是同时并存的。
在介绍完《周易》的认知思路和有关的基本概念、重要理念后,还要特别提醒大家:《周易》的核心内容《易经》是专门分析讨论各种复杂型事物变化类型规律的专著,因此,这样就又再说明了,早在几千年前,《易经》作者们凭着他们杰出的智慧和才干,早已进入到如同现代学说中所说的什么随即性、选择性的理性思维和认知发现中去了。对此,现代人、当代人又作何感受呢!
二 从"乾""坤"两卦看《周易》是如何表现认知学问的
现代认知学识体系表现学识见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用语言文字表述、数学工具揭示和展现、图形图表描绘等等。同样,《周易》在这方面也表现出高超的技能和才华,他们是采用另一种极独特的方式,用卦象和卦辞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事物变化的规律和他们自己对此的见解的。
应该简要地告诉大家的是:《周易》中的《易经》所采用的卦象是用来揭示和表现事物变化的本质原因的,用卦象的内在结构原理和结构内容及其原因内容中的"阴阳""相摩相荡"关系来展示、反映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和相应的变化过程形态;而卦辞则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用生动、形象的事例,来表现特定变化类型中的变化过程外在表现的现象特征,包括变化过程的整体特征和过程中各个阶段性的特点,而这里所说的所谓"特征",就是指事物在各种复杂性类型的变化中,变化方向上的不同特殊表现和特点,这就是被称之为是卦辞中的象辞部分,具体内容包括了卦名、卦、爻辞中的象辞组成;二是兆辞部分,本人习惯于"占断之辞"的说法,他的含义将在下文中再议。
限于笔者用电脑的本事实在不行,无法在此给大家表现出《易经》的卦象内容,就只好主要用象辞来向大家说明《易经》是如何表现认知学问的了,这一点还敬请各位谅解。
首先,大家应该听我的话,应明白《周易》中的主要、核心的内容《易经》所显示的八八六十四卦,其实是在展示各个复杂型事物变化过程的不同类别。比如说,一个男将,一个女将,本来是姓张姓李或叫维克多、施密特、波波娃、安娜什么的在各过各,现在,由于一种叫结婚的把戏要把两个人搞到一堆去了,那么,在高高兴兴地喜接连理之际,这小两口今后的婚姻生涯究竟会怎么样延续呢?是从如胶似漆开始直至白头到老、双宿双飞、真的是恩恩爱爱一辈子,还是最后弄得个像本拉登与布什总统两人一样,都把对方恨得个咬牙切齿、水火不能相容的地步了呢?也就是说,结婚到底是好事还是不幸,谁都不敢在开始时就打肯定的包票。请注意,这里的是好是坏,就是所谓的"阴阳"方向。因为夫妻之间的人生旅途就是复杂类型的过程,因此,看了《易经》后,大家就应该明白,这小两口今后的生活过程的可能性选择种类至少有六十四种。
第二,《易经》作者们非常喜欢让后人去做一下脑力健美操,上面所说的婚姻幸福与否的多种可能性,是在用宏观、整体性的审视目光下,对整个人类的婚姻过程的全部内容进行高度概括而言的,如果就任何具体的"个案"而言,其具体、实在的过程在多种可能性和可选择性中,又是唯一性的,这就是六十四种可能性中的每一个较具体的各个过程形态了。
谈《周易》、论过程类别是离不开讲卦象的,简言之,卦象的不同具体结构内容决定了与之必然相联系的过程特征。还是拿婚姻这种事例来说吧,是好是坏的关键在于当事人双方真正是否找对了人没有。一个要正而八经地去做女强人,一个又真心实意地甘愿去做上马石、后勤总长,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若一个老想着去发财,一个却又要实实在在地去做真正的雷锋,那还不双方丧感情么;一个喜欢甜的,一个见了辣的就不要命,岂不老是要扯皮么。卦象的作用就是在揭示这种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中各个不同的、有决定性作用的内容和内涵。
有规定性意义的卦象内容一旦确立了,(备注:这种内容是可以在变化过程延续和发展中发生变化的。)那么,将来的过程形态的外在表现特征的基本轮廓和各个阶段性特点也就明朗了,是怎样结合的小两口,就有大致差不离的婚姻经历。这种含较笼统、细节也较模糊的过程特征,再用象辞中的形象性事例表现出来,《易经》作者们就是用这种表示、表现方法,来体现他们的认知成果和已取得的学识见解的。
在大家听完了我的胡侃乱道后,应该有能力明白《周易》做学问、表现认知理念的方法和特点了,不然,就是低能儿了。
为了更好地让大家掌握和受益,就再以六十四卦之首的"乾""坤"两卦为例,细细再侃一通吧。
乾卦:
卦名:乾
卦名象征含义:乾,天也,天之性和特征是:运动、变化生生不息也,因此,本卦就意味着,这种过程至始至终都是流畅、顺达,在阳性方向上蒸蒸日上。
卦辞:元亨,利贞。
备注:
1、《易经》原文并无断句,本文所述其辞的断句,系本人的观点;
2、卦辞乃一卦之"殊途"类型的变化过程整体特征的评介和结论性看法,本卦辞无象辞,这是因为卦名已显示了天之道:天行健也,永不知疲,故直接下定论,再用象辞注释均为废话。
说明:元:齐、大、全也,至始至终之意;亨:流畅、通达之意;利贞,利,有利于,贞,有多种含义,本卦主要是:问。
评价:无象辞,说明本卦较明朗,过程在阳性方向上发生、发展趋势明显,无须多废口舌。
爻辞:
初九:潜龙,勿用;
备注:1、爻辞主要是用某种、某件已有、已过往或前人心灵中想象出的事例来显现某卦的整个过程和各个过程阶段性的一些特征表现;
2、本卦过程以中国人过去的图腾崇拜之物"龙"表示本过程的特征。
说明:潜龙是象辞,潜龙,潜在之龙、未来之龙也,实指幼龙出世也。
评价:管他是龙是凤也好,或猛虎恶狼也罢,刚问世时,都跟小兔崽子一样,要妈妈、旁人的呵护,此时,有屁的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备注:第一个见,念现,显现、展示之意。
说明:见龙在田是象辞,表现龙在过程中已成长为小龙了,头角已开始展露,外人已知他是将来可上天入地的坯子了。
评价:虽已小荷才露尖尖角,但此时遇高强的启蒙老师、师傅却极为重要。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说明:前两句为象辞,表明龙的成长已进入青春期,心花意乱,是整个过程中最危险的一个时期和阶段,父母、师傅、师长们操心的引导和管教,至关重要,否则,就可能使此龙夭折了。
评价: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不是指龙本身,而是指经验、阅历丰富的师傅、师长们,此时,龙就是龙,已决不是小兔崽子们可比的了,但此时之龙,既不知高低深浅、又表现出心猿意马,就只能是让他们多操心费力去了。
九四:或跃或渊,无咎;
说明:龙已安全度过青春危险期了,此时,是该去做些事情的时候了,或作出成绩、或遭受挫折,都是将来大成功的必然、必要、必备条件。
评价:或跃或渊,表面上看,是龙在展现上天入地入海的情景,实则是取得成果或遭挫折的写照,波动反复之过程形态表现也。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说明:龙是上天、下地、入海的三牺之物,能冲上天去,真有大本事了也。
评价:本阶段是整个过程中最突出和激动人心的区间,过程的阳势发展特征极为明朗、明显。
上九:亢龙有悔;
说明:亢,过度兴奋也,有想飞多高就飞多高之意,那还不"得意忘形"了么,然而,一忘形,麻烦就有可能马上就要来了。
评价:这里,又显示出《周易》中指出的事物变化中的一个基本法则,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个规律:物极必反也。
用九:(应为坤之用六)利永贞。
备注:1、《易经》中"乾""坤"两卦有非常特殊的地方,就是各自多出一个"用九"和"用六"爻辞来,本文只作我自己的定论,不涉及他的来由和原因,因为,这要专门论证和讨论,与本文距离太大,特此说明之。
说明:在亢而尝悔、知悔的滋味后,若真能接受悔过和由此增长见识阅历了,那么,龙就可在一定的高位区间内,长期的驰骋。
评价:本过程的最终结局其实有两种选择性结果,一是亢后从天上摔下来了,一世英名,悔于一旦;另一种是,亢后在天上急剧下降时,在一定高位上自己撑住了,并维持在一定高度和一段长时间内,但不管怎样,要出现亢的表现是不可避免的。
总评价:乾为天,有向阳性方向持久进取和发展的强大势头,这是本卦所示之过程的最大特点。天为阳性、阳势之最高境界,龙为最理想进取之物,以龙的出世、成长、升空之表象示喻本过程,可谓是恰到好处、形象生动也。
坤卦:
卦名:坤
卦名象征含义:坤,地也,地之性和特征是容纳、承载,谓之曰"厚德载物",因此,本卦就意味着这种过程以显示其承载、承受力和包容性为其过程变化特色,说明事物变化在阴性方向上持续和发展的基本特点。
卦辞: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说明:本卦卦辞与乾卦完全不同,象辞部分在所有的卦辞中都为最,利牝马之贞,牝马,母马也,有双重承受之意,要驮载、要孕育后代;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君子,明智之人也,主,主意、主张也,无论顺境、逆境,明智之人都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先困惑不要紧,在作为中会弄清处境和产生出自己的主意、主张来的;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本辞之意实指作为方法的重要性也,用温柔之法,可得他人相助,用刚烈之道,要失去他人也;安贞,坦荡、坦诚地求教、问询,只有这样,才可得吉祥。
评价:说了这么一大堆,是在强调本过程的强势逆向特点,直喻本过程的艰难性。
爻辞:
初六:履霜,坚冰至;
说明:本过程是以天气由凉变冷、寒的事例示过程之象,这个开始阶段象辞之意是在说,已经出门踏霜了,今后的过程发展,必然就是直至冻死老狗的进程了。
评价:开门见山,直指过程的发展方向和结果。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说明:直,梗直也,方,有棱有角也,大,大大咧咧、大模大样也,没有这些特点或毛病是无害的。
评价:天已经开始变凉、变冷了,如果还大意或不在乎,不打喷嚏、不得感冒那才怪。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说明:含章,将御冷之物把漂亮的身段裹起来也,这样,虽一时无法满足某种虚荣心,但是是有益处的;或从王事,无成有终,人的毛病是奈不住寂寞,此时,天已经冷了,能做和能做成什么事呢?要做的话你就去权贵们那里去找吧。
评价:含章,将才华、才能收敛起来,当然包括漂亮的身段;或从王事,去给权贵们当"马尾子"(四川方言),比如清洁工、门卫什么的,御寒总比那个王宝钏的破寒窑好。
六四:括囊,无誉无咎;
说明:已经是寒风飕飕的了,那还不把全身扎得严严实实的。
评价:就象笔者写本文之时一样,在北京、哈尔滨等地,街上行人哪个不象个大球包一样的呢?在红的绿的花的厚外套内,是窈窕淑女还是丑八怪,从外表上你看得出来吗!
六五:黄裳,元吉;
说明:黄,帝王之色也,黄裳,恐怕是狐皮、貂皮之类的物品了,在已近极寒之际,有此等宝贝,不元吉才怪。
评价:为什么在未近过程发展至本阶段之前,去或从王事,虽肯定是无成,但有可能有终的道理,现在应该明白了吧。反过来说,要是无黄裳呢?哪里还有什么吉不吉可言的哟!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说明:冷至极至,干脆去外拼死一搏吧,在逆境中逆势最强之际,物极必反规律又出现了,但场面雄浑、惨烈悲壮。
评价:其实,在本过程行将结束之际,用"其血玄黄"示象,是在说明过程结局的多种可能性:
其一,过程阴势可能发生逆转,要春暖花开了;
其二:在很强的一个阴势区间内反复和震荡;
其三,持续在一种较长时间内的低迷状态,不要忘了,客观中还有倒春寒的实例实证。
用六:(乾之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说明:在这种天气一天比一天冷的整个逆境中,能生存下来之人都只能是强者,都是龙,谁也不比谁差和弱,渡得过此艰难之程者,还有什么不吉祥的呢!
评价:见群龙无首之状,又实指过程结局中一种最大的概率结果:无序和振荡之态也。
总评价:坤者,地也,地之性,顺也,顺什么,无论坦途逆境,皆容入怀抱中也,因此,就有了有容乃大、成"应地无疆"之气慨,人能向地学习,承受逆境、艰难、痛苦的磨砺,方可心胸宽阔,在任何情况下都能顽强生存和奋斗也,这就是坤卦所显示、要说的意思。同时,又指出了,这种类型的事物变化过程是客观现实中不可避免、不可回避的一种类别。
在结束本节之前,我想提醒各位,学《周易》、识其玄机,非得要思考、反思不可,否则,各位还是走远点、离远点为好,不然,我就是在误人子弟了,切记!切记!
三 占断之辞里面的真知硕见
通过上节的介绍,大家应该知道了《易经》中卦象、象辞的本来含义和真面目。这里,我还要告诉各位,其实,这是在用简单、直观与又抽象和形象、生动的示喻方法相结合来展示"天意"也,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客观规律。而所谓的兆辞,其实就是在言"人意"以及"人意"与"天意"的关系法则了。
不可否认,《易经》卦、爻辞中为说明和表现过程特征,引用了大量的人事题材,这说明《周易》对事物变化过程进行系统的研究主要是用来为人事过程的研判和服务而作的,也就是说,是为未来人对事物变化过程的分析、研判作参考或指导而创立出来的。那么,人事过程与其他事物变化过程间的最重要的差别是什么呢?
人类本身是自然界不断变化发展、演化的产物。而人所具有的最大特征就是唯独有意识,而意识又能产生出主观能动性作用来。在每个正常人的生命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有意无意地、自觉不自觉地发挥着这个作用。比如说,《周易》本身也是前人发挥他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作用所创立出的产物。
人的意识行为常以愿望、意志等形式来体现。虽然,在有些情况下,人们的意志、愿望是可以如愿以尝的,但大量的事实足以证明,并不是无论任何事、在无论什么样的情况下都是可以满足人们的期望的,甚至还会出现、发生事与愿违的情况和结果。由于人的意识存在的客观性、真实性,意识作用能力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因此,有人参与的人事过程中的特点就是在决定和影响事物变化过程和结局、结果的内在因素里,多出了一个人为意识的作用力。
对于意识行为所能发挥出来的积极作用,对人事过程按人们的意志、愿望的意向发生、发展是极其重要的。但意识行为中的消极作用,甚至是破坏性的作用对人事过程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说中国的老祖宗们非常了不起,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他们又发现、认识了在人类意识作用功能里,也存在着"阴阳"性质,即:人类意识功能有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这两种完全相反、对立的决定性作用力或作用效果。
那么,如何发挥好人们的意识功能中的积极性这一方面的价值呢?
这样一来,我们必须还要认识我们每个人自身的意识行为有哪些基本特点?怎么又成为事物变化过程中的一个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因素?这个因素与客观规律,也就是与"天意"有什么关联性的内在关系法则呢?
既然意识行为是老天爷赐与人类独有的宝贝,那么这个人类独有、特有的宝贝究竟有哪些不寻常的特点呢?
通过上面的一系列提问和问题出来、明确之后所再进行的艰苦、卓绝和深刻的反思,终于有了答案,我们现在看看前人的认知成果吧:从产生意识的本质原因来看,应该是自然界和人类自身本能中的"趋利避害"需求不断演化、扩充、提升、发展的一种必然性结果。而自打人类产生了意识功能那时起,其最大的特点应当是:就此人类真正开始具有了主动的变化方向选择性功能。
也正因为如此,人类才具备了思考、分析、研判、选择、决策能力和支配每个人自身情感与自身行为举止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猪、马、牛、羊等文武百兽们所不能及和没有的,他也是使人类就成为主宰地球的根本原因。
人类意识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人的意识行为极易发生变化,说变就变,且来无踪、去无影。不是有那么几句"瞬息万变"、"屙尿变"、"朝令夕改"的俗话吗,讲的就是人们的一个想法、一个主张、一种情绪说变就变这挡子事。
从意识能力看,毫无疑问地是因人而异的,人的意识能力在人群中有强有弱,"在家不会迎宾客,出门方知少主人。"这里所说的主人,其实就是指意识能力,少主人就是指某人自己不会或不能用自身的意识功能来为自己作主张和去处人处事,这就是能力弱者的真实写照;而所谓强者,往往却能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本事,干出些"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大事来;弱者常被人戏称为低能儿或傻瓜蛋,干不了什么事,只好任人摆布;强者则被视为能人或聪明人,就常常主动地去影响他人。但很多时候又会发生这样一种情况,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怎么的照样也会干出些"傻"事来,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除此以外,有了意识能力后,每个正常人又多出了一个活生生的精神世界领域来,更奇特地是,把每个人的精神世界聚在一起作比较的话,就会发现这种精神世界与世间其他万事万物一样,也呈现出异彩纷呈、千姿百态、万花筒般的多种多样与五彩斑斓的花样来。
当然,最容易被人自己忽视、也是最普通和寻常之处的是人的意识行为功能对每个人的情感和言行举止所起到的支配性作用。就因为如此,意识作用与功能注定要成为决定人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了,特别是在有众多人共同参与的人事过程之中,他将成为各个意识作用力进行合作或较量的舞台和场所,每个人的意识作用能力也就必然地也会发生"相摩相荡",这就是"主观能动性"也具有内在的"阴阳"属性的最好证明和其真实存在的最直接有力的证据。
可是,在人事过程里,人们期待的过程结局往往会有"预期结果"或"事与愿违"这两种完全相反的结果,这仅仅是因为意识能力差异和易变的原因造成的吗?如果是这样,怎么解释在众多的失意者里,却并不乏意识能力强者呀?
我们应当极为尊重的老祖宗们已经为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就是在有人的意识作用功能参与的事物变化过程中,意识作用首先必须遵循、服从客观的"天意",遵者,就大吉大利;违者,就凶多吉少,吝悔顿生,哪怕你是意识能力再强者也都一样。这可是《周易》学说中最重要的认知结论之一呀!
我们必须承认一种客观实在,就是在今天,人们的意志、愿望欲违背客观规律的事情经常发生,最普遍的现象和通病,不是先入为主就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先入为主者常凭着自己的感觉来揣测客观实在;而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者则完全无视客观实在的种种制约,正因为如此,才会发生"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悲剧和结果,这种结果倒并不与意识能力扯上太多的关系,而主要原因则恐怕是与意志、愿望建立在违背或超越客观规律制约、也就是那个"天意"的限制基础上有极大的牵连。
《周易》的作者们,正是根据过往的人事经验,特别是太多太多的教训,才深刻认识了其间的奥妙和终于得出这个结论的,并一并发现和证实了我们现在常提到的什么"主观能动性"里面也具有内在的"阴阳"本质特性。
既然如此,又怎么样去做到让主观意识遵从客观规律、服从那个老天爷的"天意"呢?
这就必须去认识、掌握人们的意识行为特点和努力去探求、发现、认识客观规律。对于把握人类意识行为的特点来说,凭老祖宗们的杰出才智和本事,可能并不是难事,但努力去发现和认识客观"天意"恐怕花费了他们极大的心血,就是在今天来说,人们在现有的认知基础上再向前进一步也绝非易事,就足以证明了此理,何况古人乎!世事万变,世事瞬变,特别是在已有的各种各样、简单与复杂变化形态同时并存的条件下,要去发现原由,要去追述来由,去判定变化发展下去的趋势和可能的结果,这一大堆对客观实在与客观规律的认识与发现,耗费了前人多么大的精力和才智哟!经过漫长岁月的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的"极深而研几",才有了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这样一种"极深极简"的认知和学识成就来。
然而,无奈这客观规律在事物变化过程的反映上,已发展至复杂化和多样性了,故而既要识得总趋势,把握大原则和大方向,又必须还要对各种具体变化特征进行识别和区分,只有这样,才能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地加以区别和对待,方能真正做到遵循、遵从各个具体事物变化过程内在的客观规律。为使后来人协调好这两者的关系,用好"主观能动性"这个人类精华,就应当把自己已有的认知发现用一种具体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占断之辞的真实用意。
由于人的意识作用的参与,特别是众多人共同参与的人类社会性事物变化,就必然使得人事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变,在这种情况下,老祖宗们勇于涉猎这个认知领域,并发现和清理了所有的有关客观实在和意识作用功能的系统性见解,如此这般的辉煌成就,确实要令人肃然起敬。
经常地观象玩辞,就会发现《易经》作者们虽强调意识必须遵循、服从客观规律的原则,但并不是完全消极性的看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在可以或应该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之际,作者们是极珍视人类这个独有的宝贝的。君不见,有那么多的"利有攸往"、"利涉大川"吗!更还要去"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咧!何况"用冯河"、"曳其轮"、"得敌,或鼓、或罢、或歌、或泣"的呢!
四 谈谈占筮的实质
对于《周易》理念的精髓要义和其实质性作用与价值,《易传》作者们强调要"居则观其象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这其中的观玩之意,有强调习《易》者日常应多熟悉、学习、温习和实践的含义。《周易》自问世以来,吸引了历代大批能人志士,为其废寝忘食与争论不休,证明了他的特殊吸引力和巨大价值之所在,被尊称为古老的中华思想文化鼻祖是丝毫不过份的。
但就其"玩其占"而言,是何意呢?特别是其实用性之一的"卜筮者尚其占"又作了进一步强调,又说明了什么呢?
要回答这个疑问,我们还是应先回到人们的意识行为这个话题上说起。
人虽贵有意识,并且经常地还会发生超越客观现实与客观规律制约的愿望要求和行为举动来,喜欢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但是,又还会发生令人不得不承认的另一种表现现象:当真的需要人们作出迅速果断的决策行为时,我们的意识行为能力往往极其苍白,心中无底、手足无措、方寸大乱,不知如何是好。
我相信,凡上了一点岁数之人都会有这种经历或感受,就算你是一个明白《易》理之人,懂得要遵循客观规律的道理,遇到具体事务时,有时也还是会是一种茫茫然的那种感觉。这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虽然明白道理,但一时无法把握住在需要果断决策之际时的客观实在方面的真实情况,可能处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所说的那般境地,或者是那种"当事者迷,旁观者清"的情形,丧失了完全用理智来理性地认清客观实在的能力。
遇到这种主观上不能准确、彻底地把握客观实在的时候,而又必须果断决策之际,该怎么办才好呢?
通常的办法,说出来恐怕大家会笑话,这就是"抓阄"或"打赌",这其实是一种退一步的选择方法,但这种方式方法在遇到大事之时则是生死攸关的选择和决策了。
在笔者所知的这种决策行为实例中,最大的事例莫过于当年的泸定桥之争了。从笔者所能看到的资料里,可以见到当年共产党、红军在对手的围追堵截的情况下,好不容易才占领了安顺场,但一条破船是绝对改变不了危急的现实,当决策者们得知上游还有一座泸定桥、却不知具体情况如何时,决定出奇兵、排万难向此桥进发,终突出重围。倘若当时决策之际,泸定桥已经被毁,能有今日吗?假若当时按部就班,先侦察待情况了解清楚后再行定夺,也焉有今天了!毫无疑问,当时决策行为就是一种打赌,对了就万事皆休;一旦错了的话,谁也说不清现在的今日将是怎么样的另一付模样了。
再比如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遇难,是一个大不幸,这就说明升空决策也含有赌博性。很多事在没有绝对把握之时的决策行为,或多或少都有打赌的成分或含义。
但是,通观"抓阄"、赌博的情形,在无"出老千"的情况和条件下,无论是赌赛马,还是打麻将,都有一个共同的、不被人留意到的特点,即"抓阄"与赌博时出现的取向和结果一定要排除人为性的主观干预,应完全是出自于规定法则之下的随机性、选择性的结果。
这和《周易》占筮的方法和行为非常相似,也就是说,占筮的方法和结果是出自于排除了人为的主观认定性、而完全是由占筮时的随机选择性所决定出来的占筮结果。请仔细考察卜卦问占的方式,无论是标准方法或是其他任意方式,只要方法得当,就一定能求导出一个具体的卦象来,另外,导出卦象的占筮经历,是建立在排除主观上人为选择或有意决定的随机性"鬼谋"的基础上的,因此,占筮行为中的具体卦象的导出与出现,完全没有先验性可言。
这种能必然导出一个卦象和导出的卦象又是随机性产物的情形,确实耐人寻味,他真能反映我们需要时的真实的变化过程类型吗?这是一个难以爽快和干脆回答的问题。
根据本人闲习观玩的阅历,能够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占筮行为所得到的卦象结果恰恰与占筮者自己都不知道的客观实在想吻合,那么,事态发展过程与卦象讲解的过程形态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反映了《易经》对过程形态的认识与理解具有客观重复性和事前预见性的功能;如果占筮行为所得到的占筮结果与客观实在毫不相干,则占筮所得到的结论不仅是在胡说八道,并且,还要生出没有的过节、惹出多余的麻烦来。
虽然由占筮行为导出的结果是这样的不相容,但是,当真的需要下决心而又确实别无他法的时候,你又能怎么样呢!
因此,占筮行为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虽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非理性行为,也要看到,占筮的结果和占筮的过程、规定一样,真实地显现客观实在,只有随机的可能性,并不是必然的联系和完全的对应性结果。正因为如此,历来的知《易》者都明白"知易者不占"的道理和闲习观玩的重要性,对《周易》的精髓要义,贵在掌握、理解,而不是在急忙之中,靠占筮行为去应付局面和去以此来决策处事。
到这里,费了不少笔墨后,总算粗略地讲了一点笔者对《周易》的见解。最后,只强调一条:《周易》看似简单,但作为一门专门的大学问,确实是博大精深、显藏皆具的。亲爱的各位朋友们,切莫小瞧了老祖宗门满肚子的智慧和才华,切记!切记!
五 浅论《周易》之用
《周易》学识的问世,可说是人类认知进步的一件代表作,就是在今天,他也是具有现实价值意义和作用的,因为他本身确实具有"显诸仁、藏诸用"的客观认知功效,关键仅在于我们这些后来人自己掌握、运用的本事了。在这里,笔者仅就个人的得益谈点感受,如若能起到提高各位的兴趣和注意力或吊起大家的胃口来的话,就算是心意尽到和功德圆满了。
《周易》的认知理念和思维方式对进一步认知进步有帮助:
运用实例: 对惯性概念的再反思
我认为,现代科学理论创始人之一的牛顿先生所提出来的"惯性"概念,可重新定义为:客观实在的物体具有保持包括原来已有的运动状态在内的已有存在形式的性质,这种性质称为"惯性"。
重新定义的理由和依据如下:
1、现代人与牛顿时代相比,已经有了较全面地认识客观真实中的各个领域、层次间的认知进步,并建立了较全面的认知体系。我们不仅能认识和理解客观实在中的机械运动现象和原理,还深刻地认识了诸如热运动、电磁运动的现象和原理等等,还有物体内在的各层次结构及其关联性原理等其他客观真实。如果我们综合各个不同学科的已有理念,采用将各个不同侧面、领域和层次中所得到的认知成果再系统地联系起来进行再反思、再发现的话,对原"惯性"概念再观察、再挖掘、再认识,就能够发现:客观真实中的物体其他的一些内容,如物体所已固有的几何性质及其大小;物体所表现出的颜色;原已有的内在各层次结构及其性质等等,都与"运动状态"一样,具有保持不变的相似属性与特点,倘若更宽广地搜寻的话,甚至连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已有观念都有思维定势和固有思想观念的"习惯"了。
若我们将物体的"运动状态"仅仅视为是物体客观存在形式中的一个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的话,而其他的各个各自不同学识领域的内容也是这种客观存在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只要扩大原概念定义的内涵,进而就可挖掘出比"运动状态"更深层次的本质特性来。
需要强调的是,在重新定义后,在所谓的存在形式所含的内容里,最重要的内涵应是事物、物体内在的已有结构组成形态。
2、对原有的"惯性"概念进行重新定义,我们可能获得两个方面的进步:
其一,可以克服和避免已有的各学科较普遍存在的片面性与孤立性缺陷。
例如,当我们分析和研判机械运动时,客观真实的物体被视为一个个质点、质点组或刚体,完全忽视了真实物体内在的各个层次结构的存在。这种思想方法和理解方式对于讨论纯粹的机械运动现象虽无碍,但用全面和综合性的观念看,我们看不到在作机械运动的物体内在结构的真实性和重要性,也无法推导出物体运动形式可能发生转化的可能性。对于原"惯性"概念的度量而言,也就只有绝对意义上的质量因素,若将我们观察客观真实视野从单一的机械运动形式扩大到各个方面、各个领域时,我们发现真实世界中并没有只具备纯粹质量,而不含一定的质量结合在一起的物体结构形式的物体,这样,我们对真实的理解,就容易产生误差和差异来。
此外,我们对以质量概念为核心内容的物质结构体系,已有深入和广泛的认识,但是,可能还没有更深刻地去理解结构构成的必然性和关联性现象。如,物体内在结构稳定性极限话题,是客观真实中一个受必然性制约的真实,在达到或超越这种结构极限时,物体的内在结构就要发生变化,而在由原"惯性"概念引伸出来的牛顿定律中,物体的运动根本没有什么极限限制,有多大的力,就能产生出多大的加速度来,所反映的也仅是原有运动状态改变的程度不同而以,速度极限不存在,速度变化率对运动物体的内在结构的影响也丝毫见不到,这就是已有的各个具有各自特殊性意义的各具体学科可能存在孤立性和片面性的一个例证。
其二,确定了的新内涵,为我们总结已有的认知成果,更深刻地理解客观实在中的更深层次的必然性和关联性提供了新思路。我们可以方便地把客观实在中物体存在形式多样化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和这种形式可能变化的现象系统地联系起来,从而挖掘出更深的内在关联关系来。
例如,对于物体作机械运动现象的进一步理解是:客观真实中的物体,通过在运动中改变原有运动状态的方式,来保持或部分保持已有的其他形式的各种惯性性质。这就是说,运动中的物体,如果仅仅是只发生了运动状态的变化,那么,原有的其他一切存在形式内容,一定被保持着。
就已经发现的物质的结构形态而言,虽然从所谓的"黑洞"、中子态到某种单个基本粒子形态之间,有着巨大的结构差异。但以各个已有的物体结构形态变化的趋势和变化方向、类型来看,无外乎两种选择:要么组成新的结构形式;要么原有结构形式解体。这种选择的另一种解释是:要么朝多层次方向变化,从而向复杂性结构形式发展;要么向减少结构层次变化,物体原有结构朝解体的方向变化。这样一种具有方向性的物体(事物)结构变化形式及其内容,反映在物体(事物)存在形式的表现上,就是某种存在表现形式的产生或消失。例如,水与冰的区别,就在于水分子之间有无固定性的内在结构联系,而外在表现上,冰就多出了一个几何形状来。这样,我们是否可取得这样一种认识进步:惯性性质的外在表现多样化与否,是物体(事物)结构存在形式多样化和复杂性、稳定程度的最一般度量。进一步将思绪延伸,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物体(事物)由无序到有序的转化过程,就是某种惯性存在表现形式的产生过程,反之,即为某种存在表现形式消失的过程。例如,水蒸汽、水、冰;其实质表现是:无序、具有体积、产生几何形状。
这里,笔者有必要郑重声明:笔者毫无诋毁牛顿先生的动机和意图。而是真诚地希望,今天的人类,在跨进新的千年之际,同牛顿先生一样,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他们开拓的认知道路上,向前再迈一步。
备注:本文节选之笔者的《论建立理化共有规律体系的可能性》一文,该文和另外一篇密切相关的[论《易》学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其现代意义]如各位先生们有兴趣,望回函说明。
六 谈谈《易》学方法的特点
在将要完成对《周易》的肤浅介绍时,笔者还认为有必要对古老的《易》学方式进行一下评价与系统性地整理,这可能使大家更顺利地对《周易》学识有所了解和推广运用有所帮助。
如果用现代已经进步、成熟和又使大家已经习惯了的理性思维方式来看待古人的认知追求和做学问的方式方法的话,《周易》学说有如下特点:
(一)、《易》学对于事物变化、以及事物变化方式的类型、具体变化过程形态的认识、揭示与扬现,没有明确可确定和特定的内涵。
现代人说明或表现事物变化,总是习惯于一种用有特定前提、明确概念的表述方法来论证或描述之,如:万事万物中各种各样的变化中的质量、速度、生命过程、权势地位、人们的情绪等等,并通过对这些特定概念中的一些发生改变了的特定内容(包括变化方向和改变的量值大小)来反映与体现事物变化。这就是与《周易》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关键之所在。也就是说,《周易》其实从头至尾都在说变化的大道理、讨论和揭示各种各样的变化形态以及产生变化的原因和变化过程形式的现象表现特征,但却又从头到尾从未讲明到底是什么在发生变化,从未规定任何有关变化的具体内容和内涵。
这是一种所谓"无执"性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这种方式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力求思想、思维的包容性与涵盖面。治《易》的学问人正是试图用这种"无执"的方式来实现自己所期望的"无失"的效果来,从而把天底下任何变化事物都囊括其中。因此,《易》学在这种指导思想的支配下,必进一步派生出另一些特点来:
1、粗犷与笼统:做《周易》学问的人必心胸极为开阔而豪放,且由于学问要求博大精深就难以细腻,则必然又显得过于笼统,这种特点所产生的效果就是:很难让人在一时之间摸得准头脑来;
2、模糊:世间事物及其变化,有大小巨细之分,把任何事物变化、变化之理一锅端,必显得其道理抽象和模糊。这个特点也容易使人的脑壳变得越来越大起来;
3、《周易》对于事物变化的认识与把握重在对变化方向异同与否的识别和比较鉴别上,但由于笼统和模糊的特点所致,具体运用时,就难以或无法直接量化。也就是说,《周易》虽对于世间各种各样的变化的理解是深刻的,但却又无法令人在具体分析、识别的运用中,达到可以量化的程度。
因此,自《周易》问世以后,若要进一步在用途上发展与深化,必伴随着另一种方式方法的诞生,这就是"触类旁通"学说的出现和扩展。这样一来,《周易》学问本身就象是一个"母体"一样,要孕育、派生出各种各样的相对较具体、较实用的其他学问来,大家从中国流传下来的中医、兵法、音律、历法、算命等等花样自己去总结和发现去吧,此处不多言。
(二)、《周易》表现认知学识理念的方式与现今惯常方式不同。
在看过本人前面的文稿、对《周易》学说有大体上的了解后,就可以直截了当地对大家这样说:《周易》的核心内容《易经》是在用卦象揭示事物变化的内在本质原因;用卦名、卦、爻辞来表现事物变化的外在表现特征;而卦象是前人自创出来的,既简单又直观、但内涵却又是极为深刻和抽象的;而卦辞却是形象生动的,并又是以一种述而不作、模式化、套路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把形象与抽象、直观与套路、模式化的东西搞在一堆,并既可各自自成一体、又可相辅相成,就形成了《周易》非常鲜明的特色。因此,他就不象今日学问中什么用形式逻辑、数理逻辑方式做学问、讲道理容易让人很快明白,他不把今人先弄得越来越糊涂那才怪咧。但仔细一想,却又不得不佩服了:其实,前人是在对有不同思维习惯和特长之人都在打开求认知和长学问的大门。
(三)、《周易》学说表达方式对后来者提出了很高的素质要求。(高门槛阻挡策略)
不可否认,《周易》成书是以神秘、古怪、深奥和荒诞的外壳来亮相的,其中又含有孔老夫子这样的圣人的点批和说教,就更显得光怪陆离和难知其然与所以然了,而卦象中的长杠杠、短棒棒及其组合,卦辞中简洁、冷僻的用语,说一点、留多半、丢三落四的话儿,实在令人费解和叫人皱眉头、倒胃口,其实,这又都表现出了治《易》者们的良苦用心:一曰忧患意识也;二曰要愿君子知、切不可为小人谋也。因《周易》之理中深藏天意、天机,若把道理讲得个清清楚楚,任何人一看都明明白白,后人们以此是去做好事?还是去做恶人?把握不了也,因此,故意设置一些人为障碍,抬高入门门槛,将那些低能儿、无德之人拒之门外,是一种不得已的方式和行为,这也是《周易》学识中不应回避的又一个突出特点。
到此,不知大家是否终于明白了没有:古老的《周易》其实是一种东方古文化、古文明的集大成之作,一门专讲天下、地上、人间各种各样事物变化大道理的学说专著。时至今天,我们在观玩闲习中若不去领悟前人们所作出的认知精华,从外表上的所谓占筮、卜卦的圈子里走出来,采用理性、科学的眼光去重新审视前人们的认知发现与已经总结出来的认知理念,是要愧对列祖列宗们的。此外,当别人在控制论、未来学、混沌理论上下功夫时,国人若老是在什么四柱法、梅花易数上穷折腾,难道说中国人就这样始终走不出老祖宗们象开玩笑似的、要看看后人们是骡子是马、从而设下的一个怪圈子外来吗!
这是本人已经公开过的文稿,公开在南京大学易学研究所所开办的《世界易学网络》上,这次本人在文字上略作了些修改。但是,有一点必须说明一下,本文所说的《周易》主要指其核心内容《易经》而言,由于本人非专业性研究人士,也未曾受到过正规、系统性的教育,因此,在文笔、文风上有欠缺严谨之处,这一点还请大家指教和斧正,再此,先谢谢愿指教者和已经指教过本人的各位人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