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祖先“写”字的材料,除了甲骨以外,还有竹片和木板。
树木到处都是,竹子在南方也很普遍,因此,人们把它们削成一条条狭长而又平整的小片片,在上面就写字。竹子做的叫竹简;木头做的叫木简,又叫版牍。
简的长度不一样,长的有三尺,短的只有五寸。人们写信的时候,往往用一尺长的简,所以后来把信称“尺牍”。还有一种简,三面起棱,可以竖起来,便利儿童阅读,这就是当时的儿童识字课本哩!每根简上写的字多少不一,大多是二十来个字,少的只有一两个字,多的也有三四十个字的。
人们在简上写字的时候,还准备好一把刀,万一把字写坏了,就削掉重写。直到今天,我们还把修改文章称为删削。
我们祖先在简上写了字,就用绳字、丝线或皮带,把一根根简编在一起。这样,就成为一册一册的最原始的书了。”册”是一个象形字,就象一根一根简用绳子串起来的样子。
什么时候我们祖先开始用竹片和木板写字的呢?
这个问题现在很难断定,很可能在殷商时代,人们就已经这么做了。因为我国的古书——《尚书》上说,殷朝已经“有典有册”了。在甲骨文里,也有古写的“册”字。
竹简和木简上的字,都是用毛笔写的。我国的毛笔,可能在殷代就发明了。在一些甲骨、玉片和陶器把它们削成一条条狭长而又平整的小片片,在上面上,都可以看到殷代人们用毛笔书写的朱墨字迹。
这是东汉永元五年(公元93年)的木简

战国时代的竹简
在竹简和木简上写字,要比在甲骨上刻字容易,而且也便于编连。这样就使古人有了编书的条件。我国最古的正式书芨就是用竹简和木简编成的。这样的书,是曾经一再发现的出土文物。
据古书的记载,西汉时候,人们曾经在孔丘旧宅的墙壁中发现了许多竹简和木简,上面写着《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几十篇儒家所谓的“经典”。据《晋书》上记载,在晋武帝时代,有人发掘了战国时期的魏襄王的墓(一说是魏安厘王的墓),得到竹简几十车。
解放以来,我国各地发现的竹简和木简,已有二十多起。其中出土数量最多的,要数前几年出土的居延汉简。
我国甘肃省北部额济纳河流域,古代称为居延。
西汉武帝的时候,曾经派军队在这里开荒和守卫,还修筑了大量的军事设施。解放前,这里曾出土过汉简一万多根。一九七二年到一九七六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又在这一带进行考古发掘,发现汉简约两万根,不但比解放前增加一倍,而且也是我国历来发现古代简牍最多的一次。
这两万多根汉简,绝大多数是木简,只有极少数是竹简。现在,考古工作者已初步整理出七十多个完整的或比较完整的簿册。它们是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这次发掘,还出土了两幅木板画。这说明当时不但用竹简和木简写字,还用木板来画图。
用竹简和木简写书,虽然比甲骨上刻字容易,可是这样的书仍旧有个很大的缺点,就是笨重,翻阅起来十分麻烦,携带尤其不便。
据古书上说,战国时代,有个思想家叫惠施,他旅行的时候,要用五辆车子装他所带的书。他的书,其实就是一捆一捆的竹简和木简。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许多事情他都要亲自处理。当时的公文都写在竹简和木简上,他每天看的公文竟有一百多斤重。
西汉的时候,有个人叫东方朔,是个文学家。有一次,他为了给汉武帝提建议,竟用了三千根竹简写了一篇奏章,由两个人吃力地抬进宫去。
|