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一:新《序卦》
序卦
(一)
有天地, 然后万物生焉。 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蛊者,事也。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临者,大也。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可观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有无妄,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必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贲者,饰也。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剥者,剥也。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复而后则养,故受之以颐。颐者,养也。不养则不可动,故受之以大过。物不可以终过, 故受之以夬。 夬者,决也。决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物相遇必有所感,故受之以咸。咸者,感也。相感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
(二)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遯者,退也。物不可以终遯,故受之以大壮。物不可终壮,故受之以渐。渐者,进也。进必有所归,故受之以归妹。得其所归者必进, 故受之以晋。 晋者,进也。进必有所伤,故受之以明夷。夷者,伤也。伤于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蹇。蹇者,难也。物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解者,缓也。缓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损,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物益而后聚, 故受之以萃。 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谓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动也。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丰。丰者,大也。穷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后说之,故受之以兑。兑者,说也。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涣者,离也。物不可以终离,故受之以节,节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过。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附件二:新卦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无妄矣,
大畜噬嗑贲剥复,颐大过兮又夬姤,
上经咸至恒为是。坎离遯兮及大壮,
渐与归妹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
萃升困井革鼎继,震艮丰旅巽与兑,
涣节中孚而小过,下经既济终未济。
附件三: 新《序卦》浅解
(一)
有天地, 然后万物生焉。
《周易》六十四卦始于乾坤,序卦不言乾坤而言天地,是说乾为天,坤为地。天地间万物皆自天地而生,所以卦序以乾坤为起始。上经的结尾为咸恒,为乾坤包合(媾合)之象,乃天地氤氲和合、天长而地久之状态。
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 屯者,盈也。屯者, 物之始生也。
屯,充盈,积聚。有了天地,阴阳媾和,雷雨交作,草昧萌生,万物生灵开始产生而盈聚。“天地之大德曰生”,所以乾坤之后为屯。
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 蒙者,蒙也, 物之稚也。
蒙,蒙昧,萌芽。万物生命初生之时必然幼稚而蒙昧。
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 需者, 饮食之道也。
需,须待,需要。万物初生之时幼小而蒙昧,必须给与抚育培养。说明养育和启蒙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
讼,争执,争讼。需为饮食之道,为了获取饮食所需必然会引发相互争讼。说明万物生命生存竞争的必然性。
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 师者,众也。
师,帅众,统领。为了饮食需要而产生争讼必然会兴师动众。
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 比者,比也。
比,亲比,比附。众者之间,必然相互比附、亲近。
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
畜,积蓄,养蓄。彼此亲比、亲近就可以有一定的积蓄,但不丰盈,也就是达到小康社会。
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
履,践履,礼仪。“衣食足而知礼仪”,物质有了一定基础,人们就会遵守相应的礼仪制度。
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 泰者,通也。
泰,通达,通泰。大家都遵守礼仪制度,人们安居乐业,社会自然安泰。
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
否,闭塞,不通。任何事物不可能始终通达。当否之时,人伦次序紊乱,社会不得安宁。
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
同人,与人合同,同心同德。事物不可以始终是否塞,所以大家就会同心同德。
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
大有,有者大也,大为富有。能够与人同心同德,万物必然归顺,所以能够大为富有。
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
谦,谦逊,谦虚。谦受益,满招损。大为富有者不会自满,故而能够谦逊。
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
豫,娱乐,愉悦。大为富有而能够保持谦逊,必然会愉悦。
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
随,追随,跟随。愉悦快乐必然会有人追随。
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 蛊者,事也。
蛊,事也,害也。因喜悦追随的人必然会带来事端,所以会带来害处。
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 临者,大也。
临,大也,居高临下。整治事端可以成就大事业。
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
观,观察,景仰。事业崇高盛大,必受人景仰。
可观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
无妄,无有妄为,不虚妄。人们以景仰之心敬事,必然不会恣意妄为。
有无妄, 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
大畜,所蓄至大,大为积蓄。没有妄为而规矩从事,必然会有大的积蓄。也就是物质文化得以富足。
物畜必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 嗑者,合也。
噬嗑,噬者,啮也。嗑者,合也。如口中有物啮而合之。有了大的积蓄,相互间得以进行沟通、交易。沟通、交易的过程必须公平、公正,所以必须完善法律体系。
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 贲者,饰也。
贲,文饰,美化。社会中各种沟通、交流也不是随便进行的,必然会伴随着文明祥和的氛围,所以会带来文化事业的发展。
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 剥者,剥也。
剥,剥落,败落。文饰过分失去了其本真,就会逐渐败落。隋炀帝整日歌舞升平,耽于酒色,乃至家破国亡,是为例证。
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
复,回复,恢复。事物不可能始终败落下去,物极必反,就会从至低点恢复生机。
复而后则养,故受之以颐。 颐者,养也。
颐,养也。事物从至低点恢复时,阳气式微,就需要休养生息,颐养生机。
不养则不可动,故受之以大过。
大过,大为过分,大的过失。事物经过养育而能够有作为,作为过大以至大为过分。
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夬。 夬者,决也。
夬,决断,决出。事物不可能始终大为过分,当大过之极必决而止之。有了大的过失必然承担其责而被决除。
决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 姤者,遇也。
姤,遇合。事物被决出必然会有所遇合。
物相遇必有所感,故受之以咸。 咸者,感也。
咸,感应,交流、媾和。事物间相遇而互有所求,所以会相互沟通交流。
相感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 恒者,久也。
恒,恒久,长久。事物间的相互感应和交流应保持长久。
(二)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 然后有男女, 有男女, 然后有夫妇。 有夫妇, 然后有父子。 有父子, 然后有君臣。 有君臣, 然后有上下。 有上下, 然后礼仪有所错。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有了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了万物然后有男女。乾坤以象天地,坎离以象男女。人道之男女效法天地之和合生生之德,续以夫妇人伦。所以有男女而有夫妇,有夫妇而有父子、君臣,而有上下尊卑之礼仪。下经的结尾为既济未济,为坎离交合之象,乃人伦上下尊卑和谐有序、生生而不息之状态。
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 遯者,退也。
遯,退避,退让,隐退。事物不可能永久不变,无论什么状态都会隐退而发生变化。天道有生生之德,所以上经乾坤之后第一卦为屯;人道有进退存亡之道,所以下经坎离之后第一卦为遯。
物不可以终遯,故受之以大壮。
大壮,至为壮大,强大而盛壮。事物不可能总是退避,必然会振作起来而变得强大盛壮。
物不可终壮,故受之以渐。 渐者,进也。
渐,渐进,缓进。事物不可能始终保持强壮,所以才会缓行渐进。
进必有所归,故受之以归妹。
归妹,嫁妹,归宿。渐进总会有其归宿。
得其所归者必进,故受之以晋。 晋者,进也。
晋,前进,进步。有其归宿的就会有自信,所以必然能够进步。
进必有所伤,故受之以明夷。 夷者,伤也。
夷,夷灭,伤害。前进的路并不平坦,一味亢进必然会受到伤害。
伤于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
家人,家中之人。在外受到伤害,就会返回家内。
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 睽者,乖也。
睽,乖异,背离。家道穷困必然相互背离。
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蹇。 蹇者,难也。
蹇,蹇难,困难。大家相互背离,必然会有困难。
物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 解者,缓也。
解,宽解,缓解。事物不可能总是处于困难之中,困难终究会缓解的。
缓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损。
损,减损。缓解困难必然会付出代价而遭受一定的损失。
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
益,增益。当事物减损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转化为增益。
物益而后聚,故受之以萃。 萃者,聚也。
萃,聚集,荟萃。事物得到增益后必然会得到聚集。
聚而上者谓之升。故受之以升。
升,上升,升进。事物聚集而能够不断向上升进。
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
困,困顿,困境。事物不可能永远升进,必然会有困顿之时。
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
井,井养,修养。遇到了困境就要反观内省,参井养之德,涵养德行。
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
革,革旧,改革,革命。井养之道在于革除旧的体制和旧的观念。
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
鼎,鼎养、创新,象征权力。革除旧体制要把握机遇,效法鼎养之德,任用贤才、更新观念、与时偕行。
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 震者,动也。
震,震动,变动。改革创新应该师出有名、把握主导权,以威震四方之势付诸行动。
物不可以终动, 止之, 故受之以艮。 艮者,止也。
艮,停止,静止,安止。事物不可能始终处于不停的动荡之中,必然会有所安止。
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丰。 丰者,大也。
丰,丰满,丰大,遍满。事物不可能始终安止于一点,必然会从其一点而丰大起来。
穷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
旅,迁旅,行旅。事物无休止地扩大的过程,就会失去其本来的位置(居所)。
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 巽者,入也。
巽,逊入,顺入。由于不断迁徙而失去了正常居所,就会顺从进入某一位置。
入而后说之,故受之以兑。 兑者,说也。
兑,愉悦,喜悦。能够顺入也容易被接受,自然会得到喜悦。
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 涣者,离也。
涣,涣散,散漫。喜悦过后会变得涣散。
物不可以终离, 故受之以节。
节,节制,节约。事物不可能始终处于涣散,自然会得到节制。
节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
中孚,诚信,信用。能够自我节制自然会保持诚信。
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过。
小过,小有过失,小的过失。能够守信者,做事至多会有小的过失。
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
既济,圆满成功。矫正小的过失后就会圆满成功。
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
未济,尚未完成。事物不可能终结,事情结束后会有新的事情在等待着。
终焉。
参考书目
1、[东汉]郑玄注:《周易乾凿度》
2、[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
3、[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
4、[唐]李鼎祚:《周易集解》
5、[北宋]程颐:《伊川易传》
6、[南宋]朱熹:《周易本义》
7、[北宋]邵雍:《皇极经世》
8、[北宋]周敦颐:《太极图说》
9、[元]俞琰:《周易集说》
10、[明]来知德:《周易集注》
11、[清]李光地:《周易折中》
12、[清]胡渭:《易图明辨》
13、尚秉和:《周易尚氏学》
14、金景芳:《周易讲座》
15、孙振生:《白话易经》
16、邓伯球:《帛书周易校释》
17、南怀瑾:《易经杂说》
18、南怀瑾:《易经系辞别讲》
19、王赣、牛力达、刘兆玖:《古易新编》
20、廖明春:《〈周易〉经传十五讲》
21、刘大军主编:《象数易学研究》一、二、三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