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灵达神


   源头活水

  

——禅定与佛教

要想认识任何一种事物,首先是要把握对象的特征,特征源于对象的核心。偏离核心把握不住特征,认识不到特缸也就对该事物没有清醒认识和明晰的概念。佛教最大的特征就是倡导觉悟,以觉悟标榜佛教的特异性,这从佛教教祖乔答摩·悉达多的称号“佛陀”就可看出。佛陀为梵文 Buddha 的音译,历史上亦有译为“佛驮”、“浮陀”、“浮屠”、“浮图”等,简称“佛”,其意义就是“觉者”、“知者”、“觉”。西方宗教学者根据对最先者和最终者的看法而把世界上成熟的宗教划分为两大类型:内在性宗教与超越性宗教。前者包括印度教、佛教、道教以及儒教,也就是东方的宗教,后者主要是西方型宗教,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而内在性宗教的代表就是佛教,因为其它宗教如印度教、道教还停留在民族宗教阶段,不似佛教已成为世界性宗教。佛教的内在性正是导源于觉。从乔答摩·悉达多在毕钵罗树下“觉悟”开始,以觉悟为核心的思想、学说、著述和修行法门日益增多,终成为世界上最完备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这成果就是所谓的禅定,是佛教中专门的修持术,又由于门派、传承、修行者察质、文化环境等不同,衍生出千姿百态的修持理论和技术。

可以说,不修禅定,不能理解佛教;不习禅定,不能理解佛教学说;不学禅定,亦不能理解佛教徒的生活方式和内心世界。

( 一 ) 从瑜伽到禅定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念头一个接一个,想法接连不断,对外界事物的注意也是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情绪忽好忽坏……总之,我们的大脑和身心似乎从未休息过,永远在工作。特别在当代高效率、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里想获得片刻的宁静都是密望。然而,这种身心状态的后果绝不是美妙的,相反是烦燥、急功近利、愉悦感官、寻求刺激,或者是忧郁”、压抑、苦闷、自我封闭,等等。那么有什么办法能使我们享受生活的快乐、身心的放松、心灵的坦然、情绪的安详呢 ? 有,这就是在东方世界流传了两三千年的瑜伽和禅定修持术。近代以来,随着工业文明席卷全球,民族、国家、地域等隔离因素被打破,古者的瑜伽和禅定也跨山越海走向世界,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热潮,即通过瑜伽和禅定的修持,达到祛病除疾、强身延年、协调身心、沟通自我与字宙的良好结果,在西方世界引发了东方宗教热的运动。那么,瑜伽和禅定的具体面貌又是怎样的呢?

瑜伽和禅定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二者同源异流,瑜伽是印度各宗教哲学派别的共同财产和印度人民熟稔的一种调协身心的技术,禅定则是佛教学说三学之一,属于瑜伽的变形,对于中国人李说,对禅定比较熟悉而对印度瑜伽则比较陌生。不过,近十来年情形已有改观,这是因为中国的国粹——气功自 70 年代末期逐渐风靡神州大地,而瑜伽与气功,虽然产生地不同,但二者的理论和技术可以说是大同小异,因此,中国人接受瑜伽、认识瑜伽比较容易。尤其是 80 年代,风靡欧美的瑜伽“超觉静坐”也传进中国,修炼者盘腿而坐却能自行升空的特功异能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流传中国两千年的“神仙飞升术”倒是让印度人的方法实现了,变耳闻的虚玄为目睹的真实。

为了彻底明了禅定,我们循流溯源,首先回顾瑜伽的产生与流变。后述佛教的禅定。

1 .瑜伽源流

瑜伽是梵文 Yoga 一词的音译,这个词源于动词词根 Yuj ,原意为“给牛上扼”,以后引申为连系、结合、心的统一等涵义,我国旧译为道、禅、相应等,现代西方又译为沉思、超觉静坐等。据本世纪初的考古发掘,在公元前 30 世纪至前 15 世纪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废墟莫享卓·达罗出土的石刻雕像和陶质印章上就发现有作瑜伽买想与坐姿的刻印,表明瑜伽实践在距今 5000-3000 年前的印度土著居民中就已存在。根据印度现存最古老的宗教历史文献——吠陀、奥义书以及其他经典《薄伽梵歌》等书的记载。自公元前 20 世纪中叶以后,由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进入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并定居的雅利安人在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后。又把瑜伽纳入自己的信仰体系中。

另外,根据现存的一部梵文手稿,西方学者把其中的瑜伽术出现的时间,推定为四五千年以前。这部梵文手稿就是著名的《中道》,内容是希瓦 (Sadshiva) 回答妻子戴微有关自我、宇宙、时空等问题的询问时,陈述自己的内观亲证的经验,并叙述打开无形意识之门的 112 种方式。希瓦的回答简约而深刻,试看以下几则:

观想你的精气像一道道的光线,沿着脊柱逐轮而上。而你里面的生气亦如此节节上升。 ( 《中道》 5 ,以下只标序号 )

闭起眼睹,仔细观照你的内在生命。如此可以见到你的爽性。 (10)

观想灵性同时在你的里面和周围,直到整个宇宙完全灵化。 (19)

在交媾开始之际,首先凝住性火的发端,而后继续观照,最后不留余烬。 (43)

感觉你自己弥满远近十方。 (67)

一物不思,可使有限的自我无限。 (83)

掩住耳朵,收紧肛门,即入无声之声。 (89)

此心为每;众生而存在,除此之外别无存在。 (99)

亲爱的人啊,就在这个时刻让心灵、知觉、气息、形体、溶而为一
吧。 (112)

印度还有这样一种传说,在距今 7000 年前,希瓦就发明了秘密 ( Tantra ,原意为纺织的纬线,通常译为但多罗 ) 瑜伽,流传于喜马拉雅山区。

瑜伽虽有古老的渊源,但它成为一个独立学派却是以署名为钵颠阎梨 (Patanjali) 所作的《瑜伽经》的出现为标志的。据考证,此经编纂于公元 300-500 年。该经内容分为 4 品:①三昧品,说明三昧的本质;②成就品,说明进入三昧的方法;②功德品,说明由苦行、三昧等获得的神通;④独存品,说明灵魂离开物质的宇宙,还归于神我,这是瑜伽行者的最高目的,即解脱。该经的历史功绩是完成了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把瑜伽的修行方法系统地归并为“八支分法”,奠定了实践瑜伽的理论基础。

“八支分法”。即八种获得真理的方法,也可以说是八个阶段的修
行。后来瑜伽派修行方法虽然产生许多种,但其内容仍然不出这八支范围,只是更细致、更繁复罢了。这八支是;

1) 禁戒 (Yama) :不杀、实语、不盗、不淫、不贪;

2) 劝戒 (Niyama) :清净、知足、苦行、诵经、敬神;

3) 坐法 (Asana) :头、颈、脊成一直线的坐姿.以利于生命气息的调动
和精神修炼;

4) 制气 (Pranayama) :控制呼吸的出入和停闭以驱动体内的生命气息;

5) 制感 (Pratyahara) :收敛和控制眼、耳等五种官能以断灭心的认识活动;

6) 执持 (Dharana) :使心专注一处。‘精力集中;

7) 静虑 (Dnyana) :静坐默想;

8) 三昧 (Satnadhi) :冥想解脱。

前五支包括道德规定的遵行和身体的修炼,被称为瑜伽的外助,后三支是精神的修炼;被称为瑜伽的内助和总制。

熟悉佛教禅定的人可以发现上述内容似曾相识,确实如此,据现代学者的考证,《瑜伽经》出现的时间较释迎牟尼晚,且内容对佛教有明显的吸取。

印度瑜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几十种学派。最著名的有 6 个 ( 六大类型 ) :①行为瑜伽 (Knrma Yoga) ,又称业瑜伽,严格依从梵的真话纯洁行为,从而实现解脱。②智识瑜棚 (Jnana Yoga) ,注重断除无明,获取神圣知识,使灵魂逐渐得到自由;②虔信瑜伽 (Bhakti Yoga) ,专注于对梵的虔敬、信爱、吸依,与梵同在。④河陀瑜伽 (Hnthn Yogn) ,注重通过身体的洁净、呼吸和各种体姿锻练实现灵魂的解脱。⑤罗遮瑜伽 (Raja Yoga) ,着重于意念、思维、精神等心理修持实现解脱。⑧但多罗瑜伽 (TEtntra Yoga) ,。以注重性能量、男女合练为特征,把性力转化为解脱的助推力,达到个体灵魂与宇宙灵魂合一的境界。

纵观印度宗教哲学史,瑜伽派是印度一切宗教之中,除了佛教之外,外道禅定思想的集大成者,作为学派的瑜伽也成为印度婆罗门教六派正统哲学体系之一。到近现代、当代,瑜伽的活力和魅力并未稍减,相反,在近代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社会改革和民族主义运动中,在当代心理科学、物理科学中都扮演了活跃的角色;在当今全球性健身强体、愉悦身心的养生健身活动中,也成为引人注目的新方式。,并已跨出印度国界,远播欧、亚、美洲的国家和地区。相比较而言,佛教的禅定、中国道教丹功在普及规模、科学实验研究、文献整理、对其它学科影响等诸方面,都落后于印度的瑜伽。

2 .从苦行到禅定

瑜伽虽然广泛且长久地在印度传播,但从佛教文献来看;在佛教创始人乔答摩·悉达多 ( 公元前 565- 前 485 年 )( 此生卒年依汉传佛教说法,约与中国孔子同时。依南传佛教说,一为公元前 624- 前 544 年,一为前 623- 前 543 年。 ) 生存的时代,印度普遍流行的修行方式是苦行。苦行为梵文 tapas 的意译,原意为“热”,因为印度属于热带、亚热带气候,天气炎热,所以宗教徒把受热作为苦行的手段,后引申为断除肉体欲望,忍受各种苦难的宗教实践。佛教的苦行称为“头陀”,而把其他宗派的苦行称为外道苦行;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六记载,诸外道苦行有自饿法,投渊赴火,自坠高岩,单脚独立,五热炙身,常躺卧于灰土、棘刺、树叶、恶革、牛粪之上,又有受持牛戒、狗鸡戒,以灰涂身,披散长发等。时至今日,此类惨痛行径仍流行于印度教徒中,我国读者从报刊图片中也常目睹。

悉达多太子李成佛之前。曾坚修苦行六年,希求通过自我折磨的方
式,获致觉悟和解脱,如日食一谷一麦,或 7 天吃一顿饭,穿粗毛或树皮做成的衣服,拔除须发,连续站立,卧于荆棘、牛粪之上,不洗头不洗澡,到墓地与腐烂尸体睡在一起,结果一无所获,反倒是身体消瘦.形同枯木,奄奄一息,濒临死亡。这时他领悟到苦行终非圣道,纵受天报,仍在轮回,未得解脱,所以就中止苦行,另寻别途。于是,他到尼连禅河中洗去六年的积垢,随后接受了一位牧女难陀波罗供养的乳粥,恢复了体力。当时他的五个随从,见到这种情景,以为他放弃解脱的努力,便离开他,前往波罗奈城继续他们的苦行。而悉达多一个人走到伽耶城外一棵毕钵罗树下,铺上柔软的吉祥草,面向东方,盘腿坐下,发誓说:“我今天不证到无上大觉,宁可粉碎此身,终身不起此座。”他在树下独自静坐,凝住思维,如是经过 7 天 7 夜 ( 一说 49 天 ) ,终于在金星升起之时 ( 从黑夜到黎明的刹那间 ) ,忽然大彻大悟。这天是 12 月 8 日。 ( 此依中国说法,在印度是 2 月 8 日或 4 月 8 日 ) ,时年 35 岁。从这天起,太子成为佛,一个新的宗教——佛教诞生了。这一无上的觉悟,经论专称 "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汉译写作 " 无上正等正觉 " ,有时简称菩提。为表纪念,毕钵罗树被尊称为 " 菩提树 " 即,觉树 " ,汉地. " 腊八粥 " 的民俗亦源于此。

从苦行到菩提的转折,意义非常重大,可以看作是修炼手段从蒙昧、野蛮向文明、理智的转变。因为苦行虽和禅定一样追求解脱,但苦行把人的肉体与精神完全割裂和对立起来,以自我肉体折磨去获取精神自由,实际上已把精神的载体——肉身破坏了。如以奉行苦行最为严酷的耆那教来说,其数祖大雄 ( 尼乾陀·若提子,与佛陀同时代 ) 的 11 名弟子中,有 9 名因断食苦行而结束了生命。印度人认为,肉体与精神是二元对立的,前者肮脏,后者洁净,因此,对肉体折磨达到精神解脱是可行可敬的。而佛陀另寻指向,转向思维的训练,以沉思代替苦行,终获成功。对自己生活的过去与对他人的观察,佛陀提倡 " 中道 " 智慧,反对两种极端行为: " 一者处情欲中尽情享乐,粗俗凡庸 " , " 一者虽曰虞诚,而安苦楚、暴虐 " ,按现在的话来说,前者是享乐主义,后者是苦行主义,佛陀认为这二者都不能获得福乐,因为肉体是外在的,用功于外在,无益 ; 精神是内在的,所以佛陀告诫弟子们 :" 此二极端,慎勿追求,如来所阐中道,可得觉知,可获智慧,导人于清净、正觉、涅槃、寂天之境。 "( 此译文见增支部经典 73 ,载黄心川 : 《印度哲学史》,商务印书馆, 1989 年版,第 173 页。 ) 若把乔答摩·悉达多的觉悟放在世界文明发展史的范围中,真意义更加明显,大约与悉达多太子同时,中国有 " 百家争鸣 " 时期,老子、孔子等追求精神的永恒,西方也有古希腊人以理智阐述其哲学见解。在人文发达的世界各地,都在发挥思维的作用,发挥生物界进化几百万年最高产物 大脑的机能。从此 : 人类心智的开发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