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灵达神


   小乘禅定通解

  

小乘禅定以渐法为主,从调息入手,强调阶梯,下面详释:

1. 世间禅

世间禅也叫有漏禅、有漏定。漏是流失、漏泄的意思,在佛经中作为烦恼的异名,因凡夫众生身具烦恼,形成苦果,难以出离生死苦海,所以称有漏。而世间禅虽然有进境,但不能截断生死,达不到佛教所说的解脱,所以称为有漏禅、有漏定,但却是后面各类禅定的基础。

四禅指由浅入深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加上更深的空处定、识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全称个禅四定或四禅八定。佛教尤以初二三四禅为修一切禅的基础,所以又称“根本四禅”。四禅四定相比较,则四禅为色界之法,定为无色界之法,所以四禅又被称“色界四禅”,四定为四无色 ( 无物质身体 ) 定。下面分述:

(1) 初禅

修行者首先要从调息入手,以调控呼吸进入心的安宁。调息主要用“六妙门” ( 数息观 ) ,下面要说,这里略过。通过调息,心念从散乱渐趋不散乱,名粗住。然后自心逐渐明净,身体端直,感觉恬然,名细住。由于入定渐深,一坐即定,甚至能一坐数日数月,但在定中还自觉有身体手足,名“欲界定”,此定获得为进入四禅八定打开了门径。欲界定转深,次后身心泯然虚豁,不觉有欲界之身,不见头手床坐,心如虚空,这时称“欲界来到地定”。此定能生初禅,有时又叫初禅方便,也称未来禅。住此定中,会有种种境相。不要惊恐,也不要欢喜,喜怒皆易引生心魔,也不要向人说。

在未到地定中,定功转深,自觉身心虚寂,不见内外,毫无杂念,或经一天、七天,或一月乃至一年,而定心不坏,守护增长,忽然感到身心凝然,任运而动。当动的时候,渐渐自觉有身;如云如影,这种动或从上发,或从下发,或从腰发,渐渐遍于全身。这就是“八触”中的“动触”。动触发时,说明体内灵气在运转,功德无量,简略地说,有十种善法功德同时生起。

这十种好的生理心理反应是:

①空,心地全空,毫无障碍的境界油然而生,并且能逍遥自在而不觉得有任何负担,这叫正空。假若出现毫无感觉的状态,属于太过之相;出现好像有一物障碍住时,属于不及之相。

②明净:像中秋满月,万里无云,明清皎洁,不可名状,有如被太阳光 ( 柔和的而不是热灼的 ) 所照一样的光明。倘若生出种种变幻的光色,属于太过之相;如果毫无所见,属于不及之相。注意精神修炼中光明的出现和作用,光明标志身心的潜能被激活、智慧增长、烦恼消融。如果行者不能修到随时随地开眼闭眼都是光明之相时,那他的身心仍然处于大黑天 ( 喻无明 ) 中,未能真正入道。

③定,一心安稳,毫无散动,才是正定。如果心如顽石,毫无动静,属太过之相。倘若心散动逐于外境,不得安静,为不及之相。

④喜悦,修行至某一境界,深感惊喜,自觉庆幸。

⑤乐:身心似乎完全解放,有如脱壳的乌龟飞上天地自在,自觉无限的安慰与快乐。

⑧善心生:对学过的法门生起未曾有的欢喜,对未曾习得的生起惭愧心,自然追慕先圣先贤,上求贤圣境界,并自然发起四弘誓愿,具备无上法门,各种善的心念油然而生。

⑦知见明了:远离昏沉,了了分明,如印印物,获得睿智之明。

⑧无累解脱:彻底脱离贪欲、瞋恚、睡眠、掉悔、怀疑这“五盖”,身心自在,任运逍遥,毫无累罪,才算解脱。

⑨由境界现前,指真心与动触 ( 及八触 ) 融合后,就能生起各种善法功德,所以能够镇定不乱。

⑩心调柔软,对于前面修持禅定的过程通达到初禅之境时,就会生起脱离欲界身的粗犷,获得柔和心境的相状。

经历初触动相后,或经一日、十日,或一月、九月,乃至一年,其余七触相继而发 ( 有时也交替而出 ) ,二痒、三冻 ( 身冷如水 ) 、四暖 ( 身热如火 ) ,五轻 ( 身轻如云如尘,有飞行之感 ) ,六重 ( 身重如大石;不能稍动 ) 、七涩 ( 身涩如树皮 ) 、八滑 ( 身滑如乳 ) 。这八种感受有时又细分为十六触,因与上大同小异,在此略过。每一触发生时都有十种善法功德相随而生。八触发生的原因是将到初禅境界时,由于色界的清净四大 ( 地、水、火、风 ) 进入欲界的粗身中,二者交替所起的反应。有行者不明此种反应原委,立时惊惧,以为发病,驰迥不已致乱血道。按今人话说,是气岔出偏,深可惋惜。

八触发时,上述十善法随之而生,尤以清凉之乐的感受最强烈,有如大热天进入——清凉地,修行者为此而欣喜,此为入初禅的主要特征。初禅获得,从此舍离欲界的五欲 ( 色声香味触 ) 五盖 ( 见前述 ) 。名为“清净离欲”。但初禅的定境,还存有粗杂念的觉和细心分别的观,因此称为“有觉有观三昧”。

(2) 二禅

得初禅者功夫再进,舍离初禅的觉观之心,经初、二禅之间的过渡阶段未到地定,入第二禅。

要舍离觉观要常修三法: 1 .不领受、不执着才能远离; 2 .心理上加以诃责才能远离; 3 .不断观察分析才能远离。修此法,才能远离初禅觉、观的过患,对初禅的五境 ( 觉、观、喜、乐、心 ) 及默然心也就消亡。在已离初禅、二禅未生之际,称之为“中间禅”,又可称为“转寂心”。在此定中,必须依据六行观来修。六行观的内容为;厌苦观、厌粗观、厌障观、欣胜观、欣妙观、欣出观。修此观的要点是厌苦而欣胜;厌粗而欣妙,厌障而欣出。放到禅定的进境中就是厌下地的苦、粗、障,欣上地的胜、妙、出,不断地超升越位而入佳境。这点须行者在深定中才能获得。如果达到初禅,而不用六行观,将会常常生起忧悔心,而忧悔心一生,就永远不能修到二禅的境界,甚至会出现转寂心消失的情况,又退回到初禅,乃至连初禅的境界也消失了。因此,行者应深知六行观法的意义,使心不忧悔、一心专精,加功修行,自然自心澹然澄静,没有分散,称为未到地,也就是二禅的前方便定。久而久之,不失不退,心系一念而不动,其心豁然,明净皎洁,则定心与喜境俱发,好像人从暗室中走出来看见屋外的日月光明,豁然明亮,此时前述的十种善法功德同时发生,其深心的喜悦远远超过初禅的触乐,二禅的境界也超过初禅境界,名“喜俱禅”。又由于二禅离舍了觉观,所以由二定开始、以上的禅定称为“无觉无观三昧”。

在此,比较一下初禅与二禅的境界;

证得初禅,必须具备五种境; (1) 觉境,最初所领悟的境界,是指身根与身识相应,称之为“觉”,它表现为一种粗疏的思考作用。 (2) 观境,这是指细心分别,即意根与意识相应,称之为“观”。证得初禅时,觉观二境最为显明。 (3) 喜境,对于所得的定相产生喜悦之心。 (4) 乐境,这是以安稳而恬澹的心为乐。 (5) 一心,即心住于静寂之境时,寂然不散的定心,亦即心与定合一而称一心。这是修行的定体,而后来的一切修行法门也都是依这一定体而进行的。但是欲界未到地定中,虽然具有单静的定心,可是没有觉、观等境,共相扶持,所以定心浅薄且易散失。如果能证得初禅,那么定心安稳、牢固而不灭坏。

二禅具有四境: (1) 内净:内净有两个比较,对外尘来说称为内净,对内垢来说也称为内净。因为,在初禅中所得的触乐时,由于触是身根与身识相应,故称为外境。二禅是心识相应,故称内净。初禅心为觉观所动,故冰内垢;二禅心无觉观之垢,所以称内净。那么,依内净心发定的定相自然美妙一筹,皎洁分明,没有垢秽。 (2) 喜境,这是深心自庆,得免觉观过患,获得胜定内净之喜,自然欢喜无量。 (3) 乐,是喜中之乐,怡悦恬澹,受于内净喜中的悦乐。注意,初禅的喜、乐是由觉观而生;与身识相应,而二禅的喜乐是从内心中生起,与意识相应,名虽同而体不同,不可不加辨别。 (4) 一心,心与定相合为一心,但二禅的一心比初禅的一心殊胜:虽有喜乐,可是内不缘喜乐,外不缘思虑,一心不动。因此这四境圆满具足,有比初禅更深的定心,又称为“圣默然定”。

(3) 三禅

二禅称喜俱禅,因为其定与喜相发,大喜涌动,令定不牢固,所以应当舍弃,通过运用不受、诃责;观心穷检的方法遣除,因穷检而知过患,知过患要诃责,知诃责而不受,那么喜及默然渐渐退失消亡。但是在二、三禅之间的未到地定时,还要一心一意的精进修行,令心湛然,不加功力,其心自然澄静。等到其心泯然入定,此种定是不依内外,而与乐境俱发,乐一产生也具十种功德,此乐的特点不是涌动之喜,而是从内心所发,如泉水涌流不绝,美妙难以言喻,其心澄清明净,其乐遍满全身每一毛孔,为世间乐中之最,故三禅名为“乐俱禅。

在乐定初生时,由于遍满全身,也会出现三种过患: (1 )乐定如果浅,则其心沉没,少有智慧之功用。 (2) 乐定如果微少、心智涌发时将会显示出不安稳。 (3) 乐定之心与慧力相等者,绵绵微妙,会使行者生起贪着,迷醉于此。由于其乐是世间之最,所以经中有“此乐惟圣人能舍,余人要舍为难”之说。出现贪着此乐,乐定就不会增长,要用下面三个办法加以调适对治: (1) 心若沉没时,要用念、精进、慧等法使它重新生起。 (2) 如果心涌发时,应当用三昧禅定法加以含摄。 (3) 如果心迷醉不起时,应当用念使其自我醒悟,趋向后乐和诸胜妙法门,令念心不执着。这样,必能增长乐定,遍满身心,连百骸万窍全都欣悦,所以佛说:“三禅之乐,遍身而受”。

三禅也有五境: (1) 舍;证三禅之乐,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为舍。当然也要离开三过患。 (2) 念:既得三禅之乐,应须爱念将养,则乐得增长,乃至遍身,如慈母念子,爱护将养,故名念。 (3) 智:解知之心名慧;行者既发之乐,此乐微妙,难得增长,所以要善巧使用三法,远离三过。 (4) 乐:快乐通身感受。若离三禅,其它地更无遍身之乐。 (5) 一心:感受快乐的心息后,一心寂定。

(4) 四禅

三禅既受乐,则定心也不稳固安静,故舍弃其乐,继续用功,到三、四禅之间的未到地定,即四禅方便定时,心无散动。然后其心豁然开发,定心安稳,出入息断,此时修成四禅之境。当四禅定发时,没有苦乐的扰动,与舍心俱生,所以又称“舍俱禅”。心如明镜不动,也如净水无波,断绝诸种乱想,正念坚固,犹如虚空,无诸垢染,所以又称为“不动定”。住于此定之中时,心不依善,也不附恶,无所依附,已无形无质,而神通变化皆从此定而生发,所以佛经说四禅为根本。神通又易成就,故又称“世间真实禅定”。

四禅也具有四境: (1 )不苦不乐。因此禅初发就与舍受俱发,舍受的心不与苦乐相应,所以有此境。 (2) 舍,不苦不乐胜过乐,且不生厌悔。所以说舍。 (3) 念倩净。禅定分明,智慧照了,故有此境。也可解释成,为不退失四禅真定,要常念下地的过患,而念自己的功德,方便将养,更进胜品。此念当为爱念。 (4) 一心。心定相合为一心。这是说行者当用舍念将护,使定心寂静,面对众缘,心无动念。

以上从初禅到四禅,为色界四天。“色界四禅”就是离食色睡欲,但有物质肉体存在的定境,简言之,无物欲而仅有色身的定境。假如此身死了、会再生于为微细物质构成的色界天。由第四禅更上一层,便进入纯精神的所谓无色天,共有四个阶段,又称为四空处。

(5) 空无边处定

行者达到四弹时,如果一有满足感便会裹足不前。有的感觉心识生灭,虚诳不实,就想追求涅架寂静的寂乐——涅磐。这把事情简单化了。如果不遇明师指点,在破色、断色上下功夫,就不可能证取涅槃。如果没有断除色缚,就遇到舍命之时,结果只能投生无想天。空无边处定就是破除色法。首先深思色法的过罪,作意消灭一切色法。因为色身存在,则内有饥渴疾病,大小便利,臭秽敝恶等苦,外面又深受寒热力仗,刑罚毁房等苦。从前世因缘和合报得此身,就是苦本、烦恼源。而且色法又系缚于心,不得自在,是心的牢狱。虚空无色,虚豁寂静,没有其他过患,正可以用来对治色法。在印度、西藏的行者经过长期修行,届时自愿舍离色身,入定以后,脱化而去,这方法最彻底。不过有色身也能免除色身之累,这就是进入无色定。

具体做法是:在四禅中,一心谛观自身,一切毛孔九窍,悉见虚空,如芭蕉;重重无实,如藕中空,或观想成像筛、瓦、蜘蛛网一样,此空渐渐扩大,而色身渐至微末,最后色身无存。同时色身坏时,又想声香味触,陆续而灭。一切色法既灭,一心缘空,念空不舍,最后色定消失而空定未发,亦有中间禅。这时,慎勿后悔,专心精进,念空不舍,其心涡然,任运自住空缘,这是未到地相。于后豁然,便能与空相应,色身空,色身所处的环境也空,心灵明净,不苦不乐,更能增长于深定之中,再无物质世界的感受;没有各种色相,只是一片无量无边的虚空,但心并没分散,无色缚便无碍。此时感受,犹如鸟儿出笼,飞腾自在,心识澄静。

证虚空定后,不失不退,命终时必生空无边处,此时还有受想行识四蕴,但已无色蕴。

(6) 识无边处定

修行者既得空无边处定,再用功而进,必须舍空缘识。因为如果只缘虚空入定还是属于外法,定从外来,此定不安稳。而识无边处定是内法,缘内入定,心多宁温。方法是:由观虚空转为观想意识或心识,一心系缘现在心识,念念不离,于过去、现在、未来体验意识的相续不断,就会感受意识如流水、如灯焰,绵绵相继,也是无量无边。这其中也存三个阶段:常念于识,要求与识相应,所以加功专注,不出数月,异念无存,空念消亡,但识定还没有生起,名中间定。不久就达到混然任运,自动住于识缘,这叫未到地定。此后出现,豁然与识相应,心定不动,而于定中不见其它一切事情与现象,唯感受到现在心识,念念不住,定心分明且识虑广阔,无量无边,而能于定中,忆念过去已灭之识,无量无边;忆念未来应起之识也无量无边,识法与心相应,不能分散。此定安稳清净寂静,心识明利,至此算是到达识无边处定。

证此定不失,命终后必生识无边处,此时也只有受想行识四蕴,没有色蕴。

(7) 无所有处定

此定也叫“不用处定”。得识定后,进一步明了识处的过患。因为空为外境,心识为内境,要舍此二者而不用。此定一切俱舍,只是意根犹余少分法尘,故又名“少处空”,或称“无想定”。这时应想前从空入定,属于外定;今从识入定,属于内定,而依内依外都不是寂静法。因为依内心,虽以心缘心而入定,但此心是三世心,并不是真实法。所以要通过系心于无所有处,心无依倚,才能得安稳,这法不同于一切心识之法,无所有法,非空非识,无有法尘,无有分别,这样的话自能静息其心,唯念无所有法。此时识定已消亡,而出现中间未到地定。行者心木可忧悔,更加专精,一心内净,空无所依,不见诸法。寂然安稳,心无动摇,便是证入无所有处定。入于此定时,怕然寂绝,诸想不起,还不见心相,何况余法,无所分别,即是无所有处定。

证此定不失,命终后必生无所有处。但仍存有受想行识四蕴。

(8) 非想非非想处定

行者得无所有处定,仍不满足,再往上一步,舍弃一切可缘的思想意念,要求非想非非想处定。要深切了知无所有处定,如痴如醉,如眠如暗,无明覆盖,无所觉了,无可爱乐,这是无所有处定的过罪。又要明白,前识处定是有想,无所有处定是无想,今要离开此二者,观想非有非无。具体方法可以从《金刚经》论心非有上契入,该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无有形相,亦无处所。为什么说此心非无,而不是无呢 ? 因为,若说此心是无,就会无觉无缘,不可称心,所以,苦心不无,更无别无;因为无不自无,破有说无,无有则无无。所以说:非有非无。以此种观想,不见有无,能在一心缘中,不念一切 ( 非想 ) 。这时,无所有处定就会消亡,而得中间禅,其心任运,住在缘中于后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泯然寂绝,心无动摇,恬然清净,如涅槃相。但还有心不念一切的观念及觉知,又名非非想。

注意:此定微妙,在三界中属于最高境界,但如果爱著此法,贪着其中境界,便不能上进,如虫爬行来到树表,认为树外没有任何东西了,不继续前进。

证此定不失,后必生非想非非想处,但仍存有微细四蕴 ( 受想行识 ) 。

总括以上四禅四定的境界,初禅是离欲界进入色界,二三四禅属于色界中法。四定的关系是:空无边处定,破色故称空,识无边处定,班空故称识,为有想。无所有处定,破识故称无想。非想非非想,破无所有处定,此定浮沈正等,空有均平,世间禅中最为尊胜。由于四空定已经远离色界,属于无色界法。但纵然如此,仍然未脱离三界的生死范围,当定力退失时,仍旧跟普通的众生完全一样。因为他们依旧在有漏有为有我的五蕴法中,所以佛陀在八定之上再加一阶为“灭受想定”,总为九次第定。这点以下还要说及。

为使读者理解佛教的禅定与佛教的基本理论是紧密相连的,并且可以肯定佛教的许多学说是从禅定中发现的。在此提及两个概念,一是三界,二是天界。

众所周知;佛教一般把一切众生说为三界众生,即按不同性质分为三类,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的众生的共同特征是具有质碍的固定物质物体,有男女雌雄的区别,有饮食、男女、睡眠 ( 食、色、睡 ) 三种根本欲求或需要。欲界众生又包括六道中的人、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五道和天道中的六重欲界天。佛教所说的“六道轮回”就是指众生不同的善恶业报导致死后在这六道中流转不息。色界,色是形相质碍的意思,是说众生的特征没有食、色、欲之欲,只有有形的身体,属天道中的色界天,按其精神状态又分为四层禅天。无色界的众生不但无食、色、睡等欲求,而且没有有形有碍的固定身体,只有受想行识四心,为天道中的无色界天,按其精神层次也分为四种。

天属于佛教中六道中的一趣,被认为是六道中最上最佳者,分为三界二十八重天。而天的名称也提示是从禅定的不同状态衍生出来的。

而改变轮回的方向或中至轮回,最可靠的就是禅定。甚至可以说,禅定为因,招三界为果。把三界、天界与四禅八定相对应,见 84 页表。

四无量心观 ( 即上述“四等” ) 与四禅四定合称“十二门禅”。四无量心观是佛教特别制定的提升禅定境界的一种道德禅观,因为凡夫修至四禅,常常自我陶醉于神通变化,或迷恋于禅定境界的愉悦上,并带来傲慢、自负、轻视他人的不良品德。佛教是标榜慈悲济世,令众生得解脱,因此提倡修四无量心观。而且,在后来的大乘禅定体系中也极端重视四无量心观,认为修四无量心能够转小 ( 乘)向大 ( 乘 ) 。四无量心即慈、悲、喜、舍。慈:爱念众生,常思把快乐的事情给予有情众生。悲:悯念众生受五道中苦,常想以善法来济拔他们。喜:令众生皆得欢喜心。舍:舍以上三种心的成就,但念众生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所谓无量是说以上四心,无亲、无怨、无近、无远,心遍十方,平等不隔;所以说为除众生瞋觉而修慈心,为除众生烦恼觉而修悲心,为除众生不悦乐觉而修喜心,为除众生憎爱觉而修舍心。结合禅定来修比仅靠思想认识要深刻,方法如下:

修慈无量心时,应先发誓愿,使一切众生都能获得快乐,在定中看见他们和我一样,能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在禅定时,应以一念清净心先使周围的至亲好朋都能得到安乐,使三昧力相续不绝,身心喜悦,了了分明。然后再从亲人推广直至怨仇宿敌,连十方五道一切有情众生,全得安乐。由此定心就会逐渐转深,而达到湛然不动,远离瞋恨怨恼,观想这种乐事能广及到一切众生,这就是增加众生的慈缘,以法供给众生,就是为了增加众生的法慈缘;以无为心、无取舍、无能所使众生得到利益,是为无缘慈。其余的悲喜舍心皆是如此。

修悲无量心时,在禅定中,看见众生受种种身心之苦,使其心生起怜悯心而认为五道众生受到这种大苦,而我怎可不能知,不能见,如果不生救拔心,如有目无睹。因此,发愿要在禅定的修行中全知、全见,才能随缘救护。立愿后,才能在禅定中了知至亲深受苦相,乃至十方五道的一切众生,皆能以三昧力得见明了,如此悲心转深成同体大悲心,成就众生就是成就自己。

修喜无量心,即从悲定中悲悯众生受苦逼迫,应思利用何法来救济,使众生离苦得乐,皆生欢喜,如此去除烦恼病,得涅架乐。从慈悲观行法门中,一一皆得无量受喜乐相,了了分明,其心喜悦,不可名状,但心无动转,则定功逐渐转深。

修舍无量心,当行者发心修行时,必须深心思维,慈能与众生乐,悲能拔众生若,又能以喜悦心令众生欢喜,但是父助子女不图回报,自己施与众生乐喜也是不求恩的,因此要舍弃上三种慈悲喜心,希望众生共得妙庄严。以这种心态入定,就能见众生受不苦不乐相,其心平等没有爱憎。如此三昧定力转深,坚固其禅定,并能安稳,就能在舍心中去作种种利益众生的事,而不取不着,这就是舍无量心的成就。

中国读者把四无量心观与儒家的“养浩然之气”、“正心诚意”的功夫贯通起来,必定会有新的进境:天道与人道、道德与肉体、德行与认识原是圆融无碍的。

2 .亦世间亦出世间禅

也称之为“亦有漏亦无漏禅”,分为三种:

(1) 六妙门

六妙门即数息观,梵文名“阿那般那”,义为“持息念”,因其法分数、随、止、观、还、净六步,故名。六妙门是小乘禅法的基本功,也是最早传入中国的小乘禅法,安世高所译《安般守意经》就是说此法门,后来中国大乘宗派天台宗智额专门发挥其中奥义,著《六妙门》一书。

(2) 数息:跏趺坐好,然后徐徐调和气息,令呼吸出入自然深细,无滞阻、无声响,然后收心摄念,专注于呼吸,心中默默记数,一呼一吸记一数,从一数到十,然后从头再数; 欲界众生,心多动乱,粗散难收,所以用数息制其散乱;散乱一止,入定就易。所以佛教以数息为初门。 (2) 随息:行者因数息而令心暂时安住,但禅定未发,记数有失念之失,便舍数息。心仅微微观注呼吸,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暖,全都知道,心安明净。

(3) 止:随息功深,其心明净,但禅定未发,如果心依于随,就稍有起想之乱。所以舍随修止,凝心寂虚,禅定自发。

(4) 观:心久住于止,则易昏沉磕睡,这时要警觉,集中心神,分别观察心息,断妄想。

(5) 还:虽修前观,但真明未发,就圣舍观修还,反照能观之心,念念皆不可得,不加功力,任运反本还源。

(6) 净:心无所依,不起妄想分别,净心成就,即入四禅八定。

智凯认为六妙门,前三是定,后三属慧,依此空、慧,就可获得真正的觉悟。

2) 十六特胜观

又名“阿那般那念”。属于数息观中最为殊胜的十六种观法,比六妙门细密探入。认为外道虽然也能修至四禅八定,但缺少对治观行,也不能出离生死。而十六特胜,有定有观,具备禅定精要,能引发无漏智。在修四念处时可插入十六特胜,四念处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每一念观照时都配以十六特胜,显效甚大。

十六特胜,始于调心,终至非非想地,而且地地观照,特有佛教“观”的特色与长处。并且能照察无漏善业,且无厌

恶自害的偏差。不过,对十六特胜的内容、顺序、解说,经论有不同的说法。下以智额大师《法界次第初门》卷上的内容简叙,智额的说法有个特点是联系四禅四定解释的:

①知息入 数息时,如果暗心去数,观慧不明了。所以要集中心神觉知入息并息息分明,这样观慧就容易产生。

②知息出 同上,不过是觉知呼息。

③知息长短 呼吸长短反映了身心的不同状况,若急促则身不安心不稳,而绵长反映的是身安心宁。此项就是以调心超于宁静而觉察息的长短状况。

④知息遍身 指从欲界定证未到地定时,会觉知身体及定法似不存在,只感受到呼吸的存在,遍身微微,若有若无。

⑤除诸身行 在未到地定,如行初禅觉观的方法,身心忽然豁然开朗,所证境界亦是幻而不实,空无一切。既无受体,那么就不存在谁在做事,谁在行禅定,一切有关颠倒而起的身业全部坏灭。

⑥受喜 既然与观慧相应,如果证得初禅得喜境,就能照了,而此喜境也无过失。

⑦受乐 证初禅乐境时,观慧觉了,对乐境不起执着,以无所受而受乐境。

⑧受诸心行 既然与观慧相扶持,如证初禅一心境时,即能照了一心,不起颠倒,在一心中获得正受。

⑨心作喜 指从初禅进入二禅时,产生二禅的内净喜悦,则此心的真喜是从观慧而生的。

⑩心作摄 观慧照了二禅一心境,摄诸乱想杂念,颠倒不起。

(11) 心作解脱 指从二禅入三禅时,常有观慧起照察作用,虽得妙乐,但心不耽著,不影响自在的境界。

(12) 观无常 指离三禅入四禅时;常修观慧,生起不动定,了达定中心识的虚诳性,念念生灭。

(13) 观出散 指从第四禅时入虚空处时,加修观慧,内外照了,证得空定,这样能离开色界缘空的心识,自在消散,了达空定虚证不实,心不爱着。

(14) 观离欲 指离虚空处定进入识处时,经常用观慧从内里推察,这样引发离虚空处离欲之心生起识处定,即能了达识处定,虚幻不实,心不爱着。

(15) 观灭 指离识处进入无所有处时,常用观慧照了所修之境和能修之心,这样生发无所有处定,即能了达无所有处虚幻不实,心不爱着。

(16) 观弃舍 指离开无所有处进入修非想非非想定时,常用观慧观察所修之法、能修之心,于是引发非想非非想处定,即能了达非想非非想仍有细微感受,并不是涅槃安乐之法,心不爱着。

由上可见,智凯大师解释的本意是突出“观”,以观指导禅修、对治过患,并与四禅四定相配,因而十六特胜作为数息观的深密法门的特色并不明显。

3) 通明禅

通明禅比前两法还要殊胜。虽以观息入门,但在开始修习时,就强调通观息、色 ( 身体 ) 、心三者,如观息时就要通照色心,观色要照息心,观心要照息、色。佛教认为此法明净,能开心眼,没有过患,观一达三,彻见无碍,故名通明。并认为,此法熟修,必会得五通三明 ( 宿命明、无眼明、漏尽明 ) ,故称通明。其修炼方法的要点是:在初始修心时,就要观息、色、心三事,全无分别:

①观息:先摄心静坐,调和气息,一心专注,次观想全身都在呼吸,气息在各处出入,如果慧心明利的行者就会感受到气息虽然进入体内却没有集成一团,而散出体外的气息也没有分散,来时全然感觉不到,去时也觉知不到,尽管行者明明白白感受到全身都在呼吸,这有像空中的风一样,无有踪迹,却感觉到它的存在。

②观色如;通过观息已知息依于身,离身便无息,在此基础上观色身无实体。首先溯往,观想色身本来不有,是前世妄想因缘招感而来的,其次观现实:今天的色身从何来 ? 是四大元素地水火风围虚空而成的,取名为身。再次分观:观想我们的肉体是头、身、两上肢、两下肢 ( 六分 ) 构成的,再细观这六分肉身又是由三十六物构成的,这三十六物又分成三类;肉身外相有十二物:发、毛、爪、齿、哆、泪、涎、唾、屎、尿、垢、汗;身器有十二物: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内含也有十二物: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脏、熟脏、赤痰、白痰。又想肉身由四大构成,或是由色、香、味、触“四微”构成的,通过以上的分解,身体的假合性是确实的了,那么就明白身是虚幻不实的,无色身可求,心就不会执着肉身,也不会产生分别想。如此即达色如,亦即明了色的本来真相,是幻而不实。

②观心如:首先明了心是人身的主体,因为有心才有身色、去来、动静。如果没有心,谁分别色 ? 色又是因谁而生 ? 其次谛观此心,明了心的本相,心也是借助因缘而有,生灭迅速,不知它住在哪里,也没有形状,只有“心”这个名字,但作为“心”的名字也是空的。如此即达心如,亦即明了心的本来面目。

第二个步骤是,如果观息而失去息的感知就能获得色心空寂的认识。这是因为三法 ( 色息心 ) 不相离。如果不证得色息心三事就不能了知一切法。这是因为三事和合就能生起一切五蕴十八界、众苦、烦恼、善恶的行业、行来五道流转不息。如果明了三事无生,就会明了一切法本来空寂。

修通明禅的后效很大,行者可自行体会。

3 .出世间禅

也叫“无漏禅”,意思是修习这类禅,可以断烦恼出离生死,不再轮回。由于佛教是求解脱,所以该类禅多是从否定肉身、理想身体内外秽恶 ( 不净观 ) 而入手的,肉体空,才能脱离物质束缚,上升境界。它包括以下四类九种:

第一类 观禅

这类禅是指明白观照对象的禅,如观不净等境相以破淫欲的想法。其中又分为两类六种,第一类为坏法观,第二类为不坏法观。

(1) 坏法观 该类法以佛教“有生皆苦”、“人生苦海”的宗教思想为指导,从“不净观”入手,观想男女全身上下内外都是肮脏污秽的,以此摆脱人们常有的对自身和他身的执着贪爱,具体的观法又分为三种:

①九想 据说九想来源甚古,是佛见众生贪恋世间五欲,轮回生死,无有出期。因此令修此九种不净观法。如果想念成熟,心不分散,就能得到三昧成就,结果贪欲除灭,惑业消尽。得证道果。这九种想,虽是假想作观,然而用它能成办大事,犹如汪洋大海中,被淹的人抓住漂浮的死尸就能活命生还。九想如下:

肿胀想 修行人心想死尸,看见尸体又肿又胀,正像草囊盛风,不同于本来模样。

青瘀想 又观想死尸经风吹日晒,皮肉变色或黄或赤或黑或青。极为难看。

坏想 又观想死尸皮肉裂坏、身躯四肢破碎,五脏腐败、又臭又脏的尸水四处流溢。

血涂漫想 又观想死尸从头至脚,遍身脓血流淌、‘污秽四处。

脓烂想 又观死尸的九窍生有蛆虫且伴有脓液流出,皮肉极其腐烂,已溃败地上,臭气愈来愈浓。

虫吃想 又观死尸上虫蛆爬满,蚕食腐肉,又有乌兽前来咀嚼,尸体残缺剥落。

散想 又观想死尸为禽兽所食,分裂破散,筋断骨离,头足交错。

骨想 又观死尸形骸暴露,皮肉已尽,但见白骨狼籍,七零八落。

烧想 又观想死尸为火所烧,爆裂烟臭,白骨一同焚烧,柴尽火灭,已成灰土。

②八念 这是对治恐怖感觉的。佛弟子们在山林旷野,勤修不净观,厌恶其身。忽然又生起惊怖,或者为恶魔所摄,恼乱本心,忧惧日益增大,为此佛说八念法门,若依此存想,就可除去恐怖。八念如下:

一念佛 专心念佛,观想佛的庄严形象和种种功德,念念不忘。

二念法 佛法为修行的轨则,法力无边,通达无碍,能断灭烦恼,这样一心念念不忘。

三念僧 僧是佛弟子,能修正道,能证圣果,是世间福田,如是一心念念不忘。

四念戒 戒是无上菩提之本,能灭息诸恶成就菩提,犹如璎珞可以庄严饰好身体一样,要经常系心专念,念念不忘。 五念舍 施舍财富与法,能生大功德,施舍一切烦恼可以‘得大智慧,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

六念天 诸天善业成就,果报清净,利安一切;时常要做到一心念念不舍。

七念入出息 念息是治散乱的良药,是入定的捷径,摄心静虑,数出入息,觉知长短,则能除掉诸妄想,时常要专心系念,念念不忘。

八念死 人生犹如梦幻,终当散坏,所以要昼夜精修,以求出离,经常要专心系念,念念不忘。

③十想 指十思想或十种观想,如下:

一无常想 观诸众生及诸世界一切有为法,迁流代谢,全为无常。作此观想,能够与智慧相应,断离生灭。

二苦想 观五蕴之身及一切有为法,常受三苦、八苦逼迫。作此想者,能与智慧相应,断灭众苦。

三无我想 观想一切法为苦,也不自在,全是因缘所生而无自性,毕竟空寂,故无我;作此想者,能与智慧相应,断灭我想。

四食不净想 观想世间饮食都是从不净因缘而生,如肉从精血水道中所生,实则是脓、虫寄生的地方,又如酥乳、奶酪由血变成,简直与烂脓无异,美味可口却是由满身汗垢的厨师所做,种种不净到处都是。作此观者,能与智慧相应,结果能断不净食。

五世间不可乐想 观想世间一切色欲滋味、车乘华服、宫室美居、毫无乐趣,都是恶事,这样心生厌恶,不乐世间诸事。作此观想者,智慧相应,能断贪乐。

六死想 观想人身,念念无常,刹那生灭,迁谢不停。作此观想,能与智慧相应,能断灭死相。

七不净想 观想人身由来是以烦恼业种为因,父母作不净事为缘,和合而成;又想人身内有三十六物,外有九窍常流不净。作此观想,能与智慧相应,结果远离尘垢。

八断想 观想有余涅架之相,断诸烦恼,得无漏道 ( 出离生死的解脱 ) 。作此观想,智慧相应,同断贪、膜、痴王毒。

九离想 观想涅槃之相,远离大小烦恼。作此观想,智慧相应,能离爱欲。

十尽想 观想无余涅槃之相,灭一切苦及大小烦恼,从此不再生起。作此观想,智慧相应,同尽诸漏 ( 烦恼 ) 。

九想、八念、十想同为坏法观,特别是九想与十想有同有异,何法为高,经论说法不一致,暂不理会。只要依法观想,破除有身,就会达到理想目的。

(2) 不坏法观

不坏法观比坏法观还要高明殊胜,虽同是从不净观入手,但二者有所区别,前者是积极性的,后者是消极性的。具体修法包括下面三项:

①八背舍 又叫八解脱。指依八种定力而舍却对色或无色的贪欲。详有八法: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 修行者首先观想自己色身状况是烂坏不净,不可爱乐,转向一心静定,又想皮肉脱落,唯有一架白骨,放出八色光明 ( 八色光明,指见地色如黄白净地,见水色如渊中澄清之水,见火色如烟新清净之火,见风色如无尘清风,见青色如金精山,见黄色如詹匐花,见赤色如春季朝霞,见白色如珂雪 ) 。所以说内有色相。又因为欲界贪欲难断,虽然自观内色不净,但还须以不净观的方法观看他人的色身,产生厌恶观,以求断除内心色想。这是初背舍,属于初禅天定。

二内无色相外观色 行者进入二禅已断灭内身色相,所以叫内无色相。但因为欲界贪欲难断,仍然要观外界不净之相,使生厌恶,以求断除,所以叫外观色。这是第二背舍,属于二禅天定。

三净背舍身作证 净即缘于净相。指行者在第二背舍后除弃外色不净之相,但于定中修习八色光明,清净皎洁,所以说净背舍。心既明净,乐就逐渐增长,遍满身中,一身怕悦,故云身作证。这是第三背舍,在三禅天定。

四虚空处背舍 行者在欲界后,除弃自身不净之色;在初背舍后又除弃内身白骨之色;在第二背舍后又除弃外身一切不净之色,这样下来还剩八种净色,全依心住,如果心舍弃色,色就消亡。这时一心缘空,与空相应,就进入无边虚空处定。所以叫虚空处背舍。这是第四背舍,处于四禅天定。 五识处背舍 修行者如果舍弃虚空处,一心缘识,入定时,就观此定。依五蕴身观无常、苦、空、无我,虚幻不实,心生厌离,而不贪爱。

六无所有处背舍 修行者舍弃识处,一心系念于无所有处,入定时就此定修无所有之相而获成就。

七非想非非想处背舍 行者如果舍弃无所有处,一心缘非想非非想,入定时即观此定,了非无想之情状而获得成就。。 八灭受想背舍 受即领纳,想即思想,即五蕴中受想想心。行者厌弃受想等,入灭一切心心所法之灭尽定。

以上,前二项是依初禅和二禅,对治显色之贪;第三项依第四禅修净观,而以无贪为本性;第四至第七依次以四无色定的善为性;第八依有顶地,以灭有所缘心为性。

②八胜处 就是观欲界的色处 ( 色与相 ) ,制伏之而去除贪心的八个阶段。胜处指制胜烦恼以引起佛教认识的所依处。八胜处细目如下: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胜处,因为内有色相,但观道的进境未增长,如果观多色,恐难摄持,所以观少色。借助观色的少分,制除内心的色想而灭欲贪。

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胜处 由于观道逐渐成熟,多观外色亦无妨。就像谛观一个死户乃至千百死尸,观一处肿胀就看见所有处的肿胀一样,进而战胜色的多分。

三 内无色相外观色少胜处,行者已入二禅已灭内身色相,又以观道未臻极妙;如观多色恐难摄持,所以观少色以制胜。

四、内无色相外观多色胜处 这时行者已入三禅,已灭内身色相。又用上述方法,外观多色而制胜之。

五、青胜处,修者观青色照耀,胜于背舍八色光明中所见青色,不起法爱。

六、黄胜处,七、赤胜处,八、白胜处,观法同五。五六七八均系内心已无色想,观外色青黄赤白,并制胜之,以对治欲贪。

八胜处,都以无贪善根为自性,前四者依初禅和第二禅,后四者都伊第四禅,不依第三禅,因为三禅天乐多心钝。

③十一切处

是在八胜处的基础上,逐一观青、黄、赤、白四色及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各遍一切处,所以称十一切处。以下示范观想的程序:

青一切处 于定中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青色,使遍一切处皆青也。

……

地一切处:于定中、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地色使遍一切处皆地色也。

……

识一切处,于定中还取前背舍胜处中所见识色遍一切处皆有识也。

十一切处的观法旨在锻炼意念力,以达到能随意转变物质。

以上观禅三类是一个阶梯:背舍为初门,胜处为中行,一切处为成就。

第二类 炼禅

炼禅的功能是将观禅境界再作进一步的锻炼净化,即以无漏禅炼诸有漏禅,像炼金一样,这就是九次第定。它指自初禅到灭受想定的九个节次或阶段。粗看起来,就是在四禅八定之上加了一个灭受想定。但九次第定与四禅八定比较起来,后者每一样每一定都分有三个过程,即中间禅、未到地定、禅或定,而九次第定的特点是各级之间是从一禅进入又一禅,次第而入,心心相续,不生异念,无间无杂,且摄心不乱。了解了这些,在此就不对前八个阶段加以说明,而只说明一下最后和最高境界灭受想定。这还要从乔答摩·悉达多太子说起。

太子睹生老病死之苦恼而出家,首先求学阿罗陀迎兰仙人,在这里太子修行达到了“无所有处定”。他不满足又投在郁陀兰子门下,在这里太子的禅定达到了“非想非非想处定”。这两位仙人很有名,但太子发现他们都以生天为目的,远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后来佛陀以四禅四定为世间最高的禅定。加上灭受想定,才能达到佛教所谓解脱的目的。灭受想定,就是灭却心意感觉 ( 受想心 ) ,进入空或真正无我的境界。

第三类 薰禅

薰禅是将前一境界作进一步的薰习纯熟,开拓自在的境地,即薰熟诸禅,转变自在。它主要指狮子奋迅三昧。

狮子奋迅三昧是九次第定修成后,进一步令其熟练而呈现出的两种情况:一是奋除障定之惑,犹如狮子奋除尘土一样,二是能出入诸禅,捷疾无间而不同于其他三昧。这恰像狮子能前走、后走,捷疾无间,异于其他禽兽。狮子奋迅三昧是比喻说法。

出入诸禅又有两义:一是入禅奋迅,指离欲界不善法,有觉有观而入初禅,然后次第入于二禅、三禅,直至灭受想定。二是出禅奋迅,指从灭受想定还入非想非非想定,直至达到初禅。进退疾速自如,如狮子奋迅,灵活如意。

第四类 修禅

修禅是将前面的境界再作进一步的修治,而增长其功德,即超入超出顺逆自在之禅。修禅是出世间禅的最高境界,所以也叫“顶禅”。而修习功法主要指超越三昧。这分为两种;一是超入三昧,指离欲界不善法,有觉有观,入色界初禅,从初禅起超入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又入灭受想定。总之,随心超越九次第定的阶梯,随意疾入疾出任何一定。二是超出三昧,也是如此。随意疾出疾入九次第定中任何一定的境地,据称只有佛有如此本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