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灵达神


   气脉系统

  

构成细身的是脉、气、明点,这是佛教密宗对解剖学的贡献,也是无上瑜伽修炼的生理物质基础。

脉,为气所循行的轨道,类似于中医、气功中的经络系统,无上瑜伽说“身脉总有七万二千,其中主要有百二十,其尤要者有二十四,最切要者,则有三脉。……释论说脉为风 ( 即气息 ) 所乘,为识所依之主要者。” ( 宗喀巴:《密宗道次第广论》卷二十一。)三脉就是修炼无上瑜栅最重要;位于身体中央的左中右三脉。由于藏密传承的门派不同。对脉道的说法也有不同,尤其对于脉道的起止处有不同说法,这或许是由于修习方法的差异所致,下面的介绍不多提相异处。

中脉在人体中央 ( 一说在脊柱中 ) ,下起会阴,闭口,上达头顶 ( 相当中医百会穴 ) ,开口。在白教 ( 噶举派 ) 第二十四祖珀玛迦尔波喇嘛所著《无上瑜伽成就法》中描述中脉有 5 个特征:“在人体中央有一条中脉,从会阴直达梵穴,可以观想它有五个特征:甲.像虫胶溶液那样红;乙.像麻油灯那样亮;丙.像芭蕉心那样直;丁.像纸卷的筒那样空;戊.像箭杆那样粗细。”中脉为人性命中枢,在印度瑜伽中被誉为“宇宙持载者,解脱之路。” ( 《商枳略奥义书》 1 , 16 。见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年 7 月第一版。 ) 亦是瑜伽行者修持得大成就的依凭,其重要性,有如道教丹功中的督脉,但督脉迂曲,不似中脉直通,故后者较易打通。

靠近中脉两旁,有左脉和右脉,距中脉约二指,“左脉和右脉就在中脉的两旁,从左右两鼻孔上行入脑,分循中脉两侧下行,至脐下四指处以与中脉会合。” ( 《无上瑜伽六成就法》 ) 左脉为灰白色,性凉,又名月脉。右脉红色,性热;又名日脉。会阴为脉源,全身三脉皆由此发出,三脉在此交会。

三脉缠绕成结,谓之脉结,脉结处以中轮为轴心,又分别辐射出支脉,有如车轮。故又称轮,相当于丹功、中医中的穴位,按现代有的说法为能量控制中心。关于轮的多少,说法不一,有四轮、五轮、七轮说。从藏密经论来看.最普遍的说法是四轮说。四轮指

①顶轮。位于头顶中部,形如千叶莲花,相当于丹功中泥九穴或百会穴。在修炼中.腹中的灵热沿中脉逐轮上升到此轮,便与明点会合,产生菩提月液,修炼者可享无上的大安乐。故又名大乐轮。注意的是。在顶轮中心,大脑表层有一梵穴,位于两颅顶骨与后头骨之间,即初生婴儿顶门跳动极软之处,即俗谓囟门处。中脉以此为出口。藏密有密法曰“破瓦” ( 开顶 ) 法,目的就在于打开它,便于人的神识自由出入。打开的标志以能插入吉祥草为准。

②喉轮,位于喉部,又叫受用轮。

③心轮,位于心窝,位置高低相当于丹功的中丹田,此轮又叫法身轮。

④脐轮,位于肚脐处,相当于丹功中的下丹田部位,又称化身轮。

上述四轮,被称为“根本四轮”。

五轮说是在上述四轮外。再加上⑤海底轮,也即是中脉底部,三脉会合之处.据说在脊柱下,肛门二指之上 ( 一说会阴处 ) ,此轮为人体的能量中心与精神的供应处。因在其余轮之下,故又名基础轮。印度瑜伽认为,生命气息的极少部分维持着生命的需要,大部分能量潜藏于此轮中,此能量被形容为一条处于睡眠状态卷曲了三圈半的蛇,称孔荼里尼 kundalini ,汉译为灵蛇,瑜伽修炼就是把灵蛇唤醒,驱动它沿中脉直上,依次冲开各个脉结,一旦冲到梵穴,就达到最高境界三摩地。在藏传佛教无上瑜伽部中,海底轮中的能量被称为札龙,汉译为拙火,专有一法谓“拙火定”,就是唤醒它。此直接后效是周身暖和,可抗高原严寒。据说,藏密中的大部分成就依赖于拙火定。拙火定修炼不成功,不得修炼其它密法。

七轮说是再加上另外二轮。

⑧生殖轮,在生殖器根部。

⑦眉间轮,位于眉心处,相当于丹功中的祖窍。

有关前四轮的支脉情况,藏密经典中多有记叙,如元代翻译的《大乘要道密集》卷一中说四轮为:

言四轮者:一、脐化轮:内八道脉,外具六十四道脉;二、心间法轮,内具四道脉,外具八道脉;三、喉中报轮,内具八道脉,外具十六道脉;四、顶上大乐轮,内具八道脉,外具三十二道脉,是名四轮脉道也。

这段记叙非常清楚明白。

但红教 ( 宁玛派 ) 的重要经典《大圆满禅定休息要门密记》中的说法又有不同:

心依于身,身之根本为脉,脉中有气与明点,是气与明点依于脉,脉又依于身也。……顶上有大乐轮 ( 从发际向后八指处 ) ,形若伞,周具轮齿三十二;喉间有受用轮,若伞倒立,周具轮齿十六;心中有法身轮,亦若伞,周具轮齿八;脐中有化身轮,亦若伞倒立,周具轮齿六十四。四轮二俯二仰,在顶、喉、心、脐间。又身中有中脉管,端直若柱,贯穿四轮。

无上瑜伽中有多部功法就是专修气脉,打通各轮脉结,使一切气进入中脉,才能引生各项神通与智慧。

气,在印度瑜伽、道教丹功、藏传佛教密宗中都占有显赫的地位,在修炼中,气既是修炼者下手的对象,又是获得大成就的基础。对修炼不熟悉或不热心的人,只要浏览一下印度、中国的古典书籍,都可发见,气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在中印人民的思想意识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修炼者就是把外在认识对象的气化为内在亲证之灵力。因为,气弥漫宇宙,是宇宙所显示一切力的总称,又是生命体生存的力量源泉。上述三大炼功体系中都有“三调”的基本方法,其中一调就是调息,即通过调控呼吸之气来达到控制体内之气的目的,并且使宇宙之气与体内之气互利共用。藏密把人体内的气按功能大小及走向分为根本气、支分气二类。根本气维持全身生理机能,分为五种:

①持命气,为人生命之本,是一切气的能源,略当于中医、道教所说真元之气,主要产生于脐下四指三脉会合处。

②下行气,起向下流通精血、管理排泄、解毒的作用,“发生于会阴之上 ( 一说位于腹部到足尖 ) 。

③上行气,起推动气血上行的作用,发生于心之东南方 ( 一说在手脚的关节部位,管理肌肉运动 ) 。

④平住气,起消化饮食、输送营养的作用,发生于心之东方。

⑤遍行气,遍行全身,为人动作之本,发生于心之南方。

支分气为五官感觉功能之能源,也分为五种:

①行气,亦名龙气,行于眼能生视觉。

②循行气,亦名龟气,行于耳能生听觉。

③正行气,亦名海马气,行于鼻能生嗅觉。

④最行气,亦名提婆气,行于舌能生味觉。

⑤决行气,亦名财生气,行于身能生触觉。

气为生命动能,若有岔乱阻滞,必生疾病。诸气中以住于脐部的待命气最为重要,若待命气发生些微错乱,轻则昏迷,疯癫,重则死亡。支分气若阻滞,感觉便会出现迟钝、麻木的现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